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研究入土深度和土壤相对含水量对草地贪夜蛾化蛹和羽化的影响,为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提供参考。通过收集分析不同入土深度和土壤相对含水量条件下草地贪夜蛾化蛹和羽化数量,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蛹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0%~40%时,羽化率最高;草地贪夜蛾在入土深度3 cm时化蛹率最高,为95.56%;入土深度为4 cm时化蛹羽化率最高,为91.23%。土壤相对含水量过高(>70%)不利于草地贪夜蛾化蛹和羽化,因此建议在冬季草地贪夜蛾羽化过程中增加土壤含水量,抑制其化蛹和羽化。  相似文献   

2.
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cm(深的可达9cm)处化蛹越冬,冬耕对越冬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到春羽化率;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而被于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③将部分虫蛹翻人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被闷死,从而减少越冬虫源。其技术要求是:1备耕时间冬耕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就要抓紧进行,在大地封冻前(冻土层超过5cm)耕完,以延长风化时间,提高灭虫效果,并有利于多接纳雨雪…  相似文献   

3.
地膜在中国特别是西北干旱地区棉花等农田长期、广泛使用.采用埋蛹腹膜罩笼法,研究地膜覆盖对棉铃虫蛹的羽化以及出土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地膜对棉铃虫成虫的阻隔率与地膜覆盖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模型为y=0.977x-7.233(x为地膜覆盖率,y为成虫阻隔率;R2=0.839,P<0.001);②75%地膜覆盖率可导致棉铃虫羽化成虫64%的死亡率.试验证明,地膜可以有效阻隔棉铃虫成虫出土后的正常活动.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环境因子对云南蝠蛾蛹发育羽化的影响,采用三元一次正交组合设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层深度条件组合对云南蝠蛾蛹历期、羽化历期、羽化率、羽化出土率的影响,并分别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不同环境因子组合处理对云南蝠蛾蛹的发育羽化有显著影响,其中以土壤温度16℃、土壤含水量60%、土层深度5 cm组合条件下蛹历期最短,为18.41 d;羽化历期最短,为17 d;羽化最为集中;羽化率、羽化出土率结果最好,均达到了96.67%,在土壤温度8℃、土壤含水量30%、土层深度15 cm的组合条件下羽化率和羽化出土率均最低,均为33.33%;在土壤温度8℃、土壤含水量60%、土层深度5 cm的组合条件下蛹历期最长,为36.75 d。从回归分析来看,土壤温度对蛹的发育羽化起着主导主用,特别是对蛹历期、羽化历期、羽化率的影响,在这三个回归方程中,其偏回归系数绝对值最高,分别16.2、9.70、5.94;土壤含水量对羽化出土率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其偏回归系数最高为75.42,对羽化率的影响仅次于土壤温度,而对蛹历期、羽化历期影响较小;土层深度对蛹历期、羽化出土率的影响分别次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其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分别为0.46、7.92,对羽化历期和羽化率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5.
不同预埋方式对柑橘大实蝇越冬蛹羽化出土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圃置蛆柑法和观察圃埋蛹法获得的大实蝇越冬蛹羽化出土始见日、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终见日有明显差异,埋蛹法不同深度处理的结果也有一定差别。置蛆柑法整个羽化出土期为21 d,时间最长。深度3 cm埋蛹法始见日比置蛆柑法早5 d,深度5 cm以下埋蛹法与置蛆柑法始见日相近,深度10 cm埋蛹法与置蛆柑法发生期基本吻合。置蛆柑法羽化盛期内,每日不同时间段的羽化出土数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豚草条纹叶(虫甲)在北京地区年发生3代,以成虫入土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底至5月上出土活动。1、2、3代成虫分别于6月中下、7月下至8月初和9上中旬羽化出土。在26±1℃恒温条件下,雌雄成虫的寿命为82.5和67.8天。产卵前期16.5天,产卵期49.1天,一生产卵394.5粒。成虫一般仅在产卵后第30天前后出现一次明显的产卵高峰。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5.0、13.9和12.9天,在保温条件下,卵的孵化率最高,达92%。幼虫和蛹的存活率在16±1℃、26±1℃恒温及20~27℃室温条件下,差异不明显,最高78%,最低66.7%。  相似文献   

7.
将棉铃虫卵和蛹在(9±0.5)℃低温下处理不同时间 ,结果表明 ,卵处理1~6d的幼虫孵化率为88.4%~66.2% ,处理7~9d的为55.9%~22.0% ;蛹处理1~5d的成虫羽化率显著高于处理6~7d的 ;蛹的历期以处理 5d以内的成虫羽化高峰期较为接近。试验结果对棉铃虫的抗药性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苹果天社蛾是晉中果区后期害虫。以5龄幼虫为害最重,取食量約占整个幼虫期总食量的90%左右。幼虫期平均为31.2天。以蛹在寄主树下距主干1米以內,土深2—12厘米处,做土室越冬。越冬蛹分布的密度因寄主而不同。成虫羽化出土与7、8月份降雨量及越冬蛹深度有密切关系。成虫产卵及幼虫取食对寄主有一定的选择,榆叶梅最爱好,杏树、苹果次之。此虫年只一代。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7月下旬达盛期。卵7月初出現,8月上旬为盛期。幼虫7月中旬开始为害,8月中、下旬达盛期。9月下旬幼虫逐渐老熟入土化蛹越冬。防治药剂以25%DDT乳剂、50%可湿性DDT、6%可湿性666 150—300倍液效果为佳。要求把幼虫消灭在4龄以前;也可結合秋耕挖蛹,注意果园植物的配置等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蛆柑就是柑桔大实蝇,属柑桔重要病虫害之一。认识不足防治不力会给柑桔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消灭柑桔大实蝇治住蛆柑关键是把住三关。即成虫羽化出土关,成虫上树关,幼虫入土关。1守住成虫羽化出土关柑桔大实蝇是以老熟幼虫化蛹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的5月份继续羽化出...  相似文献   

10.
马褂术叶蜂是马褂木的主要害虫,萍乡和铜鼓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作土室变预蛹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上旬出现幼虫。幼虫23天就开始入土越冬,此虫发生在纯林比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虫棉花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影响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我国研制的转基因抗虫棉(Bt棉)品系CK595-1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对棉铃虫1~5龄幼虫存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Bt棉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和体重抑制率有明显的器官和幼虫龄期间差异,其活性顺序为叶>蕾>铃>花,其作用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棉铃虫1~4龄幼虫连续取食Bt棉叶片和棉蕾不能正常化蛹,5龄幼虫可部分化蛹及羽化;1~4龄幼虫取食Bt棉的花及2~5龄幼虫连续取食Bt棉铃后均可部分化蛹及羽化,化蛹率随龄期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2011年~2012年,笔者开展了柑橘大实蝇羽化出土观测.结果表明:宜昌市柑橘大实蝇羽化出土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历期24d ~ 28d左右,羽化盛期历期7d~15d;羽化出土率40%~90%;同一地区随着海拔升高,羽化出土发生期相应推迟,不同海拔高度羽化率(或蛹死亡率)则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棉铃虫在甘肃省河西地区重度发生,严重阻碍了玉米生产。为有效防治棉铃虫,保障玉米生产安全,本研究调查了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介绍了两种高效施药器械的应用,并测定了两种生物农药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棉铃虫在河西地区1年可发生3代。越冬蛹主要分布在0~5cm土层中,占总越冬蛹量的55.56%,2016年玉米连作田平均蛹量200.10头/667m2。越冬蛹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为5月中下旬,1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7月下旬,2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8月中旬。棉铃虫成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产卵习性不同,玉米雌穗吐丝后87.86%的卵着落在花丝上。29℃下,棉铃虫卵期4.53d,幼虫平均历期24.60d,蛹期9.93d,成虫寿命为10.07d,完成一个世代需49.13d。田间防治效果显示,高架喷雾防治效果优于无人机喷雾。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效果较Bt高,且速效性好。综上所述,河西地区棉铃虫越冬基数大,以2代棉铃虫为害最重,玉米吐丝期为防治的关键时期,喷雾防治时可优先选用高架喷雾方式。  相似文献   

14.
冬耕可灭棉铃虫王玉堂(山东省东平县农委271500)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cm处(深的可达9cm)化蛹越冬。冬耕对越冬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1.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  相似文献   

15.
酸模角胫叶甲(C.astrophysa atroeyanea Motschulsky.)是蓼科杂草的天敌昆虫,寡食性,对农田常见杂草齿果酸模(Rumex dentatus L.)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成虫、幼虫取食齿果酸模叶片,大龄幼虫群集蚕食叶片,使之仅剩叶脉,导致植株枯死。酸模角胫叶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寄主植物根部13~17cm深土中越冬、越夏。翌年3月中旬越冬成虫出土,取食、交配、产卵,孵化幼虫大量取食,老熟幼虫入土化蛹,羽化成虫出土活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成虫入土越夏、越冬。控草期达50~60d。  相似文献   

16.
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羽化及抗寒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试验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我国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华南棉区棉铃虫种群成虫羽化和滞育蛹抗寒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4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有利于棉铃虫的羽化。棉铃虫成虫羽化阶段是对土壤含水量最为敏感的时期,在土壤相对含水量60%条件下,共计有83.33%的蛾不能正常羽化,此阶段引起的非正常羽化率占总数的47.61%。导致50%个体不能正常羽化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布于56.68%~65.96%之间,不同地理种群间差别不大。土壤含水量增大导致棉铃虫抗寒能力明显降低,在-15℃和土壤相对含水量0%、40%和80%条件下,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滞育蛹的致死中时间(LT_(50))分别由46.99h和40.43h下降到21.21h和9.88h。  相似文献   

17.
为了高效防控果园李小食心虫, 本文研究了李小食心虫羽化规律、化蛹场所、成虫寿命、产卵习性等生物学特征, 结果表明:在1天之中有40.39%的李小食心虫在上午8:00-12:00羽化, 羽化后第4天成虫开始产卵, 并有2个产卵高峰期, 分别在羽化后第5~6天和第8~9天; 雌成虫平均寿命为8.60~9.08 d, 雄成虫为7.40~8.11 d, 不同营养对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 但对产卵量有显著影响, 取食10%蜂蜜水的雌成虫产卵量最高, 平均达51.56粒/雌, 与不取食的雌成虫产卵量有显著性差异; 有83.34%的卵产在果实上, 显著高于在其他部位的产卵量; 产卵后第2天便有幼虫孵化, 第3天的卵孵化率为43.81%, 显著高于其他日龄卵的孵化率; 有47.40%的幼虫在0~3 cm深土壤中化蛹, 显著高于其他场所的化蛹量; 6月之前幼虫没有滞育现象, 7月上旬有53.58%的幼虫进入滞育。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一年发生4~5代,第一代和第五代发生在棉田外寄主植物上。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始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卵10.6℃和46.2日度,幼虫9.0℃和245.9日度,蛹12.8℃和144.7日度,全世代11.7℃和454.1日度。雌蛾交配率50%左右,多数交配1次,交配了的雌蛾平均产卵千粒以上。幼虫食料种类对幼虫的发育速度,脱皮次数,幼虫体色,蛹的素质和雌蛾生殖力都有很大的影响。幼虫在自然日长12小时左右和温度20℃左右发育,化蛹后处在19℃以下的温度下,出现50%左右的滞育蛹。田间越冬的蛹4月中旬至5月羽化,越冬蛹期平均202~210天。田间种群消长属第三代多发型。7~8月降雨适量,分布均匀,对棉铃虫发生有利。近年来由于棉区耕作制度和作物品种的变化,棉铃虫的发生趋向减轻。  相似文献   

19.
(1)枸杞实蝇 Neoceratitis asiatica (Becker)属双翅目实蝇科(Trypetidae),分布于我国的宁夏、青海和新疆。其幼虫专以枸祀的果实为食。(木巳)果被害率一般为22—55%。(2)实蝇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幼虫发生在结果时期,为害最重,虫口密度最高;第二代次之;第三代最少。以蛹在土内越冬,分布在土下1—3寸处。卵产于果内嫩种子上,每果1卵,幼虫生活在果内,成熟幼虫由果柄附近钻出落地入土化蛹。成虫寿命,雌虫平均14天,雄虫5.5天。卵及幼虫21.6天,蛹18.3天,一个世代约需46.4天。(3)根据三年来防治试验:在越冬蛹羽化以前(约5月上旬),用6%r666粉剂每亩6斤土壤处理,防治初羽化的成虫有效。土面撒布666粉也有一定的效果。摘除蛆果深埋,并撒布6f6粉,亦有实际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表明,棉铃虫在甘肃敦煌棉区年发生3~4代,第4代为不完全代。明确了各世代的盛发期和主要寄主作物。阐明了棉铃虫在本棉区可以安全越冬。越冬蛹主要分布在0~5cm的土层内,且四周地埂是棉铃虫越冬的主要场所,冬灌可显著降低越冬蛹的存活率。结合多方面调查资料分析,初步认为本市棉铃虫虫源以本地虫源为主。同时,还在变温条件下,饲养观察了本地区棉铃虫各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