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南方鲇泌尿系统的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方鲇肾前部分离,中后部相连,有两条肾索,属于硬骨鱼类的Ⅱ-B型肾,有2-9个斯坦尼斯小体.肾单位弥散分布于肾组织中,肾小体单个分布,肾前中后三部分别为3.8,3.4,2.6个/mm^2,平均直径66.5μm.肾小球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其间有系膜细胞.足细胞的足突与肾小球毛细血管紧贴并形成滤过孔.肾小管分化为颈段、第一近端小管(PⅠ)、第二近端小管(PⅡ)、远端小管(DS)、集合小管(CS).颈段(NS)为立方上皮;PⅠ、PⅡ细胞柱状,有丰富的纹状缘.PⅠ细胞顶部有明显PAS阳性带,含有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及大量电子致密物质.与PⅠ、PⅡ伴行的毛细血管均为有孔型.DS、CS为立方上皮,线粒体、质膜内褶丰富.肾单位除颈段外的各段上皮均有大量游走细胞.各级收集管汇成中肾管通入膀胱.  相似文献   

2.
南方鲇肾前部分离,中后部相连,有两条肾索,属于硬骨鱼类的Ⅱ-B型肾,有2~9个斯坦尼斯小体.肾单位弥散分布于肾组织中,肾小体单个分布,肾前中后三部分别为3.8,3.4,2.6个/mm2,平均直径66.5 μm.肾小球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其间有系膜细胞.足细胞的足突与肾小球毛细血管紧贴并形成滤过孔.肾小管分化为颈段、第一近端小管(PⅠ)、第二近端小管(PⅡ)、远端小管(DS)、集合小管(CS).颈段(NS)为立方上皮;PⅠ、PⅡ细胞柱状,有丰富的纹状缘.PⅠ细胞顶部有明显PAS阳性带,含有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及大量电子致密物质.与PⅠ、PⅡ伴行的毛细血管均为有孔型.DS、CS为立方上皮,线粒体、质膜内褶丰富.肾单位除颈段外的各段上皮均有大量游走细胞.各级收集管汇成中肾管通入膀胱.  相似文献   

3.
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技术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前肾发生、退化以及形成头肾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前肾的发生是在受精后31 h 15 min,肌节18对时开始(21±0.5℃).前肾到头肾的发育过程可分为生肾原基分化期、前肾褶形成期、前肾房形成期、前肾球形成期、间充质细胞的迁入和增殖期、头肾形成期6个时期.前肾仅2个肾单位,在出膜后24 h,体长6.2 mm才开始形成,2个肾小球在脊索腹部中线紧密相连.出膜后62 h,体长9.0 mm以后,血管球达到80 μm以上,开始行使功能,间充质细胞也开始迁入到前肾单位之间.出膜19 d,前肾单位开始解体.出膜后56 d的幼鱼,头肾形成.前肾小体形成并行使功能过程中,前肾与体腔始终没有发生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据调查,福建省漳州市香蕉组培假植苗普遍遭受肾形线虫侵染.通过观察形态特征,该病原线虫被鉴定为肾状肾形线虫,这是国内首次发现该线虫侵染香蕉组培假植苗.肾形线虫以未成熟雌虫侵染香蕉幼嫩的根组织,虫体前部插入皮层取食,后部在根组织外发育肥大;香蕉肾形线虫成熟雌虫通常为半内寄生,有时完全埋生于根组织内;受侵染的香蕉假植苗根系萎缩、变黑腐烂,地上部植株矮小、生长不良.  相似文献   

5.
双峰驼肾段动脉与肾段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峰驼肾为表面光滑单乳头肾,肾动脉在肾门处分为背干和腹干。背干分出前内侧肾段动脉,前外侧肾段动脉,后内侧肾段动脉和后外侧肾段动脉,腹干分出前腹侧肾段动脉,吸则肾段动脉和后腹侧肾段动脉,其分布区为同名肾段。中还对肾动脉分支之间的吻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水牛肾属于表面有沟的多乳头肾,无肾盂,肾小盏汇合成肾大盏,肾大盏与输尿管相连.肾小体直径平均为210μm,横径平均为146μm,与马的接近,比牛和猪的要大.近曲小管细胞立方形或低柱状.游离端刷状缘短而稀少.胞质染色浅,管腔大,难与远曲小管区分.细段不如其它动物长.细胞器也少.远曲小管短,细胞为立方形,界线清楚,核多而密集.集合小管细胞染色浅,胞质清亮,细胞分界明显.肾间质十分发达.血管丰富.并分布有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7.
双峰驼肾为表面光滑单乳头肾.肾动脉在肾门处分为背干和腹干.背干分出前内侧肾段动脉、前外侧肾段动脉、后内侧肾段动脉和后外侧肾段动脉;腹干分出前腹侧肾段动脉、中腹侧肾段动脉和后腹侧肾段动脉.其分布区为同名肾段.文中还对肾动脉分支之间的吻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肾形肾状线虫的生活史及繁殖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的生活史及在植物根部的繁殖情况,以2龄幼虫接种大豆幼苗,定期取样,通过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染色方法系统观察肾形肾状线虫在寄主根内的侵染及发育,同时,以10、100、1 000和10 000条.盆-1 2龄幼虫接种大豆幼苗,80 d后统计土壤中线虫及根系统中雌虫、卵囊和单卵囊内卵的个数,数据采用SAS 9.0软件分析.结果表明:在(27±2)℃条件下,肾形肾状线虫整个生活史约为27 d;80 d后,不同接种量的土壤线虫量、单卵囊内卵的个数,线虫总量及繁殖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根系统中雌虫和卵囊数量、土壤中线虫数量及线虫总量随着接种线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单卵囊内卵的个数和繁殖系数却随接种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繁殖系数最大值为140.4,最小值为2.9,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48倍;大豆生长受到影响,植株鲜质量和干质量随接种量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大麻哈鱼不同生长阶段体肾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特性,为大麻哈鱼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研究大麻哈幼鱼和成鱼体肾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特性。【结果】大麻哈鱼的肾脏属A型肾脏,幼鱼的体肾由肾单位、拟淋巴组织和血窦组成,成鱼体肾由肾单位、拟淋巴组织和血管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拟淋巴组织主要由淋巴细胞、粒细胞、血细胞和黑色素巨噬细胞等组成;肾小体数量较少,呈无规律分布,多为单个存在,偶见2个相邻聚集,具有海水硬骨鱼类肾小体特征;肾小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分化为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其中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管腔内具有刷状缘,远端小管、集合管管腔内无刷状缘;幼鱼和成鱼体肾含有黑色素巨噬细胞,其中成鱼体肾的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较多,且聚集成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结论】大麻哈鱼体肾的肾实质中,除有肾单位外还有拟淋巴组织,包含血窦、淋巴细胞、粒细胞及黑色素巨噬细胞,其中肾小管有颈段,但未见具有微绒毛的间段结构;成鱼体肾的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较多,不仅具有排泄功能,亦能发挥少量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大麻哈鱼不同生长阶段体肾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特性,为大麻哈鱼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研究大麻哈幼鱼和成鱼体肾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特性。【结果】大麻哈鱼的肾脏属A型肾脏,幼鱼的体肾由肾单位、拟淋巴组织和血窦组成,成鱼体肾由肾单位、拟淋巴组织和血管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拟淋巴组织主要由淋巴细胞、粒细胞、血细胞和黑色素巨噬细胞等组成;肾小体数量较少,呈无规律分布,多为单个存在,偶见2个相邻聚集,具有海水硬骨鱼类肾小体特征;肾小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分化为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其中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管腔内具有刷状缘,远端小管、集合管管腔内无刷状缘;幼鱼和成鱼体肾含有黑色素巨噬细胞,其中成鱼体肾的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较多,且聚集成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结论】大麻哈鱼体肾的肾实质中,除有肾单位外还有拟淋巴组织,包含血窦、淋巴细胞、粒细胞及黑色素巨噬细胞,其中肾小管有颈段,但未见具有微绒毛的间段结构;成鱼体肾的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较多,不仅具有排泄功能,亦能发挥少量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甘鸡场鸡发生以呼吸道及肾病变为主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病毒分离、电镜观察生物学特性及理化特性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回归等确诊为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采用分离毒鸡组织灭活苗结合Aust-T株灭活油乳苗有效地防治了该病。  相似文献   

12.
中药方剂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观察了中药抗病毒制剂对鸡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该药具有抗病毒消炎作用,高、中剂量组治愈率分别比攻毒对照组高23.3%和11.4%,死亡率分别比对照组低20.0%和13.3%,表明该中药方剂用于由IBV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广泛流行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各种日龄的鸡群都可以发生,不但会引起鸡只死亡,而且会致使鸡群生产性能下降,饲料报酬降低,致使该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分别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诊断、病理变化、免疫防治、治疗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根据Genbank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核蛋白(NP)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通过鸡胚繁殖IBV,纯化鸡胚尿囊液中的IBV,提取病毒RNA,建立了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RT-PCR方法。对IBV各毒株(M41,H52,H120,Aust-T以及野毒株等)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而对鸡的其他病毒性疾病病毒(IBDV,AIV,NDV)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初步结果表明所建立的RT-PCR技术可用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各血清型毒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先前克隆并测定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核蛋白(NP)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通过对IDV各毒株(M41,H52,H120,Aust-T以及野毒株等)攻毒鸡的组织中的IBV进行反转录套式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而对鸡的其他传染病病毒(IBDV,AIV,NDV)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反转录套式PCR方法可用于感染鸡体内IBV各血清型毒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中药“双炎散”治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鸡18070只,治愈17542只,治愈率为97.08%。  相似文献   

17.
“复方板蓝根制剂”治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宋云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84-16385
[目的]观察“复方板蓝根制剂”治疗自然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效果。[方法]采用0.33‰、0.67‰和1.33‰ 3种不同浓度的“复方板蓝根制剂”饲喂病鸡,对7 340只自然发病鸡进行治疗,观察该药的治疗效果。[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鉴别、病理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确诊2个鸡场的7 340只病鸡所患疾病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鸡服用“复方板蓝根制剂”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未经治疗的对照组自愈率为85.18%,症状恢复缓慢;3个“复方板蓝根制剂”组的治愈率均在97%以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症状恢复较快;0.33‰“复方板蓝根制剂”组与病毒灵组疗效相当;0.67‰和1.33‰剂量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0.33‰剂量组与病毒灵治疗组。[结论]“复方板蓝根制剂”可有效治疗自然感染发病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推荐剂量为0.67‰。  相似文献   

18.
评估不同代次IBV M41株种毒是否可以作为生产用种子。将M41株种毒用SPF胚连传8代,从中选出第3、第5、第7代,测定其EID50。并用此3代M41株鸡胚尿囊液制毒的油乳苗免疫易感鸡,以HI试验检测其抗体水平。3种疫苗免疫鸡均保护9/10以上,对照鸡全发病;对免疫后与免疫前HI抗体水平的比较表明,免疫后抗体平均滴度提高3倍以上。不同代次的M41毒株的免疫原性仍然保持良好,可以正常用来制造疫苗和建立种子批。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河北秦皇岛地区的鸡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流行病学、分离鉴定地方代表毒株,为有效防制当地鸡肾型IB及研制具有免疫针对性的疫苗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取新鲜病死雏鸡肝脏、肾脏组织悬浮液接种10日龄SPF鸡胚尿囊腔,收集鸡胚尿囊液,分别进行琼脂扩散试验、血细胞凝集(HA)试验和动物试验,并对症进行综合治疗。【结果】接种鸡胚出现典型的蜷缩、侏儒等病变,尿囊液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表现为阳性,经血清学试验及动物试验证实,该分离毒株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结合病理变化,确诊为鸡肾型IB。经对症治疗5d后,病鸡死亡率由1.0%下降至0.4%,鸡群呼吸道症状减轻,产蛋量回升,治愈率为92.4%。【结论】该起病例为鸡肾型IB,防制该病时应根据毒株性状针对性地选择用药及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20.
从德州市某些鸡场发生的以腺胃肿大为特征病变的病鸡群中收集腺胃组织进行了病原分离。分离病原通过SPF鸡胚传代可见典型的胚胎病变特征 ,电镜观察 ,可见到直径为 80~ 1 4 0nm、有囊膜及纤突呈冠状排列的病毒离子 ;经 1 %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 ;接种 1 0日龄SPF雏鸡可引起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征及病理变化 ,并从病变组织中再分离到病毒 ,从而确定该分离株为鸡腺胃型传支病毒。用其制成的油乳剂灭活疫苗 ,可使接种鸡获得坚强的免疫力 ,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