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近十几年来,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的选育研究进展迅速,目前已培育出了许多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和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种(包括显性核不育和隐性核不育),这些杂交种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细胞质雄性不育被认为是目前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应用最广泛、成效最显著的途径。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具有杂种优势强,杂种制种技术简便,可以省去人工去雄、进行育性标记、拔出可育株的麻烦,生产成本低,制种质量高等优点。但是由于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亲本的一些固有特点,加上制种人员对制种技术规程掌握、重视不够,往往造成种子质量差,影响杂交种的纯度和增产潜力的发挥。现介绍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制种主要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大豆是典型的自花授粉农作物,天然异交结实率不到1%。大豆雄性不育利用为大豆杂交育种开启了一扇大门,有效地挖掘了大豆的生产潜力,为大豆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大豆雄性不育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现在已挖掘出来的大豆雄性不育材料中,多数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的,少数是由细胞质控制的。我国在选育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方面是遥遥领先的。综述了大豆雄性不育的分类和利用杂种优势上所取得的进展,探讨了利用大豆杂种优势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展望了大豆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杂优豆1号(代号HS9816)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1997年以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与恢复系WR016组配的杂交大豆新组合,2004年10月29日已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继吉林省农科院育成世界上第1个杂交春大豆后又一个通过正式审定、可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大豆杂交种,也是世界上第1个杂交夏大豆。2002-2003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中豆20增产15.37%,  相似文献   

4.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的选育及其特性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组合N8855×N2899的F#-1表现雄性不育,经与N2899连续回交4代,选育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花粉败育率为100%的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及其保持系NJCMS1B。不育系雌性育性正常,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雄性不育性稳定。在回交世代BC#-1F#-1、BC#-2F#-1不育株中发现个别花内含有2个雌蕊(周围20个雄蕊)、3个雌蕊(周围30个雄蕊)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综述了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和细胞质雄性不育优点和缺点基础上提出了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一条新途径——细胞核十细胞质雄性不育,根据细胞核不育基因的显隐性、稳定性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稳定性不同,可以将该途径进一步分成显性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隐性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细胞核不育+生态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和细胞质不育+生态型细胞核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从已授权的专利、不育系研究、杂种优势和传粉研究4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从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大豆不育系研究虽然起步晚,但进展快,不仅首先发现了最有利用价值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并很快转向实用化研究.同时,在制种技术等研究上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7.
杂种优势是培育高产、优质、高抗作物新品种的主要手段,而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直接决定着作物杂种优势育种的成功.利用60Co-γ射线诱变首次创制出糜子(Panicum miliaceum,2n=4x=36)雄性不育突变体M207A,并对其进行了育性鉴定和初步的遗传分析,目的是利用该突变体进行糜子杂交种的选育、在糜子中实现杂种优势的利用.首先采用室内花粉镜检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突变体进行了育性鉴定;将突变体与育性正常的糜子品种配组杂交获得的F1和F2群体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种植,对不育突变体的遗传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株花药褐化,无外露,花药干瘪,不育度在95%以上,不育性状稳定;利用育性正常的品种给稳定的突变体进行授粉,其结实率可达到正常水平;自交F2群体中育性分离比例为35:1,符合单基因座位上同源四倍体基因的理论分离比,说明该突变性状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可遗传的”无花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雄性不育突变材料M207A的创制,为糜子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8.
小麦杂种优势研究现状及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即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系统(三系),核基因雄性不育和光温敏雄性不育(两系),化学诱导雄性不育,杂种优势F2代利用研究的现况。着重介绍了T、V、K型雄性不育利用,太谷核不育与光温敏不育利用,CHA诱导雄性不育利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现状。对小麦杂种优势应用于大面积生产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利用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 ,育成W93 1A等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 ,并实现“三系”配套 ;通过回交和测交先后育成 2 9份不育材料 (系 )、45个恢复系及 2 7个强优组合。其中已有 2个组合参加安徽省大豆良种区域试验 ,增产显著 ;在制种技术上取得显著进展 ;预计“十一五”后期有望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0.
利用恢复系 R113与10种不同细胞质的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 Selkirk(或Chris)杂交,以鉴定 R113对这些雄性不育系的恢复力。其中有7种细胞质的雄性不育性在不同程度上为 R113所恢复。证明了 R113恢复性的广泛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R113对 Ae.ovata 细胞质不育的恢复度极高,其恢复性可能由两对恢复基因控制.根据杂交种与其亲本之间以及同质 Selkirk 与异质 Selkirk 品种之间的比较,大多数所测性状,如株高、抗倒伏性、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粒重等,在 Ae.ovata 细胞质背景下都有明显的优势.试验证明,在小麦中确实存在着两种杂种优势:即核间杂种优势和核质间杂种优势。Ae.ovata 细胞质的缺点是较晚熟,然而,延长春化时间可以提早抽穗;在其同早熟亲本杂交的后代中,也可以选出早熟植株.在小麦常规育种中或在杂种优势的利用上,可以应用 Ae.orata 细胞质把上述两种杂种优势结合起来,选育优良的小麦核质杂种品种或杂种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