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发现影响转基因定量测量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提高基因的定量分析水平。【方法】本文首次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评定转基因玉米MIR604的测量不确定度。【结果】转基因玉米MIR604的相对含量为0.99%,不确定度为3.76×10~(-4),在95%的包含概率下转基因玉米MIR604的相对含量分布在包含区间为0.54%~0.61%的范围内,表明本研究的测量质量高,数据可靠。【结论】所有成分中,不确定度贡献最大的成分是是液体转移量的偏差。液体转移量的准确度是提高转基因成分检测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影响植被分布状况的土壤环境,揭示荒漠河岸植被盖度空间变化规律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以石羊河下游荒漠植被河岸带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与数理统计的方法,考察了距河岸500 m范围内的植被盖度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与灌木、草本及总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石羊河下游河岸带荒漠植被中,河岸间距与植被总盖度、草本植被盖度呈负指数相关,与灌木呈二次函数相关;由于植被根系作用,土壤含水率是影响植被总盖度和草本盖度的主要因子,且与40 cm深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显著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灌木盖度和长势的主要因子,其含量随河岸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在250 m处达到最大;土壤综合状况是影响植被丰富度的主要因子,250~300 m处土壤综合状况最佳,植被种类最多、长势最好.【结论】草本、木本植被盖度空间变化规律对土壤因子的响应不同,可为石羊河下游河岸带植被的重建和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1%转基因玉米MON810粉末为材料,对比了酚-三氯甲烷法、PVP法、CTAB法、胍-三氯甲烷法4种经过调整和优化的DNA提取方法在转基因玉米检测中的效果差别,该4种方法均能获得可供进行进一步转基因成分检测分析的DNA,其中CTAB提取法获得的DNA质量相对较高。DNA提取过程中,略去蛋白酶、淀粉酶以及RNA酶的使用步骤,同样可获得质量良好的DNA用于转基因成分检测分析。在转基因玉米检测中,可针对样品情况选择和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为研究对象,将几种非转基因常规栽培水稻种植在其周围,按不同距离收集F1代非转基因水稻种子.采用PCR技术对各点收集的水稻种子进行转基因杂种鉴定,统计并分析抗虫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常规栽培水稻漂移的频率.结果表明:外源Bt基因向P13381和春江063水稻平均漂移频率皆为零.而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与非转基因水稻合系22-2、天香、明恢63、P1157几个品种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转基因漂移,平均漂移频率最高为0.875%,并且漂移频率随着距离加大而逐渐降低,而在7m以外的所有采样点平均转基因漂移频率为零.该研究表明抗虫水稻华恢1号外源基因的基因漂移频率非常低,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很小,通过田间合理布局进行物理隔离,保持合适距离,以及科学安排农时,错开花期等方式,能有效控制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漂移和降低因转基因逃逸带来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生长期喷施草甘膦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变化,阐明一定浓度的草甘膦对转基因大豆生长繁育的影响,并对转基因大豆田间实际除草过程中草甘膦喷施时间及浓度的合理选择提供数据支持及理论研究依据。【方法】选择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GTS-40-3-2,采用田间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在大豆生长的V1-V5期茎叶喷施一定浓度梯度的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研究草甘膦对不同时期转基因大豆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并同期监测该浓度梯度草甘膦的实际除草效果。【结果】1.23-12.30 kg•ai•hm-2的草甘膦均能有效控制杂草,但喷施草甘膦超过推荐剂量1.23-2.46 kg•ai•hm-2会抑制GTS-40-3-2主茎节和主茎复叶的生长及降低成熟期的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GTS-40-3-2的单株有效荚数和百粒重在喷施不同浓度草甘膦后保持对照水平,株高、结荚高和有效分枝数等产量相关性状在较低浓度草甘膦处理后还有一定增长。草甘膦对GTS-40-3-2生长繁育的影响因施药时间的不同存在差异,4.92-7.38 kg•ai•hm-2的草甘膦显著抑制V1和V2期大豆的生长和产量,但对V3-V5期大豆的产量构成没有明显影响;V3-V5期大豆茎叶生长的减缓发生在喷施一定浓度草甘膦后10-20 d,30 d后茎叶生长恢复至对照水平,但较高浓度(9.84-12.30 kg•ai•hm-2)的草甘膦仍会导致V4和V5期大豆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的明显下降,V3期GTS-40-3-2的产量构成因素不受喷施草甘膦的影响。【结论】1.23-2.46 kg•ai•hm-2的草甘膦具有良好的除草效果,在转基因大豆生长的V1-V5期均能安全使用而不会造成大豆的生长抑制和减产。喷施草甘膦超过推荐剂量,一定程度上损伤大豆的结粒水平,但籽粒质量不受影响。草甘膦对不同时期转基因大豆生长繁育的影响程度为:V1、V2>V4、V5>V3,田间除草时选择V3期喷施草甘膦,从对转基因大豆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影响角度而言,相对最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两种蛋白质变性剂在转基因成分检测中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抗除草剂(EPSPS)转基因大豆GTS-40-3-2为材料,在Lectin基因的扩增体系中设置了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代硫酸钠(SDS)和酚,探讨了SDS和酚这两种蛋白质变性剂在转基因成分检测中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反应体系中SDS的浓度大于或等于4.8×10-4 g/mL时,能完全抑制PCR反应;酚的体积比大于或等于8.0×10-3 时,体系中的DNA聚合酶全部变性,PCR反应彻底被抑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该试验旨在研究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常规栽培稻漂移频率,评估无标记基因抗虫水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方法]该试验以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为研究对象,将几种非转基因常规栽培水稻种植在其周围,按不同距离收集F1代非转基因水稻种子。采用PCR技术对各点收集的水稻种子进行转基因杂种鉴定,统计并分析抗虫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常规栽培水稻漂移的频率。[结果]外源Bt基因向P13381和春江063水稻平均漂移频率皆为0。而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与非转基因水稻合系22-2、天香、明恢63和P1157几个品种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转基因漂移,平均漂移频率最高为0.875%,并且漂移频率随着距离加大而逐渐降低,而在7m以外的所有采样点平均转基因漂移频率为0。[结论]该研究表明抗虫水稻华恢1号外源基因的基因漂移频率非常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在风险很小,通过田间合理布局进行物理隔离,保持合适距离,以及科学安排农时,错开花期等方式,能有效控制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漂移和降低因转基因逃逸带来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8.
研究绿色食品体系中对转基因技术(产品)的限制性要求,针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是否在生产中违规使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生产资料或原料这一监测空白提出了对策,并对建立完善的绿色食品监测体系提出了建议,以促进绿色食品体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场大豆酱油rDNA成分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深加工产品DNA抽提试剂盒和PCR定性检测方法,对成都市场上的大豆酱油进行了外源基因片段检测。结果表明:在成都市场上随机抽样的7种大豆酱油样品未检出EPSPS基因成分。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国内农产品市场及进出口的几大类农产品转基因现状及建立绿色食品转基因监测体系的可行性,研究了绿色食品转基因监测体系的技术支撑条件,初步提出了绿色食品转基因监测的范围和方向,以完善绿色食品监测体系,促进绿色食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