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工程,往往对原地形地貌造成巨大扰动,破坏了原路域的生态环境,留下了大量的裸露边坡,加剧了水土流失。公路边坡的生态防护,不仅能保证行车安全,还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文章论述了生态防护的理论体系、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功能以及林灌草复合层在边坡生态防护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山区公路建设在我国公路建设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公路建设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对环境产生破坏。本文就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简要的综述,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路建设干扰下的生态系统变化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公路建设直接和间接生态干扰作用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组分入手,论述了公路建设干扰下非生物组分(土壤、地形、气候等),个体、种群、群落等层次的生物组分、生态系统整体特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生态变化内容;分析了公路建设干扰下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和植被类型的改变趋势,并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两方面构建了公路建设干扰下生态系统变化的表征指标体系;对公路建设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变化机理进行了分析,指出公路建设促成了土壤、地形等非生物组分和各层次生物组分的变化,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使得其演替方向和植被类型发生了更替.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路建设进入全面规范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水土流失作为公路建设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公路工程取土(石、砂)场严重扰动地表,破坏地表植被,后期治理的难度较高,是公路建设中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对青海省《曼大公路KD-SG1标段取料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进行评价分析,为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5.
西藏自治区公路交通建设将带动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但由此产生的水土流失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当前该区公路建设以低等级公路整治改建为主,由于投资有限,加之区域气候环境较差,生态脆弱,所以在水土保持设计时,要结合工程和地区实际,因地制宜确定措施类型,尽量减少地表扰动,控制临时占地,制定适当的监测方法和监测频次,用较少的费用防治因工程建设而产生的水土流失,控制单位长度的水土保持投资,防止因投资过大使得水土保持措施无法落实。  相似文献   

6.
公路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的作用。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建好公路,拉动经济大发展。然而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没有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规划,审批单位没有对公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提出严格的防治要求,建设单位对公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不重视,施工单位不遵守水土保持法规,造成人为水土流失隐患。既要公路建设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就要科学规划并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切实制定当地实施条例,同时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最大化降低公路建设对资源和环境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人口、粮食、贫困、环境四大问题之间,人口对其他三个问题都有压力。粮食与环境之间存在激烈的相互冲突,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将粮食产量最大化是重要的课题。贫困却使得人口增长,而粮食缺乏加剧了这一过程。对于贫困—人口—粮食—环境体系而言,解决人口问题是最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分析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引出生态公路的概念.并从2个方面即生态破坏发生前和生态破坏发生后,指出生态公路建设的基本内容,同时介绍目前在公路建设中较为常见的2种生态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9.
岩溶地区公路建设水土流失及防治技术——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贵州是岩溶发育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公路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剧这种趋势。本文在分析贵州岩溶山区公路建设水土流失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岩溶山区公路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公路建设工程是线性建设项目,对原地形地貌存在巨大扰动,破坏了原路域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因此,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植被的恢复就日显重要。通过对国内外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植被的恢复技术的综述,系统阐述了各国对该技术研究发展的过程和技术特点。如何处理好公路边坡综合防护问题,使公路边坡与生态环境能够协调发展,是今后公路建设工程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随着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促使我国公路工程常用坡面及场地植被技术开始向现代化转变,目前常用的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植被的恢复技术大体可分为回填(或换填)客土技术、喷播技术和植生袋技术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地区典型公路路域水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阐明青藏高原地区公路路域水环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青藏高速公路建设及水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5年6—7月对共玉公路(青海省共和县至玉树县)和青藏公路(格尔木市至拉萨市)路域水环境测试结果,对青藏高原地区公路路域水环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T检验,青藏高原地区公路路域径流污染具有显著性差异,各水质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性,变异系数(Cv)变化范围为11%~396%,表明不同径流水体污染物因所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对比了典型路域水环境特征,新建公路(共玉公路)的水环境质量好于运营期公路(青藏公路),高速公路运营后对路域水环境影响明显;对不同径流水体进行了Person检验。结果显示,悬浮物(SS)与其他水质参数之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说明SS不仅是青藏高原地区路域径流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且是其他污染物(重金属和化学需氧量COD)的载体。[结论]路面径流是路域水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对降雨径流进行收集处理及采用新型的路面,布置径流处理措施,将有效地降低路域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了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尽可能减小因公路建设对沿线山区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安康-汉中公路建设项目为例,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主体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服务区工程和临时占地等公路各功能区段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针对公路工程的设计期、施工期及营运期等不同建设阶段进行环保对策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合理可行的生态保护对策,强调形成较为完整的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保措施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诊断农村社区环境建设绩效水平及其制约因素,为提高农村社区环境建设绩效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PSR模型、物元分析法和改进的熵值法诊断了江苏省农村社区环境建设绩效水平。[结果] 2006—2019年江苏省农村社区环境建设绩效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区环境建设绩效水平等级经历了“较差—良好”的演变历程,但2019年“良好”等级关联度很弱;环境卫生投入占市政公用设施投入比例、节能环保公共财政支出、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农用塑料薄膜使用强度、单位GDP能耗等是农村社区环境建设绩效水平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结论] 为有效提高农村社区环境建设绩效水平,应进一步健全农村社区环境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农用塑料薄膜污染治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合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单位GDP能耗等。  相似文献   

14.
青藏铁路建设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的生态环境本底状况作了全面地分析 ,指出建于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面上的青藏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具有无以比拟的特殊性、敏感性、脆弱性和生态景观的差异性 ,如果施工期间未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环保措施 ,那么巨大的土石开挖量、堆积量和工程迹地量定会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 ,以期对铁路建设单位有所帮助 ,将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 ,使生态环境恢复到最好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分析了青海省2000—2008年期间耕地变化的特征及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基于青海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序列数据,选取了耕地总量、人均耕地变化、耕地增减情况等指标分析了青海省耕地的数量变化特点,选取动态度差异指标,分析了全省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结合青海省耕地变化的特点和区域发展的特征,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耕地保护政策、生态退耕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重大建设工程、人口与民族因素和城镇化进程6个方面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力。根据耕地变化的特征和主要的驱动力,在耕地管理层面建议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整理的力度,坚持差异化的耕地保护政策,协调重大建设工程对耕地的占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三江源代表性区域玉树县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以玉树县采集的121个土壤样本中的重金属含量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和潜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玉树县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均超过青海省1990年背景值,其中As、Cd和Hg出现了较强的的富集现象,同时As、Cd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表明三江源区土壤重金属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元素出现了过度富集;来源分析表明,玉树县土壤重金属As、Pb、Zn和Cd主要与成土因素有关,Hg、Cu和Cr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Mn来源于气候的影响;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土壤中Cd和Hg的危害最大,尤其是Hg已出现了很强风险和极强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分布在国道214沿线人口聚集的城镇和地段,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各子流域中,江曲流域土壤重金属属于强风险,其他区域均属于中等风险。总体而言,玉树县土壤重金属环境已发生了改变,今后应加强人口聚集区Hg源的控制,以保护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青海东部黄土高原,是青海省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这里面积只占全省面积的6.46%,而人口、耕地、粮食产量和工农业总产值却占全省各项总数的70%以上。建设好这一地区对全省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委、省政府下决心狠抓水土流失治理,加强了具体领导,充实健全了水保机构,把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实现了各项优惠政策和科学治理,明显地提高了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十年,列项治理的重点小流域年平均治理进度达8%~10%,人均产粮由307公斤增加到450公斤,人均收入由213元增加到356.1元,使青海省的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北川县环境地质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四川省北川县环境地质承载力进行评价,为区域发展规划及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涪江流域的环境地质特点及社会发展情况,构建基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共10个评价指标层的环境地质承载力评价体系,采取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判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并通过GIS栅格功能对现状下北川县环境地质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获得北川县的现状环境地质承载力分区图,划分出承载力状态高、较高、较低和低4种区域。[结论]北川县现状环境承载力分布与人类工程建设相关,总体上呈现人类聚集程度高而承载力状态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3S(GPS,RS,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变化调查等的应用非常广泛,文章以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为应用案例,对其建设前(1996年)、建设后(2007年)两个时相的Landsat5-TM遥感数据的公路路域不同缓冲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景观结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可以为公路景观环境评价研究提供新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高速公路线性走廊对景观是一种线性切割过程,离公路距离越近的缓冲区,景观指标值的变化幅度越大,公路修建对近距离缓冲区内景观格局的影响越大,反之则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20.
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耕地流失及其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究中国西部耕地流失规律,该文利用1999年、2009年遥感数据提取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耕地变化信息,分析耕地流失量和空间分布,并结合地形数据、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等用 Logistic 方法定量分析耕地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年至2009年间,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耕地面积净减少1393.25 km2,耕地流失1811.78 km2,其中转化为建设用地157.05 km2,退耕还林/草1654.73 km2。坡度>25°的耕地中78.82%已进行了退耕还林/草,说明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退耕还林/草成效显著。耕地流失去向评价结果表明,海拔对建设用地扩张的贡献率为-66.46%,坡度对退耕还林/草的贡献率高达91.25%,说明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建设占用和生态退耕的合理性。该研究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