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建  李民  李发保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8987-8988,8990
[目的]寻求安全、环保的水稻二化螟防治新技术.[方法]研究了信息素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信息素25个诱捕点100 d共诱蛾1 727头(其中越冬代1 128头,一代599头),越冬代蛾交配率为21.66%,一代蛾交配率为50.92%;试验区二化螟一代防效为41.60%,二代防效为86.70%;农民自防对照区二化螟一代防效为82.00%,二代防效为81.60%.试验区比农民自防区减少3次化学农药的使用,一季水稻可节本省工费用201元/hm2.[结论]信息素诱蛾能力强,可望用于水稻二化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是沿江稻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二化螟的防治水平,探索二化螟防治新技术,2016年进行了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水稻二代二化螟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纯使用二化螟性诱剂防治二代二化螟的防效达85.32%,与常规化防效果相当,该项技术在二化螟中等或偏轻发生年份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性诱剂防治二化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和方正县对应用二化螟性诱剂诱杀雄性二化螟成虫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芯田间诱杀持续期为31-36 d,每晚最大诱蛾量分别为1120头和590头。性诱剂诱杀区枯心苗率、虫株率和白穗率与对照区相比差异显著。性诱剂诱杀区和常规施药防治区增产率分别为20.7%和19.2%,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2和1∶13。研究表明:性诱剂诱杀效果较好,与化学农药防治效果相当。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达到了节本、简便、增产、增效、增收的目的,是一项可以大力推广的绿色植保技术。  相似文献   

4.
4种小菜蛾性信息素的诱蛾效果和田问防效试验表明,宁波市北仑纽康生物信息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制的性信息素的田问诱蛾效果极显著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研制的和台湾生产的,其中宁波研制的平均日诱蛾量94.99头,桶,最高平均日诱蛾量194.00头,桶;性信息素应用能使网纱隔离区田问小菜蛾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与同类型同生育期正常用药的露地蔬菜相比,对幼虫的田问防效为84.74%,对蛹为79.34%。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于2021年对武冈市晚稻二化螟进行了防治。通过对各处理二化螟成虫诱捕量、枯鞘率、枯心率及产量的调查,评价其对二化螟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能显著降低二化螟成虫诱捕量(P <0.05),性信息素安装后0~42 d干扰率达95.28%~97.17%,安装42 d后干扰效果有所下降;在第42天更换1次性信息素后能持续起效,更新后干扰率可达92.52%及以上;从枯鞘率来看,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性信息素处理区的枯鞘率较低,表明其对防止二化螟为害有一定效果,其中8月24日和9月7日,仅用性信息素防治的处理防效达31.03%~40.22%;从枯心率来看,性信息素的防效与农药防效相当,但二者结合使用效果更好、更稳定,成熟期防效达62.34%;使用性信息素的处理能间接增加水稻产量,增产率在10.00%以上。由此可知,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干扰二化螟成虫交配,防治效果明显,结合1~2次农药防治,能有效防治二化螟为害。  相似文献   

6.
试验田早晚稻设性诱区、性诱+药剂区、对照区三个大区处理,不设重复,评估性诱防治二化螟的效果。在一代二化螟稳定期调查,在空白对照区相比,性诱区平均每丛的枯心数较对照区减少46.3%。从田间调查数据来看性诱区的每丛枯心数高于性诱+药防区,但目测差异不大。使用二化螟性诱群集诱杀技术防治,对二化螟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可以减少1-2次药剂使用量,分蘖期防效在50%左右。在目前对二化螟缺乏高效药剂,性诱群集诱杀二化螟技术可以做为一种二化螟防治主要措施之一,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水稻上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的目标,从害虫综合防治的角度,探讨昆虫性信息素、害虫天敌生物防治措施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进一步降低水稻白穗发生率。试验初步确定了二化螟性信息素和赤眼蜂的使用均能够有效降低水稻二化螟对水稻所造成的白穗,明确了安徽喜丰收、宁波纽康、昆明猎虫性诱剂诱芯在辛街镇邹里村、金鸡乡东方村对二化螟的诱捕头数可达36~40头;对二化螟的防效可达50%~60%;赤眼蜂对水稻螟虫造成水稻白穗的防治效果可达43%~51%。该试验为云南水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及进一步研究水稻无公害生产提供一个重要手段,为农药的减量使用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应用技术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性诱剂诱杀农作物害虫技术是近几年来广泛推广应用的绿色控害技术。为探索水稻二化螟发生区利用性诱剂诱捕的地理区系差异机制,明确二化螟性诱剂的配比类型,验证昆虫性信息素控制水稻二化螟探索田间应用技术,2010年在桂林双季稻区进行了二化螟性诱剂诱捕水稻二化螟试验,防治效果非常理想,可见,二化螟性诱剂是防控水稻二化螟很有效的措施之一,还可应用于水稻二化螟发生期的预测预报,准确反映出水稻二化螟各代成虫盛期、高峰期,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性诱剂防控水稻二化螟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化螟求爱过程中释放性信息素这一规律,笔者对两种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诱杀二化螟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A诱芯(Cs2009410)能显著降低田间二化螟蛾量基数,从而减轻二化螟的田间危害,利用物理诱杀技术防控水稻二化螟发生危害,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应用性信息素诱杀水稻二化螟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7-1999年在吉林市7个地点进行了性信息素诱杀水稻二化螟的试验。结果表明;性诱芯田间有效期长达42d,水盆诱捕器每盆每晚最大诱蛾量达481头,每盆每日最大诱蛾量Y与每盆每日平均诱蛾量X之间的关系是:随着X的增大,Y对X的倍数逐渐下降,在平均诱蛾量较低时,雄蛾对诱捕器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当虫口密度大时,雄蛾对诱捕器的选择性下降,结果使不同诱盆的诱蛾量接近均等。初步结果表明;性诱杀效果较好,与化学农药防治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加快性诱剂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为材料,研究了大田试验中不同诱捕器及诱芯摆放位置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诱杀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式诱捕器内单放二化螟或稻纵卷叶螟诱芯的诱蛾效果良好,且互不干扰;水盆式诱捕器对二化螟的诱捕效果约为干式诱捕器的1.68倍;诱芯垂直摆放可显著提高诱蛾效果,以干式二化螟诱捕器的前后对比最为明显,垂直摆放诱芯的诱蛾量是水平摆放的5倍.同时,从防治效果、防治成本及生态效益方面分析了性诱剂防治与农户自防的差异,并提出了在性诱剂防治的实践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信息素诱虫板和普通诱虫板进行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信息素诱虫板对假眼小绿叶蝉诱杀效果为日均19.0头/片,普通诱虫板为13.8头/片,信息素诱虫板和普通诱虫板可达到的最高防效分别为71.6%和63.6%,信息素诱虫板有15 d防效高于50%,比普通诱虫板多25%;2种诱虫板诱集的假眼小绿叶蝉在黄板上的分布规律均呈现出上边缘少下边缘多、中间少两边多的规律;对2种诱虫板防效均值进行比较,差异显著(t =5.66 <t0.05).表明信息素诱虫板的持效性和高效性都优于普通诱虫板,能较好的控制害虫的大量发生和危害,建议在茶叶无公害、有机化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二化螟性诱剂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及诱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理论上阐述了昆虫的化学通讯方式和昆虫性息素的生物学特性,二化螟性诱剂的成份,结构及其原理。从实践上开展了二化螟性诱剂的诱捕技术和应用效果研究,并进行了大面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采用水盆式诱捕器简单方便,对二化螟雄蛾具有很好的诱杀作用,成虫羽化期间的盆中日诱蛾量可明显反映出田间虫量。由于诱杀了大量雄蛾,导致田间雌雄比例失调,降低了成虫自然交配率,有效减少了子代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其诱控效果一般为70.0%~80.0%,与杀虫灯或一般药剂的防效相当,该项技术在二化螟中等或偏轻发生年份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以水稻二化螟为靶标,进行性诱剂防治二化螟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性诱荆诱杀二化螟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节约水稻种植成本,保护生态环境,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值得失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不施用农药就能够达到增产增收、保证稻米优良品质的目的,2019年在扶余市得胜镇临河村进行了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示范。结果表明,安装二化螟性诱剂田块的落卵量远低于农民用农药氯虫噻虫嗪+柯朗助剂的田块,水稻枯鞘率及株防效与农民自防田无显著差别,说明安装二化螟性诱剂防治田与农民自防田都能够有效的控制二化螟的危害,安装二化螟性诱剂诱捕器的防治方法完全可以替代农药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石榴花期西花蓟马的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色板、性诱剂诱杀和药剂防治的方法,对石榴花期西花蓟马的防治试验表明:蓝色粘板的诱杀效果最好,其次是黄色粘板,白色粘板效果最差;辅助挂置蓟马性信息素诱芯能增加粘板的诱集量;48%乐斯本乳油和3%汗马啶虫脒乳油在施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达到70.0%、75.2%,可以作为西花蓟马的应急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7.
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新干县、万安县、峡江县、永新县、吉水县在早稻和晚稻上开展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试验。使用技术:应从始蛾期开始诱杀,每667m。挂粘胶诱捕器1个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芯l枚,诱芯每隔30d左右换1次,诱捕器距离地面lm左右。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成虫,防效为30%~5O%,每季水稻减少打药1~2次。当稻纵卷叶螟出现迁入、为害高峰时,每667m3挂1个诱芯难以控制为害。当田间新虫苞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开展药剂防治,性诱剂+药防的效果好于常规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新干县、万安县、峡江县、永新县、吉水县在早稻和晚稻上开展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试验。使用技术:应从始蛾期开始诱杀,每亩挂粘胶诱捕器1个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芯1枚,诱芯每隔30天左右换一次,诱捕器距离地面1米左右。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成虫,防效为30%-50%,每季水稻减少打药1-2次。当稻纵卷叶螟出现迁入、为害高峰时,每亩挂一个诱芯难以控制为害。当田间新虫苞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开展药剂防治,性诱剂+药防的效果好于常规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纽康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对二化螟成虫的诱杀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二化螟性诱剂对对二化螟靶标性强,诱虫稳定性较高,累计诱虫量比测报灯要多,且与测报灯下诱蛾量的动态趋势大体一致,性诱剂监测的蛾峰日比测报灯更接近于大田实际情况,对二化螟成虫预测比较准确,能完全替代测报灯进行二化螟预测预报,与灯诱及田间剥查虫蛹相结合,可起到较好的互补性,能更及时、准确地为预测预报田间幼虫发生为害期提供依据,可以作为基层测报人员监测二化螟应用于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0.
王志春 《现代农业》2013,(10):36-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棉铃虫连年大面积暴发成灾,给棉花、玉米、豆类、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等造成严重损失。其中尤以棉花遭受的损失最大。为了寻找新的虫情预测预报方法,节制化学农药使用量,以达到可持续控害减灾、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之目的。1992~1995年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就以性诱剂进行大面积诱杀防治。结果表明:在棉铃虫大发生的情况下.大面积连片防治不仅可以代替或部分替代化学农药。而且在整体防治效果和防治费用等方面优于黑光灯和树枝把诱集等防治方法。笔者现就性信息素在江苏沿海棉旱粮区棉铃虫的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及试验示范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