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针对安徽省倒春寒常发频发,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品质的现象,结合安徽省生态气候特点,根据多年大田栽培试验和人工室内模拟试验研究结果,划分了小麦倒春寒的危害等级,集成了包含品种选择、种子精选、种子处理、灭茬与整地、培育壮苗、水肥管理、灾前防控与灾后减损等小麦倒春寒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安徽小麦实现抗逆、稳产、优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倒春寒冻害成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倒春寒冻害是目前影响黄淮南片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为此,分析了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倒春寒的成因,提出了相应措施.该区小麦倒春寒发生的时间多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引起倒春寒冻害的主要原因有春季干旱、极端冷暖异常天气交替频繁、耕种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品种耐寒性及耐旱性偏弱等.合理选用小麦品种、科学耕种和栽培管理、春季适时水肥管理、冻害发生后及时追肥浇水是预防和减轻倒春寒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该文分析了安徽省小麦倒春寒发生的特点、发生情况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探讨了通过改变播期、灌水追肥及耐倒春寒品种的利用等措施来预防和缓解倒春寒对小麦的危害,并对2020年小麦倒春寒的发生进行了预测和评估,旨在为安徽省小麦倒春寒的预防与减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不同品种倒春寒抗性差异鉴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晋南冬麦区,以冀麦325、良星99等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同一基因型不同播期和不同基因型同一播期就倒春寒对小麦品种的冻害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播期情况下,倒春寒对不同基因型品种造成的影响差别很大,鉴定出一些极端耐和不耐倒春寒的基因型材料,以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在同一基因型不同播期情况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鲜质量越来越低,麦苗对倒春寒的抗性也越来越差,培育冬前壮苗是提高小麦抗御倒春寒的有效方法;冬小麦不同基因型间的耐倒春寒性与其抽穗期的迟早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试验还对倒春寒造成的冻害程度的记载方法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小麦抗倒春寒性的记载方法。  相似文献   

5.
《山西农业科学》2017,(9):1415-1419
利用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北片水地组临汾试验点2012—2015年小麦主要性状资料和临汾市气象局这4 a的倒春寒气象资料,通过相同品种在正常年份和倒春寒发生年份的性状比较,分析了晋南冬麦区倒春寒对小麦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倒春寒使小麦抽穗期明显提前,公顷有效穗数、成穗率和千粒质量下降,而穗粒数却提高,产量明显下降;倒春寒还导致籽粒容重降低;倒春寒发生较轻时对成熟期和株高没有明显影响,而发生较重时导致株高降低和成熟期提前。  相似文献   

6.
气象性灾害对小麦的影响及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介绍了不同生育阶段干旱、倒春寒、赤霉病、干热风和穗发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提出防控技术,以减少气象性灾害对小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小麦新品种安麦1241选育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麦1241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倒、抗病、抗倒春寒等特点。在2014-2015年河南省小麦品种预试中,参试267个品种,评比产量第一位。在2018年严重的倒春寒中,展现出高抗倒春寒的突出优势。201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相似文献   

8.
通过观察313个小麦品种"倒春寒"冻害情况,分析小麦生长习性、冻害率、冻害指数三者间的相关性,以评价不同小麦品种的抗寒性.结果显示:小麦生长习性与冻害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00,差异不显著;与冻害率间的相关系数为0.18,差异极显著;冻害率与冻害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92,差异极显著.由此可见,小麦生长习性对低温的敏感程度较低,即小麦品种抗寒性与小麦习性并非严格对应.  相似文献   

9.
倒春寒天气对六枝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六枝特区1988-2008年的日平均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同期的小麦产量数据,分析了倒春寒天气特征及其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倒春寒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并提出倒春寒年景小麦生产对冻害的防御措施以及小麦受冻后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0.
倒春寒天气对晋南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山西南部中熟冬麦区2012—2015年小麦产量和3月下旬及4月上中旬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倒春寒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倒春寒是晋南频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不同年份4月上旬最低气温与后期的产量显著正相关,其次为4月中旬,而3月下旬最低气温对后期产量没太大影响;任何品种在其参试的2 a里产量均遵循2014年2015年2012年2013年的变化规律,基因型之间倒春寒抗性差异对产量的作用小于倒春寒对整个小麦群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鉴定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小麦品种西农100和小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周麦18”的抗倒春寒能力,采用大田试验调查穗分化特征,人工气候室低温胁迫处理6 h、12 h、24 h后测定结实率、叶片逆境生理指标和显微结构等,并分析了两个品种各个指标间的差异与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陕西关中大田条件下,西农100比周麦18的穗分化进程提前;倒春寒低温胁迫促使西农100小麦旗叶的SOD与CAT活性增加,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周麦18;同时,低温胁迫使小麦叶片显微结构中厚壁组织出现明显分解与萎缩,西农100低温胁迫6 h叶片厚度较CK(未处理)未发生变化,周麦18叶片厚度则明显减小,低温胁迫12 h以后,两个品种无明显差异。本研究表明,西农100和周麦18都具有一定的抗倒春寒特性,而西农100的抗倒春寒能力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2.
倒春寒天气对云南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云南省1970-1996年12个站点的小麦产量和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倒春寒的变化规律,倒春寒与小麦气象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倒春寒是造成云南小麦大面积减产的重要灾害,小麦气象产量和倒春寒过程的日平均气温和低气温关系密切,干旱年倒春寒天气对小麦生产危害最重。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微喷技术,通过设置不同喷水量研究微喷防控倒春寒的效果。试验结论:(1)微喷可以有效提高最低温度,水量越多提升的温度越高;(2)微喷防控倒春寒对小麦产量、千粒重和株高有显著的提升作用;(3)微喷可提高产量,但水量过多会导致减产,合理的喷水量是每亩地喷5 m~3左右。  相似文献   

14.
1确定适宜的补贴品种 近年来,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非常严重.农民受各方面广告宣传的影响非常大,一些半冬性的品种和未审定的品种在保北地区市场上的销售有上升趋势,甚至个别县个别不适合的品种占据了主导地位.2006年春季出现了严重的"倒春寒"现象,造成一些地区小麦大幅度减产和某些病虫害大面积发生.种子公司和科技人员应尊重科学,配合项目承担单位合理确定补贴品种,不可盲目跟风,发挥职能作用,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的已审定品种,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种植习惯,确保小麦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5.
近10多年,倒春寒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黄怀南片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试验通过对供试品种进行降温后灌水处理,研究灌水对受冻品种产量及构成三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温冷害后及时灌水可以显著提高小麦每穗粒数,减轻倒春寒危害,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6.
由于部分小麦播种早、播量大,加之苗期气温高,导致冬前出现旺长和过苗现象,特别是一些春性品种早播,冬前已经开始起身拔节孕穗,给小麦安全越冬和抵抗倒春寒带来极大隐患,应加强田间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小麦条锈病在山东省开始流行危害.调查表明:主推品种抗性差、菌源充足、田间小气候适宜、农民对小麦条锈病防控不及时等是导致其流行的根本原因,笔者根据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提出了防控关键措施,以期进一步指导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8.
正近几年我省小麦种植区秸秆还田等耕作模式越来越普遍,田间病原基数逐年增加,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并且冬旱、倒春寒、干热风等极端天气发生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为了探索出一条解决小麦病虫害、冬旱、倒春寒、干热风等问题的方案,从而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特进行本示范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及环境条件试验作物:小麦;品种:济麦229。试验安排在菏泽市牡  相似文献   

19.
正小麦冻害与寒潮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也与品种、播期和栽培管理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影响小麦生产的冻害类型主要有冬季冻害、早春冻害(倒春寒)和低温冷害。1.冬季冻害冬季冻害是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寒潮降温引起的冻害。根据小麦受冻后的植  相似文献   

20.
小麦赤霉病化学农药减量控害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已成为江苏省盐城市小麦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严重威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笔者从小麦品种、抗性、种植方式、菌源和气候条件等方面简要剖析了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原因,提出了推广种植耐病性品种、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等减轻赤霉病发生的基础措施.从准确监测、适期防控、精准选药和优化施药技术等方面阐述了赤霉病化学防控减量控害的途径.以强化行政推动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技术宣传指导,积极推进以统防统治为手段,保障技术措施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