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皱纹盘鲍筏式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皱纹盘鲍(H.discus haunai)在我国的自然分布海域为江苏以北的黄渤海水域,20世纪70年代后期,福建省曾由北方海区试验引种,并获得育苗和养殖成功,使皱纹盘鲍养殖向南方海区延伸,福州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后从北方引进皱纹盘鲍,并与日本盘鲍进行杂交繁育,进行南方驯化养殖试验并取得成功。尤其是  相似文献   

2.
皱纹盘鲍(H.diseus haunai)在我国的自然分布海域为江苏以北的黄渤海水海域?20世纪80年代后期,福建先后从北方引进皱纹盘鲍,与日本盘鲍进行杂交繁育,进行南方驯化养殖试验。试养的成功推动了皱纹盘鲍在南方浅海增养殖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以来,皱纹盘鲍及其杂交品种养殖达到规模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盘鲍和皱纹盘鲍的杂交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质退化问题,导致我省鲍的育苗与养成病害日趋严重.杂交,是改良种质的重要手段.漳州市东山湾海珍品良种场利用产自日本的盘鲍(俗称黑鲍)和产自我国黄海的皱纹盘鲍开展杂交育苗试验,培育出杂交鲍苗.对比试验表明,杂交鲍苗比本地产的盘鲍苗生长较快、抗病力较强.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闽南黑鲍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九孔鲍育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量死亡,使南方鲍养殖生产出现了大滑坡。黑鲍(原系皱纹盘鲍和日本盘鲍的杂交后代)壳形略似皱纹盘鲍,但体螺层高低明显,壳孔4~5个与外面相通,是我国鲍中个体较大种类。黑鲍作为新引进的养殖品种,已逐渐在南方的一些沿海地区发展起来,即将开创南方鲍养殖的新局面。本文报道了利用闽南九孔鲍育苗设施、海区渔排和浮筏,进行黑鲍生产性人工苗种培育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南方海区筏式养鲍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俊新 《海洋渔业》2002,24(2):80-81
鲍属海产珍品,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我国鲍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开展于1980年前后,1986年进入大面积的人工育苗和工厂化养殖阶段,到1995年产量达到近2000t。养殖的主要经济品种有我国北方的皱纹盘鲍、日本引进的日本盘鲍(黑鲍)及近年选育的杂交鲍(皱×黑)。工厂  相似文献   

6.
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1998年于山东省蓬莱市用10只日本盘鲍与300只皱纹盘鲍,在220m^2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4.7mm的杂交鲍苗143.8万只,6500只/m^2,;在580m^2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1.9mm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177.9万只,3100只/m^2。杂交鲍苗的壳和存活率明显大于我国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  相似文献   

7.
闽南黑鲍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鲍(原系皱纹盘鲍和日本盘鲍的杂交后代)壳形略似皱纹盘鲍,但体螺层高低明显,壳孔4~5个与外面相通,是我国鲍鱼中个体较大种类。现将黑鲍人工苗种培育技术介绍如下。一、亲贝的选择10月中旬,水温20~24℃,挑选海区吊养或陆上养殖的鲍鱼,壳长6厘米以上,活力强无损伤,性腺外观极为  相似文献   

8.
南方杂交鲍一般是指以南方皱纹盘鲍为母本,以北方黑鲍为父本,2者杂交得到的子代鲍。近年来,南方杂交鲍人工育苗技术已经普及,普通养殖户也能掌握其技术。但在育苗过程中出现了幼鲍在季节转变(特别是冬季转春季和春季转夏季)和高温季节易发病,进而造成大面积死亡的情形影响了苗种生产。其实在育苗过程中,苗场生产者会关注水质、幼苗本身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采用皱纹盘鲍大连群体与盘鲍日本群体进行杂交育苗试验和鲍苗种生产。结果表明,皱纹盘鲍和盘鲍正、反交组合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低于两亲本自交组,而其苗种成活率高于两亲本自交组(提高达20%以上);皱纹盘鲍和盘鲍的正、反交组合鲍苗的生长情况是,其平均壳长明显高于两亲本自交组鲍苗的平均壳长,最长达2.01 cm ;皱纹盘鲍与盘鲍作为亲本进行鲍苗种生产,经160 d培育,共培育出鲍苗种2020.75万只(平均壳长2.01 cm ),鲍出苗量平均4345.7只/m2。通过鲍种内杂交的育种方法,可以达到改良和优化鲍种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北方皱纹盘鲍和南方杂色鲍的育苗及养殖生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量死亡,使我国鲍的增养殖生产出现了滑坡,经济损失惨重.笔者自1997年以来先后在辽宁、山东开展了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苗的大规模生产性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皱纹盘鲍与盘鲍杂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杂种优势的角度对皱纹盘鲍♀与盘鲍♂杂交子一代的经济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月龄杂交鲍子一代(F1)活体重比皱纹盘鲍增加36.87%,软体部干重增加33.21%,总干重增加29.20%,其它性状也显著优于皱纹盘鲍。杂交鲍F1的壳长、壳宽、活体重、软体部干重和总干重等主要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94%~44.51%,其中软体部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壳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且杂交鲍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皱纹盘鲍。杂交鲍子一代的变异有助于定向选择,提高杂交育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日本大鲍与皱纹盘鲍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从日本引进的大鲍,与我国产皱纹盘鲍进行了杂交育苗试验,在540m^2鲍育苗池中,1999年6月常温采苗至当年11月份,培育出平均壳长17.9mm的皱纹盘鲍雌与日本大鲍雄的杂交鲍苗180余万粒,单位面积出苗量为3300余粒/m^2。这些杂交鲍苗,经过1年多的室内饲育,至2000年11月平均个体壳长达37mm,最大个体壳长达45mm,显示出了良好的生产性状和一定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对盘鲍、皱纹盘鲍、两者的杂交子一代(F1)及本地多年养殖的杂交鲍的DNA进行RAPD分析,探讨鲍种质演变遗传学现象。结果表明杂种子一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并不对等,更偏向皱纹盘鲍:本地鲍的多态位比例最低,表明本地杂交鲍在遗传上发生了种质变化。  相似文献   

14.
皱纹盘鲍与日本西氏鲍杂交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 《齐鲁渔业》2006,23(9):50-51
利用从日本引进的西氏鲍,与我国北方产皱纹盘鲍进行了杂交育苗试验,使杂交鲍苗越冬后成活率提高,生长快,抗病力强,显示出了良好的生产性状和一定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盘鲍引进养殖与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6年从日本长崎引进盘鲍,在平潭与连江黄岐半岛进行了生活,生长与育苗养殖试验,表明该种鲍适于福建沿海的水温特点,比本地的杂色鲍生长快;比北方引进的皱纹盘鲍与台湾的九孔具有更强的适温能力,当前已用自育的第二代做亲鲍,培育出大量苗种,并与皱纹盘鲍杂交所育的大量苗种为本省提供一优良的鲍的养殖新种。  相似文献   

16.
黑鲍是福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从日本引进的盘鲍(Haliotis discus discus)与我国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杂交所产生的新品种。黑鲍具有生长快、抗逆性强、肉质好等杂交优势,它的选育成功促进了我省鲍养殖业的发展。目前我省黑鲍养殖发展迅速,已形成一大产业,是沿海渔民发家致富的生财之道。现将黑鲍人工苗种繁育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皱纹盘鲍为我国鲍属中的优势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辽宁、山东沿海,属耐寒不耐高温品种。近年来,由于日本盘鲍(黑鲍)抗病力、商品价值(2006年市场差价40元左右/公斤)明显逊色于皱纹盘鲍,南方地区各育苗场开始引进皱纹盘鲍进行苗种培育及养成。笔者于2004年~2006年在平潭县上井海珍品开发有限公司对皱纹盘鲍秋季培育、繁殖及人工育苗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市场效果与经济效益,特将南方地区皱纹盘鲍育苗技术总结如下。一、育苗场设施育苗场交通便利,进排水设施完善,具沙井20口,过滤池1口(面积200m2),室内培养池200m3,培育池规格6m×3.…  相似文献   

18.
九孔鲍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明  孙功辉 《水产科学》1999,18(2):15-17
报告了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利用电厂冷却海水进行九孔鲍人工育苗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九孔鲍在繁殖匀性及其育苗技术工艺条件等方面与我国以往的皱纹盘鲍常规育苗方法有较明显的差别,必须采取与之相应的技术手段。利用余热水在大连地区进行九孔鲍人工繁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日本盘鲍和本地皱纹盘鲍的杂交育种,使杂种鲍苗1cm以上的成活率高达45.76%,越冬后成活率达到98%,培育出性状稳定、生长快、抗病力强的杂交鲍。报告了杂交育种的试验过程和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20.
近日,福建省水技总站对渔业“五新”项目进行现场检查,其中平潭县水技站承担的“日本西氏鲍与皱纹盘鲍杂交技术推广”项目达到任务书规定指标,顺利通过验收。平潭县水技站承担的“Et本西氏鲍与皱纹盘鲍杂交技术推广”项目,经随机取样、计数,试验组每片附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