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对187份紫薇材料进行萌芽、展叶、开花、落叶等物候性状调查,分析其物候规律,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紫薇种质资源物候性状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2个物候期变异系数为8.55%~52.01%,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为叶芽萌动期>落叶始期>展叶开始期>落叶盛期>现蕾期>落叶末期>展叶盛期>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幼果出现期>果实成熟期。各物候期间有42对物候呈现极显著正相关,6对物候呈显著相关,其余18对物候无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6.320%、23.282%和17.704%,累计贡献率达到77.305%。紫薇各物候期间差异大,相关性较显著,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为该地区紫薇种质的开发、培育、保护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为了解美洲黑杨无性系生长与木材材性性状遗传变异及相关性,以泗洪县陈圩林场11个美洲黑杨无性系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遗传参数估算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杨树无性系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及性状间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杨树优良无性系生长与材性性状的联合选择。结果发现,生长与材性各性状变异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树高、胸径和材积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735、0.760和0.764,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9.14%、15.40%和32.33%,生长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各无性系遗传基础的差异。基本密度、气干密度、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818、0.708、0.635、0.238和0.320,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6.15%、5.67%、6.30%、3.96%和4.82%,表明前3个材性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无性系遗传差异,后2个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美洲黑杨树高、胸径和材积之间正相关极显著;基本密度、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等材性指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利用综合指数选择法开展了美洲黑杨11个无性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ISSR分子标记在美洲黑杨杂交子代分子鉴别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笔者以15个黑杨无性系为研究对象,进行ISSR分子标记研究。①经单因素对比实验,建立适合黑杨无性系的ISSR-PCR分子反应体系,即在25 μL反应体系中加入引物1.0 μmol/L,模板30 ng,Taq酶1.5 U,dNTP 0.25 mmol/L,Mg2+2.0 mmol/L。反应程序为94℃加热3 min,使模板DNA变性,然后进入下列温度循环:94℃变性45 s、56℃退火30 s、72℃延伸1 min,共计35个循环。循环结束后在72℃延伸5 min,以保证DNA延伸彻底。②筛选出10个ISSR引物对15个黑杨无性系进行ISSR分析。共检测到63个位点,各无性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在20.63%~30.16%之间。多态位点百分率最高的为XL-77、XL-83、XL-101、2KEN8和I-69;多态位点百分率最低的为XL-92、XL-90。③通过各无性系的Nei遗传距离与UPGMA聚类分析,除欧美杨A65/31外,其他所有美洲黑杨无性系聚为1个类群3个亚群,美洲黑杨杂交子代间遗传分化及亲缘关系通过ISSR-PCR特异性标记谱带可以得到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揭示福建省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基于福建省18个农业气象试验站气象资料(1961—2015年)及植物物候期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和M-K突变检验方法,探讨福建省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5年福建省年平均气温以0.18℃/10 a速率极显著上升,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年日照时数以65.49 h/10 a的速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福建省不同植物各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乌桕春季物候期普遍以(3.57~29.27) d/10 a的速率呈一致提前趋势,楝树、桂花、木棉春季物候期呈延迟趋势,秋季物候期变化规律不一致,各植物生长季均有所延长;(3)影响乌桕展叶始期关键气象因子是2 月、3 月平均温度(T2、T3)、日照时数(S2、S3)及秋末冬初的极端高温(Tmax秋末冬初),影响其落叶始关键气象因子为冬初(降水量、日照时数、极端高温)或物候期前2—3 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影响楝树展叶盛关键因子是Tmax2、T3、S2、R4,影响楝树落叶始关键气象因子为4 月、5 月、10 月降水量,影响木棉开花始和桂花展叶始的关键气象因子分别是Tmax上11和T2。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其突变点一般早于或同步于各气候因子的突变点,可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植物物候期标指性气候特征,本文依据农八师垦区自然物候和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1980—2018年木本植物旱柳、榆树、箭杆杨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旱柳、榆树、箭杆杨春季物候期提前趋势明显。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平均每10年提前2.9天和2.7天,2004年突变之后平均提前了4~5天。榆树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平均每10年提前5.6天和1.3天,2004年突变之后平均提前了9天和5天。箭杆杨展叶期平均每10年提前2.7天,2004年突变之后平均提前了4天。3—4月平均气温与旱柳、榆树、箭杆杨春季物候期呈显著负相关,在物候期之前1~2个月(3、4月份)内气温对木本物候期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区当3—4月平均气温每上升1℃时,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分别提前1.8天;榆树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分别提前2.9天和1.8天;箭杆杨展叶始期提前1.9天。综上诉述,研究区气候变暖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已成为事实,这对于农时预报服务于当地农业生产起到良好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农业结构调整及旅游产业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林牧交错带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林草交错带固沙防风等生态恢复工程提供科学气象参考依据,利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牧业气象试验站1994—2019年观测的榆树、小叶杨和紫丁香3种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及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 相关系数、散点图等方法,分析了近26 年气候变化对大兴安岭西麓林牧交错带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6 年,大兴安岭西麓植物生长季气温显著升高,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榆树、小叶杨和紫丁香3种木本植物花芽开放期提前,落叶末期推后,且落叶末期推迟天数较多,平均每10 年分别推迟9.6、7.5 和8.5天。生长季显著延长,平均生长季分别为160~164天。气温是影响榆树、小叶杨和紫丁香春季花芽开放期和秋季落叶末期的关键气象因子。3种木本植物春季花芽开放期的提前对温度上升的响应是显著负相关关系,落叶末期推后对温度上升的响应显著正正相关关系。说明气候变暖背景下,3种木本植物花芽开放期提前,落叶末期推迟,生长期长度增加;且推迟天数较花芽开放期提前天数更大,说明气候变化对木本植物落叶末期影响更明显,落叶末期对生长季长度增加的贡献更大;大兴安岭西麓林牧交错带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变化主要是受气温的影响,与降水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7.
木本植物物候特性在研究植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且末地区杏树、银白杨、白柳、桑树和葡萄5种木本植物物候为研究对象,采用趋势分析、显著性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分析植物物候变化特性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物候期的变化特征为:杏树、银白杨、白柳、桑树和葡萄的展叶始期、始花期提前,叶色全变期推后,末花期、落叶末期各不相同。杏树、桑树和葡萄的生长季延长,银白杨、白柳略微缩短。(2)杏树、桑树和葡萄的物候特征变化较为显著,银白杨、白柳不显著。(3)植物物候变化的总趋势为:春季物候提前,秋季物候推后,生长季延长,与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8—2020年门源国家基本气象站红柳物候和气温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红柳叶春、秋季物候期(芽开放期、展叶期、开花期、叶变色期、落叶期)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发现:(1)春季物候期呈现提前趋势,开花期提前的趋势最为明显,秋季物候期表现出推迟的趋势。(2)门源红柳平均生长季168天,生长季随时间表现为极显著的延长趋势,变化速率为13 d/10 a。(3)1988—2020年门源县年、季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与全球变暖一致,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气候倾向率为0.54℃/10 a,32年上升了约1.7℃。(4)红柳春季物候期对气温变化很敏感,气温升高,物候期就提前。(5)1988—2020年期间门源年平均气温、红柳物候期均未发生突变。研究结果表明门源红柳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因此,在祁连山生态脆弱区选用红柳对气候变化响应进行研究,对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芳  张宇  梁静  程春香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6):113-118
为了探究红松苗木物候期的变化规律,为适时播种、采种、造林、培育等林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91—2014 年小兴安岭红松苗木物候期资料及同期气候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及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分析探讨了红松苗木物候期对气象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1)红松苗木芽开放始期、新梢木质化盛期有所推迟,展叶始期和新枝形成盛期都有提前趋势,整个生长季延长。(2)除芽开放始期和顶芽形成盛期外,其他物候期与期间的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顶芽形成盛期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10℃积温和日最低气温是影响整个生长期长短的2 个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是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利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了红松苗木物候期与气象要素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黑杨无性系间及个体木材顺纹抗压强度的变异情况,进一步拓宽黑杨木材开发利用途径,笔者对15年生的5个黑杨无性系的生长性状以及木材顺纹抗压强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黑杨无性系间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存在极显著差异,无性系内不同树干高度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差异显著。供试各无性系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均达到41 MPa 以上,无性系83 的木材顺纹抗压强度最大,为48.44 MPa;无性系69 的木材顺纹抗压强度最小,为41.06 MPa。各无性系木材顺纹压力强度沿树干高度变化基本一致,都是随着树干高度的增加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无性系内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在不同树干高度上的变异差异显著。黑杨无性系木材顺纹抗压强度与胸径呈负相关,与树高呈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单株材积基本不相关,相关系数仅为0.106。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理发育时间的水稻发育期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发育期模型研究是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基础。基于作物生理发育时间守恒原理,综合考虑温度和日长因子对水稻发育期的影响,利用云南省12个农气观测站2011—2014年水稻发育期观测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别构建并验证了适用于籼稻种植区和粳稻种植区的发育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2套模型在全发育期和各发育阶段的预报值与观测值模拟效果总体较好,平均全发育期RMSE值为7.47,RE值为7.99%,粳稻模型和籼稻模型的RE值分别为6.49%和9.5%,粳稻区模拟效果优于籼稻区。模型生物学意义明确、参数通用性强,适用于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中水稻发育期预测,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甘薯实生系与其无性系性状相关关系及早期选择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暮实生系是分离世代,其性状的变异与资源品种表现同一趋势,与其无性系在诸多性状上呈强弱不同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对实生系进行早期选择利用的基础.根据结薯性可将实生系分为成薯、膨大和直根3个类型,成薯系%因组合而异,受环境影响不明显.5年的研究结果证明:无性系类型间的产量性状有明显差异,从成薯类型选育高产新品系的入选率高.在此问题上和美国Granberry.M.等的认识不同.建议把我国甘薯育种的初选期提早到实生系时期,以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笔者认为把甘薯杂交种子培育的株系,定名为实生系,比较确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民勤绿洲天然胡杨林下土壤盐分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保护干旱地区胡杨林的生态环境提供可靠依据,应用地统计学与经典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绿洲天然胡杨林下土壤盐分的垂直变化特征及生长季期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胡杨林下土壤全盐含量在0.55%~3.42%之间,土壤全盐量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且以0~40 cm的变化趋势最为显著,在80~120 cm较为稳定;表层和亚表层的土壤全盐含量较高,其中JHCD、SWCD、SCKD表层土壤含盐量的平均值分别达到1.54%、2.80%、1.11%。土壤全盐含量在胡杨生长季节上的变化总体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不同树龄胡杨林下的土壤全盐含量不同,表现为中年阶段>成熟阶段>老熟阶段,SWCD不同树龄胡杨林土壤全盐含量的差值略大。采样点土壤全盐量的变异性属于中等变异,土层越深,土壤全盐量变化程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刘丽  蔡迪花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6):100-105
为提高武都的核桃产量与品质,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下核桃不同品种的物候期、产量构成要素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情况。本研究以甘肃陇南市武都山区“万亩核桃园”为试验地点,在2012—2013 年开展核桃‘温185’、‘强特勒’2 个品种的物候期及产量构成要素的连续性观测,分析不同年份2个品种物候期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同期气象资料,研究核桃产量构成要素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不同年份的核桃物候期存在较大的差异;(2)尽管2013 年核桃‘温185’的枝条生长量明显长于2012年,但由于2013年前期气温异常偏高,加之降水量偏少,造成后期果实生长量小于2012 年。然而,由于‘强特勒’的物候期较‘温185’晚了20 天左右,其2013 年枝条、果实生长量均较2012 年大,前期的高温并未影响其生长发育;(3)2012、2013 年核桃‘温185’枝条、果实生长量与温度、降水呈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呈不显著负相关,其中与最低温度的相关性最显著。就温度而言,2013年的相关性明显弱于2012年,表明气温异常偏高不利于核桃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彩叶树种观赏价值综合评价与分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城市绿地景观色彩单调、彩叶植物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在详细调查兰州市城市绿地彩叶树种资源的基础上,以兰州市近年来主要利用的21种彩叶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其的观赏特性及生态习性进行详细的观察与记录。同时选择13个重要评价因子,建立城市绿地彩叶树种综合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观赏价值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观赏等级划分,结果表明:(1)在13个评价因子中耐寒性、呈彩期、耐旱性和抗病虫害对观赏价值的贡献率较大。(2)综合评价等级分为3个等级,Ⅰ级(M≥80%),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共计4种;Ⅱ级(79%≥M≥60%),观赏价值较高的种类,共计13种;Ⅲ级(M≤59%)观赏价值一般的种类,共计4种。(3)Ⅰ级的种类建议作为兰州市城市绿地规划的首选物种,Ⅱ级的种类建议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大量使用,Ⅲ级的种类建议根据实地情况,在特定条件下选用。  相似文献   

16.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研究目的】为了探明薄皮甜瓜嫁接苗初期生长势弱,而中、后期生长势加强,且最终生长势强于自根苗这一现象的相关机制。【方法】选取薄皮甜瓜品种‘金蜜’为接穗,南瓜品种‘圣砧1号’为砧木,以自根苗为对照,用PAM-2100型叶绿素荧光仪于定植后20、30、45、60d测定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定植后20d,嫁接苗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低于自根苗;定植后30、45、60d,嫁接苗Fv/Fm、ΦPSⅡ、ETR、qP及开放PSⅡ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高于对照,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低于对照。20d时,嫁接苗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能量比例(θPSⅡ)低于对照;但30d后,θPSⅡ显著升高,45d时超过70%,而自根苗只有60%。【结论】定植初期,薄皮甜瓜嫁接苗的光能传递和转化效率不如自根苗,但30d后,对光能的利用和转化效率显著提高,表明嫁接苗的生长主要集中在中后期,且导致最终植株生长势强于自根苗。  相似文献   

17.
研究杨树杂交F1代扦插无性系苗期生长节律及遗传变异,旨在为杨树遗传改良和优质种质资源挖掘提供依据。以‘I-69’杨为母本,‘I-63’杨为父本,将通过控制授粉杂交试验得到的30个F1代及2个杂交亲本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大田扦插试验,分析参试材料在苗期苗高和地径上的生长进程及遗传变异。结果显示1年生杨树F1代扦插无性系苗高和地径生长符合“S”型曲线,并能用Logistic方程很好的拟合其动态生长节律;不同无性系的苗高和地径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超亲优势显著,偏母本效应;2个生长性状的重复力分别是0.88、0.72,变幅分别为125.11%、108.94%,表型变异系数分别为23.67%、19.97%,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40.37%、25.98%;2个生长性状的重复力、表型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均随月龄先增后减,遗传方差、环境方差和表型方差基本上随月龄增加而增大,遗传方差效应对表型方差贡献率逐月增大。以苗高和地径为评价指标,结合聚类分析筛选出5个生长性状表现好的无性系,苗高和地径的平均值分别为3.10m和19....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全面了解中国现存黍稷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研究黍稷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的抗旱表现,挖掘优异抗旱种质并筛选抗旱鉴定指标,本研究以前期构建的包含230份资源的黍稷微核心种质为试验对象,开展室内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下的芽、苗期抗旱性研究。通过对芽期和苗期抗旱性指标的测定发现:干旱胁迫下,芽期和苗期各指标较对照组均有下降趋势;芽期指标变异系数较苗期偏大,苗期根鲜重变异系数最大,根干重、苗鲜重、苗干重其次(变化范围在0.35~0.50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多数指标间相关性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相对根鲜重与相对根干重的相关性最高,而相对叶绿素含量与相对根长、相对苗长、相对根鲜重及相对苗干重的相关性均较低。采用平均值-标准差逐级分级法和分层聚类分析综合鉴定参试黍稷芽期和苗期抗旱性,发现芽期极强抗旱、强抗旱材料分别为3份和10份,苗期极强抗旱、强抗旱材料分别为24份和23份;其中紫秆黍(00003289)、乌克兰黍(00006438)和白糜子(00000101)三个品种在芽期和苗期均有很好的抗旱性,可作为后续全生育期抗旱研究和抗旱品种选育的优良资源。对芽期及苗期各抗旱鉴定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芽期与苗期抗旱性没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相对苗长、相对苗鲜重以及相对叶绿素含量可作为评价黍稷苗期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民勤荒漠区42种植物的物候型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物候研究往往需要划分类型,以研究不同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划分物候类型时,系统聚类考虑的是多个物候期的综合亲疏关系,因而往往会忽略部分物候的信息。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主要物候分别聚类划分物候型,以主要物候的物候型归并物候类型,这样既克服了以全部物候直接聚类时只注重物候综合信息而忽略不同物候信息差异的缺陷,又保证了以植物样本为最小的分类单位。本文以民勤荒漠区42种植物34年的物候观测资料,以萌动期、展叶期、开花期和果熟期4个主要物候期进行物候型聚类,进而将物候型归并为23个物候类型,聚合的物候类型基本上遵从植物的生态型特征,较系统聚类法直接用样本聚合的类型更加科学合理。而且,本文以“旬+物候名”描述物候型的格式,以“旬+物候型名—旬+物候型名—…”描述物候类型,不仅具体、直观,而且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