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13年我国黏虫发生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杰  姜玉英  曾娟 《植物保护》2015,41(3):131-137
2013年黏虫维持了2012年以来的重发态势。二代黏虫在东北、华北、黄淮局部、江南局部、西南地区普遍发生,多种作物受害严重,总体发生程度重于2012年同期,山西、河北等局部地区大发生。三代黏虫在东北、华北和黄淮局部等地偏重发生,虽然发生面积、发生程度整体上不如2012年严重,但是仍显著重于常年,并且在辽宁、山西、山东的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分析提出,监测防控及时到位、关键时期气象条件不利,是2013年三代黏虫发生程度轻于2012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黏虫系统监测和统计数据,分析1959—2020年山东烟台黏虫种群演变特征。烟台市黏虫1年发生3代,第2代为主害代,多数年份可见第3代成虫。越冬代、第1代、第2代、第3代成虫发生期分别为3月中旬至5月中旬、5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上旬至8月下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1959—2020年,黏虫总体发生程度逐渐减轻,由当地常发性害虫演变为偶发性害虫。根据其成、幼虫监测结果,将当地黏虫发生为害分为1959—1971年、1972—1984年、1985—1996年、1997—2008年、2009—2020年共5个阶段,诱蛾量变化走势为高、最高、较低、中等、最低,5个阶段3个世代幼虫密度达防治指标累计年数依次为25、30、15、10、4年,反映了当地黏虫为害严重、最重、偏重、偏轻、轻的演变规律。分析认为,迁入虫源基数、作物种植结构及品种、气候条件、化学防控等是影响黏虫种群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2018年我国黏虫发生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二代黏虫在我国东北、华北、黄淮、西北、西南地区普遍发生,内蒙古、辽宁、陕西、山西、宁夏、四川出现高密度为害田块;三代黏虫主要在东北、华北和黄淮地区,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天津、陕西、山东和宁夏等地发生严重,虫口密度高。在二、三代发生区,玉米、小麦、谷子、水稻等多种作物受害较重。本文总结了2018年黏虫各代次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关键时期天气条件、高空气流、田间生态和防控措施等因素对黏虫发生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近期,江淮、黄淮地区出现黏虫1代成虫高峰,并集中向东北、华北地区迁移,呈现盛发期早、发生范围广、蛾量大的特点。据监测分析,预计2代黏虫在东北、华北、黄淮、西北等玉米种植区呈重发态势,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对此,农业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玉米黏虫防控工作,要求各地及早落实防控措施,遏制黏虫暴发势头,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相似文献   

5.
2012年黏虫暴发特点分析与监测预警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娟  姜玉英  刘杰 《植物保护》2013,39(2):117-121
2012年三代黏虫在东北、华北、西南部分地区暴发,对间歇性暴发的迁飞性害虫监测工作敲响了警钟.本文分析了2012年三代黏虫具有发生面积大、范围广、区域北扩,高密度区域呈带状分布,隐蔽为害造成集中损失,玉米受害最重等暴发为害特点;指出了当前监测预警工作中存在难以掌握迁飞路径,监测范围大、重点多,系统调查时间长、频度高、专业性强,评价标准尚未统一等难点问题,这正是导致部分地区失查失治的客观原因.提出开展跨体系多部门协同科研攻关、制定全国评价标准、继承使用多种监测手段、健全基层监测网络和提高测报专业技能等建议,对进一步做好黏虫监测预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受特殊气象条件影响,2012年7月下旬以来,东北、华北等地三代黏虫相继暴发,发生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密度之高为近10年罕见,三代黏虫发生面积累计达373万hm2,严重虫害面积43.3万hm2,对玉米等秋季农作物生产安全形成严重威胁。月上旬以来,北京市大面积发生三代黏虫,局部发生较重(封面照片),全市发生面积约万2,达到防治指标(百株虫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2019年6月11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出植物病虫情报,预警2代黏虫暴发。1代黏虫发生面积大,局部残虫量高。据国家气象局预测,6月中旬,华北北部、东北和西北东部地区累计降雨量10~30 mm,局地40~60mm,天气条件对大部地区2代黏虫发生有利。预计今年2代黏虫总体为中等发生,北方地区局部二代黏虫将暴发为害;河北、山西等北方局部降水丰沛、管理粗放地方会出现高密  相似文献   

8.
结合泾川县30年的黏虫虫情资料及气象因子,综合分析了2代黏虫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2代黏虫在泾川县每隔7~9年重发1次,重发原因与当年迁入的虫源基数及5—6月份的降雨量、寄主植物及食源因素、栽培模式、机械化程度等因素有关。根据2代黏虫的发生规律,以当年成虫迁入量、产卵量及雌蛾卵巢发育级别为基础,结合当年作物布局、气象因子等因素综合分析,提出了预警及应急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黏虫和劳氏黏虫在河南原阳的发生情况, 本研究利用佳多虫情测报灯对2015年-2019年两种害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 并对两者的发生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2015年-2019年间在河南原阳监测的黏虫和劳氏黏虫成虫均发生4代?两种成虫在原阳的发生规律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 黏虫以第一代为主, 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5.4%~93.6%, 主要发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劳氏黏虫以第三代为主, 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4.4%~87.8%, 主要发生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本研究为河南省原阳地区黏虫和劳氏黏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河南信阳黏虫的发生情况,本研究利用高空探照灯对2016年-2019年黏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2019年在河南信阳监测的黏虫成虫主要为东方黏虫(又称为黏虫)和劳氏黏虫,均一年发生5代,整个监测期间均出现多个高峰期。其中,东方黏虫以一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4.62%~82.96%,并且大部分虫源向外迁出,少部分留在本地;劳氏黏虫以三代或四代为主,以留在本地或迁入为主,只有少数向外迁出。本研究为河南省信阳地区黏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国内粮食生产受到南方持续低温阴雨,东北和西南地区秋、冬连旱,黄、淮地区严重夏旱,多次强台风等不利气候因素影响,上半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下半年东北、华北玉米3代黏虫暴发,水稻"两迁"害虫重发.面对严峻的形势,各地植保部门按照农业部的部署,狠抓重大病虫监测,落实防控措施,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广安全用药技术和高效植保机械,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病虫为害,保障了农业丰收,为粮食"九连增"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2012年甘肃省玉米田2代黏虫发生概况及为害特点。说明了其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从行政和技术两方面探讨了甘肃省采取的防控措施,总结了取得的成效及其所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今年已有约20个省市发生了黏虫为害,包括近期发生严重的山西省.由于今年2代黏虫幼虫的发生范围广、密度高,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作物被吃光的惨状,因此,潜在的3代黏虫的虫源数量可能较大.另外,进入2代黏虫羽化期,即7月中下旬以来,北方地区降雨量偏大,适宜黏虫产卵的生境增多.目前已经进入了3代黏虫发生为害期,将发生的为害高峰期是作物的生长后期,一旦黏虫暴发成灾,便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今年3代黏虫的监测、防治工作,减少黏虫造成的灾害损失,十分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14.
根据雌蛾卵巢发育级别数据,对山西省黏虫常发区虫源地进行分析,并结合2012-2018年相关监测站点各代次诱蛾量数据初步推断不同地区间虫量相关性。结果表明,越冬代北迁黏虫在山西省分别形成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滞留区域。通过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分析,芮城1代蛾量与昔阳、白泉、汾阳1代蛾量极显著相关;王郭1代蛾量与汾阳1代蛾量、王郭2代蛾量与白泉2代蛾量呈显著相关。由此推测,山西省内1、2代黏虫的主要虫源地为芮城、王郭。  相似文献   

15.
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 为其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基于扫描昆虫雷达观测、常规监测、轨迹模拟及天气背景学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因虫源基数及增殖倍数较高, 二代黏虫蛾种群数量较高; (2)二代黏虫蛾迁飞以不利其回迁的西南风、南风为主; (3)观测初期未见黏虫聚集成层迁飞的现象, 直至后期才见黏虫向西南方向迁飞; (4)气流和降雨是二代黏虫蛾未能有效回迁的主要原因, 三代黏虫发生的虫源, 是北迁的种群和本地种群共同繁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掌握黏虫的迁飞规律,河北省滦县设立了高空测报灯监测点。对比分析2014—2016年高空测报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数据表明,高空测报灯监测黏虫数量变化动态与自动虫情测报灯基本一致,能反映出黏虫在当地的代次区别。与自动虫情测报灯相比,高空测报灯监测黏虫的终见日更晚、有效监测期更长,对当地主发代2代成虫峰期的反映更为明显、峰日诱蛾量高,且峰期和峰值与当地3代幼虫发生期和发生量有一定相关性。同时,高空测报灯也能监测到3代成虫回迁峰,对指示黏虫在全国的大区迁飞动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黏虫是我国粮食作物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2012年8月上旬三代黏虫在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突然暴发,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十年罕见.本文通过探照灯的多年连续监测,结合气象因素、迁飞高峰期的天气背景分析和迁飞路线的轨迹模拟,探讨了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二代已积累较高虫源量的基础上,7月中下旬华北和东北地区适宜温度和频繁降雨为二代成虫迁飞、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适宜的寄主为三代幼虫取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以上是导致华北和东北地区三代黏虫大发生的两个主要因素.虫源分析显示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重灾区虫源主要来自本地,部分虫源来自重灾区的周边地区,受降雨和下沉气流影响大部分集中降落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地区,一部分继续迁飞进入东北地区.东北重灾区虫源大部分来自本地,受偏西气流和降雨的影响,东北地区二代成虫未形成有效迁出,黑龙江北部二代成虫在气流运载下向南迁飞,受锋面天气影响降落在黑龙江、吉林交界处,与华北地区迁入的成虫汇集后,不断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聚集为害,造成东北地区大面积发生,局部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18.
明确一代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的迁入路径和各发生区域间的虫源关系,对二代幼虫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西北地区黏虫重发的典型年份2021年,收集多地黏虫时空种群动态数据,采用FNL再分析数据资料绘制风场图,利用基于WRF模式的轨迹模型对迁飞轨迹进行模拟,并使用R 4.0.2进行轨迹的可视化。虫情监测表明,2021年一代黏虫迁飞高峰期主要集中在6月上中旬,中西部地区高峰期呈多峰现象,蛾峰日期随纬度升高依次推迟。风场分析显示,一代黏虫北迁期间,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受东北气旋、蒙古气旋和东亚气旋交替控制,适于黏虫远距离迁飞的偏南气流间歇性出现,但很难实现一次性远距离迁飞,锋面天气阻碍了黏虫的北迁,并造成聚集降落。轨迹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江淮地区一代黏虫羽化后,部分滞留当地,大部分迁入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东西部地区存在虫源交流;宁夏、陕西、内蒙古等西北地区重发生区虫源主要来自山西、陕西、甘肃南部和四川、重庆北部等地。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黏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黏虫在昔阳县是间歇性猖獗发生的害虫,主害代为第三代。它来势猛,为害重,严重影响当地主要粮食作物谷子、玉米等的生产。为了能更好地对其进行持续有效的治理,我们对黏虫系统测报站昔阳县石坪测报站1968年至今35a的黏虫测报资料进行整理,并结合气象资料等,对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1发生为害主要影响因子分析1)蛾峰次数和蛾峰量是影响发生程度的先决条件。根据黑光灯系统诱测资料,三代黏虫大发生的1973年出现5次蛾峰,高峰日平均1盏黑光灯诱蛾119.8头;1975年出现6次,高峰日平均491.7头;1…  相似文献   

20.
由于稻飞虱发生为害具有迁飞性、隐蔽性、突发性、分布不均衡性、暴发性等特点,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研究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分析其大发生的原因,从而制定科学的防控技术措施,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1发生特点1·1发生早,田间虫量高2006年的稻飞虱迁入我市的时间为4月20日,比常年要早。6月2日调查早稻田最高百蔸虫量达1980头,同期虫量历年少见,第4代稻飞虱在部分中稻田块特大发生,个别田块最高百蔸虫量达到10万头,实属罕见。第5代稻飞虱在晚稻上大发生,百蔸虫量最高4万头。1·2发生面积大、范围广我市水稻种植面积3·33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