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作物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钧镒  刘康  赵晋铭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303-3315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国内外种业的发展推动了种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种业科学是围绕“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产业发展而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科类群,作物遗传育种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和种子生产的理论与技术、种子示范和营销的理论与技术构成了种业科学技术的主体,在相应的遗传、生理、信息技术、政策法规等学科知识的配合下成为相对集中的学科体系。中国的种业科学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与完善之中。文章在回顾作物育种科学技术进展包括传统的作物育种科学技术和现时分子生物育种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归纳出现时重要的8个育种理论和技术问题,继而回顾了作物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科学技术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提出要围绕种业发展的需求,建成相对完整的种业科学技术学科体系;要顶层设计,建设成企业种业科技和公益性种业科技两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种业科学技术研发力量;要优先研究和解决种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其中包括规模化育种技术,资源富集、遗传解析与创新,常规育种的分子辅助技术,转基因育种与安全技术,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制度与品种审定制度的完善,配齐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并确立种子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作物杂优化研发使杂种化成为中国未来种业的特色等。  相似文献   

2.
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关键因素,河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离不开种业振兴。文章以河北省粮油作物种业为例,从种质资源保护、产出数量和质量、支撑产业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其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缺乏突破性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和核心技术匮乏、人才支撑不足等,提出了加大对现代种业创新团队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储备、加快现代育种技术发展、加强“研—推—用”各主体联动对接等促进河北省粮油作物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河北省种业兴旺助力。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助力智能设计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世界种业已进入空前的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代,作物育种正迎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并将引领种业进入智慧种业时代.为此,抢占农业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文章回顾了作物主要育种技术及模式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智能设计育种的含义和基本流程,论述...  相似文献   

4.
<正>种业科技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农业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种业的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的作物遗传育种技术不断发展,累计育成新品种7000余个,实现了5-6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96%,良种对作物单产贡献率达43%以上,  相似文献   

5.
<正>本报讯近日,山东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作物分子育种服务平台"科企合作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中国农科院分子育种专家,国家小麦、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以及甘肃敦煌种业、山东金海种业等国内知名育种企业的负责人等80多人参会。据悉,该平台将在继续服务玉米这一作物的基础上,将小麦、水稻、大白菜等农作物纳入技术服务范畴,已成功研发了小麦抗赤霉病、水稻抗稻瘟病等多个基因快速检测体系,着力突破当前影响这些作物种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6.
作物种质资源不仅是作物育种原始创新及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源头,更是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通过对我国种质资源的创新手段、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的梳理,提出了种质资源创新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作物种质资源管理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行业快递     
《北京农业》2012,(29):51-54
正全国玉米育种研讨会举行日前,以"推动玉米科技创新,促进现代种业发展"为主题的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农业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办,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河南作物学会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荣廷昭和来自国内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代表近千人参会。  相似文献   

8.
种业是一个触及中国农业发展命脉的产业。去年4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企业是我国商业化育种的主体。所谓商业化育种,是以市场为导向,依靠产出新品种来满足市场需求并且要具有商业价值的现代育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种业是一个触及中国农业发展命脉的产业。文章从科研院所角度,就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提出了农业科研单位应抓住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及发展的新机遇,建立合理的农作物商业化科研育种机制,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切实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重视种质资源短缺对种业创新构成的威胁,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建设生物育种技术条件平台和种业创新体系;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强力推进种业市场化的转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进入依靠生物技术育种阶段。现代种业已发展成为典型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是高科技含量,而且是高附加值、高资本投入。科学技术已成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种业甚至农业竞争就是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种业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认为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扶持种业发展,其着力点应该放在支持种业企业培育人才上。  相似文献   

11.
黄乃崇 《广西农业科学》2014,45(8):1523-1526
【目的】探索提升广西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为农作物种业工作者提供参考,以加快广西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方法】分析广西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现状、科技创新的有利条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提升广西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结果】广西农作物科研育种成果显著、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广西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种质资源、较强的区位优势、较好的技术创新技术等有利条件,但也存在种质资源创新不足、未能有效共享,同质化品种多、突破性品种少,种子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基础性研究薄弱、创新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应加快出台扶持政策,强化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引导推动种业科研机构优化资源、整合发展,提升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以提升广西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广西农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作物商业化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近年来,在国外种子企业冲击下,国内种业全线动摇,市场的控制权面临易手,农作物安全遭遇挑战[1]。为了探讨开展农作物商业化育种的科学方法,通过对当前中国商业化育种现状与国外种业存在的差距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阐述了当前我国种业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了科技型种子企业、成长型棉种子企业和经营型种子企业实现商业化育种的途径。总结出商业化育种的概念,提出了中国农作物商业化育种总体目标、育种途径和育种策略,认为中国要成为世界种业强国,必需拥有国际一流的跨国种业集团,以及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和先进高效的商业化育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谷子起源于中国,是旱作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栽作物。国家启动产业技术体系十年来,创制出一批抗除草剂、商品品质显著提升、蒸煮时间显著缩短的育种材料;基因组测序、单倍型图谱和高通量转化技术体系构建等推动了谷子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育成了一批中矮秆抗除草剂新品种,创新集成了一批适合不同产区的栽培技术,单户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倍以上,单产提高90.8%,总产提高85.7%,全程机械化轻简栽培实现了谷子生产方式历史性变革。谷子是完全市场化作物,近十年来总体价格呈上升趋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发展迅速,正在形成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产业优势区。随着产业发展的带动,品种权保护与转让逐步增多,一批谷子种业开始起步。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新的时代背景下,谷子的营养、生态、文化属性给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中国谷子种业和产业也面临着种子繁殖系数高、品种权落实力度不够、科研和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缺乏突破性大品种等诸多挑战。未来中国谷子特色产业发展将助推乡村振兴并带动种业发展;季节性休耕区、压采地下水区的生态需求将促进谷子生产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种业、科研、产业融合呈加快发展趋势。攻克谷子种业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构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实现科研、种业、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是中国谷子种业的发展方向。中国谷子种业发展必须坚持原始创新、坚持产业需求、坚持服务主产区、坚持差异化发展、坚持市场主体地位。未来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需攻克的重点任务:突破性新种质创新、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构建、突破性新品种杂交种培育、构建种子生产技术规范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提升种业管理服务能力、布局优化制种基地、打造种子优势企业。  相似文献   

14.
中国谷子种业创新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原始创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中国农作物种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对中国农作物种业原始创新研究提出了明确期望.谷子是中国起源的传统粮饲兼用作物及特色杂粮作物,生产及消费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作为粟类作物,谷子在中国农业生产及农耕文明的起始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粱是全球第五大粮食作物,也是中国重要的杂粮作物。国家启动产业技术体系10年来,鉴定和创制出277份矮秆、抗病、高支链淀粉、低单宁的育种材料;利用突变体、自然群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克隆了高粱重要性状的控制基因;育成了71个矮秆耐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酿造专用高粱新品种,创新集成适合不同区域高粱轻简栽培技术,全国高粱种植面积增长26.8%,总产增长93.5%,单产提高52.7%,实现了高粱生产方式全面机械化的重大变革。在高端白酒转型升级的拉动下,以茅台、五粮液、汾酒等知名酒企为核心,形成了以“品牌+品种+产地+农户”高粱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增收效果。产业发展助推品种权保护与转让,面向产业与企业需求的联合育种与产业化开发带动高粱种业起步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粱的抗旱、耐涝、耐盐碱、粮饲兼用、高光效等特性给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中国高粱种业和产业也面临着多用途开发不足、品种权保护力度不够、原始性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业政策支撑不足等诸多挑战。未来中国高粱新品种选育和种业由酿造为主向多用途转变,针对企业酿造工艺需求对不同适宜地理环境开展定向育种将成为趋势,盐碱地、休耕区、镰刀弯地区高粱种植呈现恢复性增长。建立适合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的现代化种业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和产业体系,构建科研院所、种子企业、推广部门和产后加工企业融合发展的种业产业链运行机制是未来中国高粱种业发展目标。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未来的重点任务是创制抗除草剂、高淀粉、低单宁、抗蚜等目标性状的关键育种材料;开展基因编辑、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高效遗传转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现代高效育种平台;优质专用酿造、饲料、饲草、能源、帚用等多用途高粱新品种选育;登记品种DNA指纹鉴别和关键表型性状数据库构建;根据高粱产区生态特点、资源禀赋,布局优化产业基地和制种基地。  相似文献   

16.
农作物基因设计育种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快速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交叉融合,催生了精准设计育种,驱动作物育种加速向精准化、高效化和智能化发展,成为新时期农作物种业竞争的热点。系统分析了国际农作物基因设计育种发展态势,明确我国农作物基因设计育种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展望新时期我国农作物基因设计育种发展路径,为推动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淡水珍珠种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淡水珍珠生产国,其产业和种业发展分为4个时期,本文综述了不同时期产业和种业发展特点。第一发展时期,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天然水域苗种供不应求,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破坏严重;第二发展时期,突破淡水珍珠蚌人工繁殖技术,确定三角帆蚌与褶纹冠蚌为我国最佳淡水育珠蚌,淡水珍珠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第三发展时期,民营珍珠企业发展迅速,促进淡水珍珠养殖和苗种生产商业化,淡水珍珠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至今,进入提高珍珠产量向提高珍珠质量转型期。目前,淡水珍珠蚌苗种生产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户自繁自养模式仍占较高比重,苗种生产工业化程度较低。在种质创新与利用方面,种质资源评价、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等工作逐步开展,但现代育种技术应用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突出。最后,根据现代水产种业发展要求,展望了我国淡水珍珠种业现代化、商品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推动淡水珍珠种业乃至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业科普的对象和目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一的以农民为对象扩展到多种涉农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城市居民,由单纯的指导农业生产保障民生为目的扩展为以改善民生为主要目的。同时,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让公众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如何准确定位不同对象的农业科普需求,并从巨量的信息中整理得到正确的科学的科普内容,是当前形势下农业科普的关键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阐述,进而对 于如何创新利用大数据指导农业科普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种业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美好生活。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种业在起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现代发展期3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从保障粮食和农产品供给、科技支撑育种创新角度分析了3个阶段种业取得的突出成效,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强化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大突破性品种等方面提出了种业科技发展方向,以期为推进种业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