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文献法和Delphi法构建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AHP法和变异系数法共同确定指标权重系数;最后,用灰色关联度法对2005—2014年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检验各项指标的障碍度。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综合评价系数是2005年的1.76倍,年均增长率为6.77%;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2项分类指标对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推动作用明显;对2014年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阻碍最强的分类指标分别是资源减量投入(48.22%)和资源环境安全(19.27%)。并针对提高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加权函数法,对河南省18个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影响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因素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农业产值和农用化肥施用量是影响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各指标灰色关联度的大小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了反映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对河南省18个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序,并分析了河南省各市农业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发展智慧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四川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对智慧农业的基本特征进行概述后,主要分析了四川省智慧农业发展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经济发展、教育水平以及科学技术影响因素,并对四川省智慧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四川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有针对性地选取了10项农业指标,采用2017年统计数据,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得出四川省21个市州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与排名,并划分出4个农业发展水平小组。通过综合评价分析,提出了四川省发展农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条件。本文分析了陕西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了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各指标因素对陕西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农机化水平对陕西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电气化水平,而农药和农用薄膜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程度最小。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并结合陕西农业的现状,提出了促进陕西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陆刚  赵蕾  安海岗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3):221-226
利用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农业网络经济测评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农业网络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关联复杂网络分析模型,从河北省各地农业经济发展宏观维度和农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微观维度这两个维度,利用Ucinet软件对该复杂网络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各地区农业网络经济发展与当地农业经济基础呈弱相关性,两个维度的复杂网络通过聚类分析可分为3个子群,且区分结果较好,加强农业龙头企业门户网站功能建设是提升农业网络经济整体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业现代化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影响程度各有不同,依据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结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现代化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影响程度各有不同,依据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结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平 《农业与技术》2007,27(1):134-137
根据1991-2004年我国农业发展的统计资料,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农用固定资产资金额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明显,其中农机总动力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近年来明显增强,而农村劳动力、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分析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四川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农业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构建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14~2021年四川省21市州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14~2021年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持续上升,且各项指数均提升;区域差异较大,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是安徽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安徽省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耦合模型量化分析2010—2020年安徽省农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发现,安徽省农业经济、生态、社会三大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但子系统间发展不平衡性,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安徽省多数地区的突出问题,需要深化改革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利用社会子系统的发展优势,同时建立乡村经济—生态—社会统一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取Delphi法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2002-2011年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2011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是2002年的1.87倍,年均提升速率为6.45%。其中,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较为明显,而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和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成为制约湖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约因素诊断结果表明:2011年影响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其障碍度为24.06%,其次为资源环境安全因素,障碍度为19.12%,接着为资源循环再利用因素(9.73%),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障碍度最小(5.79%)。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促进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江西省积极贯彻执行,推动农业 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农村经济 管理人才缺乏、管理理念落后等,为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西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的对策建议,如健全农业农村管理体制,实行农业创新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其中资源循环利用因素的拉升作用较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较为明显,资源减量化投入和资源环境安全因素是甘肃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制约因素诊断结果表明:2008年影响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化因素,其约束度为57.03%,然后依次是资源环境安全因素、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其约束度分别为20.06%、17.12%和5.79%.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促进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探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联效应,对于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基于2013—2017年湖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评价指标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模型测算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联效应。结果显示: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效应;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各评价指标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注册登记家庭农场数、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占比、农业机械化程度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最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户入社率、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规模经营面积、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农业企业数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次之,土地生产率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最小。为促进湖北省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出着力培育多元规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多元高效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流转机制创新;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运营高效的体制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杜华章 《农学学报》2012,2(1):58-63
为探索江苏省及各区域对粮食生产进行合理的生产要素投入,根据江苏经济区划结果,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江苏省及其三大区域粮食总产量与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灰色关联度,对3个区域单位粮食产量投入要素均值用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进行差异性检验,分析其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江苏省及三大区域粮食总产量与各投入要素的关联度和关联序均有较大差别,单位粮食产量投入要素均值的差异性也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要通过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发展规模经营、落实惠农政策和提高单产水平等,以进一步促进江苏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2000—2016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江苏省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均在地理上呈现出空间相关性;2)江苏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会显著促进周边地区粮食产量增加;3)对比混合线性回归、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若不考虑空间因素则会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粮食生产直接效应和总效应的系统性估计偏误;4)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粮食品种之间具有异质性,江苏省玉米生产机械化空间溢出效应较高。  相似文献   

18.
农业兼具碳源和碳汇双重属性,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角度出发综合管控农业碳源和碳汇量,明晰农业净碳汇的驱动因素对于实现东北农区农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黑龙江省各市域的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等数据,本研究通过生态承载模型、经济效率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特征及净碳汇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净碳汇总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 2000 年的 1.21×107 t 上升至 2020 年的4.02×107 t。齐齐哈尔、绥化和哈尔滨三市农业净碳汇量较高,三市总和占黑龙江省碳汇量的51%以上。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分区来看,双高区主要向南部和中部的哈尔滨、黑河和绥化等地聚集,双低区逐渐向东部的鸡西、双鸭山和鹤岗等地集中。双低区持续向经济高值区、生态高值区以及双高区发展,但不同市域间差距依旧显著。耕地面积和机械化水平是农业净碳汇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耕地面积和机械化水平与其他各因素的交互作用最强,同时净碳汇量受机械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黑龙江省需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差别化的绿色农业管控措施,以推进东北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农业经济效益、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社会保障角度,分析了当前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现实中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基于新农村建设视角综合经济发展、环境支撑、资源承载、科技提升和社会保障5方面,建立了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评价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全省及各地市近20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经历了较差、中等、较高3个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从1994年的0.3526增长至2012年的0.6616;2012年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各准则层障碍度降序依次为社会保障力、环境支撑力、科技提升力、经济发展力、资源承载力;2012年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最高的是唐山市,最差的是秦皇岛市.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并兼顾新农村建设提出促进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