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云南软米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胚乳性状遗传模型,采用单粒法对云南软米品种毫屁和非软米品种桂朝2号直链淀粉含量(AC)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毫屁和桂朝2号杂交,F_2代表现出高直链淀粉含量对低直链淀粉含量呈3∶ 1分离,与软米特性有关的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除主效基因控制外,还有部份修饰基因作用.  相似文献   

2.
云南软米品质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米是云南特有的优质米资源,但目前对软米的品质特征仅限于定性的描述。因此,为更有效地利用云南省这一独特的优质米资源,本研究将云南软米与粘米、糯米进行外观品质、碾磨品质、蒸煮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的比较研究。经方差分析表明,3种类型的稻米在粒长、粒宽、长/宽、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以及蛋白质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直链淀粉含量上差异极显著(F=119.485**)。指出可以把粒型>3.0,直链淀粉含量7.1%~15.0%,胶稠度45~80 mm,蛋白质含量<9%,并且亲本的系谱中有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的材料初步鉴定为软米材料。并提出一些加快云南软米资源研究及育种方向的建议,旨在为加快软米育种与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软米是云南种植历史悠久的一类优质特色稻种,研究其籽粒淀粉品质特性对阐明优质食味米机制、改良稻米食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36份云南软米地方品种为研究材料,以高直链淀粉品种、糯米品种、软米育成品种及其他育成品种为对照材料,测定不同环境下种植收获的稻谷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和RVA特征值等稻米淀粉品质指标,利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淀粉品质特性与环境稳定性。结果表明,36份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的籽粒淀粉品质主要特性为: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居中;糊化温度最高,但与对照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高;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峰值时间和起浆温度基本介于高直链淀粉品种与糯米品种之间。同时,云南软米品种(指云南软米地方品种和软米育成品种总称)与高直链淀粉品种、糯米品种和其他育成品种之间的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云南软米品种,尤其是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直链淀粉含量与RVA谱特征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的籽粒淀粉品质特性受环境影响最大,10个性状中,除糊化温度外,其余9个性状均表现显著差异(P<0.05)。也发现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的淀粉品质特征与其来源地有关系,来自南部边缘水、陆稻区与滇南单、双季籼稻区材料的淀粉品质特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上,描述云南软米品种籽粒淀粉品质主要特征时,除了将直链淀粉含量作为基本描述性指标外,还需结合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3个RVA谱特征值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也需注意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籽粒淀粉品质特性的表现对环境敏感,选育广适应性软米品种难度极大。  相似文献   

4.
糯稻wx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糯稻与非糯稻品种(苏香粳3号和武运粳稻7号)杂交,用单粒法测定了亲本、F1、F2、B1F1及B2F1的直链淀粉含量,以研究其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糯稻与非糯稻亲本杂交F1直链淀粉含量多偏向于母本,存在基因剂量效应;高直链淀粉含量对糯性表现为完全显性,是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的;糯稻与低直链淀粉含量品种杂交的F2代不符合1∶3的分离比例,这说明控制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对糯性表现为不完全显性,与控制糯性的基因(wx)是非等位的。  相似文献   

5.
中泰软米资源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胚乳性状遗传模型,采用单粒稻米测定方法对中泰不同软米品种毫木西和KDMLl05直链淀粉含量(AC)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泰软米品种毫木西、KDMLl05与高AC的IR36杂交,F2代均表现出高AC对低AC为完全显性,呈3:1分离,受1对基因控制;②中泰软米品种相互杂交,其F2代AC呈正态分布,表明控制中泰软米品种AC基因等位。  相似文献   

6.
水稻低直链淀粉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低直链淀粉(软米)突变体与普通水稻品种,糯稻品种杂交得F1,F2的种子,用单粒法测定了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较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普通水稻品种与软米突变体杂交F1的直链淀粉含量居于双亲之间,多数偏向于含量高的亲本,说明高对低为不完全显性。F2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布明显分离为3:1的比例,表现为一对基因差异的质量性状遗传。软米突变体与糯稻品系杂交F2没有明显的分离表现,说明该突变体的低直链淀粉基因与糯  相似文献   

7.
云南籼型优质软米的品质性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云南软米的类型和品质特点以及产地对云南软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云南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调查了来源于不同稻米产区的25份云南软米品种的12个品质性状指标,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软米品种间在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米饭伸长度等性状中品种间差异不大。大多数云南软米的胶稠度在75~100mm,直链淀粉含量在13%~19%,蛋白质含量均小于9%,蒸煮后精米的平均伸长率为66.8%。栽培环境的变化可导致同一品种垩白率和垩白度的显著变化,而对稻米软硬度和粒形的影响较小。云南优质米以细长软米为主。由于粒形和直链淀粉含量相对于其栽培环境表现稳定,是可靠的育种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利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的 6个粳稻品种 ,以 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 4配制 15个杂交组合 ,对亲本选配与 F2 、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变异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大部分组合的 F2 、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与亲本平均值差异不大 ,中亲值与 F2 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间相关不显著 ,而与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呈显著的正相关 ;F2 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与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间以及 F2 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方差与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方差之间相关均不显著 ;15个组合 F2 及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均呈单峰分布 ,并出现超亲变异 ,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粳稻品种间无主效基因的差异 ,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主要受微效多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云南地方传统软米资源与粘米和檑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及蛋白质的积累动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稻米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直链淀粉积累表现基本一致,以开花后20 d为转折点,日平均积累速度前期积累速度快,后期积累速度较缓慢,直链淀粉积累速率的顺序为粘米云南软米括米;3种类型的稻米在籽粒灌浆过程中蛋白质积累动态基本相似,籽粒的蛋白质百分含量,灌浆开始最高,而后逐渐下降。蛋白质含量的日平均积累速度顺序为檑米品种软米品种粘米品种,与直链淀粉积累动态相反,籽粒直链淀粉和蛋白质积累之间可能有一定的矛盾关系。开花后30 d内是软米品质形成的主要时期,可以把开花后30 d内气象生态条件作为云南软米生态区划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水稻胚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采用单粒稻米作直链淀粉含量分析,研究了5个杂交组合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结果表明:1个组合呈现WxWxWx∶WxWxwx∶Wxwxxwx∶wxwxwx=1∶1∶1∶1分离;3个组合直链淀粉含量符合3∶1分离;另1个组合无明显分离比例。并讨论了采用单粒稻米直链淀粉分析方法鉴定杂交稻杂种纯度和优质杂交稻米亲本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休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以13个水稻主裁品种及11个F1代抽穗后35d的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休眠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30℃下,种子未去颖壳时,南京11、桂朝2号等品种的发芽率均高于80%,无休眠性;IR36的发芽率仅为19%,具有较强的休眠性;越光、N22的发芽率分别为2%和0%,具有极强的休眠性;F2代种子的发芽率均不超过亲本(越光除外)。除去种子颖壳后,大多数供试材料的发芽率均显著提高,休眠性丧失,尤其是F2代种子,但N22仍保持极强的休眠性。淀粉酶海性测定结果表明,酶活性与种子休眠性呈负相关。内源激素的分析表明,在吸水之前,不同休眠性品种的内源ABA和GA3含量无明显差异,但吸水后,休眠性与GA3/ABA的比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东北稻区杂草稻经历了蔓延、大发生过程之后,近期进入衰弱态势,分布区域由过去大发生的东部稻区转移到降水量少的西部稻区。在东北稻区,稻田落粒的杂草稻种子只能以"干态"安全越冬,"湿态"种子不能安全越冬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无休眠性;杂草稻种子安全越冬能力介于杂草类种子与栽培稻种子之间,其安全越冬能力强于栽培稻种子的原因在于种皮厚、吸水速率低、低温水中生存能力强、萌发后的种子耐旱性强,而脂肪酸、蛋白质含量差异不大。分析认为,杂草稻种子低温发芽能力强,秋季遇水易发芽而冬季冻死现象与其种子萌发期淀粉酶低温活性高于栽培稻种子相关。  相似文献   

13.
水稻种子低温萌发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粳稻品种USSR5、Hatanishiki和籼稻品种密阳23、N22为材料,研究了水稻品种间种子低温发芽力的差异,并进一步从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种子对激素的敏感性及淀粉酶等方面对耐低温发芽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来自前苏联的USSR5和来自日本的Hatanishiki低温发芽力高,而籼稻品种N22、密阳23低温发芽力弱,这可能与种子对赤霉素(gibberellin, GA)、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敏感性更强有关,且低温增加了这种敏感性;低温和外源激素处理可能主要通过影响淀粉酶酶带3的活性而起作用;在整个低温萌发过程中,USSR5种子中内源激素ABA含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其GA1/ABA值始终低于N22,这也可能是其低温发芽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In recent year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different types of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have been released in the southern rice region of China. The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of these new cultivar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arge scale planting. However,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remain little known. Therefore, three typical types of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ir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A scanning calorimeter(DSC), X-ray powder diffractometer(XRD), rapid viscosity analyzer(RVA) and taste analyzer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ooking and eating proper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non-soft hybrid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soft inbred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and soft inbred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Soft inbred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had a low amylose content and moderate protein content, which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superior 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y. In addition, the relative crystallinity of soft inbred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soft inbred and non-soft hybrid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major factor resulting in higher transition temperature and gelatinization enthalpy(ΔHgel). Non-soft hybrid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had a higher number of large starch granules than soft inbred and non-soft inbred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The setback value(SB) and breakdown value(BD), indirectly reflecting the 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y of the three types of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also confirmed that soft inbred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with a low SB value and a high BD value had better palatability than the other two types. This study provides guidance for future plant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in large rice-producing areas.  相似文献   

15.
香型软米水稻资源品质优异,了解其不同生态类型间F1杂种优势及其与亲本的关系,对有针对性选择转育新的优质杂交水稻亲本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来自5个不同地方香型软米晚稻品种资源作母本和自育稳定的6个香型软米保持系进行杂交配组,对其F1杂种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及其与亲本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除结实率外,其余性状更多表现为正向显性或优势。②组合性状差异最大是单株产量,其余比较大的性状是实粒数、结实率、有效穗和总粒数;杂种F1总粒数的平均优势最大,千粒重最低。③穗总粒数、剑叶长、剑叶宽的性状值显著高于高亲值,结实率显著低于低值亲本,虽然千粒重性状值比高亲值高,而单株产量和有效穗比高亲值低,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④杂种F1的株高、穗长、千粒重、有效穗和全生育期与母本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总粒数和剑叶宽与父本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如何趋利避害利用香型软米水稻资源转育优质杂交水稻亲本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有效成分的丸粒化水稻种子在低氧环境下的萌发和幼苗形态建成情况,以正常萌发环境作为对照,在水淹环境下,采用不添加有效成分和分别添加有效成分ABT3、调环酸钙和CaO2 4种丸粒化处理的水稻种子,观察并测定两种环境下萌发种子的发芽率、幼苗形态和种子淀粉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低氧胁迫环境下,水稻种子萌发受到抑制,通过有效成分丸粒化处理得到缓解,其发芽率均在60%以上,平均高于裸种对照18.9%;促进幼苗株高、胚芽鞘和中胚轴的伸长,与裸种对照相比,幼苗的株高增幅45.8%,幼苗的胚芽鞘长度增幅为25.8%,幼苗的中胚轴长度增幅为18.8%;与裸种对照相比,含有效成分的丸粒化水稻种子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本试验中有效成分丸粒化的处理有效地缓解低氧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提高淀粉酶活性,促进幼苗中胚轴和胚芽鞘的伸长,使得幼苗尽快伸出水面,脱离低氧环境,从而有效促进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7.
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植株叶面积、各器官干物重和含氮率、库容量和产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吸氮量的大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等6类,研究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①供试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成熟期总吸氮量最大品种为最小品种的2.94倍(2008年)和2.59倍(2009年),成熟期单穗吸氮量最大的品种为最小品种的4.67倍(2008年)和3.51倍(2009年);②氮素高效吸收型品种抽穗期、成熟期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单穗叶面积较大;③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抽穗期绿叶重、净同化率较大,但比叶重无明显优势;④氮素高效吸收型品种群体库容量与单穗库容量均大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⑤叶面积系数和库容量对粳稻品种总吸氮量均有重要的影响,库容量的作用大于叶面积系数。增源扩库是粳稻品种增加氮素累积量,实现高产更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该试验旨在研究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常规栽培稻漂移频率,评估无标记基因抗虫水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方法]该试验以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为研究对象,将几种非转基因常规栽培水稻种植在其周围,按不同距离收集F1代非转基因水稻种子。采用PCR技术对各点收集的水稻种子进行转基因杂种鉴定,统计并分析抗虫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常规栽培水稻漂移的频率。[结果]外源Bt基因向P13381和春江063水稻平均漂移频率皆为0。而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与非转基因水稻合系22-2、天香、明恢63和P1157几个品种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转基因漂移,平均漂移频率最高为0.875%,并且漂移频率随着距离加大而逐渐降低,而在7m以外的所有采样点平均转基因漂移频率为0。[结论]该研究表明抗虫水稻华恢1号外源基因的基因漂移频率非常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在风险很小,通过田间合理布局进行物理隔离,保持合适距离,以及科学安排农时,错开花期等方式,能有效控制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漂移和降低因转基因逃逸带来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9.
在孕穗期对10个水稻品种进行阶段性低温处理,调查分析花药长度、花粉大小、可育花粉率的降低率与结实率降低率的关系,并采用R=F/S对这些指标进行冷抗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孕穗期受到冷胁迫时,花药长度、花粉大小、可育花粉率降低率与结实率降低率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花药长度降低率、花粉大小降低率、可育花粉率降低率的冷抗R峰值出现时期不同,R峰值越高耐冷性越强;F-S曲线冷应力S的屈服应力点越高,品种耐冷性越强;由此鉴定出九02YC-11耐冷性最强,其次是水源381和优育8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