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展枝唐松草种子和2年生苗为引种材料,种植于北京房山地区,通过观测物候期、年生长量及病虫害发生情况,旨在评价其在北京地区栽培的适应性.结果显示:(1)2种引种材料在北京地区生长表现适应.2年生实生苗萌发的嫩茎即可达到采收标准,种子籽粒饱满.(2)2年生及以上实生苗的萌芽期约在4月上旬,在萌芽后的10 d左右即可采收,初见花序期为6月下旬,盛花期在6月底至7月初,果熟期为9月中旬,地上枯萎期在11月中旬.(3)展枝唐松草在北京的病虫害发生较轻,防治容易.  相似文献   

2.
百合在北京地区的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西安引进了亚洲百合杂种系4个品种的种球,在北京地区的苗圃内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观测了物候期、高生长量和生长表现。结果显示:在北京3月下旬露地栽培的百合,4月中旬出苗,5月下旬开花,7月中旬进入枯黄期。普遍存在出苗不整齐,植株矮,花期短等问题,这与北京春季短,升温快,夏季高温等气候特点密切相关。针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对百合的影响。作者初步探讨了百合在中国的适宜栽培区域,并提出在北京地区栽培百合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3种栎树扦插育苗及生长量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栎、纳塔栎、柳叶栎3种北美栎树采用3种不同基质扦插育苗,分别观察3种栎树的生根率、快速生长期、停止生长期、休眠期、年均高生长量、1年后成活率等。结果表明:3种栎树在砻糠灰作为扦插基质时,其生根率最高。水栎、纳塔栎、柳叶栎的生长情况及成活率差异较大,其一年生苗的成活率分别为34.6%、68.4%、75.4%,年均高生长量分别为16.50、17.10、22.78 cm。三者全年有2次生长高峰,主要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其次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6月生长明显下降,7月基本停止生长,12月进入休眠期,柳叶栎和水栎休眠期都为12月至次年3月,纳塔栎休眠期为12月至次年2月。  相似文献   

4.
胡杨引种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宁夏石嘴山市进行的胡杨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胡杨平均成活率达85.6%,保存率达83%,一年生新梢平均生长量为70cm,二年生1.5m以上根系生长旺盛,采用不同的栽植技术对胡杨成活率影响较大。通过对不同土壤条件下胡杨生长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土壤盐碱程度低、灌水条件好有利于胡杨生长。抗逆性调查结果表明,经过低温与夏季干旱,胡杨长势良好,其耐寒、抗旱性强,适宜于在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乳源木莲苗高年生长规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从乳源木莲苗高年生长曲线上看出,苗高从5月开始快速生长,7月进入速生期,7月中旬达到生长高峰,9月生长速度变缓,10月净生长量开始下降,至11月生长逐渐趋于稳定.以乳源木莲定期观测的苗高净生长量为样本,采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将乳源木莲苗高生长过程划分为4个时期,出苗期为3月12日至4月30日,幼苗期为5月1日至6月30日,苗高速生期为7月1日至9月30日,苗木生长后期为10月1日至12月16日.根据各时期苗高的生长特点,提出了关键育苗措施,以提高成苗率、质量与产量.  相似文献   

6.
对河南省信阳市引种的2个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新品种东红和金艳以及本地品种的物候期、生长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个猕猴桃品种与信阳市原有猕猴桃品种物候期不同,增加了品种的多样性;2个品种的生长期约245 d,4月中旬至9月中旬生长量较大,占总生长量的85%以上;依据地径净生长量可将猕猴桃生长期划分为3个时期,即生长前期、速生期、生长后期;用直线模型和Logistic曲线对地径生长进行拟合,结果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西兰花苗期生长规律及物候期参数和生长参数特征,以台绿1号西兰花为材料,对西兰花苗期的生长状况进行连续观察,并用Logistic方程分别对株高、茎粗、鲜质量和干质量的生长动态过程进行拟合,获得Logistic生长模型、物候期与生长特征参数。结果表明,西兰花幼苗不同生长指标的生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符合S型生长曲线,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均达到0.981以上;各指标在播种后8 d陆续进入速生期,播种后33 d陆续进入缓增期,速生期的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60%以上;依S型生长曲线特点和西兰花幼苗生长特点将苗期分为渐增期、速生期和缓增期;模型验证表明,台绿1号西兰花苗期生长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用Logistic方程可以拟合西兰花幼苗的生长动态,建议在幼苗速生期(播种后20~33 d)加强肥水管理,在苗龄33 d(四叶一心)时进行移栽定植。  相似文献   

8.
金边连翘引种驯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金边连翘为研究对象,从河南遂平县引种金边连翘,在北京地区进行繁育、栽培、性状观测、物候期观察引种试验。结果表明:金边连翘在北京地区能够发芽、展叶、开花、结实;能够通过扦插方法繁育,繁殖系数为1∶5;金边连翘在北京地区试验地生长表现与原产地一致,叶边均呈明显的金黄色彩色性状。金边连翘对温度、光照的适应性强,病虫危害少、耐修剪、易造型,可大面积繁殖推广,是北京地区很有发展前景的彩色树种。  相似文献   

9.
皖东地区无患子大苗培育试验及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皖东地区对无患子进行大苗培育试验与苗期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无患子种子经低温湿沙催芽后,种子发芽率可达到70%~80%,在30~36d均可形成幼苗。(2)无患子1a生苗在生长期内均表现出"慢—快—慢"的单峰型生长曲线变化趋势。7月下旬进入速生期,到9月中旬后呈现生长高峰,平均高净生长量达26.3cm。1a生苗平均高可达114.7cm,最大可达128.6cm,其平均地径11.57mm,最大14.36mm。(3)无患子大苗培育应于苗木停止生长后,在苗木原保有株行距基础上按60cm×100cm株行距确定留床与定植,次年春保留中央主干,当干高达3m时再破头定干,有利于培育优质大苗。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大叶榆在包头地区的引种及应用情况。该文采用播种法繁育新疆大叶榆,采用撒播形式,经历幼苗期、速生期、生长后期3个阶段。第2年平茬后定植,并用竹竿绑定,使其直立生长。大叶榆的物候期比白榆晚3~5 d,在幼苗期有抽条现象,在园林中建议使用6~8 cm的苗木为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根系的生长是胡杨幼苗能否定植和实现有效更新的关键,本研究拟探讨根系生长对土壤环境以及生物因子的响应,为胡杨适应特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并为胡杨林的保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当年生胡杨幼苗根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制实验,设置胡杨?胡杨、胡杨?柽柳两种伴生模式,3个水盐梯度交互,研究胡杨当年生幼苗根系形态特征对伴生多枝柽柳以及土壤水盐的响应。  结果  (1)当年生胡杨幼苗根系形态具有保守性,一定范围的水盐条件下,主营固着的根系(根径大于0.5 mm)和营吸收功能的根系(根径小于0.5 mm)数量分布相对稳定,不随水盐梯度的改变而变化,但种间竞争的存在改变这种形态特性。(2)多枝柽柳伴生的条件下,幼苗拥有更大的比根长和比根面积,吸收能力提高,但是根系生长受到强烈抑制,基径、总根体积、根表面积等指标显著降低(P < 0.01)。(3)多枝柽柳伴生会改变胡杨幼苗根系形态特征对土壤水盐的塑性响应,表现为胡杨?柽柳组的胡杨幼苗对盐分变化更为敏感。相对于盐分,水分和伴生模式对根系生长的影响更为关键。  结论  当年生胡杨幼苗根系对种间竞争表现出一定的适应策略,但与多枝柽柳的竞争仍对胡杨的根系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对野外的胡杨幼苗而言,多枝柽柳的竞争也是威胁其生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幼苗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幼苗生长相关性状的研究对改善农作物以及林木的生产以及提高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无研究对胡杨幼苗生长阶段相关表型的上位互作机制进行解析。方法本研究以包含408个单株的胡杨×胡杨杂交的F1代群体为实验材料,获取茎高、主根长、总侧根长和侧根数量4种表型动态生长数据;基于该群体所构建的高密度连锁图谱,通过功能作图和2HIGWAS对基因之间的上位互作进行定位。结果共侦测出QTL-QTL互作83对,包含83个SNPs。其中主根长、茎高、侧根总长、侧根数量分别检验出24对、20对、24对、15对显著QTL互作;主根长、茎高以及侧根总长较大比例的上位互作分别集中分布于连锁群1、19和17。另外对4个表型显著上位互作的QTLs进行功能注释,19个QTLs注释到候选基因。结论影响侧根总长的显著互作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在连锁群17集中分布,可能是重要的候选基因区域,能够为胡杨以及林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国胡杨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胡杨的特性、分布及发展人工造林的必要性,阐明了胡杨自然更新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根蘖繁育扩大种群;胡杨人工繁育方式有种子繁育和扦插繁育,其中种子繁育为主要方式。通过深入研究胡杨繁育技术,将胡杨引种库布其沙漠实施胡杨育苗产业化,对于开发胡杨景观林旅游和园林绿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杨杂交育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胡杨与青杨派和黑杨派、白杨派杂交的难易程度,获得具有胡杨遗传特性的杂交品种.[方法]以胡杨为母本与青杨派和黑杨派、白杨派的杨树的杂交,采用树上套袋立木授粉法,以胡杨作为父本与青杨派和黑杨派、白杨派的杨树的杂交,采用切枝水培法.杂种苗的培育采用了营养杯育苗法.[结果]获得以胡杨为母本杂交种苗组合4个,以胡杨为父本杂交种苗组合3个.[结论]以胡杨为父本和母本的各杂交组合亲和力的顺序是:密叶杨×胡杨最强,青杨派和黑杨派间杂交种次之,白杨派最差,为以后胡杨改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密叶杨×胡杨杂交种选育及抗盐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密叶杨(Polulus talassica Kom.)×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授粉杂交选育,选育出生长快、抗性强、无性繁殖能力高的优良杂交树种.[方法]采集密叶杨、胡杨枝条,在室内经水培,开花后采集花粉进行人工杂交.[结果]经授粉杂交获得杂交种子,种粒形状呈卵圆形和长圆形.对杂交种子分别播种育苗后,观察到卵圆形种子实生苗表现出父母本共同形态特征(中间型F_1代),长圆形种子实生苗表现出母本密叶杨型形态特征(极端型F_1代).对两种F_1代苗木进行耐盐试验,表现出密×胡的F_1代耐盐性较母本明显提高,无性繁殖能力较父本明显提高,F_1代年生长量均超过父本和母本.[结论]经20余年的胡杨杂交、良种选育、对比试验研究及良种推广,取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境胡杨叶片解剖特征及其适应可塑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对敦煌西湖荒漠湿地与内蒙古额济纳绿洲河岸林的胡杨叶片进行解剖结构数量化研究,比较了两种不同生境中胡杨叶片的适应对策。结果表明:上、下角质层厚度与叶片结构紧密度在两种生境中无显著差异,除叶片结构疏松度外,荒漠湿地中的胡杨叶片各解剖结构厚度及面积等特征显著大于绿洲河岸林;0~30 cm土壤全氮含量对荒漠湿地与绿洲河岸林的胡杨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具有显著影响,而0~30 cm土壤全钾含量对两种生境中的胡杨叶片解剖结构发育均无显著影响;荒漠湿地中的胡杨叶片各结构变异系数及多数结构的可塑性指数均大于绿洲河岸林,其中主脉木质部面积的变异系数和可塑性指数在两种生境中均较大。与生境中物种丰富度更高的额济纳绿洲河岸林相比,敦煌西湖荒漠湿地的胡杨以更大的叶片解剖结构厚度或面积等特征来适应更加恶劣的生境。叶片解剖结构的可塑性是胡杨适应荒漠区脆弱生态系统的重要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以胡杨、多枝柽柳、铃铛刺和黑刺4种天然荒漠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植株单株周围风速以及输沙量的变化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胡杨对地表风速和输沙量的防阻作用不明显,多枝柽柳、铃铛刺和黑刺灌丛对地表风速和输沙量的影响较明显;不同灌丛的迎风面2倍树高( TH)处的风速大于迎风面1TH处风速,输沙量大小与风速大小成正比;灌丛两侧1TH处的风速与输沙量大于迎风面1TH和2TH处风速与输沙量;背风面1TH处的风速最小,背风面风速达到一定距离后渐渐恢复原来的风速;背风面输沙量1TH处最小,距离越远越大;这4种植物的防风效益依次为多枝柽柳B1>胡杨A1>多枝柽柳B2>铃铛刺C1>黑刺D1>铃铛刺C2>黑刺D2>胡杨A2。  相似文献   

18.
磴口县引种胡杨的生长规律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杨是优良的绿化树种和荒漠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多年来许多地方引种栽培,但成林不多。为探究内蒙古磴口县引种胡杨的生长状况,采用树干解析和模型模拟方法研究了引种胡杨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规律,以此对磴口县乃至巴彦淖尔盟胡杨引种工作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磴口县的胡杨长势良好,树高、胸径和材积等呈现慢-快-慢的"S"型曲线。树高速生期早于胸径与材积,树干形数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小。比较发现,引种胡杨第16年后树高开始超过额济纳天然胡杨的平均树高,但胸径小于额济纳同龄天然胡杨。引种胡杨的材积速生期多出现在第10年以后,较天然胡杨出现时间至少晚5a,其成熟期也晚于额济纳天然胡杨。研究认为磴口县乃至巴彦淖尔盟的气候环境适合胡杨生长,其生长状态优于额济纳天然林。  相似文献   

19.
张绘芳  李霞  高亚琪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11):2029-2034
[目的]对塔里木河下游主要木本植物胡杨、柽柳的树冠进行解译.根据解译结果,使用修正后最近邻体法分析胡杨、柽柳的格局分布.[方法]基于Quick bird数据,采用人机对话目视解译方法.[结果]胡杨和柽柳在不同离河距离均为聚集分布,格局强度胡杨随离河距离加大(地下水埋深降低)而增加,到离河1 500m又减小;柽柳灌丛格局强度总体上呈随离河距离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运用高分辨遥感数据确定胡杨、柽柳群落分布格局,取得了与传统地面调查相同的结果,用遥感方法从定量角度验证了干旱区荒漠区胡杨、柽柳群落大都为聚集分布的定性结论.[结论]在植被稀疏的干旱荒漠区使用高分辨遥感数据可以定量分析木本植物建群种的分布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20.
贵州薇菜孢子繁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贵州环境条件下薇菜孢子繁殖和3年生孢苗生长状况,以贵州野生薇菜孢子为材料,以腐殖土和黄壤为基质,进行了薇菜孢子繁殖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23℃气温条件下(5月上旬)播种孢子其繁殖效果优于14~18℃(4月),腐殖土基质效果优于黄壤基质;腐殖土基质在23℃气温时,孢子繁殖的原叶体和孢子体幼苗分别为4 890株/m2和2 480株/m2,孢苗数∶原叶体数达0.51,其3年生孢苗平均株高26.60cm、平均茎粗0.25cm、平均根蔸直径5.43cm、平均根长20.62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