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不同树形矮化自根砧苹果的冠内光照及其生长和产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矮化自根砧苹果2种砧木、6种树形的冠层内相对光照强度分布以及生长结果表现,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地区苹果矮化自根砧栽培的适宜树形。【方法】以富士苹果为试材,应用TES-1332A数字式照度计等仪器,观测矮化自根砧苹果2种砧木、6种树形的树体结构、冠层内相对光照强度、叶片营养、果实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结果】4种纺锤形比V形和Y形的树体生长势强。高纺锤形/M26树冠内相对光照强度>30%的占79.6%,光截获能力强,枝量多,早期产量最高;V形树冠内相对光照强度仅次于Y形,早期产量仅次于高纺锤形;Y形/M26树冠内相对光照强度>30%的占91.8%,虽然光照条件较好,但枝量小、产量低。改良纺锤形、细长纺锤形、Y形和V形单果重较大,其次为高纺锤形,自由纺锤形单果重最小。V形、Y形的果皮色泽饱和度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树形。【结论】高纺锤形/M26的早期产量最高,V形产量仅次于高纺锤形,产量上升潜力大;V形和Y形的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2.
桃树冠层相对光照分布与果实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桃树开心形树冠内相对光照强度与果实品质的关系。【方法】以5年生晚蜜为试材,以树干为中心,用竹竿将树冠分成不同层次、方位的50 cm×50 cm×50 cm的立方体,在生长时期测量不同部位相对光照强度,成熟期测量不同部位果实产量和品质。【结果】桃树开心形树冠内相对光照强度随树冠由外到内、由上到下逐渐递减;在第一次叶幕形成和最终叶幕形成的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相对光照强度的树冠体积占整个树冠体积的比例差异显著,小于30%的分别占7.71% 、47.91%,大于80%的分别占27.7% 、3.13%;果实主要集中分布在树冠上、中部1.5~3.0 m。回归方程解析得出果实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相对光照强度均呈显著相关性。【结论】相对光照强度是影响果实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的主要因素,生产优质桃果实的最低相对光照强度为36.31%,生产中应注意合理进行夏季修剪,调节枝叶数量和空间分布,降低相对光照强度小于36.31%的树冠空间体积。  相似文献   

3.
"富士"苹果树3种树形光照分布与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富士苹果的高干开心形、小冠疏层形和纺锤形3种树形的树体结构、树冠内相对光照强度分布的差异和不同部位光照分布与果实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干开心形树冠大于30%的相对光照强度比例大,各层次分布均匀一致;3种树形小于30%的相对光照占树冠的比例分别为23.33%、25.00%和32.86%.产量分别为30.0t·hm-2、22.5 t·hm-2和25.4 t·hm-2;高干开心形产量比小冠疏层形提高了18%,优质果率显著提高,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杏树冠层内不同部位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差异,应用树冠分格方法研究了两种不同主枝开张角度冠层内不同部位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主枝开张角度;占树冠层内的产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主要分布在中部,且具有显著差异,60。自然开心形的单株产量较高,为33.22kg;30。自然开心形单株产量为29.41kg;果实品质各项指标中单果重、Vc含量、总糖和糖酸比是60。自然开心形的显著大于30。自然开心形;果形指数、果皮硬度和滴定酸含量是30。自然开心形的显著大于60。自然开心形;主枝开张角度对单果重、果形指数、果皮硬度、Vc含量、总糖、滴定酸和糖酸比有较显著影响,对果汁pH值和可溶性固形物无显著影响,说明主枝开张角度会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从两个主枝开张角度的综合比较来看,60。比30。更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红枣直播建园不同树形的光照强度和果实分布特点,探讨其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优树形,为提高红枣产量和品质提供依据.[方法]以第十四师224团直播建园的骏枣枣园为试材,采用圆柱形、三主枝中干形、小冠疏层形永久株Ⅰ、小冠疏层形永久株Ⅱ4种树形,测定光照强度和果实数量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层次的果实品质.[结果]4种树形光照强度表现为:随着树冠高度升高而增强,光照强度分布顺序为:小冠疏层形>圆柱形>三主枝中干形;4种树形的光照分布为:北面最弱,其它方向较为均匀.不同树形的果实品质随着果实着生部位升高而增加,树冠顶部果实性状最好,树冠北面的果实品质较差.[结论]枣树冠层的光照分布对果实分布和品质有直接影响,小冠疏层形在光照和坐果分布上明显优于圆柱形和三主枝中干形.  相似文献   

6.
苹果高纺锤形树体枝量、果实产量与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苹果高纺锤形树冠不同部位技量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差异,为苹果高纺锤形树形在我国的推广及苹果的优质丰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10~11年生高纺锤形"礼泉短富"苹果树为试验对象,将树冠分为内膛和外围及上、中、下3个冠层,测定并比较树冠不同部位的枝量、叶片光合特性、果实产量及品质。【结果】高纺锤形苹果的主枝数从树冠下层向上逐渐增加,主枝长度、粗度与角度逐渐减小;总枝量为110万条/hm2,长枝、中枝、短枝的数量比约为1∶1∶8;树冠外围不同冠层间叶片净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但均明显高于内膛叶片,内膛叶片净光合速率从上向下表现出递减的趋势。树冠外围上部叶片蒸腾速率最高,中、下部和内膛上部次之,内膛中、下部最低。气孔导度的变化趋势与蒸腾速率相似;树冠中部与下部果实产量差异不大,且均明显高于上部。不同部位果实品质均较好,差异小,单果质量为263.3~289.2g,果形指数为0.86~0.89,果实着色面积≥90%,果实硬度为8.98~9.53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14.6%以上(最高达15.8%),可滴定酸含量为0.29%~0.31%。【结论】高纺锤形苹果具有树冠矮小、管理方便、产量高、果实在树冠内分布比较均匀、果实品质好等优点,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以‘华栗3号’锥栗为试材,采用田间调查法系统研究了锥栗3种主要树形的枝类组成、冠层内相对光照强度、叶片质量、果实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开心形树冠整体光照条件良好,各层光照分布均匀一致,无效光区比例最低(27.78%),枝量主要集中在树冠中、上层,分别占全树的45.52%和36.04%;自然圆头形树冠光照相对较差,各层光照分布不均匀,无效光区比例最高(36.11%),枝量主要集中在中、下层,分别占全树的34.96%和40.11%;3种树形的长、中、短枝的比例变化不大,均以短枝为主,短枝比例分别占73.06%(小冠疏层形)、70.81%(自然圆头形)和66.47%(开心形).开心形树冠上层的叶片比叶重最大值为15.77 mg·cm-2,显著高于自然圆头形和小冠疏层形;而自然圆头形树冠中下层的SPAD值显著高于开心形和小冠疏层形.开心形结果部位主要集中在光照条件较好的中、上部位,占单株产量的69.48%,而自然圆头形结果部位集中于相对光照强度急剧下降的下部,二者的单株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小冠疏层形.开心形树冠下层果实的单粒质量、可溶性糖含量、还原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分别为6.45 g、6.92%、0.62%和60.56%,均显著高于小冠疏层形和自然圆头形.综上可知,开心形树形结构合理,光照条件好,品质高,增产潜力大.  相似文献   

8.
红富士苹果改形程度对冠层光强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改形程度高干开心形树形冠层相对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季节变化动态和日变化规律及其与果实产量、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传统树形改为高干开心形树形后,冠层相对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显著升高,且随高干开心形树形留枝量减少,光强升高明显.但冠层有效光照在主枝数由4~5个减少为2~3个时反而降低.由于改形程度...  相似文献   

9.
乔砧富士苹果改良高干开心形树冠郁闭的评判参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富士苹果改良高干开心形树冠郁闭的评判参数,为苹果郁闭园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年生改良高干开心形富士苹果为材料,以树干为中心,将树冠分成不同层次、方位的50cm×50cm×50cm的立方体,在生长期测量树冠不同层次、部位的相对光照强度、不同枝(梢)类型的数量和比例、果实产量和品质分布。【结果】改良高干开心形树冠的相对光照强度呈伞形,并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垂直方向从下到上逐渐增大,水平方向外围中部内膛;树冠2.5m高度以下层次的相对光照强度均小于31.48%;6月份叶幕形成阶段,30%的相对光照强度占树冠体积的比例为47.62%,以后各生长阶段均50%;果实主要集中在1.5—2.0m部位,单位面积产量6.32×104kg·hm-2;枝(梢)主要集中在树冠2.5m高度以下,占总枝(梢)量的82.92%,树冠外围、中部和内膛枝(梢)比例分别为53.08%、36.92%、10.00%;整体长、中、短枝(梢)分别7.97%、53.63%、38.41%,每公顷枝(梢)总量为121万条。【结论】富士苹果改良高干开心形树冠内小于30%相对光照强度占树冠总体积的比例达到47.62%、生长季枝(梢)总量达到121万条/hm2和树冠内膛枝(梢)比例小于10%是乔砧富士苹果改良高干开心形树冠郁闭的3个判断指标,也是树体结构开始改造或间伐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以苏翠1号为试材,对其在3种栽培模式(棚架栽培、避雨栽培、露地栽培)下的光能利用率和果实品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叶幕光环境来看,树冠外围的相对光照高于内膛;在树冠内膛,在相对光照>30%的高光照区域,棚架最高,露地次之,避雨模式最差,分别为73.28%、69.01%、62.24%;相对强度日变化可知,棚架模式>露地模式>避雨模式;在棚架模式下的单果重、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均高于其他栽培模式,避雨模式和露地模式下的果实品质差异不显著。因此,从苏翠1号在果园的光环境和果实品质综合考虑,棚架模式优于其他。  相似文献   

11.
以蜜梨为试材,研究了3种树形内外部位的光分布对蜜梨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树形不同部位相对光强的变化趋势相同,均为由外向内依次递减;小冠自由纺锤形各部位的平均相对光强明显高于中冠分层开心形和大冠疏散改造形,由此导致了单位面积产量和果品质量差异明显;分层形和疏散形的产量集中分布在树冠的外层和次外层,显著高于次内层和内层.与之相比较,纺锤形各部位间的产量相对较平衡.3种树形优质果率依次为纺锤形72.4%、分层形65.7%和疏散改造形62.6%.  相似文献   

12.
1989年在美国佛州柑桔研究教育中心开展了桔盾蚧初龄若虫活动行为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在初龄若虫爬行定向上起重要作用。在人工光照条件下(光强<1.5×10~2lx),初龄若虫明显趋光,而在自然光下(光强>2.8×10~4lx),初龄若虫即避光,在试验果实向阳部分的初龄若虫的定着率随光强的增加而下降,其线性回归式为:y=56.40-4.63x,得出50%爬虫避光的阈值为1.38×10~4lx。重力对初龄若虫在枝条上的分布范围有影响,但对定着率无显著影响。田间初龄若虫活动时间的观察结果显示:在晴朗天气条件下活动高峰期出现在午间12点钟左右,因而认为在傍午或午间喷施农药可能获得较高的防治效果。田间的日照强度与初龄若虫的活动数量明显相关,而温、湿度和树下光照则未见到有显著影响作用。桔盾蚧初龄若虫在叶片上的定着率显著低于枝条,叶面和叶背相比,叶背显著高于叶面,对枝条的不同部位,初龄若虫的定着嗜好没有差异。另外,雌雄初龄若虫在爬行轨道和爬行速度上有明显差异。以此可用于区分初龄若虫的性别。  相似文献   

13.
光强对黄檗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遮阴,使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幼苗生长在相对光强分别为100%、75%、50%和25%的环境下处理100 d,探讨光照强度对黄檗幼苗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檗幼苗在75%的光强下生长最好。随着光强进一步减弱,幼苗的鲜质量减少、根冠比增大、叶绿素含量增加而叶绿素a/b减小。随着环境光强的增加,黄檗幼苗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增强(相对光强75%的幼苗偶有例外)。强光虽然加剧了膜脂过氧化作用,但幼苗的抗氧化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强光不利于黄檗幼苗期的生长发育。对于人工栽培的黄檗,在幼苗期应适当遮阴(试验的相对光强为75%),则更有利于其生长。  相似文献   

14.
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冠对降雨雨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降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雨动能是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动力来源。降雨经过林冠层后,由于受到林冠的再分配作用,雨滴特性(雨滴大小、雨滴终点速度和雨滴动能)发生改变,进而改变林下土壤侵蚀特征。为探讨南方红壤区典型树种马尾松林冠对林下土壤侵蚀的影响机制,于2014年5—6月期间在福建长汀县观测了5场有代表性的天然降雨,采用滤纸色斑法对马尾松林内外的降雨雨滴同时进行观测,并汇总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林内外的降雨雨谱,研究结果表明:1)与林外雨滴相比,林内雨滴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变大。林外雨滴数量为1 346个,林内雨滴数量为1 608个,比林外多19.5%;林外雨滴直径的大小分布范围是0.6~5.7 mm,林内雨滴直径的大小分布范围是0.4~6.1 mm。2)马尾松林下不同大小雨滴的分布呈双峰曲线,2个峰值对应的直径分别是1.5、3.6 mm,林外不同大小雨滴的分布呈单峰曲线,峰值对应的直径为1.8 mm,林内雨滴中数直径(3.2 mm)比林外(2.0 mm)高60.0%。3)雨滴直径(d)<2.0 mm时,林内外雨滴终点速度相似,d≥2.0 mm后,林内雨滴的终点速度开始低于林外,且二者间的差异随雨滴直径的增加由0.6%逐渐增加到2.0%。4)人工马尾松林是南方红壤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一种可行途径,降雨经林冠层后,受林冠截留和林冠高度的影响,降雨动能减少了21.8%。该研究可为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土壤侵蚀机理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光强对大青叶基原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生长、药材大青叶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大青叶基原植物菘蓝的人工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在100%全光照、60%全光照、20%全光照下种植菘蓝,观测菘蓝生长旺盛期叶片生长情况,同时测定大青叶靛蓝、靛玉红、总黄酮、总多糖、总游离氨基酸等化学成分质量分数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菘蓝叶片生长与光强呈正相关,100%全光照组的菘蓝株高、叶长、叶宽、叶片数、叶面积均为最高;大青叶靛蓝、总黄酮、总多糖质量分数均随着光强的降低而降低,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靛玉红质量分数随光强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0%全光照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但100%全光照组与20%全光照组间差异不显著;总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随着光强的降低而升高。抗氧化活性与光强呈正相关,20%全光照组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半清除率(IC50)显著高于60%全光照组和100%全光照组(P<0.05)。【结论】100%全光照下大青叶药材产量最高,且内在品质最好,较60%和2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遮阴环境对白簕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当年生白簕幼苗为试材,比较不同光照条件(100%、39%、21%和6%)对白簕的生长状况和光合特征指标的影响。[结果]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白簕的株高、基径、叶片数、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相对叶绿素含量、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PSⅡ植物叶片潜在活性Fv/Fo等光合特性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2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和暗呼吸速率随着遮阴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光照太强(100%)或太弱(6%)均不利于植株生长,只有光照控制在自然光的21%左右时,植株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17.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tein body accumulation in different endosperm regions of hard wheat cultivar(XM33) and soft wheat cultivar(NM13) under drought stress were investigated. Drought stress treatment was implemented from plant regreening to the caryopsis mature stage. Microscope images of endosperm cells were obtained using resin semithin slice technology to observe the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area of protein body(PB). Compared with NM13, relative PB area of XM3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ub-aleurone endosperm region. The amount of accumulation, including the size and relative area of PB, in two wheat cultivars was higher in sub-aleurone region than that in central region at 18 days post anthesis(DPA). Drought stres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sizes and relative areas of PBs in the dorsal and abdominal endosperms in two wheat cultivars. Particularly for dorsal endosperm, drought stress enhanced the relative PB area at 18 DPA and NM13(5.0% vs. 6.73%) showed less enhancement than XM33(5.49% vs. 8.96%). However, NM13(9.58% vs. 12.02%) showed greater enhancement than XM33(10.25% vs. 11.7%) at 28 DPA. The protein content in the dorsal and abdominal endosperms of the two wheat cultivars decreased at 12 DPA and then increased until 38 DPA. Drought stres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rotein contents in the two main regions. From 12 to 38 DPA, the amount of PB accumulation and the protein content were higher in XM33 than those in NM13.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PB distribution varied in different endosperm tissues and that the amount of PB accumulation was remarkably augmented by drought st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