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橡胶树炭疽病菌的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从我国海南和云南橡胶主产区分离到22株橡胶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学观察表明其中存在尖孢炭疽菌,ITS序列分析进一步证明侵染我国海南和云南橡胶的炭疽菌为胶孢炭疽和尖孢炭疽。ITS序列多样性分析表明,15株尖孢炭疽菌之间遗传差异较小,7株胶孢炭疽菌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苦瓜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鉴定海南岛苦瓜种植区的苦瓜炭疽病病原,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对采自海南岛的炭疽病菌进行了鉴定,并初步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将来自海南苦瓜炭疽病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与来自台湾、陕西和墨西哥的炭疽病菌同源性最高。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该病菌菌丝生长的适宜pH为9~12,最适pH为10;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适宜pH值为5~8,最适pH为6;黑暗有利于孢子的萌发。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也是苦瓜炭疽病菌病原菌,光照和pH是影响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正为明确洋葱贮藏期干腐病致病镰刀菌的病原菌,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研究人员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洋葱干腐病病原种类进行了鉴定,在CLA培养基上对两株典型菌株的菌落形态和培养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r DNA-ITS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两菌株的ITS序列分别与Gen Bank数据库已知尖孢镰刀菌和层出镰刀菌的同源性均达99%,其  相似文献   

4.
葡萄炭疽病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讨葡萄炭疽病菌的变异和群体结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葡萄炭疽病的发生、流行及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地区的25个葡萄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4个菌株从100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6对扩增条带多样性丰富、稳定性较好的引物组合;对供试的25个菌株进行SRAP扩增,共得到164条清晰可辨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56条,多态性比率为95.12%;利用NTSYS-2.1软件进行病原菌的聚类分析,其相似性系数在0.61~0.95之间。不同地区葡萄炭疽菌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丰富,但各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且菌株之间的差异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不同地区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种内分化,能够准确地鉴定该病菌,以服务于黄瓜抗病育种,对2007-2014年采集的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多主棒孢经单孢纯化获得34个菌株。利用公开发表的特异性引物CCF/CCR对其进行了PCR分子鉴定,结果表明:34个菌株均扩增得到了预期272 bp的特异片段,说明均为多主棒孢菌。应用真菌核糖体rDNA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分别扩增各个菌株的r 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经测序并比对分析,34个菌株均扩增得到了559 bp的特异片段,其中32个从黄瓜上分离的多主棒孢病菌菌株碱基序列完全一致,2个从番茄上分离的菌株碱基序列完全一致,二者的差异在于2个SNP位点T-C、G-A的突变,二者相似度为99.64%。说明,多主棒孢菌属种间的ITS区序列高度保守,利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可以为多主棒孢菌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依据,可以区分出黄瓜和番茄寄主上的多主棒孢菌。  相似文献   

6.
探明绥江半边红李炭疽病为害程度及病原菌的种类,可为李树炭疽病的防控提供依据。以绥江县2个主要种植区会仪镇和新滩镇的6个半边红李果园为研究对象,对炭疽病为害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炭疽病原菌进行分离保存;利用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及核糖体ITS序列对绥江半边红李树炭疽病致病菌进行了种类鉴定和分析。病害调查表明,新滩镇比会仪镇的危害程度严重。单孢分离获得15株分离株,各分离株平板菌落形态略有差异,获得4类不同的分生孢子,经回接验证均致病。rDNA 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初步推定半边红李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复合群(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和暹罗炭疽复合群C. siamense species complex。该研究探查了半边红李炭疽病的为害状况,获得了李炭疽菌的单胞分离菌株,初步鉴定了半边红李炭疽菌归属的复合群。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番茄灰霉病菌种类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单孢分离的方法从山东省11个地区的番茄病害标本上分离获得66个灰霉病菌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5.8S rDNA-ITS序列分析,该66个菌株均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通过序列比对,该66个菌株的ITS序列属于两种类型,并且两种ITS序列只有单碱基差异。利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技术对66个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获得24个ISSR分子标记,其中58.33%的片段具有多态性,该结果表明菌株种群间遗传多样性不丰富。UPGMA聚类分析将66个菌株划分成4个遗传聚类群,遗传聚类群的菌株组成表明遗传群组的划分与菌株的种类和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豇豆轮纹病病原,本研究采用形态观察、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的方法,对采自海口、澄迈、定安、文昌、万宁、陵水、三亚、乐东、东方、五指山等10个市县的豇豆轮纹病病样,进行了病原鉴定和ITS分析。结果表明:病原分离物具有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形态特征。其分生孢子梗褐色,数根丛生或单生,不分枝,直立或弯曲;分生孢子顶生,单生,倒棍棒形、圆柱形,正直或弯曲,褐色、淡橄榄色,具多个隔膜,顶部稍钝,基部有明显的脐。进一步序列分析发现其与NCBI数据库中多主棒孢霉(C.cassiicola)的多条ITS序列相似性达99%以上;系统进化树上,全部分离物聚在一个进化分支上,遗传距离近,差异极小;与对照豇豆炭疽病菌在不同的进化分支上,遗传距离远。综合形态学和ITS分析,将豇豆轮纹病病原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cassiicola)。研究结果为明确豇豆轮纹病病原遗传多样性、成灾机理和防治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近期对兜兰炭疽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室内防治药剂筛选,以便为兜兰炭疽病的大田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人员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 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获得的兜兰炭疽病病原菌的无性态为半知菌类黑盘孢目刺盘孢属胶孢炭疽菌。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9~36℃,最适温度27℃;产孢温度12~36℃,最适温度30℃。胶孢炭疽菌菌丝在55℃下处理20分钟死亡,孢  相似文献   

10.
链格孢属真菌的分子复核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验证中国林业微生物保藏管理中心库藏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菌种资源分类地位的准确性,探索一种链格孢属真菌的快速复核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ITS序列分析、NCBI blast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林业微生物保藏管理中心库藏链格孢属的36个种及未定种的375个菌株进行分子复核鉴定以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的375个菌株中,有21个菌株的分类地位不准确,其中有9株菌的ITS序列与链格孢属菌种的同源性在92%~96%之间,另外12株菌的ITS序列与链格孢属菌种的同源性在60%~85%之间。基于ITS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29个小孢子种的37个生物型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分支,而6个大孢子种与外群Ulocladium sp.聚在一个分支。本研究中,ITS序列分析可以用来区分和鉴定形态差别明显的大孢子种,但无法区分亲缘关系较近的29个小孢子种。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PMD18-T为载体,对10个镰刀菌菌株的rDNA的ITS区及28S部分片段进行了克隆、测序,用DNAMAN4.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分析了菌株间的同源性及遗传距离,并建立了分子系统进化树。试验结果表明:所测各菌种间的亲缘关系在92.2%~99.9%之间,反映了种间较大的遗传差异,这与形态学上把它们鉴定为不同的种相吻合,而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分离的同一菌种的不同专化型,其同源性高达96.6%~100%,说明同一菌种的不同专化型,在rDNA基因序列上碱基差异甚微,同源性很高。  相似文献   

12.
甘蔗赤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ITS序列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蔗赤腐病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5株病原真菌(CF-1、CF-2、CF-3、CF-4、CF-5),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F-1和CF-4均能引起与田间病害一致的症状,通过ITS1和ITS4对致病菌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结果显示,菌株CF-1与KU933924.1相似性达到99.00%,CF-4与MH854879.1相似性达到99.42%。综合病害症状观察、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结果,将甘蔗赤腐病病原菌CF-1鉴定为镰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将CF-4鉴定为球黑孢菌[Nigrospora sphaerica (Sacc.) E.W. Mason.]。  相似文献   

13.
ITS序列在苦荞麦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精确有效地鉴定苦荞麦种质资源,根据ITS序列通用引物,以苦荞麦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出ITS(internal translation spacer)序列,在克隆测序的基础上对荞麦属5个栽培苦荞麦中进行分子鉴定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5个供试材料ITS序列的变异小,序列长度在584~590 bp之间,G+C含量高,为67.5%~68.5%。(2)通过聚类方法分析发现‘建德苦荞麦’和‘红花苦荞麦’聚为一支,‘西荞2号’和‘西荞3号’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来源地黄瓜疫霉菌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遗传多样性,从湖南省内5个黄瓜种植区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黄瓜疫病病株分离纯化,利用形态学方法观察孢子囊形态。再运用PCR技术分别进行ITS以及β-tubulin扩增测序并与Genbank的中相关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经形态学初步鉴定22株黄瓜疫霉菌株,ITS-PCR序列长度约为780 bp,β-tubulin-PCR序列长度约为800 bp,所有测得序列与下载自Genbank的相关序列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用于构建系统发育树的序列分为2个大的聚类I和II,黄瓜疫霉菌均位于I组内,由于来源地差异,不同地区的黄瓜疫霉菌又被聚在不同小类;β-tubulin序列在系统发育分析中被分为4个聚类,22个P. melonis序列与下载的P. melonis序列均在聚类组I中。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疫霉属种群间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不同地域的黄瓜疫霉菌遗传多样性表现出差异,但总体趋势是相同来源地的菌株亲缘性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5.
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玉米链格孢菌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证明其为玉米链格孢菌叶斑病病原菌。利用PCR技术对病原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进行扩增,并克隆、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其与GenBank中报道的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同源性为99%,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该病原菌为细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16.
龙眼采后腐烂相关细菌与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龙眼腐烂果实中分离细菌和真菌,并结合菌落形态观察以及16S rDNA和ITS序列分析对所分离的细菌和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龙眼腐烂果实中分离得到11株细菌和7株真菌。菌落形态观察以及16S rDNA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细菌主要鉴定为奥斯陆莫拉菌、短小芽胞杆菌、柠檬明串珠菌、肠膜状明串珠菌和东方醋酸菌。所分离的真菌主要鉴定为淡色生赤壳菌、葡萄座腔菌科真菌、间座壳菌、疖葡萄座腔菌和木贼镰孢菌。从龙眼腐烂果实中分离到的细菌和真菌目前在龙眼采后病害中未见相关报道,对于其致病性检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回接验证,以明确导致采后龙眼果实腐烂的主导微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