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子叶贮藏细胞的形态变化及其与油分和蛋白质积累的关系/庄伟建(福建农学院),彭时尧,林木山//中国农业科学,-1991,24(3).-8~13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子叶贮藏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皆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果针入土0~30大,子叶贮藏细胞不断形成分化,体积变化较小,细胞中脂体和蛋白体形成少,而造粉体则形成较多,并大量积累淀粉粒。果针入土30~45大,子叶贮藏细胞迅速生长,脂体、蛋白体大量形成和  相似文献   

2.
1989-1990年在田间栽培条件下,系统研究了花生叶面喷施DPC对荚果和种子中乙烯、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DPC可增加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的乙烯释放量。2.在花生种子发育前期。DPC提高了种子中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的含量。3.在花生种子发育中后期,DPC处理的胚芽、胚轴和胚根中具有较高的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含量,而子叶中二乾的含量则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3.
油菜种子油体的观察和大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油菜种子树脂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发现胚子叶细胞被蛋白体和油体所充实,蛋白体为球状晶体蛋白体,油体大小差异较大,小油体呈球形,大油体呈椭球形。油体经分离和统计分析,表明小油体数量较多,平均直径为0.57 μm;大油体数量较少,平均直径为2.39 μm;不同大小油体的数量随着油体体积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4.
大豆子叶细胞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苗以农 《大豆科学》1989,8(2):153-158
本文选用大豆属Skja亚属的栽培大豆(Glycine max)和野生大豆(G.Soja)以及中间型(G. gracilis)为材料,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子叶细胞伸展发育时期的超微结构特征,发现了蛋白体形成方式的差异。栽培大豆(品种Harosoy)子叶细胞蛋白体以中心单点式聚集贮藏蛋白质,而且其合成蛋白质的运输以内质网囊泡为主。野生大豆(Jw93—1,Jw98—2)子叶细胞蛋白体以边缘多点式聚集贮藏蛋白质,其合成蛋白质以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运输至蛋白体内。  相似文献   

5.
应用酶联抗原直接包被法(ELISA—DAC)对4个种传率高低不同的花生品种,苗期感染花生条纹病毒(PStV)的病株在荚果发育不同时期对荚果各部位带毒率进行测定。花生荚壳、胚和子叶都带有PStV病毒,种皮极少带毒。荚壳带毒率变化范围大,规律不明显;种皮带毒偶而能检测到,以上品种间无明显差异。胚和子叶一般同时带毒,带毒率在0—23.8%之间,品种间有明显差异,每个品种带毒率基本不变。荚果各部位带毒率年度间有些变化。  相似文献   

6.
试验了五种质地的土壤对夏花生荚果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1)土壤质地对夏花生影响最大的生育时期是饱果成熟期。(2)砂质土壤能加速荚果发育,对果重和体积有促进的作用。(3)重壤土和轻粘土利于干物质积累和夺取花生高产。  相似文献   

7.
施肥对旱地花生荚果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旱地花生荚果发育动态,结果表明,旱地花生荚果重量和体积增长过程呈“慢—快—慢”变化,可用 Logistic方程拟合,荚果重量最大增长日为幼果形成后 43~48 d,最大增长速率为0.3791~0.5947g/株·d;荚果体积最大增长日为幼果形成后36~39 d,最大增长速率为0.8487~1.6684 cm3/株·d,荚果重量和体积快速增长期持续 20~30 d,随施肥量的增加,荚果重量和体积最大增长日出现时间推迟。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花生荚果生长发育的适宜土壤紧实度,采用土柱栽培法,设置不同土壤容重处理,研究了不同土壤紧实度对花生荚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容重过高不利于花生整个生育期果针形成和入土、荚果膨大和干物质积累;容重过低虽相对有利于前期果针形成和入土、荚果膨大和干物质积累,但不利于中后期果针形成和入土,不利于小果的生长;土壤容重过高或过低均造成后期中大荚果数少、体积小和干物质积累少,且小果数量多。适宜的土壤容重(1.2~1.3g/cm~3)在花生整个生育期均有利于果针形成和入土、荚果膨大和干物质积累,后期中大荚果数多、体积大和干物质积累多,且小果数量少。  相似文献   

9.
小麦胚乳发育过程中贮藏蛋白的积累和蛋白体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参考,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观察了小麦品种扬麦12号胚乳发育过程中贮藏蛋白的积累和蛋白体的形成.结果表明,花后8 d的淀粉胚乳细胞开始出现贮藏蛋白颗粒.贮藏蛋白在粗内质网上合成后,有些经过高尔基体形成浓密小泡,有些直接在粗内质网腔中积累,脱离内质网形成蛋白体;浓密小泡和蛋白体进入蛋白贮藏液泡(PSV).早期的蛋白体较小,呈球状;随着胚乳发育,蛋白体可以相互融合,扩大体积.后期的蛋白体相互融合形成蛋白质基质,单个蛋白体不再存在;接近成熟期的胚乳,胚乳细胞被贮藏物质淀粉粒和蛋白质基质所充实,蛋白质基质分布在淀粉粒之间的空隙内.试验结果说明,贮藏蛋白从内质网到PSV的转运有两种途径:依赖高尔基体途径和内质网衍生出蛋白体途径.  相似文献   

10.
赖明志 《茶叶科学》1996,16(1):43-46
成熟的茶籽子叶含有丰富的脂肪、淀粉、蛋白质。电镜观察表明:这三大贮藏物质形态各异、大小不一。脂体直径约为0.41μm─0.56μm;淀粉粒为2.56μm─3.44μm;蛋白体为2.77μm─4.44μm。同时还观察到液泡、胞间隙、胞间层、胞间连丝及ATP酶活性反应产物,其特征明显,较易识别。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花生根系生长所需深度,探讨花生高产适宜根系生长空间,为花生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采用相同长宽(40cm×20cm),深度设为20cm、40cm、60cm、80cm和不设限等5个处理的尼龙袋限制根土空间的方法,研究了根系生长空间对花生叶片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深度在60cm以内,花生单株绿叶面积、叶片叶绿素SPAD值和光合速率、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均随根土空间的增加而增加,MDA含量降低,并随发育进程的推进处理间差异逐渐增大,但根系深度达到60cm以上时,上述指标不再增加,甚至减少。花生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随根土空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到限根60cm时达到最高,之后再增加根系深度反而下降。综上,适当的根土空间既有利于保持花生叶片较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和较高的光合作用,又有利于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提高荚果和籽仁产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水分胁迫对结荚期花生荚果发育的影响.为期两年(1997/98和1998/99)的试验是在农牧学院(国立Río Cuarto大学)试验场开展的.目的是量化与水分胁迫有关的物候因子的变化与花生荚果发育的关系.试验采用的是生育期为150 d的兰娜型花生品种.荚果发育水平分别通过成熟度和荚果干重两方面来定性和定量衡量.水分胁迫对荚果发育的影响表现为改变发育起始阶段时间、荚果发育速率和生育期、成熟度和最终产量.两年的试验结果相似,主要结果取自处理S2(开花下针期进行干旱处理),包括花期延长,下针结果期延迟11~13d,降低荚果发育速率(11.5~12.6 mg·d-1,对照为17.0 mg·d-1),以及降低荚果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水稻糊粉层细胞、亚糊粉层细胞与中心胚乳贮藏细胞的结构特性。【方法】采用光镜、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对水稻胚乳组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糊粉层细胞分化过程中,大液泡变成小体积蛋白贮存液泡,蛋白贮存液泡又转变成糊粉粒。颖果背部比腹部有更多层糊粉层,但背部糊粉层细胞内糊粉粒的形成与积累速度却较慢。亚糊粉层细胞起初含有一些脂质体,后来脂质体消失,而其内部淀粉体与蛋白体逐渐增多。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含有淀粉体与蛋白体,蛋白体以液泡型蛋白体为主,它们可以相互融合而变大。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内的淀粉积累速度明显快于亚糊粉层细胞内的。成熟颖果的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内淀粉体最为密集,背部和侧部的亚糊粉层细胞内淀粉体排列较疏松,腹部的亚糊粉层细胞内淀粉体最为稀疏。【结论】水稻颖果背部与腹部的糊粉层细胞和亚糊粉层细胞的结构差异可能与养分吸收与转运有关;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内淀粉体发育速度快于亚糊粉层细胞。  相似文献   

14.
萌发大豆种子中子叶细胞内质体发育与解体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扬  赵耕春 《大豆科学》1994,13(3):225-229,T002
本文分别报道了大豆(GlycinemaxL.)种子在光下和在暗处萌发过程中子对细胞内质体的发育及解体过程。电镜观察的结果表明,大豆种子在吸水膨胀期间,子叶细胞内只有较少的、近球形的(数量为1一3个、直径为3一4微米)原质体,其内有2—6个淀粉粒。随着吸水膨胀时间的加长,子叶细胞内质体数量、体积、淀粉粒都有所增加(数量为5—10个、直径为5—6微来、淀粉粒为8-12个)。播种后在光下发育4—8天期间,子叶细胞原质体内出现5—10个散在于基质中的片层结构;播种12天时,10—20个片层结构垛叠在一起构成基粒,其数量为2—8个。此时原质体发育成为叶绿体。13-19天后,子叶日起黄化枯萎,叶绿体内片层结构多处膨胀,被膜解体,基质中出现5—10个脂质球。大豆种子在暗处发育时,子叶细胞的原质体内首先形成伸展的、数量为15—20个片层结构。随着发育,片尽结构增多,这些片层结构并合形成原片层体,以后逐渐收缩成紧密的晶格。随着子叶的衰败,原片层体解体。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36份来自西藏不同地区的白菜型油菜农家种、野生近缘种种子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并根据含油量将材料分为高(含油量50%~55%)、中(含油量40%~49.9%)、低(含油量20%~39.9%)油组,利用Leica DM5000生物显微镜对高、中、低油组材料的油体及蛋白体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种子含油量、蛋白质含量、油体粒径、蛋白体粒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白菜型油菜油体以圆形为主,蛋白体为近圆形。高油组油体数量多、粒径大,蛋白体粒径大、数量相对少,两者平均粒径分别为2.12和5.24μm;中油组油体和蛋白体数量和粒径介于高油组和低油组之间,平均粒径分别为1.82和4.58μm;低油组油体粒径小、数量相对少,蛋白体数量多但粒径小,两者平均粒径分别为1.44和3.81μm。相关分析显示,油体粒径与含油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种子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体粒径与蛋白质含量相关性小;种子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今后培育西藏高油白菜型油菜品种时应将油体粒径大且数量多,蛋白体数量少且粒径大作为筛选亲本的条件,将有助于高油白菜型油菜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6.
以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粤泰A和保持系粤泰B的叶片和不同发育时期幼穗为材料,比较分析了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幼穗发育过程中组织型转谷氨酰胺(tTG)酶活性变化,建立了适合水稻tTG酶活性分析的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反应体系。研究发现tTG酶活性受钙离子正调控,并且无论是粤泰A还是粤泰B,衰老叶片中tTG酶活性都高于新叶片,但粤泰A与粤泰B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不育系粤泰A自四分体到二核期的幼穗不同发育阶段,tTG酶活性随着花粉发育而增强,在二核期达到最高,而在保持系粤泰B中,tTG酶活性没有随发育进程发生显著变化。推断tTG酶与花粉败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大豆原生质膜及混合细胞器膜脂脂肪酸对干旱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丽君  孟良 《大豆科学》1991,10(1):46-52
本文分析了大豆复叶、真叶、子叶和发育子叶原生质膜及混合细胞器膜脂脂肪酸的组成、配比以及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对干旱胁迫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原生质膜及混合细胞器膜脂中主要有六种脂肪酸: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还有少量的月桂酸和花生酸和一种未标记的脂肪酸。干旱胁迫不改变大豆不同叶类组织原生质膜和混合细胞器膜脂脂肪酸的组成,但配比和组分含量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脂肪酸组分中变化最显著的是亚麻酸,其次是亚油酸和棕榈酸。亚麻酸与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耐旱型品种(庆选101)膜脂对干旱的反应,为脂肪酸的饱和化作用较慢,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不耐旱品种(黑农11)。同一品种不同叶类对干旱的抗性表现的顺序为:复叶>真叶>发育子叶>子叶。  相似文献   

18.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与经济作物,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荚果是花生的收获器官,深入 研究花生荚果发育及其调控,可以为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花生荚果发育过程和内外限制因素的调控作 用,并结合激素、营养元素、遗传学研究以及DNA、RNA等分子调控机制,综述了近年来花生荚果发育相关的研究进 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花生水分胁迫研究II.荚果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水分胁迫对结荚期花生荚果发育的影响。为期两年(1997/98和1998/99)的试验是在农牧学院(国立R姫oCuarto大学)试验场开展的。目的是量化与水分胁迫有关的物候因子的变化与花生荚果发育的关系。试验采用的是生育期为150d的兰娜型花生品种。荚果发育水平分别通过成熟度和荚果干重两方面来定性和定量衡量。水分胁迫对荚果发育的影响表现为改变发育起始阶段时间、荚果发育速率和生育期、成熟度和最终产量。两年的试验结果相似,主要结果取自处理S2(开花下针期进行干旱处理),包括花期延长,下针结果期延迟11~13d,降低荚果发育速率(11.5~12.6mg·d 1,对照为17.0mg·d 1),以及降低荚果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20.
B_9对花生叶片ATP酶活性和光合产物运输的影响/庄伟建(福建农学院),苏金为,彭时尧//作物学报.-1991,17(4)·-292~296花生叶片组织薄片经ATP酶反应液培养2小时,在叶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中,ATP酶活性以不同粗细的线状或大小不同的点状定位在细胞核、叶绿体基粒片层膜各叶肉细胞质膜上,用800和1200PPmB_9处理后8天,叶肉栅栏和海绵组织细胞膜上的ATP酶活性明显增强;韧皮部筛管、伴胞质膜和转移细胞质膜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