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河南省主栽的24个大豆品种抗紫斑病的研究表明:有33.3%的品种抗紫斑病,中等抗性品种占29.2%,中感品种占12.5%,25.0%的品种感紫斑病;紫斑病对大豆百粒重没有明显影响,且与成熟期没有必然联系;紫斑病感染2~3级对大豆发芽率没有明显影响,但发芽势减弱,紫斑病感染4~5级不但使大豆发芽率明显降低,而且发芽势严重降低,出苗后子叶霉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黄淮流域主栽的28个大豆品种(系)抗紫斑病的调查表明:有46%的品种抗紫斑病,中等抗性品种占29%,中感品种占11%,14%的品种感紫斑病。感病粒对百粒重和发芽率没有影响,防治大豆紫斑病应从品种选育着手,结合栽培技术及化学防治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1996-2000年应用田间自然病辅和病土盆栽相结合方法,对黑龙江省推广的36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生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36个品种中,抗病品种2个,占供试品种的5.5%,中抗品种9个,占供试品种的25.0%;感病品种13个,占人共试品种的36.1%;高感品种12个,占供试品种的33.3%,这说明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绝大部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都是感病或高感的。  相似文献   

4.
大豆品种对大豆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搜集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当前生产上主推和即将推出的112个大豆品种和品系,进行了对大豆菌核病的人工接菌抗性评价。鉴定出高抗品种1个,占鉴定总数的0.89%。抗病品种12个,占鉴定总数的10.71%。中抗品种17个,占15.18%。感病品种57个,占50.89%。高感品种25个,占22.32%。表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大多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对大豆食心虫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4年,采用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对吉林省新育成的91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抗大豆食心虫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表现高抗品种16份,占17.6%;抗虫品种15份,占16.5%;中抗品种24份,占26.4%;感虫品种29份,占31.9%;高感品种7份,占7.7%。参试品种整体抗性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国家大区北方春大豆参试品种(系)对大豆花叶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对国家大区北方春大豆参试的36份材料进行了大豆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在防蚜网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1号和SMV3号株系。鉴定结果表明,在鉴定的36份材料中没有免疫的。接种SMV1号表现为抗的仅6份,占总数的16.67%,中抗的13份,占总数36.11%,中感的15份占41.67%,感病的1份占2.78%,高感的仅1份占2.78%。接种SMV3号表现为抗的仅2份占5.56%,中抗的2份占5.56%,中感的5份占13.89%,感病的15份占41.67%,高感的12份占33.33%。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对44份大豆新品种(系)接种了东北流行的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并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免疫品种仅1份(钢95144-1),占2.0%;抗病品种15份,占34.1%;中抗品种19份,占43.2%;中感品种3份,占6.8%;感病品种4份,占9.1%;高感品种2份,占4.5%。提出可做为抗灰斑病育种抗源利用的免疫及抗病品种共16份。  相似文献   

8.
在2007年紫斑发病调查基础上,采用9个品种紫斑粒与正常粒,3个地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紫斑病发生受品种的抗病性、产地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紫斑病粒对大豆发芽势、发芽率无影响;在环境条件不适宜紫斑病发生条件下,紫斑病对大豆生育及产量影响不大;紫斑病粒较正常大豆籽粒表现脂肪含量偏高,蛋白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9.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对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转基因品种选育是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主要采用下胚轴接种法对280个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吉林省优势生理小种1号,进行抗根腐病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农科院提供的280份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27份,占9.6%,表现感病的有188份,占67.1%,表现中间型的有65份,占23.2%。  相似文献   

10.
大豆疫霉根腐病生理小种众多、危害性大,对大豆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意义重大,试验通过不同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主要生理小种的抗病性鉴定,以期获得抗病性高的品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抗疫霉根腐病的品种所占比例大,并筛选出高感品种1个、中感品种12个。抗病性鉴定有利于品种的合理布局,对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工接菌和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对大豆食心虫、大豆蚜和大豆菌核病进行了品种抗性鉴定。从92个品种和品系中,鉴定出高抗大豆食心虫6个,抗16个,中抗36个,感虫34个。从112个品种(系)中,鉴定出高抗大豆菌核病1个,抗12个,中抗17个,感57个,高感25个。从34个初选品种(系)中,鉴定出中抗大豆蚜12个,感22个。综合选出抗2虫1病、抗倒伏及高产的多抗品种6个。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展大豆品种炭疽病抗性鉴定,为筛选抗病品种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法鉴定了2011—2019年共590份大豆品种(系)对炭疽病的抗病性。【结果】鉴定出高抗品种(HR)、抗病品种(R)、中抗品种(MR)、中感品种(MS)、感病品种(S)和高感品种(HS)的数量分别为0、70、143、219、148和10份,比率分别为0、11.86%、24.24%、37.12%、25.08%和1.69%。不同年份间抗性品种比率(RR)范围为13.64%~68.00%,其中:2013年抗性品种的比率最高,为68.00%;其次的2012年抗性品种比率为52.00%;2016年抗性品种比率最低,为13.64%。国家热带亚热带地区春大豆组(S1)、国家热带亚热带地区夏大豆组(S2)、国家鲜食大豆春播组(S3)、国家鲜食大豆夏播组(S4)、国家长江流域春大豆组(S5)、福建省大豆新品种组(S6)和其他新品种组(S7)抗性品种的比率范围为5.89%~69.23%,其中:国家热带亚热带地区夏大豆组(S2)抗性品种比率最高,为69.23%;其次为国家鲜食大豆夏播组(S4),抗性品种比率为57.69%;国家鲜食大豆春播组(S3)抗性品种比率最低,为5.89%。【结论】鉴定结果表明,590份大豆品种(系)中,抗病和中抗品种占比为36.10%,没有对炭疽病高抗的品种;春播鲜食大豆缺乏对炭疽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客观反映大豆种质资源对茵核病的抗病水平,排除环境、土壤、年份、生态区和接种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采用相对抗病指数作为抗病指标,于2011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的盆栽场及病圃内进行了大豆种质资源抗茵核病的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抗病品种2份,占试验材料的3.2%;中抗品种1份占所鉴定材料的1.61%,低抗品种29份占所鉴定材料的46.77%,低感品种20份占所鉴定材料的32.26%,中感品种6份占所鉴定材料9.68%,高感品种4份占所鉴定材料的6.45%。试验结果为大豆菌核病抗原大规模准确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安徽省正试和预试品种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水平。[方法]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连续3年对供试的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2010年参试品种对白粉病表现高感的品种占30%,中感品种占53%,中抗品种占17%;2011年高感品种占42%,中感品种占47%,中抗品种占11%;2012年表现为高感的品种占11%,中感品种占57%,中抗品种占32%。[结论]为引导育种方向及品种审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华南地区大豆 Glycine max (L.)Merrill品种(系)及其亲本对7个大豆疫霉菌 Phytophthora sojae 的抗性.【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鉴定67个品种(系)及其亲本对7个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菌菌株的抗性.【结果和结论】67个品种对7个不同毒力菌株PGD1、Pm14、Pm28、PNJ1、PNJ3、PNJ4、P6497的侵染率不同,接种大豆疫霉菌PGD1的侵染率最高,PGD1是华南地区发现并分离的大豆疫霉菌新种,抗PGD1的品种有华夏6号、粤夏2011-4、桂春6号、桂春10号、桂夏1号、浙春3号,占鉴定品种的9%;其次是Pm28和Pm14,接种PNJ1和PNJ4的侵染率较低;另外,对7个大豆疫霉菌菌株都表现感病的品种有29个,占鉴定品种的43.3%.华南地区抗或多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大豆品种较少,需要加强大豆品种抗病种质资源筛选和抗病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保存的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206份月季资源进行了田间筛选调查,根据其病叶率进行了病级划分,并按照病情指数将月季黑斑病抗性分为高抗、中抗、低抗、感病、高感5个等级。供试品种对月季黑斑病表现差异较大,无高抗品种,中抗品种1份,占供试品种的0.49%;低抗品种15份,占供试品种的7.28%;感病品种87份,占供试品种的42.23%;高感品种103份,占供试品种的50.00%。并且对16份抗性资源进行了主要观赏性状的田间调查,以期为今后月季抗黑斑病品种的引进、园林应用和品种选育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45份玉米亲本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对玉米瘤黑粉病表现感病的有豫奥2♀等14个,占供试亲本31.1%;表现中抗品系有豫奥2♂等11个,占24.4%;其余20个品种表现为抗病,占44.4%。玉米丝黑穗病表现感病的有吉单29♂等12个,占26.7%;表现抗病的有33个,占73.3%,其中中抗品种有临奥2♀等11个,占24.4%;抗病品种有吉单29♀等6个,占13.3%;高抗病品种有16个,占35.6%;对2种黑粉病均表感病的有豫奥2♀等3个,占6.7%。表现为中抗的有北玉6号♀等2个,占4.4%。抗病的有吉单29♀等3个,占6.7%。表现为高抗品种德玉28♀等8个,占17.8%。因此,抗2种黑粉病的品种占28.9%。  相似文献   

18.
河南小麦品种对白粉病、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度对河南推广和后备品种120份进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其中对白粉病免疫的品种29个,占鉴定总数的24.2%;高抗白粉病的品种有11个,占鉴定总数的9.2%;中抗品种有27个,占鉴定总数的22.5%;中感品种有18个,占鉴定总数的15%;高感品种有35个,占鉴定总数的29.2%。对叶枯病免疫的品种有南海1号和洛麦22,占鉴定总数的1.7%;高抗叶枯病的品种34个,占鉴定总数的28.3%;中抗品种有29个,占鉴定总数的24.2%;中感品种有23个,占鉴定总数的19.2%;高感品种有32个,占鉴定总数的26.7%。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之一,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筛选抗大豆疫霉菌PGD1的优异抗源和多抗疫霉根腐病种质资源,推导大豆种质抗疫霉根腐病基因,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抗病育种提供有效抗源。【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利用在广东发现并分离的大豆疫霉菌PGD1菌株,接种鉴定主要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湖南、江西和四川等华南省份631份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筛选抗大豆疫霉菌PGD1种质资源;再用其他6个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菌株接种鉴定抗大豆疫霉菌PGD1的种质,筛选多抗资源,通过基因推导方法分析抗病种质的抗病基因类型。【结果】631份大豆种质中有101份种质抗大豆疫霉菌PGD1,占鉴定种质的16.0%;73份为中间反应类型,占11.6%;457份表现感病,占72.4%。其中83份抗大豆疫霉菌PGD1的种质对其他6个不同毒力菌株Pm14、Pm28、PNJ1、PNJ3、PNJ4、P6497的侵染率分别为28.9%、34.9%、9.6%、66.3%、57.8%和10.8%。4份种质同时抗7个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菌株,分别为ZDD21538、ZDD21604、ZDD14286和明夏豆1号,占鉴定种质的4.8%。毒力频率为0的种质有15份,占鉴定种质的18.1%。83份大豆种质对7个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菌株共产生20种反应型,1种反应型与单个抗病基因的鉴别寄主Williams79反应型一致,可能含有抗病基因Rps1c;45份种质产生的9种反应型符合一些2个或2个以上已知抗病基因组合的反应型,这些种质可能含有已知抗病基因组合;38份种质共产生11种反应型既不同于任何含有单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的反应型也不同于2个或2个以上已知抗病基因组合的反应型,它们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结论】华南地区大豆种质中蕴藏着丰富的抗大豆疫霉菌PGD1和多抗大豆疫霉菌抗源,这些抗病种质可作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抗病育种的重要亲本和抗病基因定位的重要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20.
湖南水稻主栽品种稻瘟病抗性的评价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2009年,在桃江病圃对湖南省部分杂交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稻瘟病性进行了鉴定,并以综合指数来评价其抗感水平。结果表明,供试的50个主栽品种稻瘟病抗感水平差异区分明显,无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11个,占供试品种的22%;表现中感水平的品种有17个,占34%;表现感及高感水平的品种有22个,占44%,其中金优系列品种全部表现感病。另外,早稻品种表现中抗的比例最高,占参试早稻品种的28.57%,优于中稻与晚稻。研究还结合稻瘟病生态系分区确定了上述抗感水平不同品种的适宜推广地区,以直接指导和应用于水稻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