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比较3种不同婴幼儿静脉补钙方法,为减少医源性钙盐沉积症、静脉炎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静脉补钙患儿311例随机分为A组(102例)、B组(100例)、C组(109例)3组,其中A组采用普通静脉留置针滴注钙剂,保留留置针3 d;B组采用专用静脉补钙留置针,静脉滴完后拔针;C组采用专用静脉补钙留置针,保留留置针3 d。连续静脉补钙3 d,统计3组发生医源性钙盐沉积症、静脉炎情况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A组医源性钙盐沉积症的发生率均高于B、C组(P〈0.05);A组发生静脉炎最高(5.88%),C组最低(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医源性钙盐沉积症和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均高于A、B组(P〈0.05)。结论静脉补钙应采取专用静脉补钙的静脉留置针通道,并保留留置针的方法为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留置针3种不同封管法预防静脉炎等并发症的效果。方法:270例择期手术后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输入液、肝素稀释液和生理盐水组,比较3组静脉炎、皮下血肿、液体外渗和套管堵塞的发生率。结果:3组静脉炎、皮下血肿、液体外渗和套管堵塞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直接使用输入液进行静脉留置针封管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大面积烧伤患儿液体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42例烧伤总面积达30% ~ 50%、2~5岁的小儿按前臂肘部皮肤是否被烧伤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2例,采用PICC进行输液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对比两组方式置管的保留时间和静脉炎发生的情况及程度.结果 观察组留管时间为(100.0±20.3)d,远长于对照组的(5.0±2.3)d,(P<0.01);且治疗期间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1%vs 40.0%,P<0.05).结论 PICC置管在救治小儿大面积烧伤时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和护士工作量,降低了治疗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Y型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护理体会。方法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为神经外科280例患者进行输液治疗与抢救。结果留置3~7d者248例,32例留置失败。有11例出现静脉炎,并发症发生率为3.9%。结论使用Y型静脉留置针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轻护理工作量,方便了各种抢救与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输液室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名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观察组采用路径化模式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培训。3个月后比较两组护士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穿刺纠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士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穿刺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穿刺失败投诉率降低(P0.05)。结论应用护理临床路径方法对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进行培训,可以明显提穿刺成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静脉输注甘露醇中应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对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22例需静脉输注20%甘露醇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A组(62例)采用精密输液过滤器输注,B组(60例)采用普通输液器输注,观察两组留置针留用的时间及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及程度。结果 A组外周静脉短导管(留置针)留置时间为(88.5±4.5)h,明显长于B组的(78.2±2.5)h(P〈0.01)。A组的静脉炎总发生率及I、II级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7.7%vs58.3%,11.3%vs30.0%,6.5%vs26.7%,P〈0.01或0.05)。结论静脉输注甘露醇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注射器用于较细血管的头皮式留置针冲管的效果比较。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留置针留置成功后次日输液治疗时,观察组采用1ml注射器冲管,对照组采用5ml注射器冲管,观察记录留置针留置天数、堵管发生率及患儿冲管时的疼痛感等。结果:观察组在管道堵塞、推注渗漏率和疼痛程度上低于对照组,在留置针留置时间上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较细血管头皮式留置针的冲管,使用小剂量注射器其冲管效果优于大剂量注射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恶性肿瘤患者行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的应用效果.方法 96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9例)采用PIOC置管,B组(47例)采用CVC置管,对比两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的长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3.9%,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12.2±68.7)d,明显长于B组的(48.0±26.2)d(P<0.01);A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B组的导管相关感染、导管脱出、误入动脉及发生气胸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方便、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轻微,因此提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穿刺置管在休克抢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75例休克抢救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B组(24例)、C组(22例)3组,其中A组行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行蝶型静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穿刺置管;C组行中心静脉导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比3组穿刺时间、出血量、静脉通畅情况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A、B组穿刺时间均比C组短(P〈0.01),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出血量最多,A组出血量最少,3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B组通畅率比A、C组低(P〈0.05),A、C两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B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置管是休克抢救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静脉采血针与一次性注射器采小儿股静脉血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采血针器采股静脉血的效果。方法393例患者(年龄在2月~10岁之间)随机分为采血针组(n=206)和注射器组(n=187),分别用静脉采血针和一次性注射器采股静脉血,观察一次采血成功率、平均采血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采血针组和注射器组采血的一次采血成功率分别为94.7%(195/206)和86.1%(161/187),平均采血时间分别为(4.8±0.8)min和(7.6±1.3)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局部淤血者分别为8例和1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静脉采血针采股静脉血可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缩短采血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浅静脉留置针逆向静脉穿刺的效果.方法对200例0~4岁的小儿浅静脉留置针进行逆向穿刺.结果操作留置顺利,效果良好.结论小儿逆行静脉穿刺留置针是可以在儿科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较好的输液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降低静脉输液引发静脉炎的发生率,以及输液造成的局部疼、胀、冷等不良反应,病人能轻松完成输液全过程.方法将200例静脉输液病人(60例病人静脉滴注甘露醇,140例病人静脉滴注普通药物).平均分成2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发现,在60例静脉滴注甘露醇病人中,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3%,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00%,χ2=56.109,P<0.001.在140例静脉滴注普通药物的病人中,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43%,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51.4%,χ2=38.1025,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电热袖带仪明显降低了静脉炎发生率,同时减轻了病人输液过程中的局部疼、胀、冷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金黄膏外敷预防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323例接受静脉用药治疗、使用静脉留置针或行静脉内化疗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63例)与对照组(160例),实验组采取静脉用药时用金黄膏外敷在穿刺处上方并沿穿刺血管向心方向约10cm,化疗患者为10~20cm;对照组采取静脉用药时穿刺处及血管不采取任何特殊措施。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23%,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7.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金黄膏外敷预防可明显降低静脉用药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BD"Q-Syte"安全型输液留置针对提高安全输液的影响。方法 220例静脉输液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观察组使用BD"Q-Syte"安全型输液留置针,对照组使用BD普通密闭式留置针。观察两组发生针刺伤、血源性污染及输液器意外松脱的情况和护士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针刺伤、血源性污染和意外松脱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0% vs 5.5%、0% vs 7.3%、0.9% vs 7.3%,均P<0.05);护士对使用BD"Q-Syte"安全型输液留置针的满意度为79.2%(38/48)。结论在静脉输液治疗中使用BD"Q-Syte"安全型输液留置针具有保证护士和患者安全的优点,可减少血源性污染和意外松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乳腺癌患者行颈外静脉留置管化疗的护理体会,以确保化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方法:对78例经颈外静脉留置管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做好防治留置管术并发症的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78例均一次穿刺成功,置管时间最长达180d,最短30d,平均为105d。2例因对无菌薄膜过敏,留置管处局部皮肤轻度发红,经换药及改用无菌纱布固定后症状消失。78例无导管堵塞、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并发症发生,拔管后伤口愈合良好。结论:对颈外静脉留置管化疗过程中进行精心的护理、密切观察和预防并发症是导管长时间留置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对气管切开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的局部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气管切开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119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另一组采用改进的护理方法,同时观察导管留置时间及局部感染情况。结果:改进的护理方法在导管留置时间,局部红肿、渗液情况等方面与常规的护理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改进的护理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的施护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胺碘酮引起静脉炎发生的因素以及减少静脉炎的给药方法。方法:观察我科静脉注射胺碘酮的住院患者共60例,均在心电监护下给药。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采用双侧前臂静脉注射及静脉泵泵入的给药途径。对照组采用单侧前臂静脉注射及静脉泵泵入的给药途径。结果:双侧前臂静脉注射及静脉泵泵入的给药途径比单侧前臂静脉及静脉泵泵入的给药途径静脉炎发生率低(P<0.01)。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时最好选用双侧较粗大静脉,同时应控制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化疗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两组。传统固定组固定方式为常规"S"型,改良固定组固定方式为顺血管穿刺方向。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意外拔管率的差异性,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评价。结果:改良固定组患者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意外拔管率均明显低于传统固定组,满意评价和舒适评价明显优于传统固定组(P0.05)。结论: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化疗患者中采用顺血管穿刺方向的导管固定方式,有助于减少导管不良事件和意外拔管,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新生儿输注高危药物管理的实施意义。方法: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200新生儿为例,其中100例为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对照组),对照组新生儿实施常规护理,另100例新生儿为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集束化护理后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观察组)。对比两组患儿在输注高危药物时出现的高危药物外渗、药液外渗损伤皮肤、药物摆放错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另外对比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高危药物输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中新生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高危药物的输注实施集束护理,可以减少高危药物输注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新生儿游泳的临床效果及其意义。方法:将100例足月分娩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游泳组(实验组)和单纯沐浴组(对照组)各50例,观察出生第1天和第5天新生儿的体重变化、胎粪排泄情况及新生儿进奶量。结果:两组出生第1天新生儿的体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出生第5天新生儿的体重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胎粪初排时间和胎粪转黄时间实验组较对照组提前,进奶量也明显增多(P<0.01或<0.05)。结论:新生儿游泳可促进消化吸收功能,促进胎粪的排泄,增加进奶量,使新生儿体重增加,有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