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杜永 《中国种业》2016,(11):37-39
选用中稻1号、连粳6号、镇9424等8个连云港市主要水稻品种进行不同播期试验,记载不同播期下水稻品种的齐穗期,水稻成熟后取穗测定结实率并且测定实收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不同播期对水稻安全齐穗及产量影响显著。根据水稻齐穗期的早晚和产量表现可以把8个水稻品种分成3类。第1类为早熟类型,共1个水稻品种为镇9424;第2类为熟期适中型,共5个水稻品种分别为连粳6号、连粳7号、连粳9号、徐稻3号、淮稻11;第3类为晚熟类型,共2个水稻品种分别为中稻1号和宁粳4号。早熟类型产量潜力小,但比较适合晚播;晚熟类型产量潜力大,但不适合晚播;熟期适中型介于中间。在连云港市作为手插秧可以选择晚熟类型和熟期适中型水稻品种,作为麦茬直播稻宜选择早熟类型水稻品种,作为机插稻或抛秧稻宜选择熟期适中型品种,但应把握好适期播种。  相似文献   

2.
鲁南地区夏玉米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7年在临沂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以早熟玉米品种华美1号、登海518和中熟玉米品种登海605、郑单958为材料,分期播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夏玉米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2种熟期玉米生育期均缩短。6月17日播种比6月10日播种的早熟夏玉米产量略降低,播种期再推迟,早熟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中熟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日均温、平均土壤温度和气温日较差均降低,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均减少;气象因子对早熟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为:有效积温>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平均土壤温度>日均温>降水量,气象因子对中熟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为:有效积温>日照时数>日均温>平均土壤温度>气温日较差>降水量。生产上,鲁南地区中熟夏玉米适宜播期在6月10日左右,早熟夏玉米品种适宜播期在6月10日至6月17日,夏玉米在麦收后应及早播种,为实现高产和子粒机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早熟品种(JNK 728、DH 618)和中晚熟品种(XY 335、ZD 958)为材料,探讨不同播期对河南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置的6个播期中,早熟品种均能安全成熟,而中晚熟品种6月26日以后不能正常成熟。随播期推迟,夏玉米生育期延长,主要延长了籽粒灌浆期,播期每推迟5d,灌浆期平均延长1.2d以上;早熟品种产量先升高后降低,播期T 1~T 4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中晚熟品种产量持续下降,T 3播期后减产达显著水平。株高随播期推迟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穗位高随播期推迟呈波动性变化。早熟品种JNK 728和DH 618完熟时所需的有效积温为2 700~2 800℃.d,中晚熟品种ZD 958和XY 335完熟时所需的有效积温为2 800~3 000℃.d。本地区夏玉米适期早播利于高产形成,过晚播种减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高温对安徽省水稻汕优63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伟  马晓群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399-402
摘要:本文利用安徽省农科院2000-2004年中稻分期播种试验水稻发育期资料、产量结构资料和相应的气象地面观测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分析了水稻汕优63不同生育阶段内高温日数、危害积温、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和高温日平均最低气温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内高温日数、危害积温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为孕穗期>幼穗形成期>抽穗灌浆期;孕穗期内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对结实率、千粒重影响显著,幼穗形成期、抽穗灌浆期内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相对较小;高温日平均最低气温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在抽穗灌浆期最为显著,孕穗期次之,幼穗形成期最小。  相似文献   

5.
黄淮南部玉米产量对气候生态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近年来黄淮南部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变化, 2015—2016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以该区主推品种郑单958为材料, 采用分期播种方法, 研究玉米产量对气候生态条件的响应, 探讨气候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由于年际间、播期间气候因子的差异, 玉米产量差异显著, 大体表现为春播产量高于夏播, 且夏播产量随播种时间的推迟而显著降低。随着播期的推迟, 玉米苗期日均温逐渐升高, 粒期日均温逐渐降低, 有效积温减少, 生育期缩短。试验设定密度下, 百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大于穗粒数, 而影响百粒重和穗粒数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和粒期有效积温。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是苗期气温日较差(r = 0.696*)和日均温(r = -0.638*)、粒期有效积温(r = 0.822**)和日均温(r = 0.723**)、生育期有效积温(r = 0.843**)。因此, 生产上, 春播玉米播期由传统的4月15日左右推迟至5月1日左右, 可减少花期阴雨和高温热害影响, 表现出较好的丰产稳产性。夏播玉米在麦收后抢时早播, 不仅可争取更多积温, 还可使玉米苗期处于较低日均温、粒期处于较高日均温的有利温度条件下, 同时为推迟收获期和机械粒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江淮下游地区水稻品种生产力纬向差异及其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种植的代表性水稻品种类型为材料,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于江苏沛县(34.7°N)、东海(34.5°N)、宿豫(34.0°N)、建湖(33.4°N)、扬州(32.4°N)、昆山(31.3°N) 6地分别设置5个播期试验,系统研究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的纬向差异,并探讨了江苏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结果表明,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在纬向与播期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产量(Y)与播期(t)可用Y = at2+bt+c拟合,因方程a、b取值不同,产量与播期的关系可分为3种,且在温光条件不同的地区或年份间转化。迟熟中粳类型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具较强优势,适宜种植区域较广。但随着品种熟期的进一步推迟,晚粳类型品种的丰产性指数(Pi)下降,稳定性指数(Si)上升,丰产性与稳定性均有变差趋势。杂交中籼两优培九产量丰产性较好,仅次于迟熟中粳类型品种,产量稳定性仅高于早熟中粳类型品种。与早熟类型品种相比,偏晚熟类型品种在丰产性和稳产性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根据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江苏省不同稻区常年温光气候条件,划分为适宜种植区、亚适宜种植区、可种植区和不宜种植区来确定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苏北、苏中、苏南稻区分别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类型品种为主体,兼作生育期相近的类型品种;杂交中籼类型品种仅适宜于江苏西部丘陵稻区。江苏淮北稻区以早播为宜,苏中、苏南稻区强调适期播种,过早或过迟播种均不利于提高产量。在确保安全生育成熟的前提下,选用偏迟熟类型品种及在籼粳同季兼作地区扩种粳稻均有利于提高水稻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播期对直播水稻产量、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水稻品种白粳1号、长白9号和龙粳3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播期(SD1、SD2和SD3),比较不同播期条件下3个品种的产量、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转运特点。3个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抽穗至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转运量和产量均表现为SD2>SD3>SD1。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成熟期穗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播期的推迟提高了3个品种有效穗数及结实率,进而提高了产量,同时促进了各器官物质转运量与转运率的提高。各品种SD2处理的产量及花后干物质、氮素积累量最高,SD2为适宜播期。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鄂中北地区稻麦周年轮作模式下,播期对不同类型粳稻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以常规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籼粳杂交早熟中粳和籼粳杂交中熟中粳为材料,在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团山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各类型粳稻生育期均显著缩短,迟熟中粳缩短幅度最大,籼粳杂交早熟中粳缩短幅度最小。各类型粳稻营养生长阶段受温光影响较大,而生殖生长阶段相对稳定;随着播期推迟,各类型粳稻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及其利用率显著降低,日照时数利用率呈减少趋势。同一播期内,籼粳杂交中粳热量利用率高于常规中粳;各类型粳稻产量均以第Ⅰ播期最高,第Ⅴ播期最低,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显著降低。鄂中北地区粳麦周年轮作模式下,粳稻应首选籼粳杂交中熟中粳和常规迟熟中粳,其次是籼粳杂交早熟中粳。籼粳杂交中熟中粳和常规迟熟中粳的最佳播期为5月9日-5月15日。  相似文献   

9.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4):4855-4863
本试验以吉林地区小粒中等穗高产型、大粒多穗高产型、优质丰产型3个粳稻为供试品种,通过播期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水稻生育期、产量、产量构成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各品种出苗-抽穗阶段天数缩短导致生育期缩短;在不同播期处理下,S2播期各类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表现相对较优,致使S2播期内各品种产量最高,且各类型品种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各类型品种在S2播期加工品质表现最优,外观品质随播期推迟变优,各类型品种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S1播期直链淀粉含量相比最适播期S2无显著差异,S3直链淀粉含量相比S2呈显著增加,各类型品种食味值在S3播期表现最优。因此,各类型品种最适播期为4月22日,推迟播期10 d左右对各类型品种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较小,仍可达到优质稳产要求,这对指导生产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水稻分期播种是研究温光条件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确定最佳播期的便捷途径。本试验以宣城地区水稻品种‘两优6326’、‘南粳44’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播期试验下水稻生长情况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的生育进程也相应顺延,2 种水稻全生育期均缩短。‘两优6326’各阶段籽粒灌浆速率随着播期延迟而逐渐上升,‘南粳44’全生育期灌浆速率在D2 播期最高,其他阶段籽粒灌浆速率随播期延迟反应不一;‘两优6326’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随播期延迟均呈递减趋势,‘南粳44’理论产量以D3 播期最高,D2 播期最低。此外,通过不同阶段积温、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与各阶段灌浆速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分析,得出不同温光条件下的影响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态条件下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日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生态条件下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日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丰产对策,以3个杂交籼稻品种宜香优2115、F优498和川优6203为材料,采取毯苗机插栽培方式,在四川的南部、射洪、安州和大邑4个生态点,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全生育期、产量和日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条件下机插杂交籼稻的全生育期、产量和日产量存在差异;随着播期从3月下旬推迟至5月上旬,机插杂交籼稻播种至拔节期天数缩短,抽穗至成熟期天数增加,平均全生育期从159.5 d逐渐缩短至150.7 d,平均产量从10,260.45 kg hm~(–2)逐渐下降至7795.83 kg hm~(–2),平均日产量从64.58 kg hm~(–2) d~(–1)逐渐下降至51.95 kg hm~(–2) d~(–1)。气象因子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日产量的影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存在差异,产量与全生育期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水稻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平均日最低温度、日平均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日产量与全生育期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全生育期平均日最低温度、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在南部、射洪和大邑与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在四川盆地西平原区和中、东北丘陵区,冬水(闲)田或蔬菜茬口水稻最佳播期在3月下旬,选择F优498进行机插栽培可获得较高日产量;麦(油)茬水稻应在前茬收获后尽早抢栽,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选择F优498进行机插栽培可获得较高日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播期对皮燕麦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设置6个播种时期,研究了不同播期对皮燕麦品种白燕7号生育进程、形态指标、光合特性等指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播期处理气候因子和皮燕麦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皮燕麦的生育期缩短,分蘖数先减少后增加,株高逐渐升高;光合性能降低、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期逐渐升高,在生殖生长期则相对降低;各阶段光合势总体呈降低趋势;收获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显著减少,子粒产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因素中日照时数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在其他因子不变的情况下,积温每增加1℃,子粒产量减少1.158kg/hm 2;降雨量每增加1mm,子粒产量减少0.738kg/hm 2;日照时数每增加1h,子粒产量增加24.101kg/hm 2。为获得子粒高产,黑龙江省大庆地区皮燕麦播种日期选择在4月13日前后为宜。  相似文献   

13.
播期对川中丘陵区油菜倒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机械化生产中,植株倒伏是影响机械化收获的重要因素。为探讨不同播种期对川中丘陵区油菜倒伏性状的影响,以川油36和蓉油18为供试材料,分别设置9月22日、9月29日、10月6日、10月13日和10月20日5个播期处理,分析不同播期条件下油菜生育期气象因子、倒伏性状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播种期推迟,油菜生育期内的降水量、积温、日均最高气温、日均最低气温和日照时长均逐渐下降,生育期逐渐缩短,成熟期植株株高、分枝部位、根颈粗、茎秆粗降低,倒伏系数增加。油菜抗倒伏能力在9月22-29日播期处理之间最强。因此,川中丘陵区油菜的适宜播期为9月下旬。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华北地区种植春玉米面临的灌浆期高温胁迫问题,2011-2012年在河北省吴桥县开展了2个春玉米品种(郑单958播种于2011年,金海5号播种于2012年)的播期试验,以探讨气象因子与玉米产量间的关系,为通过调整播种期减轻春玉米灌浆期的高温胁迫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初步表明,不同播种期使春玉米灌浆时期发生变化,因而灌浆期气象因子特征表现出差异。4月上旬播种与其他播种期处理相比,春玉米灌浆期光水资源丰富,降雨量增加5.0~47.4 mm,日照时数增多41.0~70.0 h、气温日较差大0.2~0.6℃,但是,高温胁迫严重(≥33℃天数多达15 d,日均温高达28.4℃);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轻(≥33℃天数仅有8 d,日均温平均26.0℃),而光水资源相对充足;4月中旬、4月下旬和5月上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相对严重;5月下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相对较轻,但阴雨寡照严重。两年的籽粒产量由高到低的播种期依次是,4月上旬、5月中旬、5月上旬、4月下旬、4月中旬、5月下旬;郑单958和金海5号在4月上旬播种的产量分别达9912 kg hm-2和11 046 kg hm-2,在5月中旬播种的产量分别达9906 kg hm-2和10 852.5 kg hm-2,其他4个播种期的产量比前两个播种期低6.0%~28.2%。通径分析表明,4月上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气温日较差大、光照时数长,对千粒重和穗粒数的直接正效应大,从而缓解了高温胁迫负效应;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产量较高是因为躲避了灌浆期高温胁迫,但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正效应比4月上旬播种期的低,因此比4月上旬播种的产量低;4月中旬、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下旬各播种处理的千粒重和穗粒数受高温胁迫或阴雨寡照影响较大,且气温日较差和光照时数正效应较小,产量下降明显。针对华北地区种植春玉米面临的灌浆期高温胁迫问题,2011-2012年在河北省吴桥县开展了2个春玉米品种(郑单958播种于2011年,金海5号播种于2012年)的播期试验,以探讨气象因子与玉米产量间的关系,为通过调整播种期减轻春玉米灌浆期的高温胁迫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初步表明,不同播种期使春玉米灌浆时期发生变化,因而灌浆期气象因子特征表现出差异。4月上旬播种与其他播种期处理相比,春玉米灌浆期光水资源丰富,降雨量增加5.0~47.4 mm,日照时数增多41.0~70.0 h、气温日较差大0.2~0.6℃,但是,高温胁迫严重(≥33℃天数多达15 d,日均温高达28.4℃);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轻(≥33℃天数仅有8 d,日均温平均26.0℃),而光水资源相对充足;4月中旬、4月下旬和5月上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相对严重;5月下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高温胁迫相对较轻,但阴雨寡照严重。两年的籽粒产量由高到低的播种期依次是,4月上旬、5月中旬、5月上旬、4月下旬、4月中旬、5月下旬;郑单958和金海5号在4月上旬播种的产量分别达9912 kg hm-2和11 046 kg hm-2,在5月中旬播种的产量分别达9906 kg hm-2和10 852.5 kg hm-2,其他4个播种期的产量比前两个播种期低6.0%~28.2%。通径分析表明,4月上旬播种的玉米灌浆期气温日较差大、光照时数长,对千粒重和穗粒数的直接正效应大,从而缓解了高温胁迫负效应;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产量较高是因为躲避了灌浆期高温胁迫,但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正效应比4月上旬播种期的低,因此比4月上旬播种的产量低;4月中旬、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下旬各播种处理的千粒重和穗粒数受高温胁迫或阴雨寡照影响较大,且气温日较差和光照时数正效应较小,产量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防止盲目拓展播期,通过大田分期播种试验、热量分布及利弊分析,结合发育期及生物要素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早播早稻一度获得最高分蘖倍率,但收获时以适期播种最终得到最高的有效茎倍数。早播的获得最大总生物量,适期播种获得理想的产量。早播早稻无效分蘖较多;适期播种在产量结构方面表现出优势;晚播早稻在成穗数、单穗结实粒数上不理想;早播早稻管理成本高,遭遇苗期低温、花期暴雨概率大。晚播早稻抽穗灌浆期遭遇高温热害情况多,对叶绿素、光合、稻米品质有不利影响。拓展播期需综合考虑气候变化与反复性带来的风险,以及热量分布对生物总量与产量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灌浆后期根系活力和籽粒灌浆特性,并为高产水稻的培育优质根系提供参考依据,2018—2019年对兴安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的代表性品种进行大田和水培试验,运用调节播期、调节伸长节间数使生育期不同的品种在相同时期内抽穗,使同一品种的伸长节间数不同而抽穗期相同,以比较不同品种后期根系活力和籽粒灌浆特点、同一品种不同伸长节间类型后期根系活力和籽粒灌浆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水稻抽穗后根系活力均呈下降趋势,在整个灌浆结实期,所有供试品种的上层根活力均高于下层根系。不同伸长节间品种后期根系活力有明显差异,并主要决定于发根规则和上层根率。不同伸长节间品种主要灌浆期持续天数和灌浆强度不同,伸长节间数少的品种主要灌浆期持续时间短,灌浆强度大;伸长节间数多的品种主要灌浆持续时间长,灌浆强度小。伸长节间数相同的品种差异较小,而伸长节间数不同的品种有较大差异。要实现水稻高产,应针对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的发根和根系活力特点,灵活多样地运用促控技术,培育发达、功能旺盛的根系,以达到促进水稻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播期对江西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以荣优华占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及对江西长序列气候资料的分析,研究播期对江西双季晚稻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生育期内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晚稻产量呈下降趋势(降幅达2.0%~38.1%)。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57~0.991),穗粒数和结实率与产量在不同年份相关性存在差异。温光资源利用率和积温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且全生育期积温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对比1991-2020年江西省晚稻安全齐穗期和成熟期可知,2006-2020年较1991-2005年赣北安全齐穗期基本无变化,赣中和赣南分别推迟2和3d;2006-2020年较1991-2005年赣北、赣中和赣南安全成熟期分别推迟11、6和6d。因此,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用生育期适宜的品种,在确保早稻成熟条件下,适时早播晚稻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18.
播期对糯玉米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满足农户对糯玉米种植的不同需求,探讨山西中晚熟地区播期对糯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晋糯18和晋糯20为试验材料,4月26日-7月5日,设置6个播期处理,研究其对产量、穗长、百粒重、穗粒重及籽粒蛋白质、淀粉、粗纤维素及赖氨酸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与品种对糯玉米产量及品质都有显著影响。其中B3播期(5月24日)处理下2个糯玉米品种产量、穗长、百粒重及穗粒重都高于其他播期处理,说明糯玉米适宜在小满前后播种。提前播期有利于籽粒蛋白质、赖氨酸相对含量的提高,而推迟播期降低籽粒粗纤维素、赖氨酸相对含量。B1与B6播期下籽粒淀粉相对含量低于其他播期,且B4、B5播期下籽粒淀粉相对含量高于其他播期。说明适当推迟播期有利于籽粒淀粉相对含量的提高,但过早或过迟播种均显著降低籽粒淀粉含量。糯玉米籽粒中粗纤维素含量与品种遗传背景密切相关,且推迟播种后品种差异对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降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积温、降水量与产量、穗粒重以及赖氨酸相对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穗长、百粒重均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播期对产量性状及籽粒赖氨酸相对含量有显著影响。在山西中晚熟地区糯玉米在小满前后播种时产量最高,适当提前有利于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含量的提高,适当推迟有利于籽粒粗纤维素、淀粉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