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的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迅速,已成为较高浓度有机污染的大户。结合玉米深加工行业废水水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分析了玉米深加工行业不同产品的生产工艺,提出处理玉米深加工废水的优化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李喜贵 《农业展望》2006,2(6):22-23
1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继续提高玉米收购价 据5月底监测,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继续提高玉米收购价格,吉林、内蒙古地区涨势比较明显。吉林省深加工企业提价目的在于增加收购黑龙江玉米,由于存量较多而且需求不旺,黑龙江玉米价格相对较低。由于深加工企业已能保证一定收购量,除吉林燃料乙醇以外,多数企业尚未规模从粮库调粮。面对站台收购价格不断上涨,深加工企业态度相对稳定,坚持随行就市收购玉米。  相似文献   

3.
提高吉林省玉米产业附加值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薇  杨杰 《农业与技术》2004,24(2):19-22
发展玉米产业经济.就是以推进玉米产业化经营为出发点,以玉米工业加工和过腹转化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本文通过对吉林省玉米深加工现状的描述.分析了玉米深加工的广阔前景,阐述了玉米深加工的障碍因素,提出了提高吉林省玉米产业附加值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长春大成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大型龙头企业,1996年开始筹建,目前已形成年加工玉米300万吨的能力,年生产赖氧酸30万吨,自主创新开发了"65"赖氨酸新产品和玉米化工醇技术,综合加工能力居世界第三位.大成集团玉米加工发展的方向和成功经验,描绘出了玉米产业发展和玉米深加工发展方向的运行轨迹,是玉米深加工发展方向的运行轨迹,是玉米深加工发展方向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科技》2006,(7):55-55
“普通玉米淀粉深加工产品开发”项目隶属于国家“十五”重大攻关专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编号为2001BA501A19,由诸城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承担、山东农业大学协作于2002年6月开始执行,并于2005年12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  相似文献   

6.
《农村实用技术》2006,(5):11-11
业内人士日前表示,不应该对目前炒作的玉米燃料乙醇概念抱有过高期望值,应重点关注玉米淀粉深加工行业对推动中国玉米需求的作用,2006年中国玉米产量将继续增长,总体供求状况半衡有余。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产区随着农民玉米留存量的不断下降,同时玉米水分含量进一步降低,农民惜售心理与日俱增。然而,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量产不足需,玉米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而关内产区由于玉米收购量大幅减少,目前部分地区已经暂停收购,使得局部地区出现区域性玉米货源不足,加上近日东北玉米价格出现大涨行情,促动华北、黄淮多数产区玉米价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扬,  相似文献   

8.
玉米深加工综合利用,是无废物、无污染、附加值高,效益好的产业.中国是农业大国,玉米是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利用玉米资源,搞深加工,尤其是向能源替代,化工领域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通辽优质玉米基地建设的阐述,分析了种好优质玉米,对于搞好玉米深加工,推动玉米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将在今后三年内投入1.5亿元进行大宗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以尽快提高农产品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据科技部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缺乏产品研发能力,产品更新慢,附加值低,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国际竞争力。以玉米为例,美国深加工量占玉米加工量的20%左右,品种超过2000种;而我国玉米深加工量不到玉米加工量的9%,品种只有100多种,仅为美国深加工产品种类的1/20。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说,作为“十五”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项目的实施将使…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之乡,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玉米资源优势显著。发展玉米深加工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它已经向着工业原料迈进,以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产业格局也基本形成,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是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对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发展适于深加工优质专用玉米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玉米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世界玉米生产和加工情况,提出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方向为稳定普通玉米生产,迅速扩大专用玉米生产,从粉、糖、酒、酸、油5个方面研究、开发相应的加工技术,从而发挥我国玉米资源优势,解决玉米相对过剩的问题,为玉米深加工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吉林省特用玉米品种资源、深加工、生产现状,对吉林省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指出特用玉米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2016年3月,饱受争议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终究退出历史舞台。在此背景下,通过对种植端、物流端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玉米价格下跌为下游玉米深加工企业带来机遇;进一步分析玉米加工企业产能情况,得出玉米淀粉开机率开始复苏,利润率逐渐回暖。提出了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玉米现代流通体系,完善物流市场监管体系,同时加强信息监测预警,完善综合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人们消费观点的改变, 阐述了糯玉米品种选育与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介绍了糯玉米由一个突变体到现在上百个品种, 各种花色的发展过程; 糯玉米由简单的青嫩果穗鲜食到现在的青嫩鲜食、保鲜加工、深加工等多种利用途径, 以及形成了产业化; 分析了糯玉米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今后要根据我国国情因时、因地、逐步扩大的建议; 明确了现阶段糯玉米的育种目标除农艺性状和综合抗性要求外要求鲜食及保鲜加工以适口性、商品性好为主; 工业用深加工以籽粒产量高, 支链淀粉高为主; 饲用主要以生物产量高为主。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12 年广东甜玉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种植面积占全国60%以上,种植效益也较往年有较大的提 高,生产区域布局逐渐由珠三角向东西两翼和粤北扩展,其中粤西地区逐步成为广东省的最大主产区,但仍存在产 品深加工率低尧保鲜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建议在制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创新,完善甜玉 米技术支持体系,加强加工流通体系建设,提高产业化生产水平,促进甜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鲜食玉米具有串联一二三产业的优良属性,发展鲜食玉米种植、旅游、休闲、加工、贸易、服务产业,对于构建新型鲜食玉米产业形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一二三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从产品特性、消费者、产业者层面探讨了鲜食玉米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通过剖析当前存在的规划设计能力不足、种植业社会化组织不健全、企业深加工和产品研发能力欠缺等弊端,理清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短板。以可行性和发展短板分析为基础,从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实际出发,进行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设计,细分产业格局,强化产业利益联结,从根本上提高产业融合水平,实现农村产业跨越式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促进鲜食玉米产业升级,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金”产业。  相似文献   

18.
秸秆焚烧的原因与秸秆深还技术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秸秆焚烧的原因是产量过大,利用量不足,留在田里覆盖影响翌年种地,浅层翻压和旋耕不仅增加成本,还会引起漏风跑墒。目前解决焚烧的最佳办法是将秸秆深埋于土壤亚表层中,即"秸秆深还"。秸秆深还包括"富集深还"和"翻压深还"2种模式,前者为年年都能深层归还的可持续模式,后者应与免耕覆盖配合使用或作为应急模式使用。富集深还模式将站立或卧倒的整株秸杆粉碎还入开好的深沟内,也可以将玉米收获机械抛撒在地表的秸秆拣拾起来进一步粉碎还入开好的深沟内。开沟深还的优点是土层顺序不变,并可富集秸秆2~3倍,达到连年条带轮耕深还的目的。翻压深还是用大型翻地机具将玉米收获机械抛撒在地表的秸秆,按"开沟倍量隔垄"和"全量垄对垄"方式翻入土壤来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19.
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进行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植株磷含量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以寻求最佳耕作措施。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4个处理,8次重复。结果表明,各处理玉米植株不同器官含磷量以处理①(麦秸还田+深旋耕)较高,根系含磷量比对照(麦秸不还田+免耕)高0.46 g/kg,提高10.72%;茎秆含磷量比对照高0.43 g/kg,提高12.72%;叶片含磷量比对照高0.27 g/kg,提高6.43%;雄穗含磷量比对照高0.43 g/kg,提高15.58%。灌浆-成熟,雌穗磷含量比较,以处理③(麦秸还田+免耕)较高,比对照提高16.02%。综合分析比较,处理③不但雌穗磷含量高而且全生育期玉米植株磷素累计吸收量也最多,因此,该处理有利于玉米生殖生长和籽粒灌浆,易获高产,且省工省时,还有利于玉米苗期早发,增强玉米抗倒伏性,生产上应大力推广该项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玉米种子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种子加工业在现代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文中对我国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设备与工艺特点、国外先进玉米种子加工厂的设备和典型工艺进行了介绍。从 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玉米种子加工业与国外同行业的差距 ,加入WTO后种子加工业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影响 ,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