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调整玉米播期控制粗缩病的发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病毒侵染时玉米植株的生育期关系密切。研究表明 ,普通玉米品种 6叶龄以下为敏感生育期 ,6叶龄以上为非敏感生育期。目前生产上种植的杂交玉米适播期较长 ,如能根据传毒昆媒灰飞虱的消长、传毒规律 ,合理确定玉米播种期 ,使玉米敏感生育期最大限度地避开灰飞虱传毒盛期 ,即可避免或大幅度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危害。江苏盐城地区春玉米在 4月上中旬、夏玉米在 6月中旬播种 ,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轻。因此 ,上述时间是防治玉米粗缩病的安全播种期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时期播种的玉米田、传毒介体灰飞虱虫量和玉米粗缩病病情的调查结果表明,玉米苗9叶前感病期和传毒灰飞虱发生高峰期岔开,玉米粗缩病就可减轻发生。通过调整玉米播种期等农业措施,可以减轻玉米粗缩病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浅谈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发生在叶鞘和苞叶上,病斑多由中下部叶片发生,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叶片迅速干枯,影响灌浆。玉米粗缩病是由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取食引起的病毒病。玉米出苗至9叶期,为易感粗缩病敏感生育期,与灰飞虱成虫  相似文献   

4.
一、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日寸也发生在叶鞘和苞叶上。病斑多由中下部叶片发生,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叶片迅速干枯,影响灌浆。玉米粗缩病是由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取食引起的病毒病。玉米出苗至9叶期,为易感粗缩病敏感生育期。与灰飞虱成虫发生高峰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主要由传毒介体灰飞虱传毒引发,发生的轻重与玉米生育期、生态环境、灰飞虱的暴发期、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4年江苏连云港地区玉米粗缩病大发生。在总结其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大发生原因主要与1代灰飞虱迁入量大、带毒率高,1代灰飞虱迁入传毒高峰期与玉米敏感叶龄期高度吻合,品种混杂,防治工作不到位等因素有关;提出了推广抗(耐)病品种、适当调整播种期、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治虫防病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军  张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051-12053
介绍了玉米粗缩病,通过对南通地区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及田间灰飞虱的调查,总结了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安排作物茬口,配合选用抗、耐病品种,选择避病的安全播种期,化学防治控制传毒昆虫的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2008年玉米粗缩病在江苏通州地区呈大发生态势,防治不力的田块损失较大,重发原因是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玉米品种不具抗病性及玉米乳苗期同一代灰飞虱成虫羽化高峰期相吻合。因此,防治上应采用以选择避病的安全播种期为重点,辅以种植抗耐病玉米品种,结合化学防治控制昆虫传毒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农家致富》2005,(8):33-33
玉采粗缩病是以砂飞虱为传毒媒介的一种病毒性病害,病原物为玉米粗缩病毒。刻病发生规律是带毒的灰飞虱成虫或若虫在小麦、温室大棚或田头地追杂草等场所越冬,第二年5—6月.带毒灰飞虱从小麦和水稻田陆续迁移到距离最近春夏播玉米田传毒危害。造成立米粗缩病发生。  相似文献   

10.
江苏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与流行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毒(MRDV)的传播介体。苏北地区灰飞虱1年发生5代,以第一代灰飞虱发生数量最大,其自然带毒率为0~30%。病区第一代灰飞虱带毒率一般为16%~30%,其余各代均可检测带毒个体。小麦上第一代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带毒率及其发生数量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呈显著的正相关。播期决定了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一般是玉米出苗至6叶龄期)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长,病害越严重。前茬作物、播种方式、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等都通过影响玉米的播期或灰飞虱的发生数量来间接影响当地或当年病害发生的轻重。试验证明,玉米粗缩病病源在各地普遍存在,一旦耕作制度及气候条件适合于灰飞虱的生存繁衍和传毒危害,玉米粗缩病就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1.
广州地区鲜食糯玉米秋季播期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东目前推广的鲜食型糯玉米品种香白糯为试材进行秋季播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糯玉米的各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延长,果穗性状变差,产量及品质显著下降;广州地区秋季种植以鲜食为主的糯玉米应在9月上旬前播种为宜,如考虑市场供求或加工上市,播种工作可推迟到9月中旬完成,但应注意迟播不利于糯玉米正常成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播种期对气候资源利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气候变暖对玉米适宜播种期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确定陇东南地区玉米适宜播种日期。[结果]早播玉米与迟播玉米虽然在播种~出苗期、七叶期~拔节期及乳熟期~成熟期间的间隔天数及≥10℃积温差异较大,但全生育期天数及总积温差异较小;早播玉米部分生育期间隔时间增长,迟播玉米播种~出苗期间隔时间缩短;全生育期生物累积量随≥10℃的积温呈线性变化,各播期玉米生物量在拔节前差异较小,拔节后平均播种期玉米生物量增加高于其余各播期玉米;平均播种期是比较适宜的播种期,玉米成熟期果生物量累积也高于其他播期。[结论]该研究可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裂区设计,筛选了适宜小型机械化种植的山区玉米新品种。结果表明:通过播种效果分析,得到各个品种播种均匀性相差不大,粒距合格指数均较好的品种有3个,重播率较小的品种有3个,漏播率较小的品种有3个;通过群体整齐度整齐度分析,得到株高整齐度均较好品种3个,穗位高整齐度均较好品种2个;通过苞叶特性分析,得到苞叶特性较好的品种有5个。综合考虑,有3个玉米新品种适宜山区小型机械化种植,即中单901、宝玉007、京农科728。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期对玉米品种桂单589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永嫒  时成俏  王兵伟  黄安霞  秦洪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676-14677,14683
[目的]明确玉米品种桂单589的适时播期,为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置春季6个播期,秋季4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桂单589生育进程、植株性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桂单589在春季播种,随着播期的推迟,桂单589播种~出苗时间及生育期缩短,产量逐渐下降;在秋季播种,桂单589生育期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期和生育期延长,产量先升后降。在2月中旬~3月中旬,8月上旬~中旬播种,桂单589植株性状、果穗性状及结实性好,产量较高;春季在2初播种,容易遇低温,影响出苗,在3月下旬以后播种生育期明显缩短,散粉期及灌浆期容易遭到高温干旱,秋季9月份后播种,由于后期低温,玉米难以成熟,产量低,影响收获。[结论]桂单589在南宁地区露地大田直播栽培宜安排在2月中旬~3月中旬、8月上旬~中旬播种,在这个时段内播种容易避开或减少季节性自然灾害,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段低温冷害对玉米灌浆和产量的影响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低温冷害对玉米灌浆和产量的影响,为我国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WOFOST作物生长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模拟分析了在苗期、抽雄期和灌浆期等2个发育期和3个发育期都发生不同程度低温对玉米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当2个发育期都发生低于下限温度2 ℃低温时,玉米灌浆时间推后1~6 d,减产6.29%~23.56%;当发生低于下限温度4 ℃低温时,灌浆时间推后1~7 d,减产6.82%~28.12%。当3个发育期都发生低于下限温度2 ℃低温时,玉米灌浆时间推后2~7 d,减产10.95%~31.7%;当发生低于下限温度4 ℃低温时,灌浆时间推后2~7 d,减产11.46%~41.47%。【结论】低温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玉米减产越严重。低温发生的时段与程度不同,导致玉米减产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玉米幼苗低温诱导蛋白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25℃为对照,以5℃低温胁迫处理,对水浸种和0.5%CaCl2浸种发芽培养的玉米幼苗进行蛋白电泳分析。蛋白质电泳扫描图谱分析结果表明,5℃低温诱导的玉米幼苗,24,48,96h均能合成新的诱导蛋白。  相似文献   

17.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效益与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年不同覆膜方式效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20cm土壤温度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0~20cm土壤含水量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产量和效益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比常规半膜覆盖增产25%-30%,优势十分明显。通过玉米不同补灌时期试验、不同海拔玉米品种试验、玉米密度试验、玉米大垄中间套种其他作物示范。初步完善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丽江玉米粗缩病是由白脊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几年来,此病害继续蔓延,为害面积扩大,并日趋严重。经过3a调查,初步总结出玉米粗缩病在丽江的发生规律,分析了其流行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发病特点,提出调整播期、加强管理、清除杂草和药剂防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种子包衣抗旱早播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辽宁地区筛选适宜的包衣强度玉米种子及与之相适应的播期提供依据。[方法]对不同包衣强度的玉米种子进行分期播种,观察包衣种子的出苗情况,研究环境条件对其出苗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包衣强度的玉米种子发芽出苗的天数减少。不同播期内,不同包衣强度种子的出苗整齐度不同。播期越早,包衣强度对玉米种子出苗期的影响越小。土壤水分和温度对包衣种子的出苗率和出苗整齐度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播种到出苗的有效积温对种子出苗的影响较大。播种早的包衣玉米的产量没有受到很大影响。[结论]辽宁地区提前播种包膜玉米种子可以保护种子免受初春土壤低温造成的伤害,更好地利用土壤化冻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