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烤烟主要化学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选用10个烤烟品种对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烟碱含量、氯离子含量、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等的配合力效应和遗传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组合间除了全氮含量和全氯含量外其余各性状均达极显著差异。说明烤烟品种的这些性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基因的共同控制,有些性状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有些性状除加性效应外,非加性效应也起主导作用;同一亲本不同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有较大的差异,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与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选自5大杂种优势群的10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双列杂交配成的90个组合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河南的南阳、郑州和浚县3个地点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利用MARX-Ⅰ型近红外品质分析仪测定子粒和秸秆粗蛋白含量,研究地点、基因型及其互作对玉米子粒和秸秆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并对自交系的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子粒蛋白质含量在地点、基因型、地点×基因型互作以及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面的差异分别达极显著水平,表现北高南低趋势(浚县>郑州>南阳);而秸秆蛋白质含量在地点、基因型以及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差异分别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现趋势与子粒的相反(浚县<郑州<南阳).子粒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非加性效应也起重要作用,而秸秆蛋白质含量受环境影响太大,遗传率太低.在子粒(秸秆)粗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的13(15)个组合中,92.3%(80%)组合的双亲来源于不同的杂优类群;因此,来自不同杂种优势类群的高蛋白、高配合力自交系是组配蛋白质含量较高组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9份典型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72个双列杂交组合为试材,对玉米自交系及杂交一代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淀粉含量、容重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而产量受基因非加性效应影响占主导地位。对于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表现出一般配合力高,则特殊配合力也高的趋势;对于既受加性效应影响又受一定非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一般配合力影响特殊配合力,实际杂交组合的表现受二者共同影响。在选配杂交组合时,不仅要注意对一般配合力的选择,还应注意对其特殊配合力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4.
食用向日葵杂交种的产量与双亲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呈显著正相关,并主要受基因的非加性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控制;千粒重以加性方差和一般配合力方差为主;籽仁率、单盘粒数2个性状的加性效应与非加性效应同等重要;结实率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和一般配合力控制.  相似文献   

5.
双低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 3个双低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与 2 2个品种以NCII法配制 6 6个杂交组合。连续 2年试验结果表明 ,F1与其亲本间单株产量、种子含油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两性状的平均优势范围分别为 5 .5 0 %~ 6 4.11%和 - 1.5 5 %~ 7.44 %,种子含油量杂种优势弱于单株产量。在单株产量的 3个主要构成因素中 ,全株总角果数杂种优势最强 ,每果粒数次之 ,千粒重最弱。单株产量存在明显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单株产量同时受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影响 ,而种子含油量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 ;配制组合时 ,对前一类性状可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方差进行亲本选择 ,而对后一类性状可根据两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之和进行亲本选择。  相似文献   

6.
配合力分析是指导陆地棉品种选育的重要依据。为探索陆地棉产量、品质性状的配合力与年份互作效应及配合力在不同年份间的稳定性,本研究采用NCⅡ遗传设计,以3个早熟品种为母本、6个高产优质品种为父本,于2018年组配18个杂交组合,2019、2020年均同时种植亲本和杂交组合F1,调查统计产量、品质性状数据,继而采用PROC GLM进行联合方差分析,用相关系数法及平方和可加性原理分析配合力的相对稳定性,采用AMMI模型与GGE双标图对杂交组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陆地棉产量、品质性状普遍存在基因型与年份互作效应,年份对性状的影响最大。加性效应对单株铃数、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与比强度起主导作用,这些性状遗传力高,育种时可在早代选择;皮棉产量、马克隆值、整齐度与伸长率受加性效应与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单铃重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这些性状遗传力低,宜在高世代选择。不同年份下,大部分性状一般配合力(GCA)呈极显著相关且稳定性高,一年试验所得结果较为可靠;特殊配合力(SCA)均无显著相关性且稳定性低,宜进行多年联合鉴定;配合力稳定性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与环境互作及遗传力高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3个不育系和5个常规品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组配28个杂交组合,利用QGAstation数量遗传分析软件对与蛋白质相关的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蛋白质含量、峰值时间及和面图右斜率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硬度、沉淀值以加性效应为主。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峰值时间、右斜率、硬度的基因效应与环境互作方差对表型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36.8%、26.0%、13.32%、21.6%、8.9%。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主效应较易受环境的影响,硬度的遗传主效应较稳定。[结论]选用一般配合力高且性状间一般配合力互补、特殊配合力大的双亲杂交,获得品质性状良好的强优势组合的机率较大;蛋白质含量与硬度可以在早代选择中同时得到改良;通过杂种优势利用,可以同时对蛋白质的质与量以及硬度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在F1及F2代中的表现情况。结果表明,控制蛋白质含量的基因作用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非加性效应;F1代子粒蛋白质含量与双亲平均值高度相关,F2代中子粒蛋白质含量分离呈正态分布,且正态分布的峰值蛋白质含量也接近双亲平均值。蛋白质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在优质育种的亲本选配上,一般配合力更重要一些,应重视蛋白质高配合力亲本的鉴定应用,并计算了蛋白质含量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同时对蛋白质数量改良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几个籼型杂交水稻光合特性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籼型杂交水稻5个不育系803A、JW803A、G46A、珍汕97A和Ⅱ-32A,5个恢复系绵恢2040、涪恢311、蜀恢527、明恢63和辐恢838,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组得到25个杂交组合,在穗分化期对其光合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加性效应对杂种一代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性状起主导作用;光合色素含量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的非加性效应.杂交水稻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性状受不育系影响较大,光合色素含量主要受父母本的互作效应同时也受环境因子影响.净光合速率中不育系JW803A和恢复系蜀恢527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组合JW803A/蜀恢527的特殊配合力效应较高,是亲本一般配合力和F1特殊配合力结合较好的组合.  相似文献   

10.
随机选用7个亲本,连续3年组配成21个双列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茎秆特性的配合力与环境互作。结果表明,倒一、二和基部第一、二节间长以及倒一节间茎粗的一般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显著,各节间长和基部节间茎粗的特殊配合力与环境互作均显著;上部节间长与倒一、二和基部第一、二节间茎粗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而基部节间长和中部茎粗环境效应作用最大,加性效应次之。一般配合力年际间具有较高的稳定程度。特殊配合力年际间的稳定程度相对较低。最后讨论了配合力的测度和茎秆特性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5个水稻三系不育系的经济性状配合力,试验选用5个三系不育系和7个恢复系,以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组35个组合,针对8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恢复系的8个主要经济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方差在植株高度、穗长、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平均结实率均达到了极显著或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除每穗总粒数外)均达到了极显著或显著水平。(2)大部分经济性状不同程度上受基因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并且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3)各性状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是相互独立,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在主要的经济性状上,供试的5个不育系中G13A和荣丰A为较理想亲本,谐A、五丰A和早丰A为具备利用价值亲本;恢复系中,以14hz32、14hz29、14hz5较好。  相似文献   

12.
小麦抗逆育种几个抗旱性状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旱地冬小麦F1代的抗旱性状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遗传效应及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冬小麦的3个抗旱性状和4个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准,且多数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以加性效应为主;其广义、狭义遗传力较高,宜早代进行选择。研究亦表明,各性状正向优势强弱及正向越亲优势力株高>德基节≥千粒重≥抽穗度>穗粒重>单株数,7个性状在F1代中皆为部分显性遗传。F1代的株高、穗茎节长、就粒重、个粒重、抽穗度与双亲平均值里极显著正相关,故可根据双亲平均值预测F1代的表现,提高亲本选配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13.
超甜型玉米可溶性总糖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以7个超甜型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1配制组合,研究了超甜型玉米粒可溶性总糖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超甜型玉米可溶性总糖性状除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的共同控制外,还受细胞质基因的影响,可溶性总糖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在各亲本间,特殊配合力在各组合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集一般配合和特殊配合力之和的总配合力效应,可以较好地反映杂交组合的优势强弱。  相似文献   

14.
小麦籽粒灌浆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 6× 6双列杂交的F1~F3 及亲本为试材 ,对籽粒灌浆持续期和籽粒灌浆速率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籽粒灌浆性状的GCA (一般配合力 )和SCA (特殊配合力 )均方达显著水平 ,说明籽粒灌浆性状的遗传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随世代推进 ,基因加性变异在总遗传变异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世代与GCA、SCA的互作极显著。F1与F2 、F3 的GCA、SCA相关不显著 ;F2 与F3 的GCA表现基本一致。在进行籽粒灌浆性状的家系育种时 ,应考察F2 及以后世代的亲本配合力及组合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Griffing方法I,利用 6× 6完全双列杂交 ,对冬小麦 5个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基因效应及遗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品种的GCA效应与其产量性状高度相关 ,SCA效应与F1的产量表现高度相关。②株高、单株成穗的遗传受基因加性、非加性和母体效应的共同作用 ,以加性效应占优势 ;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遗传决定于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 ;而穗粒数的遗传纯由加性效应控制。③株高和千粒重的遗传方差中 ,加性方差所占比例分别为 85.75%和 6 7.72 % ,其遗传决定度也较高 ,分别达 76 .4 5%和 6 9.31% ;而单株成穗和单株产量的遗传受显性基因作用较大 ,其狭义遗传力分别只有 33.0 4 %和 10 .71%。  相似文献   

16.
8个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NC11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8个玉米自交系的穗长、穗重、秃尖长、穗行数、穗粒数、穗粒重6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2711、2713、2716的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较高,2709×2715、2709×2716、2710×2712、2713×2714、2713×2715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在性状选择时,穗长、穗行数宜早代选择,穗重、穗粒数、穗粒重宜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净光合速率配合力较高的亲本,选育高光效的高粱杂交品种,选用3 个高粱不育系和6 个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18 个杂交组合,在高粱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对亲本和杂交组合的净光合速率进行一般配合力(GCA)效应、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分析,并对高粱净光合速率与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粱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不育系162273A净光合速率一般配合力均最高,其效应值分别为16.2706、9.7331 和11.9907,3 个不同时期净光合速率一般配合力最高的恢复系分别为16727、161011 和161026,其效应值分别为10.6624、23.7309、18.0146。3个不同时期高粱净光合速率特殊配合力最高的组合分别为162273A×16878、162279A×161026 和162279A×161026,其效应值分别为35.0123、19.9455 和33.0046。3 个不同时期高粱净光合速率加性方差与基因型方差比值较低,狭义遗传力也较低。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灌浆期净光合速率与穗粒重、千粒重、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用生产上广为应用的9个粳稻不育系和8个粳稻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其F1代10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单株产量、穗总粒数、有效穗主要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实粒数、结实率、着粒密度同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影响,千粒重、穗长、株高、播抽历期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单株产量、穗总粒数、结实率、穗长、着粒密度受不育系影响较大,而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株高、播抽历期受恢复系的影响较大。高配合力的亲本是选育强优势组合的重要基础,要选育高产量的杂交组合,不育系的选择比较重要。不育系以滇粳优2号A、合系41A、滇粳优5-1A、大理香谷A较好,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恢复系以南34、香糯选、南29选和南34选较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营养液培养体系,研究不同供磷处理条件下,受体济麦22及其转磷高效基因TaPHR1株系的生长反应、根系形态特征及对磷的吸收、分配和利用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获得的TaPHR1基因过量表达的转基因植株后代有更强的耐低磷胁迫的能力;2)在水培条件下,小麦对磷饥饿胁迫的反应总体上表现在生物量降低、根冠比提高、根长及表面积增大、根半径减小,磷吸收和利用效率改变,不同基因型间变化趋势相同,但变化幅度存在差异;3)对这些反应特征的分子机理的深入分析可为有效筛选磷高效小麦新种质以及发掘磷高效基因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