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的茶俗 茶品 茶艺——元曲里所见的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个杰出贡献.在中国古代,茶与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享受密不可分,影响遍及饮食、民俗、商业、文学、艺术、民族交往等领域.元朝虽然在中原地区统治的时间较短,未曾出现过专门的茶学著作,但与唐诗、宋词比肩的元曲,却纳入了大量的茶事内容,包括茶品、茶礼、茶肆、茶俗和茶艺等各个方面.其中一些记载,充满生活情趣,反映元人饮茶的意境和感受,体现了厚重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人文精神,是研究元代茶文化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哈华谈茶肆     
茶肆始源于遥远的古代,……流水淙淙的水阁儿,湖畔的茅庐,山道中的风亭,松林中的月榭,市井中雕梁画栋的楼阁……大树杪间或楼外挂着布幌子,上书“茶”、“八仙茶楼”、“清风茶坊”、“竹林七贤茶肆”……一面敲着响盏儿,一面吆喝着顾客……一派古色古香的茶肆。据陆羽《茶经》载,公元三世纪的西晋时期,有妪作茶粥卖,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清两代,改变了传统的碾茶粉的饮法,而成散茶冲泡,只用一把茶壶和数只茶杯,或几只盖碗茶具,减去了那些典雅的茶礼和茶文化仪式,饮茶向简单化转变。时至民国,这种简易的茶肆就更多了。特别是我国产茶区的南方和西南诸省,茶肆比比皆是,它不仅是品茗之地,而且成为商人洽谈生  相似文献   

3.
《茶经》“《广雅》云”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经》“七之事”章引:“《广雅》云,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成书于宋代的《太平御览》卷八六七有类似引文:“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欲饮先炙令色赤,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广雅》成书于三国魏初,各种著作、论文都据此将饼茶的起始定在三国时代。但今本《广雅》并无此段文字,而这段文字关涉饼茶的起源和饮茶法的流变,有必要对此加以考证,以辨其真伪,还其本来面…  相似文献   

4.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5.
李德载的十首小令《赠茶肆》第一首中的"兰膏"一词,一般都根据汉王逸在其所著的《楚辞章句》中的注释,释为泽兰炼的油。经考证,在这首小令中,"兰膏"一词的正确注释应该为"一种当时流行的高档茶的名称"。  相似文献   

6.
茶热菜香话涂岭涂岭:大概是一个大村,顶多是一个小镇,不熟悉的人恐怕在福建省的地图上难以找到的,只是我们这些老在福厦路上穿行的旅人对其有些特别的感觉,岂止是感觉,还有些许绵长的回味呢!喝擂茶;清饮与茶配;泡饼与茶水;茶人说饼  相似文献   

7.
唐宋诗风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宋诗孰优孰劣?此论古已有之。从总体上说,唐诗独步千古,但宋诗亦是唐诗之后又一高峰,其地位和影响超过元、明、清诗。宋诗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数量之巨均远胜宋词。唐诗与宋诗相较,一是时代背景不同,各得其时,各擅其美。二是美学范畴不同:唐诗崇高,具阳刚之美;宋诗优美,蕴阴柔之美。三是艺术风格不同,唐诗雄浑,而宋诗婉丽。  相似文献   

8.
周文棠 《农业考古》2001,(2):254-255
茶文化书籍是传播茶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 ,尤其是著名茶界人士的著作 ,其影响呈金字塔式向下扩散。许多茶著中谈及茶史大都引用茶史资料 ,如不加以详尽了解 ,一不小心便产生错误。今以《广雅》中茶事内容为例商榷其作者与时代 ,并分析其对茶文化史的影响程度。望海内博雅 ,有以教之。《广雅》云 :“荆巴间采荼作饼 ,叶老者 ,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 ,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 ,以汤浇覆之 ,用葱、姜、橘子之 ,其饮醒酒 ,令人不眠(1) 。”这段文字是茶界公认的茶文化重要史料 ,但作者是谁 ?作者是什么时代著的 ?却有不同意见。陆羽认为是…  相似文献   

9.
感悟中国文人--中国茶诗词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4,(4):132-135,144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远在上古时期中国人就善于用诗歌表达情感,那爱的、恨的、欢乐的、忧郁的、幸福的或愤怒的,在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中都能找到。而两千多年前,楚国屈原的《离骚》、《天问》等诗篇,以其巨大的震憾力,至今读来荡气回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再至元曲和明清诗歌,中国人是那样善于用诗歌表达情感,不仅留下的诗篇多,还留下了不少传诵广泛和悠久的名篇。  相似文献   

10.
林雪蕾 《农业考古》2000,(2):183-184
钱穆先生说过:文明与文化不同,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所以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是茶的原产地。神话中神农氏得茶以解百毒,世人始识茶。汉代庐山僧侣已开始种茶,晋有茶宴。煌煌盛世的唐朝,茶馆崭露头角。至宋各式各样的茶坊、茶肆、茶驿、茶楼林立街陌。正是在这漫长的历史积淀中,茶由寂寂宫庭步入寻常人家,人们对茶的关注也由其药用价值转为品茗时的精神追求与满足。茶亦人诗人画,浸润着文人墨客的笔端胸臆。往来茶客们的笑谈声中,茶渐…  相似文献   

11.
李传轼 《农业考古》2002,(2):194-194
明人许次纾 ( 1 546— 1 6 0 4 )在万历 2 5年 ( 1 597)写了一本《茶疏》 ,这是继陆羽《茶经》之后 ,茶文化上的一部力作。凡是学茶的人 ,特别是喜欢研究茶史的人恐怕没有不阅读此书者。明朝是我国制茶工艺全面发展继往开来的光辉时代。元朝贡茶仍为饼茶 ,饮茶仍为烹饮。到了明朝“杀青”就改蒸为炒 (粗茶蒸、嫩茶炒 ) ,饮茶由烹饮改为冲泡 ,末茶产量也大减 ,从而形成为散茶独盛的局面。特别是洪武 2 4年 ( 1 391 ) 9月朱元璋命罢龙团、凤饼改为制芽以进。从而使六大茶类制茶工艺相继形成。许次纾的《茶疏》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写成的。《茶疏…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的一首咏茶妙联凯亚郑板桥是擅撰茶联的。比之历代茶联的作者,他的撰著茶联之多、之妙、之富有个性特色,恐怕称得上是独领风骚呢。而郑板桥的茶联之中,最富于幽默讽刺的风格,并且在民间流传得最其家喻户晓的,则莫过于他的那首六字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  相似文献   

13.
明代以前的中国茶文化在中国,饮茶习俗得到普及是唐代(618~907年)的事。唐代的陆羽(733?~803年)写了一部中国最早的茶叶著作——《茶经》,其中记载了当时关于茶的全部知识。《茶经》中所说的制茶法,讲的不是叶茶,而是型茶,叫作饼茶。它是把采来的茶叶经过蒸、春等工艺制成小块,干燥后贮藏起来。饮用之前,先要烘烤,然后捣碎,在锅中煮沸,再分别斟到茶碗中饮用。这是唐代上流阶层的饮用方法,这一点,已经被最近西安市西部法门寺出土的御用茶器和唐诗所证明。  相似文献   

14.
唐诗与茶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茶兴助诗情,饮茶能使人神清气爽,引发诗思豁朗明晰。各种形式的茶会、茶宴、茶集、茶赋,灵动地再现了唐诗的引人魅力。唐诗中的茶事总是兴之所至,鲜活动人。唐诗中的茶俗脱却了功利的成分,清雅高洁。唐诗中诸多与茶相连的逸闻趣事,彰显了唐人对茗茶的喜爱之情。诗茶之缘是中国文化的又一瑰宝。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文化一旦被统治阶级所提倡,被文人学士所崇尚,尤其是作为教化、风习来出现,上风下渐,必然要渗透和影响到民间,从而形成一种习俗。西南人的饮茶习俗也是这样形成的。当汉化之风渐起,汉俗成为风尚时,自然西南人也就学汉人饮起茶来。然而,西南人的茶俗亦是有其特点的。西南人敬茶有一定规矩。讲究的人家有所谓一三道茶”:一道茶不饮,只是表示迎客,敬客;二道茶是深谈、畅饮;三道茶上来即表示主人送客了。在这里西南人将茶的自然属性与功能与交友之道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客初至,谈未深,茶尚淡,故仅示敬意而并非真饮;淡既…  相似文献   

16.
湖州的茶馆     
明清时民间饮用泡茶之风盛行,在此之前,人们一般都饮用剪茶。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乃斫、乃熬、乃杨、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对于散茶不用斫炀或春,只要炒焙后冲洗水即成庵茶备用。可以说有了散条,就有了泡茶的可能性,所以,实际上唐代已经出现了饮用泡茶的情况。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说:“山憎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咀。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这可能就是泡茶的雏形。古代没有保温瓶之类的设备,饮茶只能煎制,或…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茶道发展到今天,如果从唐陆羽《茶经》刻印开始计算(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中兴衰成坏,发展式微,不胜枚举。有关茶的著作、论述很多。《茶谱》、《茶录》、《茶笺》、《茶史》、《茶论》、《茶述》等均见于历代茶文化典籍,而有关茶的诗词文章等就更多了,如唐诗、宋词以及明清笔记中有关茶的资料就颇为丰瞻,流布也很广泛,影响深远,而一些有关茶道礼法、清规、烹茶技艺、茶法、茶诀等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唐宋以来的禅宗典籍中,仍然保留了不少,譬如《百丈清规》、《禅苑清规》、《五灯会元》等多有有关茶事、茶礼…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种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两汉三国以降,饮茶之风便已逐渐兴起,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具有饮茶习惯的人越来越多。中国的茶肆品茶之风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不过清代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则是事实。入清以后,全国许多大都市都设有茶肆,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茶肆文化的画卷。中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大而分之有红茶、绿茶,内中又皆可调配成不同的花茶。大凡考究一些的茶肆,都  相似文献   

19.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其源于台湾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思乡、怀旧之风,也有人谓之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其实,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馆,唐时称“茗铺”。《封氏闻见记》记载“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太平广记》卷,有“ 于茶肆”(《河东记》)。《梦粱录》载“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宋人《清明上河图》名画卷中也出现茶肆,唐宋时还有称“茶坊”、“茶楼”、“茶邸”、“茶居”等等,茶馆之名始称于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清代也惯称茶馆。老…  相似文献   

20.
茶颂     
仙掌、甘露皆茶之雅号 ;瑞草、嘉木亦茶之别称。饮一杯以清心沁脾 ,遂曰涤烦子 ;喝七碗而飘然欲仙 ,故名腋生风。柴、米、油、盐、酱、醋、茶 ,开门七事 ,居家必备 ;琴、棋、书、画、烟、酒、茶 ,文化七品 ,处世须通。蒸、捣、拍、焙 ,唐前制法 ,饮时篮中椒姜 ,不知是甚滋味 ;炒、捻、渥、压 ,明后技巧 ,窨时更入花蕊 ,乃现醇厚清香。松风、蟹眼 ,烹须得法 ;雪芽、银针 ,采必求精。天目青顶、顾渚紫笋、敬亭绿雪、莫干黄芽 ,地以茶而胜 ,茶以色而显 ;峨嵋峨蕊、福鼎莲芯、婺源茗眉、安化松针 ,地因茶而著 ,茶因形而称。他如龙团凤饼皆古之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