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探究气候变化对野核桃在四川潜在分布的影响,利用野核桃在中国的实际分布点位数据、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SSP1-2.6和SSP5-8.5)下生物气候变量,结合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SSP1-2.6和SSP5-8.5情景下2050 s和2 090 s野核桃在四川的潜在适生范围。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情景下,野核桃在四川的高适生面积为4.86×104 km2,中适生面积为13.35×104 km2;(2)SSP1-2.6和SSP5-8.5情景下,2050 s和2 090 s野核桃在四川的高适生面积分别为5.09×104 km2和8.58×104 km2,中适生面积分别为7.37×104 km2和7.02×104 km2;(3)SSP1-2.6和SSP5-8.5情景下,到21世纪90年野核桃在四川的高质生区质心分...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杭州市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本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方向,以杭州市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技术,分析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与交叉重叠情况。结果表明,杭州市共有87处自然保护地,累计面积3 447.86 km2(含重叠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46%,其中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和淳安县的50处自然保护地占杭州市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80.52%;各类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面积为858.99 km2,且主要集中于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之间,其重叠面积达831.87 km2;自然保护地内矛盾用地总面积为612.65 km2,其中人工商品林和永久基本农田最为突出,分别占矛盾用地总面积的40.90%和18.61%。  相似文献   

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发布的《2021中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竹林面积为756.27万hm2,占森林面积的3.31%;其中毛竹林面积527.76万hm2,占竹林总面积的69.78%。全国有20个省份有竹林分布,其中面积在30万hm2以上的有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四川、广东、广西和安徽8个省份,面积合计678.50万hm2,占全国竹林面积的89.72%;有13个省份有毛竹林分布,其中面积在70万hm2以上的有福建、湖南、江西和浙江4个省份,面积合计421.64万hm2,占全国毛竹林面积的79.89%。与第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2021年我国竹林面积增加115.11万hm2,增幅为17.95%;其中,毛竹林面积增加59.98万hm2,其他竹种面积增加55.13万hm2,增幅分别为12.82%和31.80%;竹林面积增加在10万hm2以上有湖...  相似文献   

4.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底板,以2019年为基准年,全面查清了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的状况。通过简要介绍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的基本情况,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状况和动态变化,结合相关资料分析了目前的防治形势并提出了对策建议。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5 737.13万hm2,沙化土地面积为16 878.23万hm2。与2014年相比,5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378.80万hm2,年均减少75.76万hm2。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333.52万hm2,年均减少66.70万hm2。  相似文献   

5.
依据呼中林业局1987~2017年4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森林资源面积、蓄积以及森林资源质量等方面对呼中林业局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年间呼中林业局林地面积一直呈增长趋势,共增加了2.16万hm2,增幅2.81%;活立木蓄积呈先减少后增加动态,共增加了71.15万m3,增幅1.08%。森林覆盖率95.41%,增加了6.11%。森林质量较低,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86.67 m3/hm2,降低了1.56m3/hm2,降幅1.77%;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89.93m3/hm2,减少了5.05m3/hm2,降幅5.32%。  相似文献   

6.
王欣 《福建林业科技》2022,(2):42-48+57
于2021年6月,筛选10个评价因子,运用ArcGIS 10.2的空间叠加分析与重分类工具对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环境资源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综合生态敏感性较低,可划分为5个敏感等级区域:极敏感区123.65 km2、高敏感区271.63 km2、中敏感区284.75 km2、低敏感区194.1 km2、不敏感区67.02 km2,所占比例分别为13.14%、28.86%、30.26%、20.62%、7.12%。并根据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可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后期的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云南省澳洲坚果产业持续发展,利用GIS技术将7个气候要素和DEM网格图叠加分析,划分澳洲坚果在云南种植的最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区。结果表明,最适宜区面积57 939 km2,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14.7%;次适宜区面积63 977 km2,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16.2%。澳洲坚果可种植区域为文山州、红河州、普洱市、德宏州、临沧市、保山市、西双版纳州及玉溪南部地区,主要为云南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河谷地带、低海拔山地区域。  相似文献   

8.
2022年河北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态势总体上较为平稳,全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43.51万hm2,危害程度基本在中度以下。2023年,预测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45万hm2左右,较2022年发生面积略有上升,预测虫害发生面积在40万hm2左右,病害发生面积2.4万hm2左右,鼠(兔)害发生面积3.3万hm2左右。因此,2023年要进一步严格检疫监管,继续加强监测预警,积极做好物资储备,加大联防联治等,突出重点区域位置、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治理。  相似文献   

9.
<正>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是危害我国北方地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的重要食叶害虫,严重发生时可将松树针叶吃光,状似火烧,并可造成松树死亡[1-2]。2021年,我国油松毛虫累计发生面积7.32万hm2,  相似文献   

10.
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底版,以2021年为基准年,全面查清了我国石漠化土地状况及变化。通过简要介绍第四次石漠化调查基本情况、石漠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状况,分析目前的石漠化防治形势,提出防治对策建议。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722.3万hm2,与2016年同口径相比,石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333.1万hm2,年均减少66.6万hm2,表明我国石漠化土地总体向“面积减少、程度减轻、生态状况稳定向好”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1.
祝亚云  王磊  江浩 《江苏林业科技》2022,49(1):24-27+33
该文以“重叠次数n”与“重叠率r”为指标对江苏风景名胜区和其他5类自然保护地在范围上的交叉重叠进行了分类研究,以期为江苏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和优化调整提供一定参考。截至2019年底,江苏共批复设立风景名胜区22个,面积1 664.67 km2。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涉及交叉重叠的风景名胜区有16个,与其他5类共计45个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含8个交叉重叠类型,交叉重叠总面积476.62 km2。通过整合优化,江苏风景名胜区与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交叉的次数和重叠程度都有所降低,涉及交叉重叠的风景名胜区有15个,与其他5类共计35个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含7个交叉重叠类型,交叉重叠总面积360.88 km2。太湖风景名胜区和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是江苏风景名胜区中与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最为复杂的区域,狼山风景名胜区及茅山风景名胜区是江苏风景名胜区中与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程度最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把握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防治形势,通过挖掘与剖析四次石漠化调查数据,得出如下结论:2005—2021年,可比口径内,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22.3万hm2,年均缩减幅度加大,石漠化程度减轻,区域林草植被生态状况持续改善;岩溶生态系统具有先天脆弱性,且我国仍有石漠化土地面积722.3万hm2,下阶段治理的石漠化土地具有难治理、成本高等特征;石漠化坡耕地面积达176.0万hm2,加之高强度耕作,是石漠化扩展与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区;2016—2021年间,因自然灾害形成新的石漠化土地面积仍达6.1万hm2,石漠化土地局部扩展难以消除。针对当前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成效与防治制约因素,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实施“预防、治理、增效和监管”总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研究并明确核桃举肢蛾在秦巴山区的潜在分布,对制定该虫的早期监测、预警及控制措施意义重大。基于核桃举肢蛾实际分布点位和当前情景下生物学气候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对其在秦巴山区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用ROC曲线检测模型准确性、刀切法筛选主导环境变量。研究结果表明:(1)MaxEnt生态位模型重复测试的AUC平均为0.948,标准偏差为0.008,预测效果达到“较好”水平。(2)最湿月降水量、最干季平均温度、最冷月最低温度、海拔、最冷季降水量、等温性、最干季降水量和最冷季平均温度是主导核桃举肢蛾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3)核桃举肢蛾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区的中部,河南、四川、湖北、陕西、甘肃和重庆6省市均有分布,其中甘肃省面积最小(0.13×104 km2),陕西省面积最大(4.8×104 km2)。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河北省柞树分布规律,以河北省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依据,基于ArcGis分析了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不同林种、龄组、土壤类型的柞树面积和蓄积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河北省柞树总面积82.706 1万hm2,总蓄积量2 349.103 7万m3,单位蓄积量28.403 0 m3·hm-2,主要分布于承德地区(面积占比66.78%)。(2)棕壤土上分布面积比例最大(59.73%),其次是褐土(34.09%)。(3)幼龄林面积比例最大(94.45%),其次是中龄林(5.07%),表明柞树整体年龄偏小。(4)柞树主要分布在坡度26°~35°、海拔400~1 200 m的阴坡和半阴坡。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滇中岩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对影响因子定量归因,基于Landsat、DEM等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RS-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Geodetector)获取石漠化信息和各影响因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滇中岩溶区石漠化总面积为3015.04 k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5%,占岩溶面积的13.36%。(2)在不同岩性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中,占总石漠化面积的62%;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草地,占总石漠化面积的48.62%;在不同坡度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8°-15°范围内,占总石漠化面积的32.01%;从人口密度和第一生产总值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100-200人/km2和>40×108元范围内,占总石漠化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4.77%和44.33%。(3)地理探测器揭示了滇中岩溶区石漠化驱动因子的权重大小为:土地利用(q=0.42)>坡度(q=0.29)>岩性(q=0.17)>第一生产总值(q=0.14)>人口密度(q=0.14);交互探测器揭示了2个因子共同作用时,对石漠化形成的贡献率最大的是土地利用和坡度(q=0.58),其次是土地利用和岩性(q=0.50)。研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人为和自然因素中最显著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中国竹资源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8,他引:6  
中国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中国竹林面积为641.16万hm2,占森林面积的2.94%,其中毛竹林467.78万hm2、占竹林面积的72.96%。文章依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对其中竹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历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分析了竹资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总结分析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2022年发生情况,研判2023年发生趋势。结果显示:2022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持续高发态势趋缓,但仍属偏重发生、局部成灾,全年发生面积1 187.08万hm2,同比下降5.44%;预测2023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仍将延续近年来偏重发生、局部成灾的态势,全年发生面积1 204.00万hm2。针对当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和形势,提出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给林草湿数据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对接融合背景下的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以横州市为例,通过GIS空间叠加技术和地类转移矩阵,对各类林地资源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横州市林地面积净增加14 227.61 hm2;乔木林地面积增加15 370.60 hm2;有1 709.23 hm2其他无立木林地转化为非林地;国家级公益林面积减少1 485.01 hm2;国有林地面积减少417.06 hm2。在探讨因技术标准不统一造成林地范围变化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森林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出完善技术标准、统筹资源调查和划定管理范围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石漠化调查成果数据共享应用水平,通过挖掘整理与分析最近两期石漠化调查数据,从石漠化土地状况、程度、分省、流域及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分析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情况,并从林草植被保护、石漠化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农村能源、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及自然气候条件等方面归纳总结石漠化变化原因。得出如下结论:2016—2021年,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净减少333.1万hm2,年均缩减率为7.7%,且各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均减少;2016—2021年,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分别为118.8万hm2、149.2万hm2、54.2万hm2和10.9万hm2,石漠化程度减轻。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程度减轻”首先归结于持续实施石漠化土地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政策、生态工程,治理成效日趋显现;其次是人为活动压力减轻与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相结合,促进了岩溶地区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复。通过掌握我国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我国石漠化防治政策调整与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工程提...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安吉县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下食用菌栽培产业发展现状,采用入户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安吉县毛竹林下食用菌栽培产业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发展毛竹林下食用菌栽培面积19.24 hm2;毛竹林下食用菌栽培经营主体分别有家庭林场(农场)2家、毛竹专业合作社14家、企业3家,共计19家;食用菌种类由一个食用菌种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发展到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黑皮鸡枞菌Oudemansiella raphanipes、灵芝Ganoderma Lucidum、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等多个食用菌种共同发展;竹荪可产954.63 kg·hm-2·a-1,按干竹荪500元·kg-1计算,经济效益可达47.73万元·hm-2·a-1,大球盖菇可产19 62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