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云南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变异情况,为玉米大斑病菌种群致病力分化和病害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RAPD分析技术,对采自云南省部分地区的56个大斑病菌株进行了RAPD分析。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56个菌株被划分为10个遗传聚类组,RAPD分组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云南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株整体亲缘关系相近,但各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2.
不同玉米品种间酯酶同工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通过品种间叶片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差异性比较,对10个玉米品种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并研究它们的遗传相似程度,为玉米栽培育种和种子纯度鉴定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间酯酶同工酶酶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酶带数、酶带迁移率和酶带的活性上;在亲缘关系方面,沈137与051176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远,05AY2与05AY1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中紫丁糯4号、皖糯1号与天4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3.
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70份普通小麦品种(系)的种子醇溶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醇溶蛋白谱带多态性很高,共检测到28条不同迁移率的清晰谱带.不同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28~0.92,平均为0.61,说明供试材料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将这些材料分成8大类和15个亚类.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致病疫霉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福建省致病疫霉菌的群体遗传结构,为该病原菌的遗传进化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应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致病疫霉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不同地区菌株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利用10个菌株从110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多态性引物10对,对分离自福建省10个不同市(县)的62个致病疫霉菌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共产生9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标记90条,多态检测率为97.8%。利用NTSYpc Version2.1软件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状图。以遗传距离0.57为阈值,可将供试62个菌株划分为4个遗传聚类组,SRAP分组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寄主均无明显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不同地区的致病疫霉菌整体亲缘关系相近,但各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5.
五种冬青科苦丁茶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5种冬青科苦丁茶[即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 J. Tseng),大叶冬青(I. latifalia Thunb.),枸骨(I. cornuta Lindl.),五棱苦丁茶(I. pentagona S. K. Chen,Y. X. Feng et C. F. Liang)以及霍山冬青(I. houshanensis Y. H. He)]共25份种质材料进行了酯酶同工酶的分析,计算了供试材料间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并运用UPGMA法构建了聚类分析图。研究结果表明,25份种质材料共显示出18条谱带;在所有的谱带中,某些是所有供试材料共有的谱带,一些是同一物种所有材料的共有谱带,其余的谱带则显示不同材料间的遗传差异。可以根据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差异在种间水平上将分别属于5个不同物种的25份供试种质材料明显地分开;同一物种不同种质材料的酶谱既显示丰富的多态性,又显示出较明显的相似性。基于酯酶酶谱的25份供试材料间的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1333~1.0000之间。UPGMA聚类分析结果可以把分别属于冬青科5个不同物种的25份苦丁茶种质清楚地分开,按不同物种分别聚类,并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同一物种内的不同种质材料其聚类关系基本上是按种质材料的地域来源进行,同时又与材料的形态特征有明显关系。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冬青科苦丁茶种质材料种级水平分类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可以用于判断冬青科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的起源地域、遗传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几种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光合特性及同工酶酶谱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5种高丹草和2种苏丹草的光合特性和同工酶酶谱特征.依据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4个光合指标的测定结果,综合评定7种供试材料光合能力的强弱顺序为蒙农青饲3号高丹草>蒙农青饲1号高丹草=蒙农青饲2号高丹草=佳宝高丹草>黑壳苏丹草=白壳苏丹草>健宝高丹草.在分蘖期7种供试材料叶片的POD和SOD同工酶酶带数、酶带位点和酶带强弱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蛋白质分子水平上为各材料的鉴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同一种同工酶酶谱表型在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器官材料均表现不同,所获得的酶带遗传信息量比测定单一生育阶段和单一器官材料要大的多,更能系统地反映各供试材料间的遗传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评价肺形侧耳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农艺性状,为肺形侧耳种质资源分类鉴定及遗传育种等提供理论参考。结合拮抗试验、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农艺性状评价等方法,综合分析10个不同来源、产量较高的肺形侧耳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0个供试肺形侧耳菌株遗传相似水平为0.63~0.92,其中以PL7和PL8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说明两者亲缘关系最近;其余各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较低,亲缘关系较远。当相似系数为0.69时,10株肺形侧耳菌株可以分为3个类群;供试菌株在苹果木屑和玉米芯基质上的生物学转化率为75.64%~88.21%,农艺性状存在较大差异,菌盖颜色包括黄白、灰色、白+褐、淡黄、褐色、深灰色6种,菌柄分为细长、中粗、粗长3类。结合ISSR分子标记技术、拮抗对峙试验和农艺性状评价等方法可以准确对供试肺形侧耳菌株进行遗传差异鉴定,表明供试肺形侧耳菌株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差异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酯酶同工酶标记在平菇杂交种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平菇7个杂交菌株和2个亲本菌株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个杂交菌株酶谱相似,但与亲本有较大差异,同工酶标记在杂交菌株中表现有明显的遗传互补性,并有新的酶带产生.  相似文献   

9.
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90个SNPs位点,对97个水稻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90个SNPs位点中有92个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48.42%。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在0.34~1.00之间,平均GS为0.87。贝叶斯聚类和UPGMA法聚类的结果相似,均将供试材料分成籼、粳2个亚种,且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不大。通过SNPs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亚种内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部分供试品种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0.
荞麦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毕节地区栽培荞麦(甜荞和苦荞)24个收集系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酯酶同工酶酶带共13条,其中甜荞有9条酶带,而苦荞有6条.酶带分析及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荞麦的酯酶同工酶谱在种间和种内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种内差异小于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虾源弧菌分离鉴定及分子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进一步了解上海市凡纳滨对虾主养区虾源弧菌的分布特征以及主要种属的分子基因型特征,为本地区虾的弧菌病的流行调查、防控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的方法,对不同时间,不同池塘的虾源弧菌进行分离鉴定,总共分离到52株不同来源的弧菌,其中30株副溶血弧菌(57.7%),9株拟态弧菌(17.3%),7株创伤弧菌(13.5%),4株溶藻弧菌(7.7%),1株霍乱弧菌(1.9%)以及1株河流弧菌(1.9%)。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地区虾源弧菌以副溶血弧菌为主。进而对30副溶血弧菌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分子分型研究,EIRC-PCR指纹图谱显示基因型存在多态性,每个分离株的基因扩增条带数介于4~8之间,大小都在250~4500 bp之间;聚类分析分为5个亚群,其中Ⅰ亚群15株(50%),Ⅱ亚群6株(20%),Ⅲ亚群6株(20%),Ⅳ亚群2株(6.7%),Ⅴ亚群(3.3%)。结果表明,上海地区虾源副溶血弧菌存在一种主要流行亚群,对生产中药物筛选及疫苗研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主产棉区黄萎病菌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提取我国12个省主产棉区26个菌系gDNA的基础上,采用OPY和OPB两组随机引物,对这些菌系的基因组进行了PCR扩增和在分析,40个引物中,12个引物扩增扩增出满意的适合于分析的多态性谱带。聚类分析将26个菌纱分为A、B两个群,Va菌系属于单独的A群,B群则包括了所有的大丽轮枝菌系。B群又分为Ba(Cs、Yc)及Bb两个亚群。Bb亚群下面分3个组,Bb1(AV2、AV3及Ly)、Bb2(Sa、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棉区黄萎病菌系基于RAPD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对23个棉花黄萎病菌系,其中19个为河北省棉区不同致病群(VGs)的代表性菌系,用25个可揭示菌系遗传多态性的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研究了病菌的遗传分化及与其来源和致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菌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在0.442~1.000之间,但大多数菌系间的同源程度较高。基于89个RAPD标记的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菌系被划分为2个RAPD群(RGs)和8个RAPD亚群(RSGs),其中河北省棉区黄萎病菌系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小,95%的菌系归属于同一RAPD群(RG1),仅1个菌系属于RG2。RAPD类群与病菌地理来源有一定相关性,但与病菌致病群(VGs)相关性不大。进一步分析表明,RAPD亚群(RSGs)与VGs间存在一定关系,其中RSG1中的8个菌系全部为强致病力的VGⅠ菌系;RSG2中66.7%的菌系为VGⅡ菌系。RGs和RSGs与菌系是否与落叶型无关。  相似文献   

14.
应用AFLP技术对东亚飞蝗在8个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用SPSS11.5软件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在8个种群间存在遗传分化,同属于沿海蝗区的山东东营与河北黄骅、玉田种群间的关系较近,属于内涝蝗区的河南汝南与属于河泛蝗区的河南兰考、濮阳、武陟种群间聚为一类,但关系相对较远,而有一定地理隔离的河南灵宝种群单独为一类;同时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渝苏303”甘薯离体形态发生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一富  高峰  杨贤松 《作物学报》2005,31(6):749-754
甘薯茎段、叶片和叶柄在附加有1.0 mg/L NAA的MS培养基中培养5天可产生大量的不定根,培养20 d茎段和叶片分化出不定芽。本文以甘薯品种“渝苏303”为材料,研究了甘薯外植体在不定根和不定芽分化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酶(SOD)活性的变化,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和SOD同工酶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6.
安徽野生香菇遗传多样性及杂种优势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利用17个引物对26个安徽野生香菇菌株和6个香菇栽培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在128个RAPD标记中,多态性标记为104个,占81.3%。聚类分析显示,当以相异距离0.25为阈值,32个菌株被划为5个RAPD遗传组,多数菌株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表明供试菌株在DNA水平上存在比较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杂种优势的检测表明亲本间遗传距离较大的组合其杂种优势也较强。  相似文献   

17.
江汉平原大豆品系表型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歆  杨芳  邓军波  汪嫒嫒  何念  陈艳 《作物杂志》2021,37(5):57-634
种质资源是大豆育种的基础,理论方法是品种选育的关键。以64份大豆品系为材料,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大豆品系的10个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筛选适宜江汉平原种植的大豆品系,同时探究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为选育优质高产大豆品种提供种质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品系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19%~46.95%,有效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小;因子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转化为4个主因子,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株高因子、粒重因子和品质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0.067%。由农艺性状与综合得分相关性分析可知,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蛋白质含量7个农艺性状可作为大豆品系综合评价指标。聚类分析将64份大豆品系分成3个类群,类群Ⅰ31份,类群Ⅱ24份,类群Ⅲ 9份,类群Ⅲ大豆品系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江汉平原种植。  相似文献   

18.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是作物氮同化及转移利用的关键酶,本试验研究了玉米灌浆期不同组织器官的GS同工酶表达特性,鉴定了玉米GS同工酶的聚合方式。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玉米不同组织器官的GS同工酶亚基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分子量约40 kD的GS1亚基在所有组织中均大量表达,39 kD的GS1亚基仅在穗位节及穗柄中大量表达,分子量约44 kD的GS2亚基在叶片等光合组织中微量表达。通过改进BNE技术,结合胶内转移酶活性的测定,分析了玉米GS同工酶全酶的大小;利用2-D胶结合Western blot鉴定了GS同工酶相应的亚基组成。结果表明,在玉米组织鉴定出3种分子量不同的GS同工酶,GS2全酶分子量约460 kD,为十聚体;GS1全酶有2种聚合状态,一种是分子量约410 kD的十聚体,另一种是分子量约240 kD的五聚体形式,可见玉米GS同工酶表达存在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棉花黄萎病菌安阳菌系致病类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菌系为对照,3 个不同棉种的4 个品种为鉴别寄主研究了棉花黄萎病菌安阳菌系致病类型的变异。结果表明,安阳菌系的致病力类型有明显变异,其AVS菌株的致病力明显强于强致病力类型的陕西泾阳菌系和我国江苏落叶型菌系VD- 8,且略高于美国强致病力落叶型菌系T- 9,属强致病力类型;病原菌室内培养性状也有变异,AVS菌株是近年出现的新类型,其在病株中分离比例呈上升趋势,AVH菌株在病株中的分离比例则呈下降趋势;黄萎病的田间症状有不同类型,早期落叶型为近年出现的新类型,具有发病早、重、快、损失重等特点;早期落叶型棉花黄萎病的致病菌与AVS菌株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葡萄炭疽病菌种类和遗传特征,给深入研究该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研究对不同地区的26株葡萄炭疽病菌通过形态学和r 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及同源性研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对病菌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将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上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利用Clustalx 1.83和MEGA 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病菌菌落为白色或灰白色,菌丝呈绒状或絮状,分生孢子为圆柱形或圆筒状,单孢,无色;测得病菌ITS序列为500 bp左右,鉴定病原均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不同地区葡萄炭疽菌的r DNA-ITS序列同源性高,亲缘关系比较近,但是各菌株间存在着遗传差异,并且菌株之间差异与地理来源和品种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