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水稻制种不育系穗上发芽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杂交水稻制繁种生产中,经常发生穗发芽现象.本试验对以培矮64S、协青早A、珍汕97A、K17A等7个不育系为母本,以中9308、明恢63、中2070等17个恢复系为父本,对杂交种子进行田间穗上发芽的测定、新收种子室内发芽试验及种子α-淀粉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子穗上发芽率和穗发芽指数具有显著差异;平均穗上发芽率和穗发芽  相似文献   

2.
利用水稻幼苗中胚轴长度和芽鞘颜色快速鉴定汕优63种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少华  管晓春 《种子》1999,(6):64-64
1前言“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直接关系到水稻大田生产的产量,误用纯度低的伪劣种子,往往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种子纯度的高低是种子质量优劣的关键性指标。快速准确地测定种子纯度是种子检验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利用水稻中胚轴长度及芽鞘颜色的高度遗传性,通过多次反复试验比较,发现根据水稻幼苗中胚轴长度及芽鞘颜色可将汕优63杂种与其亲本珍汕97A、珍汕97B、明恢63及大小青操等加以区分。2材料和方法2.1材料汕优63杂交种子、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恢复系明恢63来自江苏,分别为一级种和原种,大、小青探由人工配制…  相似文献   

3.
混入汕优63制种田母本珍汕97A(不育系)中的杂株主要是珍汕97B(保持系)。因A、B两系是姊妹系,其生物学典型性状抽穗后方有部分明显区别。因此,制种田母本的去杂工作一般都在后期进行。抽穗扬花期如不及时、彻底将保持系去除,将会引起生物学混杂,严重影响种子纯度,降低杂种优势,给大田水稻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大面积制种进入抽穗扬花期后,制种农户多注重割叶、打“九○二”、人工辅助授粉等农活操作,而忽视对杂株保持系的及时去除工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珍汕 97不育系与珍汕 97保持系成对回交的基本做法 ,分析了 1989~ 1998年连续十年珍汕 97不育系与珍汕97保持系成对回交结实情况。作者认为 :要使成对回交结实粒数在 10 0 0粒水平 ,不育系种植密度宜扩大到 30 cm× 30 cm,不育系单株有效穗应在 14穗以上 ,人工剪颖 12 5 0朵以上。  相似文献   

5.
根据几年来杂交稻纯度海南鉴定和本地大田种植鉴定结果,汕优63组合中的杂株93%以上是珍汕97A和珍汕97 B(现简称A、B)。这两种杂株在种子外部形态上与汕优63种子无明显差异。为探讨汕优63种子室内纯度鉴定技术,研究A、B种子与汕优63种子的典型特征和区别方法,从1989年冬到1990年春,经室内反复观察鉴定,再与海南穗期鉴定结果比较,初步认为,根据种子腹白程度进行室内纯度鉴定,其方法简便易行,准确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以野败型细胞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及其保持系珍汕97B的总DNA为模板,从100个引物中筛选到OPA12对珍汕97A能扩增出一条1600 bp的特异带.用OPA12扩增野败型细胞质的龙特浦A及其保持系龙特浦B、矮败型细胞质的协青早A及其保持系协青早B、恢复系明恢63、珍汕97A/明恢63的F1和F2个体的总DNA,不育系、F1和F2所有调查个体都有16  相似文献   

7.
张传贤  吴晓宏 《种子》1990,(4):45-47
汕优系统组合在我国杂稻生产中占很大比重,目前推广面积达一亿亩左右,占杂交稻面积的60%以上。宁波等地区珍汕97A 是主要的不育系,但它在成熟过程中遇雨而穗上发芽的现象十分显著。这些地区珍汕97A 一般年份芽谷率10%左右,轻年也有2~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籼杂交稻亲本的DNA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何光华  裴炎  杨光伟  谢戎 《作物学报》2000,26(4):449-454
利用9个随机引物对42个中籼“三系”杂交稻骨干亲本(保持系和恢复系)进行了DNA遗传差异 分析。 结果表明: 恢复系、 保持系遗传多样性小。 恢保间遗传一致性高达0.87, 遗传 距离则为0.1377。 保持系已选育出较多的材料遗传差异超过了珍汕97B, 而恢复系选 育仍 未突破明恢63, 杂交稻遗传差异未明显大于汕优63。 双亲遗传差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和褐飞虱目前是我国水稻产区最重要的病虫害。汕优63曾经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组合,然而其易感白叶枯病、稻瘟病、褐飞虱和品质等问题导致其近年来在生产上基本没有了面积。本试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4、Bph15同时导入到汕优63的亲本明恢63和珍汕97B中,以改良汕优63的褐飞虱抗性;同时将抗稻瘟病基因Pi1、Pi2导入到已改良的珍汕97B中,使后者同时获得褐飞虱和稻瘟病抗性。褐飞虱苗期鉴定结果表明:改良的杂交稻(聚合Bph14,Bph15或单基因)的褐飞虱抗性较对照(汕优63)显著提高;穗颈瘟田间自然发病结果也表明:聚合Pi1、Pi2的杂交稻发病率仅为约6%,明显低于对照汕优63(约90%)。田间农艺性状考察也表明改良型杂交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对照基本一致,产量高于对照或与对照相仿。这些改良组合可以为进一步培育绿色超级稻提供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10.
乙烯与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田长恩  梁承邺 《作物学报》1999,25(1):116-119
从幼穗发育的IV到VII期,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幼穗和叶片的ACC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均高于其保持系(珍汕97B)。外施乙烯释放剂乙烯利使保持系花粉可育度明显下降;外施ACC合成酶抑制剂AVG引起两系幼穗ACC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下降,并使不育系花粉育性得以部分恢复,而在外施AVG的同时再施以乙烯利则AVG的恢复作用消失。  相似文献   

11.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内源GA1+4和IAA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以水稻野败型与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为材料,用酶联免疫检测法测定了幼穗与倒二叶中内源GA1+4与IAA含量。结果表明,珍汕97A与花76-49A倒二叶中的GA1+4含量低于各自保持系的。珍汕97A幼穗GA1+4含量低于其保持系的,而花76-49A的幼穗GA1+4含量近似于其保持系的,与此不同,珍汕97A与花76-49A的幼穗与倒二叶中IAA含量则均显著低于各自保持系的。其中珍汕97A的I  相似文献   

12.
汕优组合制种,由于珍汕97A分蘖期不集中,花期长达14~18天,而父本花期一般为12~14天,往往出现珍汕97A头花落空、盛花不逢、尾花缺粉的现象。同时,由于珍汕97A颖花开颖角度小,柱头双边外露少,加之开花时间比父本迟二三小时,因而父母本异交率低,致使制种产量长期处于低产状态。1992年,我们针对上述原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使配制的1971.2亩汕优77和汕优63平均  相似文献   

13.
一、水稻品种(品种登记号为GS01001—1989~GS01010—1989): 名称来源扬稻2号 BG902系选威优35 V20A×二六窄早浙辐802 用四梅2号辐射选育汕优63 珍汕97A×明恢63 73—07 红梅早×7055 汕优桂33 珍汕97A×3624—33 秀优57 秀岭A×C57 紫金糯复虹3号×(辛尼斯×南粳15r)F1 双桂1号桂阳矮C17×桂朝2号桂朝2号晚籼×早籼二、麦类品种(品种登记号为GS02001—1989  相似文献   

14.
我司是安微省杂交稻“三系”提纯、繁殖和制种基地。1992年,我们按《改进籼型杂交稻“三系”亲本配套提纯操作规程》继续进行汕优63、协优64二套材料的提纯,繁殖珍汕97A、协青早A500亩,不育系平均纯度达99.8%,保持系和恢复系纯度达99.9%。在提高亲本纯度方面,我们的作法是:从亲本提纯基础工作做起,严把“五关”,实施“五个”改进。  相似文献   

15.
《种子》1984,(4)
杂交水稻珍汕97不育系繁殖,常受气候因子的影响,导致高产年分种子积压,低产年分种子不足。为了弥补因自然条件造成的缺陷,解决不育系繁种产量年度之间的不平衡;摸索不育系的繁种减少代数,保持种性,必须进一步测定珍汕97不育系和国际26新、陈种子配制成汕优六号的杂种优势,及其在生产上利用价  相似文献   

16.
对6311 S和珍汕97 A分批播种比较试验和开花习性及对“920”的敏感性研究表明:6311 S播种至抽穗始期80 d,比珍汕97 A长12~16 d;主茎总叶数14.6叶,比珍汕97A多1.7叶;植株较高,分蘖中等,穗型大,单株颖花数多;开花习性、花时、柱头外露率等相当于珍汕97A;对“920”反应比珍汕97 A敏感.因此,6311 S制种特性优于珍汕97 A组合.  相似文献   

17.
汕优 5 5 9是沿海地区农科所用珍汕 97A和盐恢5 5 9配组育成的籼型杂交稻高产新组合 ,1998年 3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探索汕优 5 5 9的高产栽培技术 ,为汕优 5 5 9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在 1997、1998年进行了以栽插密度为主区 ,以分蘖肥和穗  相似文献   

18.
汕优63是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于1980年用珍汕97A×明恢63配制而成的一个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几年来曾多次参加南方稻区区试,  相似文献   

19.
95年由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汕型杂交稻汕优149,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用珍汕97A与该所自育的恢复系成恢149配组育成,是一个丰产性好,抗性较强的新组合。 该组合全生百期143天左右,分蘖较强,苗期长势旺。叶色淡绿,叶片上举。亩有效穗16至18万,穗着粒142粒左右,结实率84%,千粒重29克。出糙率81%,精米率71.5%,整精米率50%以上,米质中上。  相似文献   

20.
T优5537系福建省农科院以珍汕97B/地谷B//龙特B复交后代与珍汕97A经多代回交于1996年选育而成的不育系,与四川农业大学引进的恢复系R537配制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2002年2月通过福建省审定。2002年引入我县作晚稻试种,表现高产、稳产,综合性状好等优点,667m2产量达475.2kg,比对照品种汕优63增产6.94%,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杂交水稻新组合。现将T优5537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特征特性T优5537在我县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28d,比汕优63长2.2d。株高99.2cm,株型集散适中,叶态好,叶色葱绿,剑叶功能期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后期青枝腊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