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梁瑞  杨敏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12-1113
[目的]为穗花马先蒿的开发利用和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点滴法,研究穗花马先蒿乙醇提取物和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5种萃取物对枸杞蚜虫的杀虫活性。[结果]用95%乙醇作提取剂,料液比1∶10,提取穗花马先蒿杀虫活性成分为15.30%。随着乙醇提取物浓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枸杞蚜虫的校正死亡率升高,浓度50.00 mg/ml时,48 h的校正死亡率达96.38%,毒力回归方程为y=2.220x+2.859。5种萃取物对枸杞蚜虫的杀虫活性的顺序为石油醚>正丁醇>氯仿>乙酸乙酯>水,石油醚萃取物48 h的校正死亡率达96.38%。[结论]穗花马先蒿乙醇提取物对枸杞蚜虫有较好的杀虫效果,48 h的LC50为9.21 mg/ml。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活性比较得知,杀虫活性成分主要是酯溶性的弱极性物质,分布在石油醚所在极性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李学森  黄静  施红林  徐世涛  李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792-794,1220
[目的]分析研究荆芥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GC-TOFMS分析同时蒸馏萃取法、回流法、程序升温微波萃取法提取的荆芥挥发性成分和顶空气体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并比较4种提取方法对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从同时蒸馏萃取物、回流提取物、程序升温微波萃取物和顶空气体中分别鉴定出60、27、38和34种成分,而且,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明显不同。从同时蒸馏萃取物中鉴定出60种成分,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为草蒿脑(44.75%);回流提取物中鉴定出34种成分,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为草蒿脑(34.90%);程序升温微波萃取物中鉴定出38种成分,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为草蒿脑(39.90%);顶空气体中鉴定出27种成分,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为草蒿脑(84.82%)。由此可见,云南德宏产荆芥的主要成分为草蒿脑。[结论]该方法稳定、简捷、可靠,可用于荆芥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GF-1 WFV(16 m分辨率)在不食草马先蒿遥感监测的适用性,了解巴音布鲁克草原不食草马先蒿的分布。【方法】利用校正后的GF-1 WFV遥感卫星影像,结合实测光谱数据,采用目视解译结合监督分类的方法,对研究区的不食草马先蒿进行识别,验证其分类精度,并对研究区马先蒿的分类精度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影像解译整体精度为80.91%,Kappa系数为0.71,分类结果较好;得到了巴音布鲁克草原不食草马先蒿分布范围和影响分类精度的主要原因。【结论】利用16 m分辨率GF-1 WFV多光谱遥感数据对巴音布鲁克草原不食草马先蒿进行遥感监测是可行的。通过对研究区遥感解译的分类结果和实地踏查发现,不食草马先蒿危害面积较大,且多为连片分布、顺河流分布;危害较为严重的区域为巴音布鲁克总场巴音布鲁克分场、巴音郭楞乡哈尔萨拉村、巴音布鲁克镇巴西里克村。  相似文献   

4.
朵兴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832-9833
[目的]探究班唇马先蒿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在5种油脂中添加适当的班唇马先蒿乙醇提取物,在不同时间测定油脂POV值,研究班唇马先蒿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作用,并对其抗氧化作用的机理作初步的研究。[结果]以三氯甲烷作萃取溶剂班唇马先蒿乙醇提取物对酥油、菜籽油、猪油均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对菜籽油的抗氧化效果尤为明显;对酥油的抗氧化作用前期较明显,后期则不是很明显;对花生油、大豆油有一定的催化氧化作用。以无水乙醇作萃取溶剂对油脂的抗氧化效果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天然抗氧化剂的研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分析和鉴定鱼腥草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测定鱼腥草挥发油和乙酸乙酯层次生代谢产物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方法】本文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和甲醇冷浸提取法分别提取鱼腥草挥发油和乙酸乙酯层次生代谢产物,通过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抑菌圈法和TIC-MTT-生物自显影法分别测定挥发油和乙酸乙酯层次生代谢产物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鱼腥草挥发油的得率为0.09%,从鱼腥草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9个组分,占总相对含量的93.35%,主要成分是β-蒎烯(23.65%)、2-十三烷酮(12.38%)、甲基正壬酮(8.55%)、乙酸冰片酯(4.08%)、月桂酸(3.77%)、1-十三烯(3.51%)、氧化石竹烯(2.97%)和香附烯(2.59%)等。鱼腥草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黄瓜角斑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0.0±2.0)mm,而对溶血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最弱,抑菌圈直径仅为(8.7±0.6)mm;对桉树青枯病菌和黄瓜角斑病菌的抑制活性要强于硫酸链霉素。鱼腥草乙酸乙酯层次生代谢产物未表现出任何抗菌活性。【结论】鱼腥草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性成分,且抗菌活性物质主要分布于挥发油中;鱼腥草挥发油对桉树青枯病菌和黄瓜角斑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活性要强于革兰氏阳性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樟木与楠木中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比较,为樟木与楠木的化学辅助鉴别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正己烷/乙醇双液相萃取技术提取樟木与楠木中的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的方法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樟木和楠木木材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37和21个成分,各占挥发油总量的62.214%和33.365%。樟木中的主要成分为α-松油醇(7.311%)、桉油醇(6.850%)、2,4-二叔丁基苯酚(5.367%)、樟脑(4.674%)等;楠木中的主要成分为沉香螺萜醇(7.989%)、2,4-二叔丁基苯酚(3.016%)、马鞭草烯酮(2.999%)、β-桉叶醇(2.331%)等。【结论】樟木与楠木木材中挥发油成分共有11个,其主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可以作为樟木与楠木木材的辅助鉴别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从华山松松针中提取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对松针挥发油提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对松针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超临界CO2萃取松针挥发油的最佳工艺参数:萃取压力34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2h。【结论】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松针中挥发油,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的提取率为1.549%,提取率高、分离效果好,所得挥发油为淡黄色澄清透明油状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菊科蒿属植物适应土壤干旱条件的抗氧化特性,为揭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演替的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演替初期阶段的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茭蒿(Artemisiagiraldii Pamp.)、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ex Stechm.)3种优势种和1种常见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inn.)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利用称质量控水法,将土壤含水量分别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适宜水分对照)、55%(中度水分胁迫)和35%(重度水分胁迫),测定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4种菊科蒿属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抗坏血酸(Vc)、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的变化,并采用隶属(反隶属)函数法对4种菊科蒿属植物的抗氧化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在水分胁迫条件下,铁杆蒿具有相对最高的SOD活性和最低的POD活性;猪毛蒿的CAT、POD活性相对偏低,其余各项指标的活性和含量相对均衡,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低;茭蒿有相对最高的CAT活性、Vc含量、膜脂过氧化程度和最低的Car含量;黄花蒿有相对最高的POD活性、Car含量和相对最低的Vc含量、SOD活性、膜脂过氧化程度。4种蒿属植物铁杆蒿、猪毛蒿、茭蒿、黄花蒿在水分胁迫下的抗氧化特性隶属值分别为0.369,0.418,0.428,0.514。【结论】在水分胁迫条件下,4种菊科蒿属植物的抗氧化特性差异较大,综合评价认为,黄花蒿整体抗氧化能力最强,茭蒿、猪毛蒿次之,铁杆蒿最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青花椒不同成熟度果实的品质变化,为青花椒最适采收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GC-MS联用技术连续测定青花椒挥发油含量及其成分,通过HPLC-MS法测定青花椒麻味素含量及其成分,分析其在青花椒成熟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青花椒挥发油中共定性鉴定出29种化合物,其中百分含量1%的8种,这8种化合物占青花椒挥发油总量的90%以上。含量最多的为芳樟醇,其次为D-柠檬烯。青花椒麻味物质主要成分是羟基-ε-山椒素、羟基-α-山椒素、羟基-β-山椒素和羟基-γ-山椒素,其中羟基-量呈先增后降趋势,6月中旬达峰值。【结论】成熟早期到中期青花椒果实挥发油和麻味素快速积累,达相对稳定状态时即可采摘,此阶段采摘的青花椒综合性状表现比较好;若以提取青花椒麻味素为主要利用方向,采摘时间控制在青花椒果实成熟早期到中期的过渡期;若以提取青花椒挥发油为主要利用方向,青花椒果实成熟中晚期均可采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鉴定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叶片和球果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测定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池杉叶片和球果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挥发油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池杉叶片和球果中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211%和0.657%。从池杉叶片挥发油中鉴定出2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0.410%,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70.149%)、α-松油醇(7.072%)、4-蒈烯(2.025%)和β-蒎烯(2.012%);从池杉球果挥发油中鉴定出13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5.285%,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78.609%)、铁锈罗汉柏醇(4.276%)、4-蒈烯(3.355%)、柠檬烯(2.324%)和β-萜品烯(2.179%)。池杉叶片和球果挥发油中相同的成分只有4种,分别是(1R)-α-蒎烯、4-蒈烯、柠檬烯和冰片。池杉球果挥发油对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34.5±2.3)mm,而池杉叶片挥发油对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6.0±1.2)mm。【结论】池杉球果中挥发油的含量高于其叶片,二者的主要成分均为(1R)-α-蒎烯,池杉球果挥发油的抗细菌活性明显强于叶片挥发油。  相似文献   

11.
康旭  袁江兰  孟鸳  邓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87-788,791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C-CO2)提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工艺,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为绿芦笋粉的深入研究和综合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挥发油提取量为评价指标,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工艺条件,利用GC-MS对萃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超临界CO2萃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最佳条件为:CO2流量20 L/h,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绿芦笋粉挥发油的提取率达到98%;主要包括37种化合物,其中以烷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醛类和酯类。[结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SC-CO2萃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提取率高,这为绿芦笋粉的深入研究和综合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疆和田罗勒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挥发油提取器对罗勒子挥发油进行提取,用GC-MS联用仪进行测定,并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通过研究罗勒子提取物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来探索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共分离出65种成分,确认了其中的6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2.59%。其中主要成分为亚麻油酸(13.83%)、正棕榈酸(13.80%)、长叶薄荷酮(8.31%)和反式斯巴醇(6.72%)等;利用水蒸气蒸馏所提取的新疆和田产罗勒子中的挥发油具有较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作用。[结论]新疆和田产罗勒子挥发油中醇、酮类化合物含量较多,酸、烯类化合物次之,且其挥发油具有一定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香茅草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SCDE)及水蒸气蒸馏法(SD)从香茅草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了31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1%以上;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了17种成分,占挥发油的94%以上。2种提取方法得到的挥发油组分及其含量差异较大,含量最高的都是香叶醛和橙花醛。[结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比水蒸气蒸馏法能更真实、全面的反映药材中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东北羊角芹籽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东北羊角芹籽中的挥发油,然后用GC-MS进行成分分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并与水蒸汽蒸馏法获得的精油成分进行比较。[结果]用从超临界萃取法萃取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8种成分,主要成分为芹菜脑(59.5%)、十一烷(18.99%)和柠檬烯(5.23%)。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芹莱籽,共鉴定出14种成分,主要成分为芹菜脑(21.63%)、十一烷(41.14%)和柠檬烯(13.04%)阻水芹烯(6.82%)。虽然2种方法得到的东北羊角芹籽主要成分的组成不相同,但两者所含芹菜脑都较多,表明东北羊角芹籽挥发油的代表化合物为芹菜脑。[结论]该研究为东北羊角芹籽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臧红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138-9139
[目的]研究超临界萃取石榴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运用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新疆石榴籽油有效成分,采用GC-MS技术对萃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分析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石榴籽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条件:萃取压力为30MPa,萃取温度为40℃,萃取时间为3 h。在此条件下石榴籽油的萃取得率为18.35%。[结论]超临界萃取石榴籽油工艺稳定可靠,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提取小叶女贞中的挥发油成分,比较其在化学成分和含量上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SFE-CO2)和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小叶女贞中的挥发油成分,并运用GC-MS分离和分析2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采用SFE-CO_2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8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3.79%;采用SD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17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7.22%。[结论]2种提取方法所得的挥发油组分与含量差异很大,为小叶女贞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林雪容  殷希  王艳艳  纪明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38-19739
[目的]研究微波辅助环己烷提取鸡屎藤茎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通过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挥发油成分及含量,为科学利用鸡屎藤提供参考。[方法]用微波辅助环己烷提取鸡屎藤茎挥发油,并用GC-MS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利用正交试验筛选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微波辅助环己烷提取鸡屎藤茎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M鸡屎藤茎∶V环己烷=2∶60(g/ml),微波提取10min,微波功率800 W,微波温度50℃,挥发油收率可达1.32%。通过GC-MS技术从微波辅助提取的鸡屎藤茎提取物中共检测出10种组分,鉴定出7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0.690%,提取物中主要成分为n-棕榈酸(18.424%)、邻苯二甲酸异丁基壬酯(24.243%)和油酸(15.131%)。[结论]微波辅助环己烷提取鸡屎藤茎挥发油提取速率快,出油率高,但是分离鉴定出的组分太少,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汪洋  房存金  毕玉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425-6426
[目的] 探讨不同的提取方法对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运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中性乙醇提取法3种方法提取川芎油,用GC-MS计算联用技术对其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中性乙醇提取法3种方法所提挥发油有16个成分相同,各占其相对含量的79.87%、89.42%和71.32%,其中分别有10、8和5个成分是各自特有的,各占其相对含量的2.51%、3.03%和6.90%。这3种工艺均能提取挥发油主要成分内酯类化合物,其中以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样品所含组分最多,整个操作过程耗时短、效率高。[结论] 该研究为开发川芎药用资源和选择加工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选丹参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以丹参酮ⅡA、丹酚酸B和总酚酸量为考察指标,优选丹参的超临界萃取及醇提工艺条件。[结果]丹参的最佳超临界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2 h,料液比为10∶3(g/ml);在此条件下,丹参酮ⅡA的转移率为69.03%。丹参的最佳醇提条件为:料液比1∶11(g/ml),乙醇浓度30%,回流3次,每次0.5h。[结论]优化后的工艺合理、稳定、可行,适于丹参的提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龙眼花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龙眼花的挥发油,并采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5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2.66%;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0.74%。[结论]2种提取方法得到的龙眼花挥发油组分与含量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