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北京山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11国道河防口至汤河口段改建工程为例,从生态景观、水循环、水质以及新增水土流失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山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阐述了防治对策:一要合理选择公路线路,二要在边坡防护上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三要增加公路沿线桥隧比并控制边坡坡度,四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五要结合沿线地貌、植被特点应用乡土植物对公路沿线进行绿化。  相似文献   

2.
以生态足迹法为基础,阐述了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高速公路宝(宝鸡市)汉(汉中市)线为例,将污染消纳生态足迹考虑其中,计算了高速公路修建前后沿线县域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的变化,预测评价了研究段公路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建设后,沿线的县域人均生态赤字增加0.016 4hm2,生态压力指数较建设前略有增加,表明高速公路的修建对区域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的现状;管理体制、保护与恢复技术2个方面,论述目前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指出应从评价与设计技术、保护与恢复的工程技术、公路系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强研究,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生态保护与恢复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高度重视,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在综合利用有限的条件下,弃渣的有效处理成为了山区公路建设的难题.为了探索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弃渣的有效管控办法,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利用查阅资料、调查询问的方法,探讨了山区公路建设弃渣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已实施的有效管控措施提出了建议,旨在为西南山区公路建设弃渣管控...  相似文献   

5.
公路工程建设对地面的扰动面积很大,施工期间将进行大量的路基开挖和土方取弃活动,对沿线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尤其在取、弃土场等受损生态敏感区域影响更为严重。从保护公路沿线生态环境、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针对公路建设中取、弃土场特定的受损生态区域特点,并结合"黄祁高速公路工程"典型取、弃土场受损生态区域防治措施设计案例,探讨了目前公路建设中常用的相关恢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公路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路建设对沿线的自然生态环境有较明显的不利影响。如何科学布置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防治公路工程侵蚀,探索出一条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绕渝高速公路西段为例,对公路建设项目的土壤侵蚀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建立集预防监督管理、工程措施、林草措施、临时防护措施、水土保持监测等为一体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效防治公路建设项目引起的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7.
水电站项目建设势必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以四川省锅浪跷水电站为例,对水电站工程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及生态保护对策.监测结果显示,按照本文设计的防治措施及对策,可以有效降低和恢复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公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只有做出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正确分析,才能提出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本文着重从占用大量的土地和耕地、产生水土流失、对生态敏感地区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四个方面,论述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开发建设项目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从土地资源、水土流失、生物资源、景观等环境要素对湖南彭家坳至集里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公路建设对于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不大,而对于土壤理化性质及水土流失等影响较大;对于生物资源的影响不大;新的景观环境可以增加各种流的连通度,但也造成景观破碎程度增加。针对公路建设形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形式与影响程度,结合公路建设项目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提出了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福建山区自然生态的特征,着重从水土保持、地表植被保护、少占土地等构成生态环境的要素,分析高速公路建设存在影响自然生态问题,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及对策,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公路建设对青海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公路建设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在青海特殊的环境条件下,环境反过来加剧了对公路的破坏,使得公路建设极为困难,抗灾功能低下。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公路建设对脆弱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提高公路系统的抗灾功能,使得公路建设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高等级公路路域生态恢复工程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公路建设和运营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新建公路都采取了一些公路路域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和措施.从不同方面,例如植被涵养水源价值、土壤肥力价值、水土流失价值、改善环境和景观等,对公路路域生态恢复工程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定量估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青藏铁路建设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的生态环境本底状况作了全面地分析 ,指出建于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面上的青藏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具有无以比拟的特殊性、敏感性、脆弱性和生态景观的差异性 ,如果施工期间未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环保措施 ,那么巨大的土石开挖量、堆积量和工程迹地量定会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 ,以期对铁路建设单位有所帮助 ,将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 ,使生态环境恢复到最好  相似文献   

14.
我国道路边坡治理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我国道路边坡治理现状主要表现为:边坡绿化以草本植物为主,生态护坡的效果欠佳;边坡设计治理措施简单,自然环境的破坏严重;边坡植被恢复水平较低,生态绿化的任务艰巨。针对我国道路边坡治理现状所采取的主要对策是:边坡设计施工要以边坡稳定性和保护环境生态为前提;提高土壤植被系统的生态护坡效应;合理选择与搭配生物护坡工程的植物物种。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深圳市大型重点工程项目即深圳市东部供水水源网络工程在兴建工程中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分为 4个阶段 ,进行具体环节具体处理。从根本意义上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对大型地下工程如何保护环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深圳市大型重点工程项目即深圳市东部供水水源网络工程在兴建工程中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分为4个阶段,进行具体环节具体处理。从根本意义上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对大型地下工程如何保护环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公路黄土路堑高边坡植被防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修建了多条经过黄土地区的高速公路,其路堑高边坡的植被防护问题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总结厂陕西省已建或在建公路黄土路堑坡面植被防护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防护效泉。同时,探讨了黄土路堑高边坡植被防护同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为其它地区黄土路堑高边坡植被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丹江口库区水环境变化影响因素及其防控对策,为削弱库区污染负荷,确保库区水质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以丹江口水库周围及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前后对比分析法,分析水环境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保护改善水环境的对策。[结果]水库大坝蓄水后丹江库区水质总体良好但空间差异显著,部分入库支流和库湾局部污染较为严重,氮、磷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结论]丹江口库周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农村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人类活动是影响库区水质的主要原因。针对库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继续稳定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工矿企业排污监管,优化监控站点并加强居民环保意识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网络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环境形势的严峻化和生态问题的复杂化,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已成为全民共识,而构建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生态安全格局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然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该研究以河北省青龙县为研究区,利用土地利用调查及影像数据和多年气象数据等,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及生态网络构建方法融合,通过空间叠加及分析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融合于研究区域的生态保护网络,旨在规避常规研究中单独使用一种方法造成保护要素缺失、安全格局不连通等问题。基于该方法构建了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青龙县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达443.94 km~2,占县域面积的12.7%,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国有林场区和中部的河流水系沿线地带;生态网络由11块生态源地、24条生态廊道、22个生态节点和34个生态断裂点构成;青龙县生态安全格局由生态安全保护要素、生态安全保护目标区以及生态安全保护措施共同构成。研究结果可为县域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和生态修复及保护工程的建设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