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南岛滨海台地5 种典型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南岛滨海台地5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森林类型0~10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次生林土壤容重相对最大,相思林土壤容重相对最小,椰树林土层间变异系数最大,木麻黄林最小。5种不同森林类型表层土壤(0~10 cm,10~20 cm)随着土壤深度的变化,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增大趋势,其他层次土壤总孔隙度变化和非毛管孔隙度呈不规律性变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呈递增状态,不同森林类型间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差异性显著。5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pH都呈酸性或微酸性,木麻黄林与次生林、桉树林、相思林pH值差异性显著。5种森林土壤全N含量在土壤剖面中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不同森林类型间全N、全K含量差异性显著,全P含量差异性不显著。同一森林类型0~10 cm土壤全N与其他层次显著性差异,说明滨海沙土表层更利于N素循环。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小兴安岭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以小兴安岭原始椴树红松林成熟林和中幼龄林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磷、容重等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相同林龄条件下,随土层加深,椴树红松林成熟林和中幼龄林土壤容重增大,总孔隙度变小,土壤有机质、全氮、磷含量减少,但C/N、pH分布无规律性;不同林龄相同土层,中幼龄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磷略高于成熟林,且土壤有机质、全氮表层0~10cm差异显著,10~20cm、20~30cm差异不显著;含磷量差异均不显著。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碳氮比呈显著相关(P0.05),与pH、含磷量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计划烧除对云南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烧除是预防森林火灾的重要措施,为了正确评价计划烧除后生态环境的响应,以滇中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一年一度的周期性连续低强度计划烧除对云南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计划烧除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表现在土壤表层,随着土层的加深影响减弱。有机C、全N、全P在0~20 cm土层计划烧除样地显著低于未烧除样地;全K、速效P、速效K在0~10 cm土层,硝态N、pH值在0~60 cm土层显著高于未烧除样地。2)计划烧除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也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土壤含水量在0~60 cm土层、容重在0~20 cm土层计划烧除样地高于未烧除样地,毛管持水量在0~10 cm土层低于未烧除样地。3)计划烧除改变了土壤表层团粒结构,减弱了土壤抗蚀能力。计划烧除使土壤粉粒、黏粒、有机碳含量在0~10 cm土层下降,沙粒在0~10 cm土层升高,土壤可蚀性因子K在0~40 cm土层增加,土壤可蚀性增强。计划烧除对云南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影响主要在于土壤表层,随着土层加深受到计划烧除影响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4.
以2012年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坡风灾区森林火灾为研究背景,采用常规土壤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火烧强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火烧后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率随火烧强度的增强显著下降;0~6cm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全C、全N、速效P、速效K质量分数经轻度和中度火烧后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火烧强度因子的控制下,对各养分质量分数进行的偏相关分析显示,除土壤pH外,其他各养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侵蚀红壤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呼吸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研究了植被恢复对红壤侵蚀裸地土壤呼吸的影响,并探讨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红壤侵蚀裸地土壤呼吸年平均速率仅0.43μmo.lm-.2s-1,恢复为百喜草地、板栗园和马尾松林后土壤呼吸速率增加了3.3-6.1倍,但仍显著低于次生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表层0-20 cm内有机C、全N、有效性N、C/N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除C/N外,其相关性均随取样深度增加而下降。而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全P、有效P、全K、速效K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和土壤表层团聚体破坏率则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红壤严重侵蚀地恢复过程中,土壤性质的恢复尤其是C、N和表层土壤结构是决定土壤呼吸速率大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平朔矿区原地貌、未复垦及不同复垦模式下典型样地表层土壤在0~10 cm和10~20 cm处的容重、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氮和碳氮比的特征进行横向、纵向与综合分析,揭示复垦土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复垦样地除了容重以外的其他理化指标均值都低于原地貌样地和复垦样地;复垦样地中土石混排的林地表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各样地容重在0~10 cm均值都低于10~20 cm土层;仅未复垦样地的田间持水量均值在0~10 cm低于10~2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和碳氮比在0~10 cm的均值一般高于10~20 cm土层。原地貌样地中容重与田间持水量和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未复垦样地中容重与土壤化学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田间持水量与其他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复垦样地中指标的相关性类似原地貌样地,只是容重与全氮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建议土石混排方式下的复垦方向为林地,以纯土壤为复垦物质条件下的最初复垦方式为草地,在复垦10年后可考虑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为耕地。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不同林型土壤C、N、P、K的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别山东南缘3种马尾松林型0~6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为该区马尾松林的可持续发展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马尾松林龄为22年的马尾松纯林及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内各设置样地3块,采用5点取样法分层(20cm为1层)取样,并测定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比较不同林型各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马尾松各林型0~60cm土层土壤有机C、全N、全P和全K含量均表现为马尾松×枫香混交林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纯林。2种混交林各土层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显著高于其纯林,其中混交林表层(0~20cm)土壤有机C含量较纯林增加了1.9倍,全N含量较纯林增加了2.6倍;土壤全P、全K含量变异性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0.07和0.10,在不同林型及不同土层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种林型土壤C/N、C/P、C/K、N/P随土层的加深均有所降低,其中马尾松纯林表层土壤C/N显著高于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表层土壤C/P、C/K和N/P较马尾松纯林分别提高了44.22%,45.83%和57.59%;C/N、P/K较稳定,变异幅度小,变异系数分别为0.20和0.07,属弱变异;C/P、C/K、N/P、N/K变异系数均在0.2~0.5,变异幅度较大,属中等变异。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有机C与全N、全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K含量相关性较小;土壤全N与全P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4;土壤全K与土壤全N、全P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大别山区马尾松针阔混交林较马尾松纯林有效提高了林地土壤有机C、全N含量及C/P、C/K、N/P和N/K值,且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更显著,而森林类型的改变对土壤中P、K元素含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藏东南高山松林表层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为高山松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建立提供指导。【方法】以藏东南林芝市4个地区(巴宜区、波密县、察隅县、米林县)高山松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9月采集、测定0~10 cm土层土壤的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并计算土壤化学计量比(C∶N、C∶P、N∶P),分析不同地区土壤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及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及其与土壤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与海拔、经度、纬度间的相关性。【结果】(1)高山松林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均较低,尤以土壤TP、AP含量最低,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中均处于“极缺”水平。除了土壤AP、AK属于强变异外,其他养分含量均属于中等变异。(2)不同地区土壤养分含量有差异,总体上察隅县、巴宜区较高,米林县、波密县较低。(3)高山松林表层土壤C∶N由大到小表现为米林县>巴宜区>察隅县>波密县。土壤C∶P、N∶P由大到小均表现为察隅县>波密县>巴宜区>米林县。(4)除了土壤TK与其他土壤养分(AP除外)间呈负相关外,其他土壤养分间均呈正相关关系。除了土壤C∶N与土壤TN、TK呈显著负相关以及土壤C∶P、N∶P与土壤TP呈极显著负相关外,土壤C∶N、C∶P、N∶P与其他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5)海拔与土壤AK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其他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经度、纬度与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藏东南高山松林表层土壤养分瘠薄,尤以TP、AP含量较低,且土壤养分含量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受土壤氮、磷养分含量的影响,表层土壤C∶N、C∶P、N∶P均高于全国森林土壤。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闽南山地杉木转换为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和速生树种桉树后,对土壤碳氮磷储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改善状况。【方法】以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的3种同林龄人工林(杉木、桉树、黑木相思)为研究对象,采集林下0~10,1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全氮、全磷、pH及6项物理性质(容重、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并计算其化学计量。【结果】桉树和黑木相思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杉木土壤,3种林分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土层加深显著降低,全磷含量受土层和树种的影响较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种林分土壤的C∶N、C∶P、N∶P和C∶N∶P随土层的变化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但整体表现为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黑木相思和桉树土壤的C∶N、C∶P、N∶P整体高于杉木土壤,3种林分土壤的化学计量均处于中等变异水平;土壤容重与有机碳、全氮、C∶N、C∶P、N∶P呈显著负相关,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与有机碳全氮及化学计量比均具有显著相关性,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有机碳与全氮、C∶N、C∶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全氮与C∶N和N∶P呈极显...  相似文献   

10.
以宁夏地区油松天然次生林(贺兰山、罗山)和人工林(六盘山)为研究对象,对其0~4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土壤特性及两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地区油松林细根生物量集中分布于0~20 cm土层,总细根生物量、活细根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大小关系表现为贺兰山>六盘山>罗山,死细根生物量呈相反规律。除表层土壤(0~20 cm土层)含水量外,3个地区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大小关系均表现为:六盘山>贺兰山>罗山,且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小,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全C、全N和全P含量大小关系表现为:罗山> 贺兰山>六盘山。相关分析表明,该区油松天然次生林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土壤容重相关性更大,人工林则与土壤养分如全N、全P等指标的相关性更大。  相似文献   

11.
不同海拔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兴隆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关系进行研究,为兴隆山森林植被与土壤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认识提供依据。以兴隆山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青杄(Picea wilosonii)林、青杄-灌木林和青杄-箭竹(Fargesia nitida)-苔藓林为对象,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K和pH值,探讨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1)兴隆山3种森林0~60 cm土壤层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容重0.33~1.31 g·cm^-3 ,总孔隙度50.84~83.13%,有机质20.10~235.00 g·kg^-1 ,全N 1.02~10.47 g·kg^-1 ,全P 0.35~1.93 g·kg^-1 ,全K 14.68~27.11 g·kg^-1 ,碱解N 54.49~620.80 mg·kg^-1 ,速效K 58.89~631.32 mg·kg^-1 ,pH值5.73~7.70;速效K、碱解N、全N和有机质变异系数较大,总孔隙度、全K和pH值变异系数较小。2)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容重在不断增加,总孔隙度、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和速效K在不断减小,全K和pH值无明显变化规律。3)有机质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总孔隙度、全N、碱解N和全P呈显著正相关;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对容重、总孔隙度、全N和碱解N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强,对全P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减弱。4)海拔对山杨-白桦-青杄林和青杄-灌木林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和速效K有一定影响,但无明显变化规律;对3种森林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全K和pH值影响不明显。在海拔2 300~2 700 m的阴坡,兴隆山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是土壤深度与发育年限、植被类型、气候等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深度对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明显要强于海拔高度;有机质与众多理化性质具有相关性,其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林龄的油松天然次生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及规律,以辽河源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林分的土壤理化特征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pH值和土壤全P含量逐渐增加而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土壤自然含水量、土壤全K含量先降后增,而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含量先增后降。林龄对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影响不显著,而对林分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显著。2)各林龄林地土壤容重、土壤p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自然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N、P、K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3)土壤理化各指标间关系密切,除土壤全P与土壤其它理化性质间均无显著相关外,其它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正负均有,相关性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3.
民勤不同林龄胡杨根区土壤理化性质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飞    马剑平  马俊梅    满多清  郭春秀    张裕年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3):23-28
以民勤不同林龄胡杨根区土壤为对象,采集0~200 cm土壤样品,并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胡杨林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中黏粒含量逐渐增加,粗砂粒含量减少,粉粒、细砂粒差异不明显。2)土壤有机质、全N、电导率变化均表现为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且表层(0~20 c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表聚性明显。3个林龄胡杨根区土壤速效P含量、pH差异不显著(P>0.05)。3)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关系密切,土壤含水量与黏粒、粉粒、有机质、全N、速效P、电导率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粗砂粒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黏粒、粉粒含量与含水量、有机质、全N、速效P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林龄的增加改善了胡杨根区土壤理化性质,为干旱区胡杨的抚育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植茶年龄对丘陵区茶园土壤和茶树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土壤养分供应和茶树养分含量之间的关联性可为茶园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以江西典型丘陵区不同植茶年龄(10年以下、10 ~ 20年、20 ~ 30年、30~40年、40 ~50年、50年以上和对照荒地)茶园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化学特性和茶树不同部位养分含量以及两者之间关联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两层土壤的pH值均随植茶年龄的延长而下降,而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C、全N和全P均呈增加的趋势,且随植茶年龄增加表层(0~20 cm)和下层(20~ 40 cm)土壤化学特性的差异性减少(P<0.05).除植茶年龄>50年的茶园外,其它茶园茶树根、茎、当年生枝、成熟叶和茶叶N和P含量均随植茶年龄增大而增加,且成熟叶和茶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根、茎和当年生枝中的含量(P<0.05).根、当年生枝、成熟叶和茶叶N、P含量与土壤pH、CEC、有机C有较强的相关性,但与土壤全N和全P含量相关性弱.成熟叶和茶叶C、N、P化学计量比与土壤全N含量显著相关,但与土壤全P含量不相关.可见,土壤特性与茶树体养分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关联性因观测变量和植物体部位不同而各异;土壤有机质管理是茶园肥力维持的关键环节,土壤N、P供应失衡,N相对缺乏,而P相对富余,因此,增施富N有机肥是科学经营茶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磷脂脂肪酸( PLFA)方法,研究了施氮肥对东北帽儿山地区云杉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肥使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在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分别下降了28.5%和11.5%。施肥也使细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生物量比对照显著降低,但是革兰氏阴性菌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而对放线菌无显著影响。施肥导致土壤部分理化因子也发生了显著改变,特别是施肥处理下硝态氮质量分数在表层和亚表层分别提高了10倍和6倍,而pH值在表层和亚表层显著下降。因此,施氮肥可以显著改变云杉人工林土壤的理化性质,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下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旱地马铃薯覆膜免耕对土壤典型理化性状的影响,对该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温度、容重及养分的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随覆膜免耕年限的延长,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逐步增加,且以0~1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幅最大;0~10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也随免耕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覆膜免耕有效增加土壤表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而速效钾含量在15~30 cm土层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弄清不同有机肥对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了甘薯地不同施肥处理下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全氮、硝态氮、速效磷、全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容重总体上呈增加趋势,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以牛粪处理最低,10~30 cm土层以CF处理最低;0~30 cm土层牛粪处理土壤全氮最高,30~60 cm土层鸡粪处理全氮最高;0~20 cm土层鸡粪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20~30 cm土层猪粪处理硝态氮含量最高,30~60 cm土层CF处理硝态氮含量最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速效磷含量总体上呈降低趋势,0~1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以鸡粪处理最高,10~60 cm土层以猪粪处理最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全钾含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0~30 cm土层鸡粪处理全钾含量最高,30~60 cm土层猪粪处理全钾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实验室测定等方法,分析了表层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容重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全氮与土壤容重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草地生态系统内部的各养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9.
休闲期施肥覆盖对旱地小麦越冬期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休闲期不同施肥、不同覆盖对旱地小麦越冬期0~20cm土壤蓄水量、农艺性状、倒二叶POD和SOD活性、MDA含量的影响,从而通过改革耕作技术,达到形成冬前壮苗的目的。结果表明:休闲期施农家肥可增加旱地小麦越冬期0~20cm土壤蓄水量,可增加越冬期分蘖数、单株干重,显著增加倒二叶的POD、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无论施农家肥与否,0~20cm土壤蓄水量、单株干重、POD和SOD活性均以渗水地膜覆盖最高,不覆盖显著最低,液态地膜居中,且渗水地膜处理较液态地膜和不覆盖处理可显著增加0~20cm土壤蓄水量和单株干重;MDA含量以不覆盖最高,液态地膜覆盖居中,渗水地膜覆盖条件处理最低。可见,旱地小麦采用休闲期施农家肥+渗水地膜覆盖的栽培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量,促进旱地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20.
稻田马铃薯连续免耕栽培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稻田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技术支撑提供理论依据,对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连续定点测定,结果表明:稻田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较常规翻耕稻田表层(0~15cm)土壤的孔隙度,微团粒含量,有机质和速效N.P.K含量高,容重却略低;并随着持续免耕有改善表层土壤结构和肥力的趋势;但免耕对深层土壤(15~30cm)的理化性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