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夏大豆品种抗豆秆黑潜蝇抗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983—1985年,对南方4582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抗蝇性抗源鉴定。初筛时,于1983年8月和10月分别对2064个和3610个大豆品种进行测验。根据每品种10株的平均虫量,筛选出855个品种,连同新参加筛选的972份材料和感性品种,设立无重复的试区,于1984年8月再次进行筛选。将从第二次筛选出的219个品种于1985年设立了3次重复的试区,以虫量结合虫道进行鉴定,从中选出15个品种。这些材料可以供抗性机制和抗蝇育种研究之用。本文尚就叶柄的含虫量,主茎虫道长度与抗性分级标准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zasojae(Zehntner)属双翅目 ,潜蝇科。江苏省滨海县 1年发生 4~ 5代。寄主植物以大豆为主 ,也能为害赤豆、绿豆、四季豆和豇豆等豆科作物。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豆秆黑潜蝇发生呈加重趋势 ,一般年份夏秋大豆最终被害株率在 80 %以上 ,产量损失较大。为掌握豆秆黑潜蝇的发生规律 ,为测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于 2 0 0 1年至 2 0 0 2年度对滨海县豆秆黑潜蝇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研究 ,2年趋势基本一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采用系统法 ,大豆按不同播期 (早播春大豆、晚播春大豆、早茬夏大豆、中茬夏大豆…  相似文献   

3.
小麦旗叶和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抗麦长管蚜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8个小麦品种 (系)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结果显示 ,高抗、抗、中抗、感虫品种 (系 )分别有 1、1、3、3个。进而研究了不同抗蚜品种 (系 )小麦旗叶和穗部的吲哚生物碱含量及其与抗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多数抗蚜品种 (系 )的旗叶和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均高于感蚜品种 (系 ) ,尤其穗部。不同抗性级别的小麦品种 (系 )吲哚生物碱含量与蚜量比值的相关分析显示 ,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蚜量比值的相关系数为-0.8633,而旗叶的相关系数为-0.3983,表明小麦旗叶吲哚生物碱含量与抗麦长管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而穗部则呈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对40个供试菜用大豆品种进行了抗2个SMV流行株系的鉴定。结果表明,有4个品种抗SC-3株系,分别是‘苏鲜4号’、‘浙鲜豆5号’、‘奎丰4号’和‘KVS124’;‘浙农8号’和‘苏鲜4号’抗SC-7株系,‘苏鲜4号’兼抗SC-3和SC-7株系。这些品种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遗传相关的研究。此外,还鉴定筛选出‘通豆6号’、‘青酥2号’、‘青酥4号’、‘青酥5号’和‘青酥6号’等5个品种对SMV的主要流行株系SC-3表现耐病,这些品种可直接用于菜用大豆的生产。研究还显示,来自江苏地区的育成品种抗性相对较好,而来自上海崇明的地方大豆品种资源抗性普遍较差,这可能与该地区流行的SMV株系的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北部五省市SMV对大豆主栽品种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自东北三省、山东及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农场(培育黄淮海豆区大豆品种)采集SMV毒株231个,用各地当前大豆主栽品种56个测定毒株的毒力。结果将SMV分为3个株系群,7个亚群,13个株系,即S1,S2-1M,S2-1N,S2-2M,S2-2N,S2-3M,S2-3N,S3-1M,S3-1N,S3-2M,S3-2N,S3-3M,S3-3N。除S1外,各亚群包括引起系统花叶(M)及系统坏死(N)2类株系。大豆品种按抗性归成8类。病毒群体毒力自北向南逐渐增强,黑龙江省的毒株群体毒力最弱,北京的最强,品种抗性也自北向南逐渐增高,黑龙江省大多数为高感品种,吉林多为中感品种,辽宁为中抗品种,北京全属高抗品种,品种抗性水平与病毒群体毒力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6.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破坏性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迄今,已经鉴定了15个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Rps基因),而且大豆部分基因都获得了不同类型的分子标记.本研究根据以前抗病基因推导结果选择26个可能含有Rps1基因座位等位基因或(和)Rps4基因的大豆品种(系),利用分别与Rps1a和Rm4紧密连锁的SSR标记进行抗病基因的分子检测,通过比较含有已知抗病基因对照大豆品种(系)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并综合以往基因推导结果推断检测品种(系)的Rps基因.在选择的26个品种(系)中,长农14号被证明含有Rpsla,周豆13和铁95068-5含有Rps1α与Rps4基因组合,品系50794、科8924-3和合豆1号含有Rps4;有11个品种(系)存在含有Rps1a的证据、品系50052被推断含有Rps1c与Rps3b基因组合,但不排除这些品种(系)在Rps1座位含有一个新等位基因的可能性.另外.有7个品种(系)的所含抗病基因不能确定,它们可能含有新的Rps基因.  相似文献   

7.
豆秆黑潜蝇田间分布型与抽样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研究,以查明豆秆黑潜蝇在夏大豆田内的分布型因各代密度高低而发生的变化;分析样点含量对分布型的影响,找出适宜的抽样单位;了解豆秆黑潜蝇在豆株主茎及分枝内的分布情况,并考虑用局部代替整株。此法为昆虫田间分布型的研究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麦鞘毛眼水蝇为害损失与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0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地区选用青棵农家品种“肚里黄”为试验材料,根据麦鞘毛眼水蝇(IIydrellia chinensis Qi et Li)为害特点,应用田间自然种群与药剂处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对青稞不同受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肚里黄”品种旗叶叶鞘受害程度的大小对青稞千粒重产量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而其它叶鞘的影响不明显;经回归分析,平均严重度(X_2)、为害指数(X_3)与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式分别为:Y=4.1599 0.4962X_2和Y=5.4197 0.4718X_3;空壳率的上升是造成产量损失的直接因素;在自然条件下,其经济阈值的数学模型为: X=1/2.58977CN(10.8737CN C_1)(卵量) 据此,合作地区麦鞘毛眼水蝇的防治指标为拔节后期单株卵量4.2粒。  相似文献   

9.
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自然界不同基因型大豆冠层温度是否存在分异,应用红外测温仪对5个大豆品种植株的冠层温度进行了长期观测,并同步测定了大豆主茎功能叶片的绿叶百分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自然界存在冠层温度偏低的低温大豆种质即冷型大豆(如汾豆55、冀NF58)和冠层温度偏高的高温大豆种质即暖型大豆(如东大2号、渭豆20).在整个籽粒灌浆期,冷型大豆绿叶百分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比暖型大豆优越,丙二醛(MDA)含量随生育期的推移积累速度也较暖型大豆明显慢.由此认为不同基因型大豆冠层温度存在分异,且温度型与功能叶片衰老特性的优劣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对山西不同地区的44份谷子地方品种(系)进行了田间农艺性状调查、品质鉴定,调查了不同遗传背景谷子材料的叶鞘色、幼苗叶色、主茎长度、主茎直径、主茎节数、主穗长度、穗松紧度、穗形、粒色、米色、全生育期、千粒重等12个农艺性状,测定了成熟籽粒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两个品质相关性状。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以-0.5 MPa渗透势的PEG溶液测定了各谷子材料芽期的萌发指数、发芽率、根长、芽长、根芽比等耐旱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各数量性状中主茎直径变异系数最大(22.31%),淀粉含量变异系数最小(1.3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主茎节数与主茎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茎直径呈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主茎直径和主穗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呈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主茎长度和淀粉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在干旱处理下萌发指数变异系数最大(22.86%),根长变异系数最小(13.7%);在对照下根芽比变异系数最大(17.82%),根长变异系数最小(10.9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萌发耐旱指数(GDRI)与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及相对芽长互为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根芽比与相对根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豆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世界性病害,导致大豆产量降低并产生种粒斑驳。目前国内外对SMV株系的划分不统一。美国报道了G1-G7,G7A,C14九个株系,日本报道了A-E 5个株系,中国东北1、2、3号株系,江苏SA-SH株系,湖北S1,S2株系,黄淮Y 1-Y7株系。各地学者开展了抗源的鉴定和抗病育种工作,筛选和选育出一批抗病品种。美国已命名3个抗性基因,Rsv1,Rsv2,Rsv3。由于抗源不同,对中国东北3个株系SM V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不同,抗性受1对或2对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对江苏株系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一致,抗性受单显性基因控制。对感染SM V后大豆植株及种粒生理生化性状的变化及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性状与抗性有关。目前已鉴定出与抗性基因连锁的SSR,RFL P和R APD分子标记,成功的克隆了SMV外壳蛋白基因并导入大豆中。  相似文献   

12.
 由Phomopsis longicolla(或Diaporthe longicolla)等拟茎点霉(间座壳)属真菌引起的拟茎点茎枯病是我国黄淮海等地大豆生产中的一种重要茎部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为构建一种大豆对拟茎点茎枯病的室内抗性鉴定技术体系,用于抗病资源的快速筛选,本研究比较了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切茎接种法、黄化苗接种法、种子接种法和菌丝块贴茎法等5种接种方法,发现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具有操作简单、试验周期短、易于判定结果、结果稳定性好的优点。选取5个具有毒力强弱和地域代表性的P. longicolla菌株为鉴别菌株系,建立了抗性结果评价标准,形成了抗性鉴定技术体系。对2020年从黄淮海等地收集的62份大豆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发现对强毒力菌株DT3-3-1和弱毒力菌株ZZ1-1高抗的品种分别占31%和68%,有13个品种同时高抗5个菌株(占21%),表明我国大豆主栽品种中存在对拟茎点茎枯病的抗性种质资源。本研究为挖掘大豆对拟茎点茎枯病的抗性资源提供了新的候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的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肉室人工接虫条件下研究大豆3个高抗品种吴江青豆3、通山薄皮黄豆甲、赶泰-2-和3个高感品种皖82-178、山东大豆及Morsoy对斜纹夜蛾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抗感材料间以叶面积损失率为指标的抗虫性差异极为,而对斜纹夜蛾产卵排趋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1992~1995年进行了大豆灰斑病田疃小区接种试验,获得了病叶率、病荚率、病粒率及大豆产量的系统资料。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病叶率与病英率、病粒率之间及病英率与病粒率之间均呈直线相关 叶率、病英率、病粒率与产昨损失率之间亦呈直线相关,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拟合率在80%以上。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的抗生对这一相关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丛枝菌根真菌与大豆胞囊线虫相互作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对大豆‘开育10’品种接种了丛枝菌根(AM)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 Becker&Hall、Glomus fasiculatum(Thaxt) Gerd.&Trappe、G.intraradices Schenck&Smith、G.mosseae Nicolson&Gedermann及G.versiforme Berch和/或大豆胞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4号生理小种。供试AM真菌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加植株高度、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及单株产量,减轻感病大豆品种‘开育10’SCN的危害,降低病情指数、根上和根围土壤中胞囊数量、2龄幼虫和胞囊内卵数。其中,G.fasiculatumGi.margaritaG.intraradices的效应大于G.mosseaeG.versiforme的处理。接种SCN显著降低了G.intraradicesG.versiforme对大豆根系的侵染率、G.fasiculatum的产孢数量及G.intraradices的侵入点数量,增加了G.mosseae的产孢数量。认为部分AM真菌能有效地抑制SCN对大豆根系的侵染、胞囊发育和2龄幼虫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从进境的美国大豆豆秆样品中分离到2株疑似大豆茎褐腐病菌Phialophora gregata的分离物247-8和8300-5,2株分离物在PGM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边缘规则,白色至暗褐色,表面隆起,粗糙,轮纹状。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无色,平滑,单胞,平均大小4.3 μm×1.9 μm。分生孢子梗具有瓶梗状结构,无色,无隔膜或有隔膜,大小(5~16)μm×(2~3) μm,呈桶型或长颈瓶型。特异性引物BSRIGS1/2、BSR1/2和Pgl/4分别扩增分离物247-8的DNA得到预期1 022 bp、483 bp和499 bp的产物;分离物8300-5的DNA经PCR扩增分别得到834 bp、483 bp和499 bp的预期条带。2株分离物的ITS区序列完全一致,与GenBank中大豆茎褐腐病菌(登录号AB190396、DQ459387、DQ459386和AF132804)的序列相似性为100%。人工接种大豆幼嫩植株茎基部均产生大豆茎褐腐病菌的典型症状。根据分离物形态特征、PCR检测、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试结果,将进境美国大豆样品中的分离物247-8和8300-5鉴定为大豆茎褐腐病菌P. gregata。  相似文献   

17.
大豆花叶病流行因素和发生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1989年于济南研究诸因素对病害流行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豆品种抗性和初始毒源数量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大豆幼苗期最感病,开花期为发病高峰。在春大豆苗期温度偏高雨量偏少及夏大豆苗期温度偏低雨量偏多的情况下,有利花叶病发生。对13种蚜虫进行饲毒接毒试验,证明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和大豆蚜(Aphisglycines)可传毒,对病害田间流行有重要影响。对5年的16组数据应用IBM微机进行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组建发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8.
黄淮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8个大豆品种作为一组株系鉴别寄主,将黄淮豆区8省市202个毒株划分为7个株系(y1~y7)。y1及y2为弱毒株系,仅侵染感病品种(1138-2、文丰5号);y3、y4、y5为中毒株系,分别侵染感病和中抗品种(齐黄10号、徐豆1号、诱变30、鲁豆4号);y6及y7为强毒株系,除侵染以上品种外,还侵染高抗品种(齐黄22、密荚1号)。全区弱毒株系占55.9%,中毒株系占28.7%,强毒株系占15.3%。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和北京市以弱毒株系为主(43.5%~88.9%),山西省以中毒株系为主(50.0%),陕西省弱毒株系、中毒株系各占50.0%,山东、河南、河北3省强毒株系所占比例较高(22.4%~33.3%)。株系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襄汾县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孢囊线虫在襄汾县一般1a发生4代.该线虫主要分布在15cm以内的耕作层,降雨对它的垂直分布影响较大,雨后线虫下移.受害程度不受播期影响.不同的大豆品种对线虫有抗性差异.田间药剂试验表明,5%涕灭威颗粒剂土施防效最好,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武夷菌素是一种核苷类农用抗生素,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等优点,对大豆菌核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武夷菌素防治大豆菌核病包括抑制核盘菌和诱导大豆抗病性两方面的作用。本文分别从核盘菌生长发育、生理毒性和基因表达三个层面介绍了武夷菌素抑制核盘菌的作用机制,同时,从植物防御过程中的胼胝质沉积、防御相关酶活变化和激素信号传导途径三方面综述了武夷菌素诱导大豆抗病的作用机制。此外,本文分析并展望了今后深入研究武夷菌素防治大豆菌核病作用机制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