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临夏州第一场透雨预测及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临夏第一场透雨的气候和环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年际变化周期分析、点聚图、统计编码逐步回归方程等预测方法,进行精选优化,建立了综合预测系统。在业务试用中,准确率优于常规预报方法。同时,还进行了第一场透雨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2005年以来的气象条件分析2005年春夏季我省持续多雨,多短时雷雨大风、冰雹等局地强对流天气,中西部地区春季第一场透雨早,主汛期来得早且持续时间长;后春、仲夏出现了明显的低温时段,前夏、后夏至秋季热量条件好,初霜晚。作物生长季(5~9月)水热匹配较为合理,对农业生产来  相似文献   

3.
葫芦岛市春旱监测和春季第一场透雨指标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葫芦岛地区1959年到2005年3~5月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确立了不同干旱程度下春季第一场透雨指标,并对春季干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沈阳地区气候跃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军  董晓明  刘凤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49-6352
采用常规数理统计线性回归、标准偏差对沈阳地区气候变化做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趋势减少155mm,以夏秋季贡献最大;气候跃变之后平均减少43mm;春季降水变率增加,春旱几率提高;第一场透雨限制春季播种的时间。气温趋势升高1.3℃,主要体现在春冬季;无霜期延长约13d;作物生长季积温趋势增加290℃,气候跃变之后平均增加178℃。气候变暖这种趋势使终霜日提前结束,作物播种期适时早播成为可能,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降水量的减少、第一场透雨出现时间后延和不稳定,对作物生长和播种不利,成为农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稳定提高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靖远县2016年1—12月逐日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靖远县2016年天气气候特征及主要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年靖远县气温偏高,降水持平,日照偏多,初霜期偏晚,终霜期偏早,无霜期181 d,第1场透雨出现偏晚。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种类较多,主要有低温冷害、大风、冰雹、洪涝、干旱,出现次数少,范围小,但影响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6.
七台河市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半山区,农业生产受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天气、气候影响十分明显,春季低温、干旱、冰雹、局地洪涝、早霜等灾害在不同年际间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侵扰和危害。气象部门作为一直以来为农服务的重点部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改进服务方式,探索中国局提出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实现我省提出的实现千亿斤粮食生产目标保驾护航,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结合黑龙江省2015年气候趋势预测结果,对2015年农业气象年景、作物生长季的天气气候趋势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预测,针对其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分析认为2015年农业气象年景属平丰年(与近5年平均比较),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为春季东部地区局地内涝、春季西南部干旱、夏季局地干旱、夏季阶段性低温以及盛夏局地短时洪涝。  相似文献   

8.
吴曼丽  陆忠艳  王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769-14771
利用1956-2007年4~5月辽宁省54个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的时空分布规律、环流形势特征。根据高低空环流配置特点,按照主要天气影响系统的不同,将影响辽宁春季第一场透雨的天气分为8种环流预测模型。利用2008、2009年春季数值预报产品,按照8种环流预测模型对辽宁春季第一场透雨做出预报,对预报质量进行评估发现模型预报结果完全正确。为进一步提高春播透雨预测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铜川各区县气象观测站春季逐日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揭示近10年铜川春季降水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铜川全市近10年春季降水量与同期比较属于偏多趋势,各站偏多1成左右,降水时间分布特征呈“一高两低”分布形式,春季透雨出现时间大多在4月份,春季播种期降水量均为正距平,说明播种期降水量与同期相比属于正常偏多年份,对春耕春播、冬小麦及油菜返青、拔节、果树发芽有重要水分补给作用。2011年和2016年中南部出现春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陕西省宝鸡市11个国家气象站1981-2019年3-5月降水资料,统计春季第一场透雨出现时间和降水量,分析其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宝鸡春季第一场透雨平均出现时间为4月13日。由中东部向西北和西南逐渐推后,川塬区早于南北部山区(麟游除外)。近39 a透雨出现日期总体呈偏晚趋势,但趋势不显著。近39 a各站无透雨频率为6%,出现在3月的频率为27%,4月43%,5月23%。第一场透雨雨量出现在25 mm≤R50 mm的频率为42.1%~60%,是除眉县外各站出现最多的量级;出现在20 mm≤R25 mm的频率为22.9%~44.7%;出现在15 mm≤R20 mm的频率为8.6%~21.1%;R≥50 mm的频率为0%~11.4%,是各站出现最少的量级。  相似文献   

11.
基于黑龙江省2024年气候趋势预测结果,结合土壤旱涝预测模型、“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立的低温对主要作物生长影响评价模型、黑龙江省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模型,对2024年农业气象年景、作物生长季天气气候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初步预测,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统筹布局全省农业生产、农民合理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提供科学参考。分析认为,2024年年景属平丰年(与近5年比较),影响2024年粮食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春播期东部局地内涝和西南部干旱,出苗期西部干旱和东部局地内涝,春季和夏季阶段性低温,夏季局地大风、冰雹、暴雨、内涝和阶段性干旱等灾害,其中暴雨洪涝和低温冷害发生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辽宁省1971~2008年农业生产资料及气象灾害资料,计算了干旱、洪涝、大风冰雹、低温冻害的影响权重、成灾率及其变异值,进一步分析了农业气象灾害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并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等级划分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粮食产量与相应年农业气象灾害存在负相关关系,1989、1997、2000年农业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粮食产量相应严重减产。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小灾情出现频率最大,占总年数的39%,同时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随年代逐渐增大;干旱影响权重为63.0%,成为当前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简要描述了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生物危害在我国的时空分布规律;总结和探讨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针对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生物危害分别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黑龙江省春季少雨干旱,经常出现低温冻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应该采取人为措施避免或减少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主要的方法是覆盖地膜,其优点一是提高低温,减少冻害;二是减少水分蒸发,充分利用有限产量;三是可以除去春季的各种杂草。玉米地膜覆盖最突出的效应是增温保墒,弥补温、  相似文献   

15.
赵敏  张朝斌  杨荣  王明金 《北京农业》2013,(33):199-200
2013年冬春,云南省楚雄市继2009年来连续出现了严重的干旱灾害,此次旱情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对农业影响尤为严重。基于此,分析此次旱情出现的原因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气象部门如何针对旱情做好气象服务及农事建议。  相似文献   

16.
简要描述了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生物危害在我国的时空分布规律;总结和探讨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针对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生物危害分别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简要描述了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生物危害在我国的时空分布规律;总结和探讨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针对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生物危害分别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气象业务工作中,透雨预报是春季播种期最为重要的气象要素预报之一,研究干旱地区透雨过程的分析很有意义,本文对2018年和2019年这两年朝阳地区的春季第一场透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西风槽的强烈发展东移、低层切变线和急流的建立、锋面的移动这三个条件是透雨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基于黑龙江省2023年气候趋势预测结果,结合土壤旱涝预测模型,对2023年农业气象年景、作物生长季天气气候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初步预测,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统筹布局全省农业生产、农民合理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提供科学参考。分析认为,2023年年景属平丰年(与近5年比较),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为春季东部内涝、春播期西南部阶段性干旱、夏季阶段性低温、夏季局地暴雨和内涝、秋季局地早霜冻等灾害。  相似文献   

20.
干旱对人类生产活动最明显、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灾难。尤其是中国北方频繁出现的旱灾。造成粮食作物大面积减产。给人民带来苦难。据1978~1989年统计.全国播种面积平均每年145061百万公顷.而每年受旱涝等灾害就有42.14百万公顷,占28.9%.在受灾面积中有60.6%是旱灾。一旦出现旱灾。农业粮食减产十分严重。要预防和减少干旱.就要先了解干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