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鹅观草×大麦属间杂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分布于四川的鹅观草(Roegneriatsuknshiensis(Honda)B.R.Lu,Yen etJ.L.Yang var.transiens(Hack.)B.R.Lu,Yan et J.L.Yang,2n=42, SSHHYYJ作母本,栽培二棱大麦(Hordeum vulgare L.cv.CA-5,2=14,II)作父 本进行属间杂交,利用杂种幼胚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获得了杂种F1.杂交结 实率为6.58%,胚培成苗率为60.00%.杂种表现为多年生,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形态上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F1自交不孕,用大麦回交亦不结实·杂种具有 预期的2n=28(SHYI)条染色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平均形成27.24个单 价体.0.20个棒状二价体,0.18个环形二价体,未发现多价体存在.表明鹅观 草和大麦的染色体组间同源程度低.本文还探讨了大麦育种中利用鹅观草种质 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报道通过对同工酶酶谱的分析,确定了以原种罗汉蔗为母本与含割手密野生血缘的F180/113为父本杂交所得后代属真实性杂交种,从而证实了以云南割手密的杂种F1代回交原种得到杂种F2代的中间世代已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用人工合成的(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2n=4x=52,A2A2G2G2染色体组)和海岛棉(2n=4x=52,AADD染色体组)杂交,获得[(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海岛棉]F1种间三元杂种,并对其进行形态特征和细胞学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①双二倍体与海岛棉无色素腺体品种杂交产生的F1种子,其种仁无色素腺体,但植株有少量色素腺体;而与海岛棉有色素腺体品种杂交产生的F1种子,其种仁和植株均有色素腺体;②F1植株的株型、叶形等性状趋于海岛棉亲本,花器性状如花色却偏向于野生比克氏棉,而花朵大小等为超亲遗传性状;③种间三元杂种F1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形成大量单价体,其染色体构型为2n=4x=52=42.8Ⅰ+4.6Ⅱ,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向两极分离不均,产生多种类型的不育小孢子,致使杂种高度不育.  相似文献   

4.
数量性状基因数目估计的程序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给出了估计控制数量性状基因数目的BASIC程序。本程序根据估计数量性状基因数目的Castle-wright方法(或称矩法)及其该法的若干扩展,利用双亲、F1,F2及回交世代(B1,B2)的资料,估计所研究性状双亲有差异的基因座位数在称有效因子数,并给出其估值的标准误;程序还有对资料进行加性显性模型适合性检验(ABC检验和合并ABC检验)的功能。″550RETURN560ES=D/S/8:SE=(4*A+V/S/S)*ES*:G=G+1570B$=″n(″+strn$(Ⅰ)″,″+Str$(g)+″).:GOsUB510:RETURN570B$=″n(″+STR$(Ⅰ)+″,″+STR$(G)+″).:GOSUB510:RETUM2.2程序说明2.2.1变量和数组N——世代数(在此等于6)A(3,N)一一合并ABC测验的系数矩阵X(N)——世代均值数组N(N)——世代样本容量数组V(N)——世代方差数组Z(N)一一世代均值的方差U(N)——世代方差的方差T2——t2统计量FT一一一t2统计量的近似自由度2.2.2数据输入(DATA语句)世代按P1,P2,F1,F2,B1,B2的顺序,每世代依次为样本容量,  相似文献   

5.
甘蔗是遗传上最为复杂的作物,它主要是由热带种(2n=80)、割手密(2n=40-128)等种间杂交而来。甘蔗的染色体数很多,在100-130条之间。其中,有5-10%的染色体来自割手密,其余主要来自热带种。由于这种特殊性,人们曾经认为甘蔗不能象其它作物那样进行分子作图。近年来,由于一些主要产糖国联合投入巨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现已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本文简要叙述分子标记的主要原理、特点以及在作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潜势,阐述分子标记在甘蔗上的研究进展,指出甘蔗分子标记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以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2n=6x=42)为母本和奥地利黑麦(Secalecereale,2n=2x=14)杂交,对其杂交亲和性和杂种F1的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供试22个品种的杂交亲和性存在明显差异,4个品种的杂交结实率大于50%,其可能基因型为kr1kr1kr2kr2,4个品种的杂交结实率介于30%~50%之间,其基因型可能为kr1kr1Kr2Kr2,4个品种的杂交结实率介于10%~30%之间Kr1Kr1kr2kr2,7个品种杂交结实率小于5%;基因型可能为Kr1Kr1Kr2Kr2;杂种F1PMC的染色体配对能力与亲本杂交亲和性无明显相关,相关系数为0.0121,但不同组合存在一定差异,8641012/黑麦F1具有最好的配对能力(平均交叉结数=1.3),而碧蚂4号/黑麦等具有较差的配对能力(平均交叉结数为0),其它品种(系)介于二者之间。8641012是具有较好亲和性和较高F1PMC染色体配对水平的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系,可进一步用于小麦的远缘杂交以转移外源遗传物质。  相似文献   

7.
油菜种间杂种的配子竞争力与染色体数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甘蓝型油菜与白菜进行种间杂交(简称甘白交),研究其杂种配子的受精能力差异和后代染色体数目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甘白交F1代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9,并发现有25%2n=24~31条染色体的异数体以及2n=39的个体。(2)甘白交F1配子染色体数为n=10~19,平均为n=13.68。不同染色体数配子出现频率不同。成对分离的配子中(14/15,13/16,12/17,11/18,10/19)往往染色体数较少的一种频率较高。(3)各种染色体数的配子均可形成可育的配子并参与受精形成种子,但它们参与受精并产生后代的竞争力(适合度)具有明显差异。n=10和n=19的配子竞争力最强,n=11,n=18和n=12的配子在非整倍体配子中竞争力较强,n=14,n=15和n=16的配子竞争力最差。(4)n=10的配子每增加一条染色体和n=19的配子每减少一条染色体配子适合度都相应降低。因此,n=14和n=15的配子适合度最低。(5)以甘白交F1杂种为母本可提高n=10~13配子频率和降低n=17~19配子频率,而以甘白交F1杂种为父本则能提高n=17~19配子频率和降低n=10~13配子频率。因此,在以选育2n=22为  相似文献   

8.
曹明树  陈文品 《中国农业科学》1994,27(5):69-76,T002
本研究获得了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 2n=2x=14)和四倍体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var.glaucescens Boiss2n=4x=28)的属间杂种。LmxFa.g杂种在形态上呈中间型,而反交杂种则倾向于母本。杂种的细胞学研究表明:多花黑麦草的染色体组(A)与四倍体苇状羊茅的两组染色体(B和B')亲和性差;相对来说,羊茅属的细胞质  相似文献   

9.
对87份云南割手密无性系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和植物学性状的观察,发现云南割手密染色体数目有2n=60、64、70、80四种类型。讨论了染色体倍性与植物学性状及地理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海岛棉纤维含糖量的遗传和亲子相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得到的20个海岛棉组合的F1、F2、F3家系、回交一代及亲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海岛棉纤维糖量是一数量性状,F1纤维含糖量具有明显的负向优势,所有组合表现超低亲遗传;F2表现为连续变异的特点,并普遍存在着超低亲遗传,其狭义遗传力均值为38.42%。  相似文献   

11.
4E—ms杂种小麦生产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小麦单隐性雄性不育基因突变体“兰州核不育”小麦上,附加1条具有特殊遗传功能的外源染色体4E,获得了即带有纯合核不育基因,又能自交结实,籽粒为浅蓝色的msms基因型普通小麦4E染色体单体异附加系「2n=42W(msms)+1(4E)=43」,该系自交后代可分离出64.3%白粒雄性不育种子「2n=42W(msms)=42」32.1%的浅蓝粒自交可结实种子「2n=42W(msms)+1(4E)=43」  相似文献   

12.
对初级六倍性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来源于四川的三个地方品种(系)和一个栽培普通小麦品种(包括ph1b中国春小麦)所形成的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配对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亲本不同,杂种F1之间的染色体配对存在明显的差异。四川的地方品种群体中可能存在ph或类似干ph的基因,促进染色体的配对。另外,在杂种F1(AABBDV)中,单倍性染色体组D和V的存在部分地扰乱了A和B染色体组的同源配对。末期Ⅱ中,除了正常的四分体外,还存在二分体、三分体、五分体及六分体。对杂种F2和BC1F1的染色体计数研究表明,其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范围为2n=29至2n=65,有的植株的染色体数目超过了预期的染色体数目,说明染色体通过杂种F1的传递偏离了随机模式。部分二、三、五或六分体所形成的配子参与了受精结实。因而在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的杂种后代中,不仅可望获得混合有D、V染色体结构的2n=42的植株,而且还可能获得其它高倍性(8x)和低倍性(4x)的植株,从而为物种的进化指出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2n=6x=42)为母本和奥地利黑麦(Secale cereale,2n=2x=14)杂交,对其杂交亲和性和杂种F1的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供试22个品种的杂交亲和性存在明显差异,4个品种的杂交结实率大于50%,其可能基因型为kr1kr1kr2kr2,4个品种的杂交结实率介于30% ̄50%之间,其基因型可能为kr1kr1kr2,4个品种  相似文献   

14.
对四川产的4种贝母进行了核型研究,米贝母FritillariadavidiiFranch,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m+10st+10t,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2L十2M2十7M1+2s核型为2B型,瓦布贝母FritillariawabuensisS.Y.TangetS.C.Yueh,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m(SAT)+20t,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4L+6M2+12M1+2S,核型为2B型;浓度贝母FritillariamelleaS.Y.TangetS.C.Yueh,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m+20t,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4L+8M2+10M1+2S,核型为3A型;槽鳞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aHsiaoetK.Csiavar.sulcisquamosa(S.Y.TangetS.C.Yueh)HsiaoetS.C.Yu,核型公式为2n=2X=24=2X(SAT)+2sm+10t,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4L+4M2+14M1+2S,核型为3B型。该4种贝母核型较一致,但各种之间在次缢痕、随体、B染色体的数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高产推广品种、高强优质纤维种质系(带有异常棉血缘)及其杂种F1、F2和回交世代的纤维品质、纤维超分子结构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关系与偏相关关系结论不一,偏相关能更真实地反映各变数之间的相关关系;②纤维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度两两之间以及微原纤角与取向度间的相关不受遗传背景影响,而其它性状间的相关关系都随遗传背景不同而不同,回交世代多数偏向回交亲本,F1和F2则表现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春(Chinesespring2n=6x=42)与光稃野燕麦(AvenafatuaL.2n=6x=42)杂交成功,中国春穗较小,无芒,叶片较窄,而中国春与光稃野燕麦的杂种穗形较大,有短芒,籽粒饱满,且叶片宽大近似于野燕麦,表现优势很强,进行根尖细胞核型分析,发现大部分为单体(2n=20Ⅱ+1Ⅰ=41),在其中仅看到极少数二体和缺体,比例不到1%,杂种中有2对普通小麦所没有的端着丝点染色体,核型  相似文献   

17.
用传统种质与云南野生种质远缘杂交 ,以“异质复合分离理论”假说、3交技术模式、 5级选育程序 ,就 5个内容对传统的 POJ、Co、ROC体系进行创新研究。一是将种质基础从 ROC体系的 1属 4种 11个原种品系扩大到 3属 6种 2 4个原种品系 ,其中栽培原种品系与野生原种品系数的比例从 8∶ 3调整为 12∶ 12 ,实现种质遗传平衡 ;二是将育成品种内栽培原种与野生原种的染色体比例从 7∶ 1- 9∶ 1调整为 2∶ 1- 3∶ 1,实现细胞遗传平衡 ;三是用杂交复合法将传统种质的糖分及产量性状、野生种质的抗性及适应性状分别形成“性状复合遗传力”,产生杂合体杂种优势 ;四是用自交分离法将杂合体杂种优势中的优良性状连锁遗传及目的性状超亲变异分离出来 ;五是用回交重组法将分离出来的高产高糖与抗性及适应性性状基因优化重组 ,在分子水平上产生性状兼优的杂种优势。 2 0 0 1年起将陆续提供云南 YN系列杂交花穗  相似文献   

18.
亚洲棉茎叶茸毛少而短,比克氏棉茎叶茸毛多而长,山西农业大学棉花育种组创育的〔(亚×比)〕F1双二倍体(2n=4x=52,A2A2G1G1),茎、叶茸毛多而长,表明比克氏棉这一多毛抗虫性状被表达出来,本文用(亚×比)F1双二倍体与茸毛稀少的栽培四倍体海岛棉杂交,其多而密的茸毛性状能继续在杂种F1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9.
亚洲野生稻的变异和栽培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栽培稻(Oryzasativa)的直接野生祖先品种是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广为分布的O.rwtpogon。西非的栽培稻(O.glaberrina)的野生祖先品种是只分布于非洲的阿·波尔惹(以前称阿·波尔畏里夫那特)(O.breviligulata)。稻的栽培化是在亚洲和非洲独立进行的。这两种栽培稻和各自的野生祖先品种均为染色体数2n=24的2倍体种,同时相互的F1杂种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正常连接,所以它们被认为有相同的染色体组(AA)。具有AA染色体组的近缘野生品种实际另外还有三种,它们含有O.r…  相似文献   

20.
用新隐性ph基因向小麦转移Aegilops variabilis Eig遗传物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地方品种“开县罗汉麦”( 简称KL) 具有新隐性ph 基因,且远缘杂交亲和性和胚培出苗率高。本研究用它与Ae.variabilis 杂交获杂种F1 ,并自交获得F2 、F3 ,并用推广品种回交获得F1BC1 、F2BC1 。在F2 群体中,有2 株植株的分蘖分别高达88 个、67 个,极显著高于一般小麦品种。多分蘖可节省用种量,可能在小麦育种、特别是杂交小麦育种中有用途。同时,Ae.variabilis 的白粉、条锈病抗性能在F1 、F2 的遗传背景中完全表达,这表明利用Ae.variabilis 的抗病性是可行的;此外,发现一些彼此不相连锁的来自Ae.variabilis 的易于识别的形态标记性状,这有助于将Ae.variabilis 基因向小麦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