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研究西藏林芝地区不同播种量和施肥量对青稞新品种藏青2000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讨藏青2000在西藏林芝地区生态条件下适宜的播种量和施肥量,以期为该地区藏青2000的大面积推广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基础。以藏青2000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150.0、187.5、225.0、262.5 kg/hm~24种播种量和75 kg/hm~2N+45 kg/hm~2P_2O_5、150 kg/hm~2N+45 kg/hm~2P_2O_5、150 kg/hm~2N+90 kg/hm~2P_2O_5、225 kg/hm~2N+135 kg/hm~2P_2O_5、300 kg/hm~2N+180 kg/hm~2P_2O_55种施肥量,研究青稞基本苗数、茎蘖数、有效穗数、分蘖率、产量及各生育时期株高、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青稞基本苗数、茎蘖数、有效穗数基本上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2)增加施肥量可不同程度提高藏青2000的分蘖率,而增加播种量则会不同程度降低分蘖率,其增幅和降幅与施肥量、播种量的增幅不成正比。(3)施肥量和播种量对株高、生物量的影响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显现;高肥处理(F5)下的株高、生物量基本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处理(F1);株高随播种量的增加波动下降,生物量则随播种量的增加波动上升;拔节、孕穗期Q4处理的平均株高较Q1处理高,且该生育期内Q4处理的生物量则均明显高于Q1处理。(4)施肥量和播种量过高、过低都会导致产量降低,Q3F4处理组合的产量达3 844 kg/hm~2,仅次于Q1F4处理。由研究结果可知,供试条件下藏青2000在中高等播种量(225.0~262.5 kg/hm~2)配置中等施肥量(纯N 150~225 kg/hm~2,P_2O_590~135 kg/hm~2)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能较好地协调个体和群体间的矛盾,建立较为理想的群体结构,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主旨探索播种量对夏播高粱生长发育期间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明确山西省中部地区夏播高粱的合理播种量。[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山西农业大学农作站进行大田试验。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设3. 75、7. 5、11. 25、15、18. 75、22. 5 kg·hm~(-2)共6个不同播种量水平,研究不同的播种量水平对夏播高粱生育期、株高、叶面积等农艺性状,以及穗长、穗重、穗粒重、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播种量为15 kg·hm~(-2)时株高达到最大值195. 5 cm,播种量为22. 5 kg·hm~(-2)时叶面积指数最大,播种量为7. 5 kg·hm~(-2)时,穗长达到最大值;百粒重、穗重和穗粒重随播种量的增加逐渐减少,成穗数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出苗数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但成穗率下降;产量随高粱播种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符合方程y=0. 7779x3-44. 597x2+734. 54x+1466. 7(R~2=0. 9877),在播种量为11. 25 kg·hm~(-2)时有最大值5294. 8 kg·hm~(-2)。[结论]综合分析,山西省中部地区夏播高粱晋杂30号最佳播种量为11. 25 kg·hm~(-2),在此适宜播种量下,晋杂30号可以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以及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设置了187.5、225.0、262.5、300.0、337.5、375.0 kg/hm~26个小麦播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对内行小麦的影响大于边行,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穗数的边行优势总体降低,边行与内行差值由90万穗/hm~2(播量187.5 kg/hm~2)降至78.0万穗/hm~2(播量375.0 kg/hm~2);穗粒数边行优势总体先增后减,播量300.0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穗粒数差值最高(4.6粒);千粒质量与产量边行优势总体逐渐增加,播量337.5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千粒质量差异最高(3.9 g),产量边行与内行差值以播量375.0 kg/hm~2处理最高,为3 136.5 kg/hm~2;播量对套作小麦产量三因素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麦棉套作小麦适宜播种量在225.0~262.0 kg/hm~2。  相似文献   

4.
超迟播稻茬小麦播种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迟播稻茬小麦适宜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方法]研究不同处理的基本苗及产量构成,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的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结果]不同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对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播种量每增加15 kg/hm~2,成穗数增加10.65万穗/hm~2、千粒重减少0.22 g、产量增加150.45 kg/hm~2;施氮量每增加15 kg/hm~2N,实粒数增加1.07个、产量增加450.75 kg/hm~2。氮肥运筹方式的影响随播种量、施氮量的变化而变化。产量最高的氮肥运筹方式是播种量480 kg/hm~2时"轻施返青肥,重施基肥和拔节肥"方式、施氮量240 kg/hm~2N时"氮肥后移、返青肥和孕穗肥等量"方式。[结论]该研究为超迟播稻茬小麦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水稻直播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模式,以优质软米稻德优8号为供试品种,在直播中稻+再生稻生产过程中设置了3个播种期和3个播种量水平共9个处理,研究各处理对水稻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播种期与播种量对水稻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中稻产量变幅为8 572.5~10 065.0 kg/hm~2,平均产量为9 202.5 kg/hm~2,播期越早产量越高,且差异极显著,产量与播种量为正相关;再生稻产量变幅为2 818.5~4 554.0 kg/hm~2,平均产量为3 333.0 kg/hm~2,再生稻产量与播种量呈负相关;两季总产量变幅为11 578.5~13 917.0 kg/hm~2,平均产量为12 888.0 kg/hm~2,播期越早产量越高,且差异极显著,播种量越小产量越高。因此,3月下旬播种、用种量控制在15 kg/hm~2,可提高有效穗、每穗着粒数和实粒数,中稻+再生稻的总产量更高,而且株高较低,可降低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6.
通过播种期、密度和拔节肥用量的不同处理,对小麦新品种云麦47的基本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调控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全生育期、株高、单株有效分蘖和穗长等农艺性状的影响较大,拔节肥用量的影响较小.播种期对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大,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拔节肥用量则主要影响穗粒数.就处理而言,10月21日播种、300×104/ hm2密度和180 kg/ hm2尿素用量处理的产量最高,为8213 kg/ hm2,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差异达5 %显著水平;10月21日播种、150×104/ hm2密度和255 kg/ hm2尿素用量处理的产量最低,为6838 kg/ hm2.  相似文献   

7.
以优质春小麦巴麦13号为指示品种,按L_(16)(4~5)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量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春小麦巴麦13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小麦新品种巴麦13号优化农艺措施配套寻优方案最佳处理组合为A_2B_4C_3D_2,平均产量8 150.4 kg/hm~2,比A_1B_1C_1D_1处理(未施肥,产量4 000.2 kg/hm~2)增产4 150.2 kg/hm~2,增产率为103.75%。即优化农艺措施配套方案:播种量为337.5 kg/hm~2,尿素施量为489.15 kg/hm~2,重过磷酸钙施量为326.1 kg/hm~2,硫酸钾施量为150 kg/hm~2。本试验影响春小麦巴麦13号产量的因素主次为BCAD,即氮肥磷肥播量钾肥。  相似文献   

8.
在引黄灌区麦后复种条件下,以饲料油菜品种华油杂62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低播种量A1 (7.5kg/hm~2)、中播种量A2(15.0 kg/hm~2)、中播种量A3(22.5 kg/hm~2)、高播种量A4(30.0 kg/hm~2) 4种播种量处理对其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SPAD)、叶鲜质量和干质量、茎鲜质量和干质量、鲜草产量、叶面积相对生产率、净同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播种量处理有利于饲料油菜干物质的积累;A2、A3处理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A1、A4的产量;中播种量处理的饲料油菜叶、茎的鲜质量和干质量日增长量均具有优势。综合考虑,引黄灌区饲料油菜较适宜的播种量为15.0~22.5 kg/hm~2。  相似文献   

9.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57-59
为探索播期播量对菏麦21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调查不同播期播量对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中10月5日(A1)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为8 921.8 kg/hm~2;播量中B4播量(187.5 kg/hm~2)的产量最高,为8 526.1 kg/hm~2;A1B4处理产量最高,达9 220.0 kg/hm~2。可见菏麦21适于早播期大播量栽培,播期和播量对菏麦21具有一定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盐两优2208的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波动。A2B2C2处理的产量最高,A1B1C1处理的产量最低,两者产量差达966.15kg·hm~(-2)。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千粒重、结实率、单株穗数、有效穗、每穗粒数、穗长。千粒重和结实率与产量及其他各农艺性状的关联度都较为密切,说明这两个性状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在育种过程中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以产量为导向,通过施氮量的调整,探寻玉米杂交种邯丰79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响应,实现氮肥的高效利用,指导农业生产。于2018年在邯郸市邱县梁二庄镇高产试验田,在密度为63 000株/hm~2的种植条件下,分别设置施氮量为0(CK)、N1(140.10 kg/hm~2)、N2(182.13 kg/hm~2)、N3(224.16 kg/hm~2)和N4(266.19 kg/hm~2)共5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处理以基施和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的比例各占50%。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均逐渐增加,而果穗秃尖长度则逐渐缩短;当施氮量≤224.16 kg/hm~2时,不同处理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秃尖长度以及产量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当施氮量224.16 kg/hm~2时,增加氮肥的用量,则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变化不明显,且施氮量为224.16 kg/hm~2与266.19 kg/hm~2的各项指标间均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对不同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与增产率比较分析发现,N3处理与N4处理的增产率间差异不显著,但N3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N4处理。因而,在该试验条件下,N3处理(即施氮量为224.16 kg/hm~2)的效果最佳,实现了氮肥的低投入与产量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麦品种南麦618在四川东北部丘陵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为科学制定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因素3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密度3个水平分别为2.18×106株/ha(A1)、2.48×106株/ha(A2)和2.78×106株/ha(A3),施肥量3个水平分别为N 33.0 kg/ha+P 25.7 kg/ha(B1)、N 66.0 kg/ha+P 51.3 kg/ha(B2)和N 99.0 kg/ha+P 77.0 kg/ha(B3).生育期内分别测定南麦618的相关农艺性状、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单茎绿叶面积,成熟时各小区单独收获计算产量.[结果]随着种植密度加大,南麦618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成穗率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穗长变短,产量、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旗叶叶绿素含量降低,单茎绿叶面积减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南麦618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成穗率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穗长变长,产量、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旗叶叶绿素含量升高,单茎绿叶面积增大.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有效穗数与产量显著相关(P<0.05).综合分析,A2B3处理的农艺性状最优,光合性能最佳,产量最高(5.49×103 kg/ha).[结论]在川东北丘陵区种植南麦618时,种植密度以2.48×106株/ha、施肥量以N 99.0 kg/ha+P 77.0 kg/ha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和单株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晋麦84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等距离4、5、6、7、8、10 cm单子粒点播、条播、宽幅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升后降,有效穗数随密度增大而增加,穗粒数随密度增大而减少,4和10 cm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小麦苗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数、次生根数和小麦成熟期单株穗数、主穗小穗数、主穗粒数、主穗粒重、单株生物学产量随密度增加有下降趋势。在适宜播期内晋麦84的合理基本苗密度为230万~340万/hm~2,在此范围内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基本苗密度为270万/hm~2的宽幅播种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密度与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黑龙江省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以德美亚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主处理肥料因子为A共3个水平,即A1(尿素280kg·hm~(-2)、磷酸二铵210kg·hm~(-2)、硫酸钾70kg·hm~(-2)),A2(尿素400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硫酸钾100kg·hm~(-2)),A3(尿素520kg·hm~(-2)、磷酸二铵390kg·hm~(-2)、硫酸钾130kg·hm~(-2));以种植密度(B)为副区,设定5个不同种植密度(6.0万、7.5万、9.0万、10.5万和12.0万株·hm~(-2)),研究了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对其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德美亚1号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穗行数、行粒数及千粒重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德美亚1号的穗粗、穗长、出籽率随施肥量增加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在相同施肥水平上,穗长、穗粗及行粒数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当种植密度为B3时,千粒重最重为337.23g。此外,各肥密处理组合产量以A2B3处理(尿素400kg·hm~(-2)、硫酸钾100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9.0万株·hm~(-2))最高,其次A3B3(尿素520kg·hm~(-2)、硫酸钾130kg·hm~(-2)、磷酸二铵390kg·hm~(-2),9.0万株·hm~(-2))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粘土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及土层中碱解氮的分布情况,研究了定位施氮对聊麦19群体动态、叶面积指数、产量性状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时期0~90 cm土层中碱解氮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施氮量165~360 kg/hm~2范围内,施氮量的增加提高了小麦分蘖能力和拔节期前的叶面积指数,有效穗数和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在施氮量225 kg/hm~2时获得最大值;不同土层的碱解氮含量在不同时期均以0~30 cm土层最高,0~6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下降缓慢,拔节期至灌浆期小麦生长发育消耗碱解氮最多;在施氮量225 kg/hm~2时小麦产量最高,达8 646.1 kg/hm~2,不同处理间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的差异均显著。  相似文献   

16.
滇中高海拔地区玉米高密度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云瑞505在4个密度梯度6万株/hm~2、7.5万株/hm~2、9万株/hm~2、10.5万株/hm~2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有明显影响,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单位面积穗数、穗位高和秃尖相应增加,穗粒数、穗行数、千粒重则有所减少。种植密度9万株/hm~2的产量最高,达11 340 kg/hm~2。说明滇中高海拔地区云瑞505最佳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通过调整小麦边行与内行播种量,探索防止小麦倒伏与增产的新途径。[方法]于2016-2017年在曲周试验站开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为边行播种量,设225kg·hm~(-2)(B1)与300kg·hm~(-2)(B2)两个水平,副因素为内行播种量,设150kg·hm~(-2)(T1)、225kg·hm~(-2)(T2)、300kg·hm~(-2)(T3)3个水平;调查小麦秸秆直径、断裂拉力、倒伏率等抗倒性能指标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结果]随播量增加,边行与内行小麦主茎基部第二节间直径与断裂强度下降,单位面积穗数、产量呈上升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边行与内行相互影响显著,内行播量增加对边行小麦生长存在负效应,边行播量增加同样抑制内行小麦生长。综合来看,当边行播量在300kg·hm~(-2),内行播量在150kg·hm~(-2)时小麦平均产量最高,内行倒伏率接近最低。[结论]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采用增加边行播量,降低内行播量的差量播种方式,有利于防止小麦倒伏,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小麦的冬前总茎数、单株分蘖数、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均有所增加;但小麦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试验表明在中等肥力(尿素212.5 kg/hm~2,磷酸二铵305.0 kg/hm~2,硫酸钾48.5 kg/hm~2)的情况下小麦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为寻找最优的太子参品种(系)与适宜播种量组合,以太子参丰抗1号品系、施秉地方品种、黔太子参1号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75、525、675 kg/hm~23个播种量水平,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品种(系)与播种量对太子参产量及其水溶性浸出物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从3个品种(系)太子参看,黔太子参1号产量为1 348.11 kg/hm~2,单位面积块根质量为134.81 g/m~2,单位面积块根数为1 170个/m~2,单个块根质量为0.115 6 g/个,均极显著高于丰抗1号、施秉地方品种;从3个播种量水平看,525、675 kg/hm~2处理产量、块根质量、块根数、单个块根质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375 kg/hm~2处理,播种量525 kg/hm~2处理比375 kg/hm~2处理分别高1 165.74 kg/hm~2、116.57 g/m~2、1 083个/m~2、0.106 2 g/个;播种量675 kg/hm~2处理比375 kg/hm~2处理分别高1 123.83 kg/hm~2、112.38 g/m~2、1 073个/m~2、0.104 2 g/个。黔太子参1号播种量525 kg/hm~2组合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综合表现最优,产量为1 550.34 kg/hm~2,块根质量为155.03 g/m~2,块根数为1 367个/m~2,单个块根质量为0.113 7 g/个;品种(系)与播种量生育期太子参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采收时3个品种(系)差异不显著,分别为44.37%、44.58%、44.60%,3个播种量水平分别为45.28%、43.46%、44.80%,375 kg/hm~2处理显著高于675 kg/hm~2处理,均极显著高于525 kg/hm~2处理,黔太子参1号播种量375 kg/hm~2组合最高,为47.27%。结果表明,3个太子参品种(系)综合表现最优的为黔太子参1号,其次为丰抗1号;黔太子参1号与丰抗1号适宜播种量为525 kg/hm~2,施秉地方品种适宜播种量为675 kg/hm~2或更高。  相似文献   

20.
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于2017—2018年在湖南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多效唑3种喷施时期A1(1叶1心期喷施)、A2(2叶1心期喷施)、A3(1叶1心期与2叶1心期喷施)和4种播种量处理B1(75 g/盘)、B2(90g/盘)、B3(105g/盘)、B4(120g/盘)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成苗率、每穴总根数、平均根长、茎基宽和百株干质量随播种量增加而降低;播种量和多效唑喷施时期对秧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显著,以B3各处理的酶活性较高;较低播种量处理(B1与B2)分蘖速度较快,最终有效穗数随播种量增大而增多;播种量对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影响显著,两者皆以B3处理最高;播种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影响显著,播种量处理间以B3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较高,多效唑喷施时期处理间以A2处理产量较高;播种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对产量的互作效应显著,2017年和2018年分别以A2B3和A1B3产量最高,两年总产量以A1B3处理最高。可见,湘南早稻机插秧播种量以105g/盘为佳,多效唑以1叶1心期喷施为宜;适宜的播种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提高了秧苗抗逆能力,促进了物质积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