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带来大量废弃的取土场,导致周边环境恶化,严重制约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因此取土场的科学治理任务紧迫。以巢湖经济开发区内岗地取土场、公路取土场和切坡取土场为例,在充分分析现状、评估水土流失危害程度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修复理念,多种治理措施相结合,针对不同类型取土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合适的治理方案,达到了最佳修复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取土场治理提供宝贵的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2.
沙地公路取土场植被恢复模式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浑善达克沙地高等级公路取土场采取的植被恢复与建设技术,提出了路域取土场植被恢复的优化配置和技术模式为平铺式砾石沙障+低立式菱形芦苇沙障+高立式沙柳沙障+樟子松造林.研究结果表明:取土场植被恢复技术模式的应用明显恢复了植被,樟子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提高了30%和35%,植被覆盖度是流沙地的5倍,生物量增加了3.40~5.16倍,植被组成趋向于多样化、稳定化;取土场内的风速比是流沙的14.61%,输沙率减少了的91.7%,粗糙度是流沙的38.86倍,极大地减弱了近地表风速,减少了输沙量,改善了取土场下垫面的状况,改良土壤理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河矿井铁路专用线工程取(弃)土场水土流失形式及危害进行分析,结合工程取土、弃土工艺,从水土保持角度提出了取土场兼做弃土场的设计思路,即先取土、后弃土,再进行水土保持设计。取、弃土场的合并治理,不仅可以节约土地、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水土保持投资,而且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4.
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修订标准的新要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 50433—2018)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 50434—2018)于2019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原标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433—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08)相比,更加突出了弃渣场选址、取土场设置的强制性规定。修订后的标准对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界定作了新规定,取消了直接影响区,对水土流失防治6项指标作了调整,增加了渣土防护率、表土保护率2项指标;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由原来的12章归并简化为8章,强化了水土保持评价、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及评价结论、总体与分区措施布局、典型措施布局的要求,对水土保持监测点位、监测频次作了量化规定;明确了弃渣场(取土场)变更、水土保持措施变更的补充报告书章节内容,以及新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格式及内容。  相似文献   

5.
曼大公路仙米自然保护区标段取土场边坡生态修复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虎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4):109-113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仙米自然保护区取土场生态修复技术的关键技术措施,为高原保护区边坡生态修复提供借鉴。[方法]以穿越仙米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国道569曼德拉至大通高速公路NKSG4标段4#取土场边坡为例,基于取土场当地气候特点、地质土壤及植被状况,详细介绍了取土场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措施,包括取土场削坡、坡顶截水沟、平台排水沟及急流槽等措施,客土绿化及客土喷播生态修复工法要点,以及选择披碱草、冷地早熟禾、星星草、油菜和豌豆混合物种的具体配比。[结果]施工后1a的效果表明:排水沟体系排水效果良好,坡底无积水,坡面保持完整且无水土流失;客土绿化坡面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客土喷播坡面植被覆盖率达到85%以上。[结论]取土场的生态修复效果达到要求;在进行生态修复时应尽量利用当地资源,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结合包头至茂名粤境段高速公路工程2015—2017年水土保持监测成果资料,分析了取土场、弃渣场、临时堆土场等区域的植被自然恢复情况和影响植被自然恢复的因素等。结果表明:在雨量充沛的广东地区,在临时堆土场保留种源的情况下,植被自然恢复面积达可绿化面积的80.54%;取土场、弃渣场等区域仅靠自然植被恢复的过程来减轻水土流失是不可行的;草本植物作为先锋种,在植被自然恢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砾石覆盖能够保存种源,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7.
公路、铁路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重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公路、铁路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极易产生水土流失的情况,根据其产生水土流失的特点,探讨了在编制该类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时应特别注重的诸如土石方平衡及其流向方案、取土场选址和取土场治理等几方面的问题,供今后编制该类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扰动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特征的影响,为探索路域生态环境恢复规律,采用合理的恢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锡林郭勒草原区3条公路(G303锡市—阿巴嘎旗段、G207锡市—西乌珠穆沁旗段、G207锡市—乌日图塔拉苏木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调查研究了不同恢复年限(1,5,15 a)与不同扰动方式(碾压、路堑、取土场、路堤)路域土壤和植被特征。[结果] ①扰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容重表现为:碾压>路堤>路堑>取土场。随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容重表现为向未扰动区容重靠近趋势。土壤含水率表现为:碾压<路堑<取土场<路堤,总体呈随恢复年限延长而增大趋势。土壤有机碳、全磷和全钾含量皆表现出碾压样地最差,路堤样地最优。②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显先增高后降低最终趋于稳定趋势,其中恢复5 a物种多样性指数相比于恢复15 a高。③主成分分析得出,恢复15 a的路堤、路堑、取土场扰动综合排名较高,其综合得分分别达到了2.33,1.42,1.32,碾压扰动的综合得分均处在最低水平,得分相比于未扰动区有明显差距,说明对生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结论] 受到扰动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指数与未扰动土壤对比有很大差异,填方的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而挖方土壤与未扰动区域相比,养分含量有明显缺失,需加强对该扰动区域的生态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9.
洛三高速公路弃土场、取土场类型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洛阳至三门峡高速公路建设中 ,共设 88座弃土场、5 0座取土场 ,弃土场分为沟头弃土、沟岔弃土、顺沟弃土、填沟弃土、弃土成坝和弃土填坑 6种类型 ,取土场分为岗地取土、切坡取土和沟边取土 3种类型 ,根据各类弃土场、取土场的特点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编制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取土场水土保持方案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主体工程设计所选取土场的场位、数量、占地类型及面积的认同和引用上,还应在深入勘察的基础上,对可能的取土场位进行比选,推荐更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取土场。取土场的排水设计是平原区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难点,应按照因地制宜、安全可靠、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1.
弃渣场的水土保持审查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产建设项目设置弃渣场必须依法得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未按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技术规定选取渣场、设计弃渣场、堆置弃渣等,生产建设单位将承担法律责任,若弃渣场监管失职,则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承担行政监管责任。弃渣场的选址及审查审批中应有"两图一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地形图、弃渣场各项要素表)。针对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弃渣场在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后变化较大的情况,编制单位应及早搜集可利用的废弃坑塘等资料,深入现场查勘并与当地协商,提高弃渣场选址的合理性。弃渣场的变更应在弃渣前报批,大型弃渣场还应提交稳定安全报告,确保弃渣后不产生新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土壤流失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弃渣场 45处 ,弃渣量 85 6万m3 ,工程建设期内可能增加土壤流失量 80万t。针对工程建设造成的土壤流失 ,采取拦渣坝、拦渣堤、挡渣墙、护坡、道路绿化和弃渣场、取土场整治等措施进行有效防护。  相似文献   

13.
3S技术在公路建设项目取土弃渣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土弃渣场是公路建设项目的重要辅助工程。以京承高速公路(密云沙峪沟至市界)工程为例,探讨3S技术在公路取土弃渣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借助3S技术的空间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地面定位等多种功能,拓宽取土弃渣场选址视野和比选空间,全面综合分析,对于提高选址的合理性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取土弃渣场后期的实时跟踪管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深圳经济快速发展,开发建设项目需大量采石取土,采石场日益增多,但因采石取土造成的裸露边坡却未能得到及时修复,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亟待通过生态修复方式恢复其植被。本文以盐田港大水坑东信石场裸露边坡复绿工程为例,分析探讨了挂网喷混植生、种植槽等石场边坡的生态复绿措施,截水沟、排水沟、跌水槽、消力井等排水设施,人工浇灌、滴灌设施等的应用以及后期养护方法。合理布设排水、灌溉系统、营造适生微地形、改良土壤、加强后期管护,能快速修复裸露石场边坡破坏的植被,可供南方岩漠化地区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时借鉴。但土壤瘠薄是石质边坡进行生态修复的"硬伤",多种生态修复技术措施组合模式是解决这个"硬伤"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朱溪小流域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设置的不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采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对土壤肥力的恢复效应进行定量分析,为小流域的后续管理和水土保持措施的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措施的土壤肥力以封禁最好,生态林草次之,低效林改造效果较差;生态林草模式中以全坡面播草和乔灌草混交较好,水平条沟较差。八十里河样地治理后经过20多年时间FI值达到0.53,2000年设置的样地FI值,只有封禁和全坡面播草措施达到0.4,2006年设置的样地FI值都低于0.3,说明经过10 a的治理,土壤肥力指数刚刚达到中等水平,而20多年后土壤肥力指数才处于中等偏好的水平,土壤肥力的恢复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采石场在生产过程中会破坏下垫面植被、土壤,改变和重塑原地形地貌,影响区域整体景观效果,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龙门县采石取土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平均侵蚀模数高达1.37万t/(km2.a)。针对龙门县采石场生产过程中以及闭矿后的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在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矿区采取的防洪排导、边坡防护、植被恢复和土地整治等技术。  相似文献   

17.
金安桥水电站废弃地植被恢复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恢复程度直接影响废弃地、弃渣场水土流失程度。为了加快水电站废弃地、弃渣场的生态恢复速度,以金安桥水电站为例,开展废弃地植被调查,分析植被恢复情况,对比植被的多度、频度、盖度及重要值,分析渣场自然恢复程度,为水电站工程及类似开发建设项目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提供理论基础,为水电站工程弃渣场分类治理提供依据,为水电站开发建设单位减少成本投资,对治理类似废弃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沂源县地处鲁中腹地 ,在该县土眉峪流域多年治理中形成的“一园两池”治理模式 ,即一处经济林园、一处蓄水池、一处藕池的治理方式 ,使当地经济有新的增长点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很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长汀花岗岩强度侵蚀区常见的以草促林和乔灌混交两种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并以未采取恢复措施的严重侵蚀地及当地植被保留较好的风水林为对照,通过对其养分格局的分析,阐明不同治理措施对侵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不同的生态恢复措施后,生态系统的养分年存留量和库存量均有增加,并且均远高于未采取生态恢复措施的严重侵蚀地;同时,以草促林措施的生态系统在各方面的恢复程度均较低,乔灌混交的则较高。二者恢复程度差异较大,体现了不同生态治理措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弃渣场入渗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预测弃渣场水土流失量及评价其植被恢复效应,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弃渣场平台及边坡处的入渗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弃渣土体容重、有机质含量及毛管孔隙度均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植被恢复从1年变化到2年,其容重差异在0.07~0.14 g/cm~3之间;弃渣入渗过程大致存在入渗率迅速降低(9 min内)、缓慢降低(10~60 min)和趋于稳定(60 min后)三个阶段;平台处的稳定入渗率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而边坡处的稳定入渗率则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Horton模型对弃土弃渣入渗过程拟合的相关系数最大(平均0.923),是反映其入渗过程的适宜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