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沈阳地区丝瓜疫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沈阳地区丝瓜疫病的病组织及土壤中分离18株疫霉菌,从中选取2个代表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寄主范围和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等,确定引起丝瓜疫病的病原菌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de Hann)。该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生长温度大于35℃,异宗配合,自然条件下不能产生卵孢子,但在低温等不良环境下形成大量厚垣孢子。  相似文献   

2.
采用叶碟诱捕法从江苏口岸进境的大豆所携带的土壤中,共分离了疫霉12株,选取6个菌株,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致病性、寄主范围鉴定。结果表明,形态观察为疫霉属真菌,接种大豆后可出现典型的大豆疫病症状,且人工接种只侵染大豆、豇豆和菜豆等少数豆科植物。采用大豆疫霉的特异性引物检测表明,所有12个菌株均能扩增出分子量为330bp的特异性条带。结合形态和致病性测定,这些病原菌鉴定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sojae)。  相似文献   

3.
 1986-89年.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和接种试验,结合形态、生物学特性,菌体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和扫描等,鉴定出了四川柑桔脚腐病的病原是疫霉属寄生疫霉、柑桔褐腐疫霉、棕榈疫霉、恶疫霉、甜瓜疫霉等.其中寄生疫霉所占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4.
正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卵菌,其寄主范围较广,可引起辣椒、番茄、黄瓜、南瓜等多种重要蔬菜作物的疫病。辣椒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田间发病经常造成幼苗猝倒、茎秆枯死和果实腐烂,危害相当严重,每年给全世界蔬菜产业造成的损失就高达10亿美元~([1])。辣椒疫病1918年在美国首次发生,之后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最早在江苏  相似文献   

5.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对辣椒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是具有重大危害性的病原卵菌,其寄主范围较广,可引致辣椒、番茄、茄子、黄瓜、南瓜等多种重要蔬菜作物的疫病。由辣椒疫霉引起的辣椒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世界各地的辣椒种植区普遍发生,我国尤以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迄今国内关于辣椒疫霉致病力分化的研究较少,且存在分歧。有报道指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区来源直接相关[1];也有研究认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与地理来源不直接相关[2]。此外,辣椒疫霉菌株致病力分化和菌丝生长速率是否相关尚属未知。本文对采自安徽合肥、淮南、和县、潜山、岳西、江苏南京和四川邛崃7个县市的23个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和菌丝生长速率进行了测定,旨在明确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是否存在分化现象及致病力与菌株地区来源及菌丝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为辣椒疫霉所致辣椒疫病的抗病育种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雪松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lateralis Tucker et Milbrath)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可引起寄主植物严重的根腐病。鉴于该病原菌潜在的危险性,本文就其分布、寄主范围、传播方式、危害症状、形态特征以及检疫鉴定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供检疫鉴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枸杞烂根病是枸杞栽培中最严重的病害,1993 ̄1994年在新疆枸杞主要栽培区大量采样、分离和致病性测定,查明其主要病原菌是疫霉菌和丝核菌,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寄主范围测定,将它们分别鉴定为寄生疫霉和立枯丝核菌。  相似文献   

8.
掘氏疫霉抗土菌灵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掘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是引起黄瓜疫病的主要病原菌。采用紫外线诱导获得了20株掘氏疫霉抗土菌灵的突变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掘氏疫霉对土菌灵 的抗性突变频率高于对甲霜灵的抗性突变频率,但其抗性水平低于抗甲霜灵突变体,在1.3~4.3倍 之间;掘氏疫霉对土菌灵的抗性在继代培养和常温保存过程中稳定,突变体的生长速率与亲本敏感 菌株相比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此外,掘氏疫霉抗土菌灵突变体对甲霜灵和烯酰吗啉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9.
辣椒根腐型疫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在我国北方设施大棚内的辣椒上普遍发生根腐症状,为了明确该病的病原及其防治药剂,对不同辣椒产区的该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筛选防治该病的药剂。结果表明: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化特性以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将该病病原鉴定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Leonion,因此将这种造成根腐症状的病害定名为辣椒根腐型疫病;供试的10种杀菌剂中,25%烯肟菌酯乳油、25%吡唑醚菌酯乳油、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是防治辣椒根腐型疫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大豆疫病病原鉴定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从福建省龙海大豆根腐病株上分离的疫霉菌株中,选取6个代表菌株,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致病性、寄主范围鉴定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疫霉属真菌,在黑麦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丝致密、无隔,形成菌丝膨大体,近直角分支,分支处稍缢缩。水培后产生大量椭圆形孢子囊,不形成乳突,通过内层出方式产生新孢子囊,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同宗配合,藏卵器球形,雄器侧生;接种后可出现典型的大豆疫病症状;人工接种只侵染大豆、豇豆和菜豆等少数豆科植物。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GenBank中大豆疫霉的ITS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8%,仅有2个碱基的差异,结合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将这些病原菌鉴定为Phytophthora sojae. 这是首次报道大豆疫霉菌在福建省存在。  相似文献   

11.
 明确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测定等研究,证明该病病原菌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菌丝生长及产孢适宜温度20℃~28℃,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4℃~32℃,菌丝致死温度49℃处理10 min;菌丝生长适宜pH 6~10,产孢适宜pH 4~8,孢子萌发最适pH 8;光暗交替适合菌丝生长与产孢,连续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量由少到多培养基顺序为CA、PCA、PDA、CMA、OA,而PDA上产孢最多;刺伤接种,病菌可侵染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等植物。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为山扁豆生棒孢C. cassiicola,病菌易产孢,寄主广,潜育期短。该病菌侵染黄脉爵床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广西黑皮冬瓜疫病的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Isolate PD1 of Phytophthora was isolated from diseased black pericarp wax gourd in Guangxi in 2005. The morp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isolate were examined, and its sequence of ribosomal DNA-ITS was analyzed. The range of growth temperature of the isolate was 10-37℃ and the optimal one was 31℃. The pathogen was sensitive to 10 mg/kg of malachite green, and its ability for starch utilization was weak. A wide host range of the pathogen was confirmed by artificial inoculation. The sizes of sporangia were (37.5-71.7) μm×(20.8-47.5) μm (av. 55.0 μm×30.4 μm). Microcycle conidiation of the pathogen was observed. Th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as 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 based on its morp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s as well as ribosomal DNA-ITS sequence.  相似文献   

13.
新疆辣椒疫病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1981-1990年,采集乌鲁木齐、吐鲁番、阜康、伊宁等10余个县市的辣椒根颈腐烂死亡标本,经过病原分离与回接试验,证实新疆辣椒在6-8月份突然大面积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疫菌Phy tophthora sp.侵染所致的真菌性病害,通过病原鉴定,确认为辣椒疫霉菌(P.cap-sici Leon.)。人工接种,除为害茄科作物外,还侵染部分葫芦科、豆科、锦葵科和蔷薇科作物。病害发生与水源和温度有关,菌丝发育温度为12°-35℃(最适24°-30℃),孢子囊形成温度为14°-33℃(最适26°-28℃);对症状与病原孢子囊的发育过程及萌发也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在系统探究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上,1989年在伊宁塔什库勒克乡开展承包防治示范,采用农业措施配合喷洒甲霜灵,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8月15日由政府组织验收调查,承包示范区疫病率为2-7%,非承包区的辣椒疫病死亡率普遍为30-100%。  相似文献   

14.
正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简称小麦条锈菌,是引起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 or yellow rust)的病原菌。近年通过人工室内接种证实小檗(Berberis spp.)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1]),由此揭示了小麦条锈菌是具有性、锈、夏、冬和担孢子5种孢子类型的全孢  相似文献   

15.
林芝地区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鉴定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与流行相对独立的一个区系,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影响西藏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林芝地区是西藏自治区小麦条锈病重要的常发区和流行区。已有研究证实,小檗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之一,并在我国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变异产生新菌系和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作用。林芝地区小檗种类较多,但目前对林芝地区小檗是否能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缺乏相关的研究和报道。本文针对小麦条锈病常发区的西藏林芝地区小檗资源进行了调查,对小檗能否作为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6种小檗在林芝地区常见且分布广泛,均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这对进一步研究西藏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与病原菌致变性变异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细辛叶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确认细辛叶枯病病原菌为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Hartig) Deighton),是我国真菌新记录种。该菌分生孢子萌芽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0℃、最适pH7。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即可萌芽,条件适宜时0.5h即可产生芽突、5h萌芽率近10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接近50℃。田间病残叶上的分生孢子230天后仍具9%的萌芽率。新生菌丝在有光条件下可产生鲜艳的玫瑰红色素。该菌在供试的多种培养基上不能形成分生孢子,采用菌块切割、水滴保湿的方法可以诱生大量分生孢子。该菌对细辛有较强的致病性,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可以产生毒素。  相似文献   

17.
<正>普通菜豆(Common bean),俗称芸豆(Kidney bean),为豆科(Fabaceae)菜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既是蔬菜又是粮食,是重要的农副产品。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种植普通菜豆的主要地区之一。随着普通菜豆栽培面积以及连作年限不断增加,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枯萎病,严重影响了普通菜豆的产量和品质,已成为限制普通菜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21年7月,  相似文献   

18.
莴苣上发现一种新的核盘菌菌核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湖北省神农架莴苣上分离到一种产菌核病原真菌。这种真菌在培养特性上同核盘菌、三叶草核盘菌和小核盘菌既存在着明显差异,又存在着相似之处。其菌核易萌发成子囊柄,但在一般散射光下柄顶端难以发育成子囊盘。对偶得的1枚子囊盘观察表明这种真菌符合核盘菌属真菌的特征,并且同核盘菌属3个近缘种的菌株不同。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种酶同功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真菌不同于核盘菌属的3个常见种,但同它们亲缘关系较近。这种新菌核病的初侵染来源是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通过病健接触构成再侵染,在病组织上形成菌核越冬越夏。离体和活体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这种真菌只能侵染莴苣,不能侵染油菜、小白菜、萝卜和胡萝卜。  相似文献   

19.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诱因、机制与条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套袋苹果斑点病”是套袋果实的重要病害,每年导致3%~10%损失,而“套袋苹果黑点病”是套袋苹果斑点病的一种类型。本研究采用病原菌分离、接种、诱导发病等方法,揭示了黑点病发病的诱因、机制与条件,可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诱发套袋苹果黑点病的病原菌是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苹果谢花30 d后,幼果上就潜带有大量病原菌;自未喷施过杀菌剂的果园内摘取苹果幼果,在20℃~30℃、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保湿培养3 d可以诱发黑点病斑;在2周时间内,保湿培养的时间越长,诱发的黑点病斑数量越多;黑点病菌侵入果肉组织后能诱发寄主细胞木栓化,木栓化细胞进一步阻止了病菌的生长与扩展;5月下旬(谢花后30 d)采摘的幼果可诱发产生黑点病斑,但病斑较小;7月上旬(谢花后60 d)苹果果实对黑点病菌最敏感,保湿后诱发的病斑数量最多,形成的病斑大;进入8月份,果实的抗病性明显增强;所测试的9种杀菌剂都能有效抑制黑点病斑的形成,降低果实发病率,但不能完全阻止黑点病斑的形成。苹果果实套袋前,喷施杀菌剂降低果实的带菌量是防治黑点病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