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探讨油菜素内酯对林木抗旱水分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在控水条件下用蘸根和叶面喷施不同质量浓度油菜素内酯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主要造林树种沙棘和紫穗槐苗木的水分状况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重度干旱(土壤含水量7%~8%)条件下,0.1~0.4 mg/L油菜素内酯处理的沙棘苗清晨叶水势均显著高于对照(清水处理);0.2~0.4 mg/L油菜素内酯处理的沙棘苗叶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较对照显著提高,而水分饱和亏较对照显著降低。在轻度干旱(土壤含水量12%~13%)和重度干旱条件下,0.1~0.4 mg/L油菜素内酯处理的紫穗槐苗清晨叶水势均显著高于对照;在适宜水分(土壤含水量17%~18%)和重度干旱条件下,0.1 mg/L油菜素内酯处理的紫穗槐苗叶片含水量较对照显著升高;在重度干旱条件下,0.2~0.4 mg/L油菜素内酯处理的紫穗槐苗叶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较对照显著提高。在适宜水分、轻度干旱及重度干旱条件下,0.2和0.3 mg/L油菜素内酯处理的沙棘和紫穗槐苗午间平均蒸腾速率均较对照显著降低。在重度干旱条件下,0.1~0.4 mg/L油菜素内酯处理的沙棘和紫穗槐苗在饱和含水量时的最大渗透势(ψ10π0)和膨压为0时的渗透势(0ψπ)均较对照显著降低;1ψπ00和ψ0π的差值仅用0.1和0.2 mg/L油菜素内酯处理的紫穗槐苗较对照显著降低;膨压为0时的相对含水量(RWC0)和渗透水含量(ROWC0)仅用0.2 mg/L油菜素内酯处理的紫穗槐苗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表明,0.1~0.4 mg/L油菜素内酯处理改善了干旱胁迫下沙棘和紫穗槐苗木的缺水状况,提高了两种苗木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2.
根系对土壤水分的有效吸收对地上部的生理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以盆栽2年生红富士苹果幼苗为试材,研究了4种不同水分胁迫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对红富士苹果幼苗叶片水势的影响以及叶片的蒸腾速率、光合特性和其他生理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含水量的降低,红富士苹果叶片相对含水量、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也随之呈逐渐下降趋势,且蒸腾作用降低的幅度显著大于光合作用降低的幅度,而细胞间隙二氧化碳(CO2)的浓度逐渐增加,同时气孔的阻力增加.  相似文献   

3.
PEG6000渗透胁迫对藜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藜的耐旱机理,为藜的人工栽培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藜幼苗长到六叶期时,浓度分别为0、5%、10%、20%的PEG6000进行渗透胁迫处理,分别处理01、、35、、7和9 d后从植株上部第3~5叶片功能叶片进行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在5%PEG胁迫下,藜幼苗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缓慢增加,相对含水量(RWC)下降较小,在10%、20%PEG胁迫下,可溶性蛋白质、甜菜碱含量先升后降,RWC下降幅度较大。10%PEG胁迫的第5天藜幼苗叶片RWC降到62%,叶片开始萎焉;20%PEG胁迫的第3天RWC降到61.9%,叶片开始出现萎焉现象,第7天RWC降到48.6%,叶片干黄。5%、10%2、0%PEG胁迫到第7天时藜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分别是对照的7.64、10.92、9.4倍。[结论]藜对适度的渗透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高浓度、长时间的PEG渗透胁迫会对藜造成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风沙半干旱地区仁用杏叶片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以二年生仁用杏为试材,采用盆栽方法,设置了正常供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轻度水分胁迫(55%)、中度水分胁迫(45%)和重度水分胁迫(30%)4个处理,开展了水分胁迫对幼龄仁用杏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保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幼龄仁用杏叶片的可溶性糖、脯氨酸、MDA含量及SOD、POD活性,且增加幅度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增大;轻度水分胁迫增加幅度较小,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增加幅度较大,该结果可为仁用杏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CAT和MDA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生育期用中度水分胁迫处理2个不同的玉米品种,处理后不同玉米品种叶片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体内相对含水量(RWC)都表现出类似的降低趋势,相反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表现类似的上升趋势。不同时期的水分胁迫结果表明,在玉米前期进行干旱胁迫,对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影响不大,而在玉米吐丝期进行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RWC影响很大,在苗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和灌浆期分别持续7d水分胁迫而后复水直至植株成熟的条件下对RWC和CAT影响最大,这两项指标都达到最低值。  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对日本荚蒾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日本荚蒾(Viburnum japonicum)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和对策,采用盆栽控水方法,设置正常供水(CK)、轻度干旱(LS)、中度干旱(MS)和重度干旱(SS)4个水分梯度,测定了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保护酶(SOD、POD)活性、生物量分配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日本荚蒾幼苗叶片RWC逐渐降低,MDA含量逐渐升高,重度干旱下质膜损伤最为严重。正常供水、轻度、中度干旱下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SOD、POD活性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逐渐上升,但重度干旱处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在胁迫60d比中度干旱有多降低,SOD活性从胁迫30d起逐渐下降,POD活性在胁迫30、45d大幅升高,60d又显著(P0.05)降低。总生物量积累随胁迫加重逐渐降低,根冠比、根生物量比则逐渐上升,轻度干旱处理叶生物量比有明显(P0.05)上升。说明日本荚蒾幼苗对轻中度干旱条件有一定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但长期重度干旱下叶片失水严重,代谢紊乱,导致植物枯萎死亡。  相似文献   

7.
以德国补血草(Linminoium tataricum L.)为试材,研究干旱胁迫对德国补血草气孔特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相对含水量50%(轻度干旱胁迫)时,德国补血草植株表现正常,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5%(中度干旱胁迫)和25%(重度干旱胁迫)时,叶片出现萎蔫枯死现象;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根系活力呈下降趋势,气孔密度呈上升趋势,气孔开张度则大幅度下降;对照(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与土壤相对含水量50%处理下的根系活力和丙二醛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土壤相对含水量35%和25%的中度、重度干旱胁迫处理。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复水后,各干旱胁迫处理的植株均能恢复生长,恢复所需时间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综合各指标分析认为,德国补血草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  相似文献   

8.
无患子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无患子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胁迫和不同处理时间,研究无患子幼苗对水分胁迫强 度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程度提高,幼苗叶片丙二醛、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 升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随着胁迫时间延长, 除过氧化氢酶活性先升后降外,其它指标均逐渐提高.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35%~40%后不利于无患子幼苗生长; 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协同调节无患子幼苗的水分生理.无患子幼苗对水分胁迫的适应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耐旱 能力,适合重庆季节性缺水山区造林.  相似文献   

9.
水分胁迫对黄连木、清香木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人为模拟干旱条件下 ,研究了黄连木、清香木幼苗的叶片相对含水量 (RWC)、荧光和光合色素的变化情况 ,同时对胁迫后期两树种幼苗的生存率也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①水分胁迫前期 ,两树种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Fv Fm 相对值和F0 相对值变化缓慢 ,水分胁迫后期 ,两树种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Fv Fm 相对值迅速下降 ,F0 相对值迅速上升 ,但清香木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Fv Fm、F0 相对值指标变化的速率明显慢于黄连木幼苗 .②轻中度水分胁迫对光合色素影响不明显 .严重水分胁迫时 ,黄连木的Chla ,Chl含量显著下降 ,Chla Chlb比值发生明显减小 (P =0 0 5 ) .③水分胁迫后期 ,黄连木幼苗叶片出现萎蔫和枯黄症状要早于清香木 ,萎蔫枯黄总数占实验材料总数的比例也最高 .以上结果揭示清香木幼苗比黄连木幼苗更耐水分胁迫 .  相似文献   

10.
干旱胁迫下柠条锦鸡儿的水分生理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解柠条锦鸡儿抗旱水分生理特性,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设置重度干旱胁迫,中度干旱胁迫和适宜水分3个水分梯度,对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1 a生实生苗进行了干旱胁迫处理,测定了叶片相对含水量、蒸腾速率、保水力、清晨叶水势、最大渗透势(Ψ100)、初始质壁分离时的渗透势(Ψtlp)、初始质壁分离时的相对含水量(RWCtlp)和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等水分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柠条锦鸡儿的蒸腾日变幅减小,日平均蒸腾速率急剧降低,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增大,在60 d和90 d时,中度、重度干旱胁迫的相对含水量和清晨叶水势较适宜水分均显著降低,但2个干旱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含水量的减少,Ψtlp、Ψ100和RWCtlp降低,但Ψ100-Ψtlp的阈值增大.柠条锦鸡儿在干旱胁迫下具有很强的保水、吸水能力,适应干旱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是在水培条件下用PEG造成渗透胁迫,进而研究抗旱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对渗透胁迫的反应、渗透调节能力、动态、参与渗透调节的主要物质及其在渗透调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使所有供试品种叶片ψw~*,ψp~*,和RWC~*均表现下降,叶片生长受到抑制。在相同渗透胁迫条件下,抗旱性较强的品种A8315、秦爱能保持较好的水分平衡,叶片生长受抑制程度较轻,抗旱性较弱的848022、水陆5号水分平衡保持较差,叶片生长受抑制程度较重。4个水稻品种均表现出0.4MPa的渗透调节能力,叶片ψw降至—0.4MPa前,ψs~(100)下降迅速,ψp基本保持稳定;叶ψw进一步下降时,ψs~(100)下降变缓,ψp迅速下降。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K~+是主要的渗透调节物质,三者总量约占ψs~(100)的50—80%。  相似文献   

12.
运用PV技术对华北常见造林树种耐旱性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运用PV技术研究了华北地区常见造林树种的耐旱性,结果指出:根据嫩枝生长初期初始失膨点总体渗透势的大小被试树种耐旱性弱到强分组排序为5组:(1)臭椿,春栌,合欢,核桃,银杏,国槐;(2)刺槐,杜仲,枸杞;(3)白蜡,白皮松,沙棘,山桃,白榆;(4)樟子松,山杏;(5)侧柏,桧柏。  相似文献   

13.
对1年生芦笋进行NaCl、Na2CO3和混和盐胁迫处理,检测不同盐碱对芦笋的伤害程度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中性盐对芦笋伤害不明显,且低浓度的中性盐有利于芦笋生长;碱性盐对芦笋伤害严重,且随着浓度增大伤害程度加重;混合盐对芦笋的伤害介于中性盐和碱性盐之间。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趋势表明,中性盐能提高可溶性糖含量,碱性盐则促进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水平对粳稻苗期各器官渗透调节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近年来主推的3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3个氮水平下营养液培养至幼苗期,研究不同氮水平对苗期各器官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器官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为叶片茎根,各器官游离氨基酸与脯氨酸含量为根茎叶。在3个品种各器官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不同氮水平下差异不明显,其含量为叶茎根。吉农大505叶和根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在1N和1.5N水平下显著高于0.5N水平,吉农大603在叶茎中差异不显著,但根中随氮水平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吉农大809茎中游离氨基酸差异不显著,叶和根在1.5N下显著大于0.5N和1N水平。吉农大603和吉农大809叶片中脯氨酸含量1N下显著高于其他2个N水平,而吉农大505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差异不明显。由实验可知,吉农大603和吉农大809渗透调节能力在1~1.5N水平比较好,而吉农大505在0.5~1N水平下渗透调节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盐胁迫对3种白刺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伯利亚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齿叶白刺(Nitraria roborowskii Kom.)的2年生实生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NaCl胁迫45 d后的生长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明显抑制了白刺生物量的积累,唐古特白刺根冠比与盐浓度呈负相关,其它2种白刺无明显变化。盐胁迫后,3种白刺叶片中丙二醛摩尔质量浓度种间变化差异较大;唐古特白刺和西伯利亚白刺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质量分数增加显著,齿叶白刺仅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变化明显;盐处理后Na+、Cl-质量分数相比对照有不同程度增加,Ca2+质量分数明显减少,K+质量分数、钾钠比种间表现各异。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白刺的耐盐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西伯利亚白刺、唐古特白刺、齿叶白刺。  相似文献   

16.
可溶性糖在高等植物代谢调节中的生理作用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赵江涛  李晓峰  李航  徐睿忞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423-6425,6427
概述了植物体内糖参与渗透调节及信号转导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以抗旱性不同的豫豆6号和周豆11号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下花荚期大豆叶片渗透调节能力与大豆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渗透调节物质中可溶性糖(WSS)、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显著增加,质膜透性也不断增大,且抗旱性较强的豫豆6号WSS和游离Pro含量高于抗旱性较弱的周豆11号,而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则小于周豆11号。  相似文献   

18.
以新西兰猕猴桃为实验材料,利用响应面法对新西兰猕猴桃渗透脱水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影响脱水关键因素渗透时间、渗透温度、渗透液浓度、固液比为自变量,进行四因素五水平的中心组合旋转实验设计。通过响应面进行渗透脱水条件的优化,建立响应值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到最佳工艺:渗透时间265 min,渗透温度39.7℃,渗透浓度62.3%,固液比为1∶9.5。  相似文献   

19.
作物抗旱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培育抗旱作物对构建高效节水农业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人们通过不断揭示作物抗旱机制,挖掘、克隆大量抗旱基因,并展开基因功能的系统验证及表达调控研究,最终转化作物进而培育出抗旱作物新品种(系)。目前已有多个抗旱基因被成功转化到作物中,但人们对作物抗旱机制及抗旱基因调控等方面依然缺乏了解。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水分胁迫信号感知与识别、胞间信使转导及干旱胁迫反应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作物抗旱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