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宗地代码的不动产统一代码编制规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不动产登记将进入全新的阶段,不动产登记数据库也将进入全面整合阶段。文章对不动产数据库建设的其中一个技术关键点—登记单元的编码规则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对比分析现行土地、房屋、林地登记中登记单元的特点及编码方式,结合不动产统一登记中登记单元的特点,整合各部门编码规则,提出了适用于不动产登记的统一代码编制规则建议方案,客观总结方案存在的局限性,为后续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向晓燕 《绿色科技》2021,(7):126-127,130
指出了林权登记管理是不动产登记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阐述了大姚县的林权管理工作现状,如林地资源状况、林权登记发证情况、林权流转情况等,分析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下林权登记主要存在登记的权利类型与实际不符、基础资料不规范,数据整合难度大、对林权登记管理认识不全面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建立档案资料查询互用机制、保证数据通道畅通、有序办理林权类不动产登记业务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的全面施行,林权登记如何快速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对赤水市林权类不动产登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时间换空间、建立联席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坚持一张底图绘制的建议,为推动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在全面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实施林权不动产统一登记,能够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推进提供良好的支持,进而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权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协调发展促进下,带动地区林业改革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探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实施林权不动产统一登记情况,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各项工作的落实提供相应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通过申请林权首次登记、个人之间的林权转移登记、个人林权抵押登记和林权补换证4个方面的案例分析,对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工作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案例,提出存在档案移交及数据整合推进缓慢,登记的权利类型与实际不符,外业调查与权籍调查没有统一,林权监管与登记职责缺乏衔接,林权类不动产登记业务系统模块不完善等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建立档案资料查询互用机制,尽快打通数据通道,进一步明确登记的权利类型,合并开展权籍调查工作,有序办理林权类不动产登记业务等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连江县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分析总结当前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需要改革完善的工作措施和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好地为林农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林权登记是不动产统一登记内容当中重要的一部分,文章对昆明市林权不动产登记工作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分析现状,指出存在重视程度不高、档案移交及数据整合推进缓慢、业务系统对接困难、政策矛盾突出、权籍调查工作难以开展、林权抵押审核工作不明确、林权纠纷调处面临的压力较大等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建立档案资料查询互用机制、尽快打通数据通道、合理化解政策矛盾、合并开展权籍调查工作、有序办理林权抵押、衔接做好林权纠纷调处的改进措施及建议,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的林权不动产登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国外不动产登记制度、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中的林权变革、登记情况以及新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概况。对当前不动产及林权登记工作中的立法不统一,登记依据冲突多,登记人员素质落后,没有建立明确的责任追究及赔偿制度等问题进行分析。相应提出加快顶层制度设计,充分考虑相关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构建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从业人员资质准入和职级升降考核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及赔偿制度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的不断推进,登记制度的全面实施,各种登记时的矛盾也浮现出来,诸如如何突破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森林林木使用权的"两权"登记、如何优化登记流程、明确家庭承包登记方式和方法等相关历史遗留问题尚待解决。据此,针对解决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确保能为林权登记创造有利条件,切实维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为了提高《林权登记申请表》制作效率和质量,探索出利用Word"邮件合并"功能引用已有的Excel林权登记数据批量制作文档的方法,可以加快工作速度,提高工作质量。这种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利用Excel数据批量制作统一格式Word文档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新疆林业》2001,(2):25
国家林业局令第 1号《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已于 2 0 0 0年 11月 2日国家林业局第 3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 ,现予发布 ,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以下简称林权 )登记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 ,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林权登记职责。林权登记包括初始、变更和注销登记。第三条 林权权利人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拥有者。第四条 …  相似文献   

12.
森林、林木和林地是重要的森林资源。为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简称林权)管理,我国对林权实行登记发证制度。《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家依法实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发证制度。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要求,对林权权属明确并已核发林权证的,要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效力;对权属明确尚未核发林权证的,要尽快核发;对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要抓紧明晰或调处,并尽快核发权属证明。由于森林、林木和林地在法律性质上属于不动产,而不动产登记的法律效力因立法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刊中报     
《湖南林业》2015,(1):28-29
国务院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56号国务院令,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6章35条,对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簿、登记程序、登记信息共享与保护等作出规定。《条例》规定,下列不动产权需办理登记:(1)集体土地所有权;(2)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3)森林、林木所有权;(4)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5)建设用地使用权;(6)宅基地使用权;(7)海域使用权;(8)地役权;(9)抵押权;(10)法律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不动产  相似文献   

14.
刊中报     
<正>国务院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56号国务院令,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6章35条,对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簿、登记程序、登记信息共享与保护等作出规定。《条例》规定,下列不动产权需办理登记:(1)集体土地所有权;(2)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3)森林、林木所有权;(4)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5)建设用地使用权;(6)宅基地使用权;(7)海域使用权;(8)地役权;(9)抵押权;(10)法律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不动产  相似文献   

15.
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的科学划分是确权登记工作开展的基础。不动产登记工作单元划分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单元划分提供了参考依据,但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划分又区别于常规不动产登记工作。文中总结了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划分的难点,探讨了确权登记单元设定原则、方法,独立登记单元的特殊性和解决路径,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编码解决方案,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退耕还林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有关问题,规范退耕还林林权登记发(换)证工作,加强林权登记监督,切实维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退耕还林林权登记发(换)证工作进行了调研。在听取广西区林业局关于区内退耕还林林权登记发(换)证工作部署和进展情况及存在主要问题汇报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林权纠纷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地林木所有权明晰,在国家、集体、个人林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权纠纷主要问题集中的体现在,一地多证、边界不明显和漏发证件等形式。为此,林权纠纷的解决应按照核查林权证、检查林权登记申请表以及其他证明文件加以处理。为减少林权纠纷,必须深化认识、加强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资源档案管理、依法办案和加强工作人员培训。  相似文献   

18.
《绿化与生活》2010,(4):17-17
<正>51.林权发生变更或灭失的如何登记?答:《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林权发生变更的,林权权利人应当到初始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林地被依法征用、占用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林地灭失的,原林权权利人应当到初始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相似文献   

19.
根据永胜县实际,参考试点县经验,制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林地勘查技术操作方法和步骤.其主要内容包括勘查范围、内容,相关资料的收集,行政区划界线的认定,宗地界线的区划界定,宗地编号规则等.  相似文献   

20.
从肇庆市近10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出发,详细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利弊和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改革瓶颈,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