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鹿苑茶生产发展谈黄茶振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进华 《茶叶通讯》2011,38(3):45-47
黄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主要出产于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和广东等省,以其金黄色泽和醇厚滋味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黄茶特殊的“闷黄”工艺造就了其独特的“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三黄品质特征。黄茶产量虽然不及绿茶、红茶和黑茶,但其中有很多茶以其质优形美,被视为茶中珍品。  相似文献   

2.
黄茶品质影响因素及香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品质。其基本工艺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各个工艺阶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品牌黄茶的品质特性。本文从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对黄茶品质的影响以及黄茶香气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近年来,黄茶以其独特的风味特点和显著的保健功效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文章对黄茶中的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和茶多糖等主要功能性成分,以及黄茶降糖降脂、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抗炎抗菌、抗癌和抗氧化等健康功效进行综述,旨在为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茶品质影响因素及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茶树品种和加工工艺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以及黄茶加工技术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促进黄茶产业的发展,实现黄茶生产机械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制定具有标准级差代表性的实物标准样对黄茶的生产流通具有重要意义。分别招募80名普通消费者和22名初级评价员,对皖西黄茶的3大类(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9个等级实物标准样进行排序检验及Napping-UFP法分析。结果表明,在排序检验法中仅依据外形可基本实现对8个标准样的判定(其中黄芽特级与一级不能判别);在Napping-UFP法中,22名初级评价员仅根据外形也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等级的黄茶样品,根据香气或滋味可以准确区分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并能准确区分黄大茶的轻火样和足火样;同时初级评价员给出了较为丰富的描述词(外形33个,香气21个,滋味24个),外形描述词中的“绿”“黄”“多梗”,香气描述词中的“嫩香”“甜香”“烟丝”,滋味描述词中的“鲜”词频较高,可以用于皖西黄茶实物标准样的级差判别,有利于消费者的理解与接受,以及皖西黄茶的市场推广。  相似文献   

6.
关于加快缙云县黄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产业是浙江缙云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012年全县茶园总面积55100亩,茶叶产值1.88亿元。但缙云黄茶规模还很小,基地只有4000多亩。缙云黄茶是缙云县2011年11月在浙江农博会上首次对外推出的新产品,惊艳了省农博会,取得了很好的展示效果。为加快推进黄茶特色产业的发展,积极打造"中国黄茶之乡",对缙云县黄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一、缙云县黄茶产业发展的现状缙云黄茶是缙云县茶产业主推的一个新品种,主要分布种植于该县海拔500~700米的高山密林地带。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精湛的制作工艺、三黄透三绿的独有品质(外形色泽金黄透绿、汤色鹅黄隐绿、叶底玉黄含绿),缙云黄茶已跻身高端茶叶市场。今年首批缙云黄茶开摘之前,四川等地客商以每公斤1.6万元的价格订货。目前,全县共发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干闷与湿闷对黄茶感官品质、茶汤与干茶色度、品质成分含量以及其抑制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湿闷工艺黄茶感官品质优于干闷工艺黄茶,茶汤与干茶色度均偏黄;生化成分检测结果显示,湿闷工艺黄茶中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EGCG、ECG和叶绿素总量较干闷工艺黄茶显著降低,非酯型儿茶素、GC和EGC含量显著增加。MTT检测结果表明,干闷工艺和湿闷工艺黄茶都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肝癌活性。在闷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相同条件下,湿闷工艺更有利于黄茶品质的形成,并可保持较强的体外抗肝癌活性。  相似文献   

8.
金萱品种通常用以制作乌龙茶,兼制绿茶、红茶,但以金萱品种制作黄茶的情况较为少见,本实验以河源市东源县种植的金萱品种为原料,以不同方式闷黄工艺制作黄茶,并分析毛茶各种生化成分差异和感官审评比较,探讨不同方式闷黄对金萱黄茶的成茶品质影响,以期获得比较适合金萱黄茶的闷黄方式和参数,结果表明,三种闷黄试验方式对黄茶品质的影响中,干燥同时闷黄的处理,品质最好,比较适合金萱品种加工黄茶工艺。  相似文献   

9.
11月25~29日,2011浙江农业博览会在杭州和平会展中心举行,缙云县在丽水展示厅专门布置了“缙云黄茶”特色展区,正式对外推介“缙云黄茶”。藏在深闺中的“缙云黄茶”首次亮相,立即吸引了参观宾客的眼球,得到了大家的赞扬和认可。  相似文献   

10.
高档黄茶适制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尖波黄、槠叶齐、桃源大叶、碧香早、湘波绿2号、玉绿6个不同的品种制作高档毛尖黄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尖波黄是比较适合加工毛尖黄茶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加强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促进茶产业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怡文  韩晶  梁月荣 《茶叶》2010,36(2):87-89
针对我国茶叶产业现状,分析茶叶深加工对茶叶产业的作用与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发展趋势。提出在深入开展茶叶深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的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茶叶深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六大茶类的传统工艺技术和相应的茶机配置,并以此为基础在六大茶类的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新技术和新工艺,对改善茶叶香气和滋味,降低苦涩味,提高茶叶品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福建乌龙茶加工技术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福建乌龙茶产业发展迅猛,效益高涨,但总体上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不高,严重制约着福建乌龙茶产业的国际化拓展。从根本上看,在培育优良乌龙茶茶树品种的前提下,加强我省乌龙茶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的投入和研发至关重要。鉴于乌龙茶加工标准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的产业需求,及福建乌龙茶加工的现代化水平仍然偏低的现状,尊重传统加工技术、加强现代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培养新型职业茶农、加强闽台乌龙茶产业合作与交流等不失为福建乌龙茶加工技术的发展良策,也是实施福建省茶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在相同生产时间,对机采与手采鲜叶按连续化颗粒型加工工艺技术生产平水日铸茶,对生产的茶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两种采摘模式下的加工方法、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机采鲜叶在嫩度与匀整度上明显低于手采鲜叶;可采用相同的初加工工艺与技术参数进行加工;机采毛茶品质由于含梗量与嫩度的原因在外形与叶底上感官审评得分略低于手采毛茶,但在香气与滋味上接近、有的甚至还稍优于手采毛茶,综合品质两者接近;精加工后两者品质更趋一致。在生产成本与得率上,每公斤机采茶的成本比手采茶低36.22%,得率低25.48%,经济效益高约21.30%。  相似文献   

15.
针对茶叶加工过程远程监控需求及茶叶溯源的加工环节缺失问题,构建了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叶状态参数及加工设备工艺参数远程物联网监测平台,实现了茶叶加工生产线远程设备运行参数监测监控与茶叶品质溯源。本研究采用B/S框架实现信息实时显示,综合鲜叶采摘信息和生产信息完备溯源过程,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生产过程参数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建立了茶叶加工过程溯源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茶叶生产离线与在线数据库融合质量评价模型,提高了数据存储质量。针对黄山毛峰初制加工生产线进行了远程监控系统开发及溯源信息采集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平台运行稳定,数据显示准确完整,实时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茶叶品质优化及大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由电脑控制器、多功能机和执行机构组成。将优化的龙井茶加工工艺参数贮存在控制器的芯片中,计算机对龙井茶加工过程的温度、时间、转速以及加压、停机等动作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龙井茶青锅和辉锅的自动化加工。控制器贮存有12条龙井茶加工程序,供不同环境、不同鲜叶原料条件下选用。用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加工的龙井茶品质超过或接近手工炒制的茶样。从而解决了龙井茶生产依赖炒制工人的技术这一问题,同时提高了名优茶加工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已非常普遍并日趋成熟,现代茶叶深加工,尤其是速溶茶及茶饮料的生产更是离不开膜技术。本文对膜分离技术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重点阐述了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及其集成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许咏梅 《茶叶》2014,(1):24-29
白茶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珍稀茶类,中国是世界白茶的唯一产地,福鼎是中国白茶最重要的产地之一,其白茶产量占中国白茶的70%以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呼声日益高涨,白茶简单、自然而生态的加工工艺越来越受到欢迎,那么白茶的成本-价格到底是怎样的?本文以福鼎市白茶产地实地考察为依据,对福鼎白茶的茶农户、茶叶加工企业、茶叶交易市场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对福鼎白茶的生产成本-价格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福鼎白茶生产成本包括鲜叶种植成本、初加工成本、精加工成本,其中鲜叶种植成本占总成本的重要部分,加工成本(初加工+精加工)低;在生产成本中主要是人工费用.(2)福鼎白茶的产地批发价格较低,一般略高于成本价格;而福鼎白茶市场售价比批发价格高出1倍以上,茶商销售到外地价格会上涨5倍以上;茶农户、茶企业、茶叶商相比较,茶农户获利最少,茶叶企业和茶叶商获利最多,甚至利润高达几百倍,茶商利用别人不了解白茶有价格炒作趋势,白茶几乎是一本万利.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仲华 《茶叶科学》2019,39(2):115-122
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在传统茶叶出现产大于销的背景下,中低档茶和夏秋茶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影响茶叶行业效益水平。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资源利用率、茶产业规模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茶叶深加工产业概况,以及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与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杨耀松  彭继光 《茶叶通讯》2010,37(3):30-32,35
重点介绍了毛里求斯当前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和进出口情况,并介绍了毛里求斯Bois Cheri Tea Estate茶厂红碎茶的加工工艺和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