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密植的Ⅰ-69杨林分树冠分枝角度小,骨干枝比率低。当叶面积指数达到7.81、冠层最大叶面积密度达0.8~0.9时,是林分最适密度状态。光在冠层内的分布,受叶面积指数和叶片消光系数支配。密植的林分,光强衰减较快。以8%的相对光强作为临界光强,林龄6年时以高密度林分的生产能力最低;中密度林分最高。但林龄7年时,低密度林分的生产能力已经接近中密度林分。  相似文献   

2.
帽儿山林场樟子松人工林光辐射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施业区内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WinSCANOPY2006a冠层分析仪采集数据,并结合实地调查,实测5种林龄的樟子松人工林群落内光辐射特征及冠层参数。结果表明: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樟子松人工林内光辐射随林龄增大呈下降趋势,变化范围为8.8-12.32mol·m^-2·d^-1,平均占冠层顶部总辐射的21.21%。对光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且树龄为30a以后趋于稳定。林分开阔度的变化范围为10.78%~21.66%,不同林龄群落之间差异显著,随林龄增大而下降。叶面积指数变化范围为2.29~3.47,不同林龄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消光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47~0.63,消光能力随林龄增大而增强,冠层结构随林龄的变化对消光能力的变化有一定得影响.  相似文献   

3.
立地水分条件决定的植被承载力是干旱缺水地区森林合理经营的重要依据。考虑到干旱缺水地区的森林蒸散耗水在水分输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大小直接与叶面积指数(LAI)相关,将林冠LAI在生长季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值(LAImax)作为植被承载力(LAIc)的量化指标,利用冠层分析仪(LAI-2000),在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和叠叠沟小流域的44个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实测了冠层LAI的季节动态变化,研究了生长季内LAImax与林分断面积、郁闭度、平均树高、密度等常用林分结构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LAImax与林分不同结构指标均呈幂函数关系,其决定系数(R2)依次为0.84、0.82、0.56、0.47,说明能同时反映林分密度和树体大小的林分断面积与林冠LAI相关最紧密。将LAImax与林分断面积的幂函数关系嵌入了林分平均胸径与林分密度和林龄关系的模型,用以描述LAImax与林龄和密度的关系,并利用样地实测数据拟合了模型参数。拟合建立的模型对所有样地的LAImax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平均为8.6%(0%20.4%),能较好地描述LAI与林龄和密度的关系。利用此模型,进一步导出了能依据给定的LAIc,简捷计算出不同林龄时的可承载林分密度的模型,从而为基于立地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林分密度管理和森林多功能经营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2009年采用正交区组设计不同密度、不同修枝强度和不同修枝时间3个试验因素对贵州省修文县2年生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人工林冠层特性的影响,2011年调查结果表明:猴樟人工林密度为2 505株/hm~2时,各处理叶面积指数较高,为0.64~1.28,叶平均倾角为13.87~14.51°,透光率较大为0.21~0.49;密度为3 330株/hm2时,叶面积指数为0.76~1.52为最高;密度为1 665株/hm2时,叶面积指数为0.54~0.94,叶平均倾角为10.19~10.84°,透光率最大为0.21~0.58。修枝处理的猴樟林分冠层结构优于不修枝的林分。修枝季节对于猴樟林分冠层的影响不大。猴樟人工林在密度为2 505株/hm~2、修枝强度为1/3、修枝季节为春季的组合为猴樟人工林冠层结构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5.
狭冠网蝽发生条件及营林措施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数量化理论Ⅰ,对狭冠网蝽虫情指数与林分海拔、坡向、林龄、密度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虫情指数的因子依次是密度、坡向、海拔、林龄。通过25%、35%两种间伐强度的林分虫情指数减退率与对照的比较试验表明,间伐后第1年差异不显著,第2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改进单纯形法结合林龄指数建立杉木人工林断面积收获预测模型:Y.=-51.90423+1.335112x1+2.882465x2+0.004396041x3+0.00173626x1x3;yt=yt·Ft(式中,x1为林龄,x2为地位指数,X3为林分密度,Ft为林龄指数)。此预测模型经50块样地检验,平均精度达97.8%,可以用于编制可变密度收获表。  相似文献   

7.
不同密度桉树人工林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东南地区国有钦廉林场4年生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林下的多样性展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林下植物种类多样性表现为:中密度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林分的Shannon指数(H')和Simpson指数(D)分别为1.47和0.58,均为各个林分中最高;桉树人工林中密度的草本层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均高于其他坡度的林分,表明了桉树人工林中密度植物种类丰富,林下光源充足;桉树人工林灌木层物种均匀度Jsw指数的平均值分为1.150,而草本层物种均匀度Jsw指数平均值为1.057。并得出了伴随着林密度的变化,光照可从林分不同方向,如各个侧面透过林分照射于林下植被,可给林下植被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提升了林下植被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为合理经营黄土高原区刺槐人工林,利用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研究了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冠层结构特征及月变化。结果表明:密度对LAI(叶面积指数)有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林分叶面积指数趋于一致;在生长月份上,LAI为先增后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6月底。密度与冠层开度呈显著负相关,随着密度的增加,刺槐林DIFN明显降低,925~1 125株/hm2与其他3个密度林分有显著性差异;DIFN(无截取散射)随月份的变化均呈"V"字型变化,在6月底至8月初DIFN最低。密度与MTA(平均叶倾角)呈显著正相关,密度在925~1 125株/hm2范围的刺槐林分,叶片几乎处于水平状态,其他3种密度林分MTA均在40°~50°之间有最大分布频率,而月份对MTA影响不显著。对叶面积指数与冠层开度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呈指数回归关系(R2=0.998)。  相似文献   

9.
以落叶松人工林标地为材料求解G=aSDI ̄b(H-1.3)°为密度指数、树高与断面积数学模型;Y=aSDI ̄bX ̄c为密度指数、断面积、株数、直径数学模型。林分疏密度1.0,一定树高时,各地位指数株数、直径、断面积、蓄积一致。换句话说,密度或直径一定时,亦有一定的断面积、树高、蓄积。这是编制林分密度标准表、直径标准表的理论基础依据。编制密度、直径标准表及生长过程表,先编这些标准表(内容包括每公顷株数、直径、树高、形数、断面积、蓄积等),在标准表基础上解出各地位指数、树高之相应林龄,得林分生长过程内容。  相似文献   

10.
杨树人工林冠层光合辐射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杨树人工林冠层上部,下部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其相互转换的关系方程;研究了PAR的日、季变化特征;根据Beer-Lambert方程,结合林分生长季内的叶面积动态及林冠各层次的叶面积指数(LAI),计算出生长季内各天的消光系数(K)及任一时刻冠层内不同深度的光分布,并对PAR的透过率与林分消光系数K及累积叶面积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叶面积指数为植物冠层表面的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提供了结构化的定量信息,是估算植被冠层功能的重要参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结构参数之一。以北京西山实验林场作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域内5种典型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对各林分生长季内的叶面积指数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类型叶面积指数表现为乔木林草本层灌木林;4种乔木林分类型生长季平均叶面积指数大小排序为栓皮栎林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2)在整个生长季,4种乔木林分的叶面积指数表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增大—平稳—减小"的趋势;3)灌木林叶面积指数的变异系数均高于乔木林与草本层,就整个生长季,5种林分的变异系数为灌木林(荆条)栓皮栎林刺槐林侧柏林油松林。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收集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数据,分析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林分年龄、林分密度、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枝落叶层现存量等8个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林下植被生物量与林龄、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以与草本层生物量相关性最大,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而与年均温、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林龄、林分密度、草本生物量可解释枯枝落叶现存量变化的90.6%。  相似文献   

13.
以胶合板材为培育目标,研究了I-69杨胶合板用材林平均单株材积与造林密度和优势高的关系。分别不同林龄(6~11a)建立了平均单株材积与造林密度及优势高的模型V=a0Na1Ha20,通过生产弹性分析、边际产量分析,研究了密度效应及优势高效应,计算出了不同林龄林分的生产弹性值和边际产量,并且根据立地及密度效应模型研究了造林密度、林龄、立地指数对林分蓄积的影响。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营造I-69杨胶合板用材林密度应适当减小,选择造林地时以立地指数大于等于20m林地为佳。  相似文献   

14.
以采用常规林分调查方法,运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程序运算,对Ⅰ- 69 杨林分竞争密度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6 年生以上,密度357 ~1 111 株/hm2 ,郁闭度0-7 以上的林分,竞争密度效应明显,平均单株立木材积与每公顷立木株数的幂乘式及倒数式回归方程有显著意义,且随林龄增加,竞争密度效应增大。幂乘式和倒数式的参数均随林龄增大而减小。幂乘式模拟精度高于倒数式,倒数式更适宜林龄较大的林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八年生杉木人工林内太阳辐射与叶面积垂直分布的观测与研究,用计算机绘图与计算,得出以下结果:杉木叶面积的垂直分布和叶面积指数与密度有关,冠形因密度增加由圆锥形变为圆柱形,叶面积指数是先上升后下降。杉木林内辐射的消减随密度的增加而加剧,在冠层深3/4处趋于平缓,当郁闭度低于0.85时,林冠下辐射有回升,用累加叶面积指数分层计算林冠消光系数,可减少因叶片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误差,用累计值计算辐射,可简化观测与计算,用辐射吸收率、叶面积指数,杉木个体生物量及年均生物增长量4个指标对杉木林生长作综合评价,八年生杉木林生长的较适宜工是2m×1m。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银中杨5种造林密度连续8年的试验观测,研究了造林密度对银中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径阶分配、树干圆满度、树冠发育、分枝角、叶面积等项指标的影响;采用修正指数曲线拟合了各密度林分胸径、树高随林龄增长的数学模型。15年主伐,各密度林分每公顷蓄积年平均生长量均超过我省杨树各栽培区小黑杨、北京杨、白城杨的丰产指标。提出了培育各材种适宜的密度和主伐年限。  相似文献   

17.
木麻黄林生产力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木麻黄林生物产量随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和林龄的动态变化的研究表明,木麻黄林生物量大小在不同立地表现为潮积沙土>风积沙土>残积沙土,立地愈好干材生物量所占比例愈高;15年生木麻黄林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但干材生物量百分率的变化趋势相反;林分净生产量随林龄而增大,至成熟阶段达到最大,到过熟阶段又趋下降,林俞生产力与叶面积指数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用八块不同密度林分的资料,分析了太岳山人工油松林的生物量,22年生油松林地上部现存量平均为57.5吨/公顷,24年生的平均为79.6吨/公顷,年生长量为9.8吨/公顷,净同化率平均为0.885吨/公顷/年,相对生长率平均为16.8%,生产力属于中等水平。根据树干解析及回归估计确定的生长量,对油松林进行生长分析试验,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油松林的相对生产率不同,密度在6000/公顷时,相对生长率最大,2000/公顷林分的相对生长率较小,即相对生长率因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相对生长率与叶面积比及净同化率的关系可由下式表达:RGR=3.5028NAR-0.1488 r=0.997 RGR=0.1859LAR-0.1746 r=0.989“过密”已不利于太岳油松林现阶段的生长,从生长过程分析中可以推断,太岳山穴播的油松林在13-15年时即应进行抚育。  相似文献   

19.
以关帝山华北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方法,调查其林分密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平均林龄和平均枝下高6个林分因子和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探究林分因子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林分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除林分密度、平均冠幅和平均胸径外,其他林分因子都有显著性差异;林分密度的变异程度最高,平均林龄变异程度最低。(2)4种草本多样性指数在各样地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异性最大,Simpson指数变异程度最低。(3)物种丰富度指数在6个林分因子的影响下有较明显波动,整体上呈减小的趋势,而其余3种指数无明显变化。(4)由相关性和线性拟合分析得出林分密度主要影响林下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指数,平均树高和平均枝下高主要影响林下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各林分因子对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无显著影响。(5)林分密度为150株/hm2,平均树高为17.34 m,平均胸径为30.53 cm,平均枝下高为2.95 m,平均冠幅为5.68 m,平均年龄为53年时,华北落叶松林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达到最大。结果表明:适当对...  相似文献   

20.
不同经营方式下杨树人工林叶面积分布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对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杨树人工林分的叶面积垂直分布及其片节动态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集约经营林木叶面积的数值明显大于粗放经营林木的叶面积数值,林木个体间叶面积差异显著且与林木个体的胸径大小成正比。整个生长季节内,集约经营林木冠层叶面积数值较大,林分生长季节较长;而粗放经营林木叶面积相对较小,生长季较短。叶面积较大,生长季较长是导致集约经营林分生产力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研究,建立了生长季不同时期内,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林木累积叶面积指数垂直分布的拟合模型,可用于对叶面积的估算。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杨树人工林冠层光分布、计算冠层光合产产量奠定了基础,为我国杨树人工林的速生、丰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