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阶段的奶牛养殖业已逐渐由传统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而随着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在高温高湿地区科学建设奶牛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牛场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奶牛的健康、牛奶的质量及养殖的经济效益.本文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从场地选择、奶牛场建筑物的建设两大方面剖析高温高湿地区奶牛场的规划与设计,对通风、防暑降温和防疫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温高湿对奶牛养殖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2.
<正>在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建设过程中,前期的规划设计很重要。基础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奶牛的健康、生产繁殖、牛奶质量和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提高规模奶牛场的综合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强规模奶牛场的规范化、标准化规划设计是奶牛养殖业的重要内容。下面对奶牛场选址与规划布局中的注意事项作介绍,供广大从业人员参考。1牧场选址原则牧场选址应符合《畜禽养殖用地政策》《农业法》  相似文献   

3.
奶牛健康养殖对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生产安全和高质量牛奶产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居民消费观念改变,传统粗放养殖在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方面,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本文以中国牧业60强奶牛场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当前奶牛健康养殖措施的实施情况。研究结果表明,76%的规模奶牛场都采用了一定的健康养殖措施;微生态制剂、合成氨基酸等环保饲料使用较多。实施健康养殖的奶牛场奶牛生产性能和生鲜乳质量明显高于未实施的。不同产区和不同规模奶牛场之间健康养殖的效果差异较大。奶牛场负责人文化程度、固定资产投入、奶牛场收益等是实施健康养殖措施的重要影响因素。提出适度规模奶牛场加强环保饲料应用,南方产区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健康养殖措施宣传推广等建议,以促进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奶牛养殖的主流是农户散养,多采用家庭式生产模式,饲养水平较低,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建设标准化的奶牛场显得至关重要.随着国家农业畜牧业产业的调整,近几年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在全国各地开始陆续新建.在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建设过程中,前期的规划设计显的尤为重要,基础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奶牛的健康、生产繁殖、牛奶质量和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提高规模奶牛场的综合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强规模奶牛场的规范化、标准化规划设计已是奶牛养殖业的当务之急[1].下面将对奶牛场的选址与规划布局中的注意事项向大家介绍,供广大准备从事奶牛场建设的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奶牛生产方式是影响奶牛奶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兰州市晏家坪奶牛养殖小区、甘肃农业大学实验奶牛场、兰州市个体养殖户三种不同类型奶牛场的牛奶乳脂率及酸度指标分析,表明不同生产方式下牛奶质量差别较大,以相对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奶牛养殖小区牛奶质量最好,个体养殖户牛奶质量较差。因此,在奶牛生产中,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是保证牛奶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的奶牛养殖业已逐渐由过去传统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的生产发展,而随着养殖规模逐渐扩大,高温高湿地区奶牛场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基础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奶牛的牛奶质量、养殖和生产繁殖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场地选择、奶牛场建筑物的建设两方面剖析奶牛场的设计,从通风、防暑降温和防疫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温高湿对奶牛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7.
规模化奶牛场的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范围内比较接受的衡量奶牛场是否达到规模化的指标是人均奶牛饲养量50头.国内传统的奶牛场人均为12~15头。建设规模化的奶牛场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牛奶消费市场的需求,只有生产出优质牛奶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关注优质牛奶的生产;二是随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建设规模化奶牛场是提高奶牛场经济效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由原来的分散养殖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已是必然趋势。近年来,白城市相继建设了以牧业园区为主体的规模化奶牛场,为白城市奶牛养殖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规模化奶牛场的生产管理上仍存在主观上仅追求经济效益,客观上忽视牛群结构及牛群的周转,进而造成资源浪费,加大了生产成本投入,.笔者通过对规模化奶牛场生产管理的调查研究,结合规模化奶牛养殖的实际情况,对规模化奶牛场的牛群结构及牛群的周转计划拟制了具体方案,希望找出一个适合规模化奶牛养殖业的合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宁夏地区奶产业发展迅速,奶牛养殖业已从过去的家庭副业,逐步转变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特别是银川地区出现了大量饲养规模达百头、千头的养殖专业户和规模奶牛场,基本构筑起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随着奶牛养殖规模场及奶牛园区  相似文献   

10.
张红梅 《兽医导刊》2013,(12):61-62
现代畜禽养殖已由传统的散养模式向规模养殖模式转变,近年来,千阳县立足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不断转变发展观念,实现养殖方式大变革;形成了以千头现代化奶牛场为引领,以标准化养殖小区为支撑,以奶牛大村大户为基础的规模化养殖格局,推进了分散养殖向集约经营、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宁夏地区奶产业发展迅速,奶牛养殖业已从过去的家庭副业,逐步转变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特别是银川地区出现了大量饲养规模达百头、千头的养殖专业户和规模奶牛场,基本构筑起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随着奶牛养殖规模场及奶牛园区  相似文献   

12.
奶牛场主和乳产品加工企业都力争生产出优质乳产品。奶牛的乳房健康则起到了重要作用。保持牛群身体的最佳水平的清洁,是非常必要的。世界上许多成功的奶牛饲养者都认为优质的牛奶产于优质的奶牛。如果奶牛和其周围环境都非常清洁,你更有可能获得健康的奶牛和优质牛奶。牛奶被看作是人们需要的优质的蛋白质、乳糖和矿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3.
1 实现奶牛生产的规模化 目前,我国奶牛生产大多停留在家庭式的养殖方式,饲养数量较少,管理相对粗放,加工企业的奶源分散,质量参差不齐,奶制品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要改观这种局面必须转换饲养模式,应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的奶牛生产基地,以便有利于建立牛奶产品统一的标准和方便样品的抽取和检测。2合理选择奶牛场的场址 奶牛场生产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技术,提高了牛奶的质量和产量,降低了饲养成本,使奶牛场牛群由以往偏重整群管理水平向注重个体精细化管理水平转变,牛场也由以往的偏重提高奶产量向提高牛奶质量转变,因此运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技术,对有针对性的在短期内提高该区奶牛规模养殖水平和提高全区奶产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奶产业的迅速发展,奶牛养殖业已从以往的家庭事业逐步转变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各地也相继出现了几十头、上百头、甚者上千头的养殖专业户和规模奶牛场,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养殖、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我国奶牛饲养方式由最初的散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快速转变,奶牛饲养密度的增加,提升了养殖风险。为保证奶牛健康,规模奶牛场防疫工作显得格外重要。任何奶牛疾病防控都需要采取全面措施,首先是做好消毒工作,因为消毒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但很多奶牛场未加以重视。本文从消毒的重要性出发,提出规模奶牛场消毒工作措施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奶牛养殖业逐步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在较大的养殖密度下,奶牛生产生活环境对奶牛健康水平、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奶牛场除了要科学选址与合理建厂,还要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为奶牛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饲养环境。从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和大气五个方面分析奶牛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以期为奶牛科学饲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我国奶牛养殖模式由分散养殖向集约化养殖转变力度加大,规模化养殖发展迅猛。规模化奶牛场粪污集中排放,成为阻碍现代奶牛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务院颁布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从立法层面明确了相关部门的法律责任,使得奶牛场污染防治工作上升为法制的高度。作为奶牛场的管理者必须重视牛场粪污清理工作,根据生产实践中遇到的规模场粪污处理方法,具体介绍如下。1人工清粪人工清粪是干清粪方式之一,粪污主要是伴  相似文献   

19.
牛场饲养管理和奶牛生产方式是影响牛奶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4种不同类型奶牛场的牛奶乳脂率、乳蛋白质、乳糖、非脂固形物、密度及酸度6项质量指标分析,并对乳中细菌数进行测定,表明不同生产方式下牛奶质量差别较大,以相对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奶牛养殖小区和企业质量最好,个体养殖户质量较差。因此,在牛奶生产中,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管理模式是保证牛奶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丁志民  李胜利  曹志军  贺鸣 《猪业科学》2004,21(8):48-49,56
水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对奶牛的健康和产奶性能以及牛奶品质影响非常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对牛奶需求增大,对牛奶的品质也日益关注,生产优质无害牛奶的前提是良好的饮用水源,而国内大多数奶牛场对奶牛饮水问题却不够重视,本文对奶牛科学饮水问题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