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稻麦秸秆行(沟)式套埋轻简还田模式与配套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麦-稻"两熟制稻田地区,创建了融秸秆还田、增产增效、生态持续等功能于一体的稻麦秸秆行(沟)式套埋轻简还田技术模式。以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稻田保护性耕作和稻麦周年协同增产为目标,形成了该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阐述了该模式与技术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2.
稻麦带状互套耕作模式及其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稻麦高产实践中的品种、环境和措施难以协调,且现有的稻田生产模式造成水体、大气等污染加剧状况,创立了稻麦带状互套耕作模式。该模式明确了稻麦带状互套式耕作特征,从稻麦高产与持续增产效应、秸秆还田与有机增肥效应、生态保护与资源节约效应三个方面进行了模式的功能分析,并提出了基于模式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3.
利用稻麦秸秆发酵,制作机械化育秧工厂的育秧基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明显。核心技术是利用自然界大量的微生物对秸秆进行生物降解,最终将秸秆等原料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小分子有机质和腐殖质等稳定的物质,再将这些物质按一定工艺和要求制成育秧基质。本文论述了稻麦秸秆发酵育秧基质化利用模式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了其技术原理及配套技术,对其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依据几年的稻麦秸秆连续还田技术效应跟踪调查和田间试验示范工作,总结制定了稻麦秸秆还田稻麦生产技术规程的范围、定义、产量目标、基本要求和栽培管理技术等主要内容,对稻麦秸秆还田稻麦生产中,氮肥调控的时间节点、数量、施氮量、秸秆粉碎程度、秸秆翻埋深度、病虫草害防治等做了具体规定,以期为稻麦秸秆还田稻麦生产的高产稳产提供参考依据和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5.
韩国秸秆焚烧与牛肉短缺问题解困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农民就地焚烧稻麦秸秆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尽管政府采取了补贴还田等多种秸秆处理途径,但依然没有破解困境。韩国通过压缩、打包等技术集成推进秸秆的饲料化,在农区进行集约式的肉牛养殖,探索出了稻麦—肉牛联营模式,使得秸秆变废为宝,彻底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针对中国目前面临的秸秆焚烧困境和牛羊肉供不应求的状况,本文建议稻麦轮作区的中国中东部省份结合自身实际,系统推进构建稻麦—草畜联营种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稻麦秸秆是宝贵的再生资源,推广应用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可以充分发挥稻麦秸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土壤肥力、是夏秋秸秆禁烧禁抛工作的成功经验之一。但在推广应用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实践过程中,避免不了出现各种风险。本文分析了推广应用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的风险,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达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养分、提高稻麦产量、增加农民收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伴随着安徽省白湖农场秸秆还田整地机械隆隆的轰鸣,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主办的安徽江淮稻麦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关键技术示范现场暨测评会在该农场开展并顺利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是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最直接、最有效、最主要的途径,但是由于稻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的生物学特性、各地土壤条件、气象条件、农机械配备、配套农机作业技术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稻麦秸秆还田效果不理想,部分地区出现由于秸秆还田方式不当而影响  相似文献   

8.
秸秆双季全量还田稻麦两熟轻简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稻麦秸秆不再作为农民生活的必需燃料,为方便耕种,农民养成了焚烧田间秸秆的不良习惯,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目前,秸秆综合利用还处在起步阶段,秸秆全量还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新沂市在江苏省稻麦科技示范项目基地展示了江苏省农科院和扬州市农科院提供的技术,连续3a示范稻麦秸秆双季全量还田面积累计达200hm2。现将该技术要点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江淮稻麦轮作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针对该地区作物种植能耗高,温室气体排放多,秸秆焚烧极为严重等突出问题,结合节能减排机械化种植模式设计了多功能稻麦免耕施肥播种机。该机利用固定道进行播种作业,同时采用动力防堵机构,能够实现秸秆粉碎还田、开沟、施肥、播种等多项作业。田间试验表明,该机通过性能良好,减少作业能耗,实现一机两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以及新型农业发展方式的普遍推行,农业循环经济被广泛的认可以及研究实践。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就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表现之一。本文以苏北地区的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的应用为例,具体分析该区在采用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过程中相关的技术要点以及实际应用效果等,为其它地区的稻麦秸秆的处理以及农业经营方式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除了受遗传因子控制外,还受到生态环境条件和耕作栽培措施等外部因子的影响。研究周年耕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持续效应可为优化区域耕作制度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4年小麦秋播时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两个因素的5种周年组合模式(麦免稻旋WZRR,麦免稻旋+秋菜WZRRV,麦稻双免WZRZ,麦稻双免垄作WRZB,周年旋耕无秸秆还田CK)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持续影响效应。【结果】所有耕作模式的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在年际间均呈波动性变化,对照产量在多数年份都处于低值水平,7年平均较其它处理低3.0%-4.7%,随时间推延下降趋势明显,年均递减0.125 t•hm-2。所有处理的有效穗均无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但穗粒数下降趋势和千粒重上升趋势明显。7年平均,对照的有效穗显著低于其它处理,而穗粒数、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重在处理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免耕与秸秆还田组合模式具有不同程度提高小麦主要生育阶段耕层土壤速效N、P、K含量和改善中后期个体与冠层质量的作用。WZRZ、WRZB处理的多数小麦品质性状与CK相当或略优,而WZRR、WZRRV处理有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的趋势。【结论】免耕与秸秆还田利于稳定小麦产量和改善耕地质量,尤以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模式最好。  相似文献   

12.
探索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下实现小麦单产7 500 kg/hm2的措施,指出镇压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小麦的出苗率;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以小麦秸秆还田出苗数最高,秸秆不还田次之。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稻麦轮作条件下连续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菌剂对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定位实验的方法,以长江下游典型地区扬州市宝应县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稻麦秸秆连续5年全量还田以及还田配施快腐菌剂对耕地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秸秆长期全量还田有利于提升水稻产量,降低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加;2)秸秆还田同时配施秸秆快腐菌剂能够进一步提升秸秆还田增加水稻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3)水稻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孔隙度、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钾呈显著正相关。总之,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土壤性质,配施秸秆快腐菌剂能够进一步提升秸秆还田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量麦草还田和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3种施氮量、2种稻作方式对2个常规粳稻产量及其群体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量麦草还田处理的产量、成熟期LAI、成穗率、总颖花量、孕穗后群体茎蘖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武运粳7号施氮270kg/hm2的产量水平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麦草不还田处理的产量、LAI、成穗率、总颖花量、群体茎蘖数、高峰苗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以300kg/hm2处理的产量水平较高。采用240kg/hm2和270kg/hm2施氮水平时,全量麦草还田处理的产量、成穗率、总颖花量显著高于麦草不还田处理,但施用300kg/hm2处理则相反。因此,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全量麦草还田方法。  相似文献   

15.
长期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区土壤有机碳组分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的影响,依托10a田间定位试验,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CK),设置稻秸秆不还田+麦秸秆全量还田(W)、稻秸秆全量还田+麦秸秆不还田(R)、稻麦秸秆均半量还田(HRW)、稻麦秸秆均全量还田(ARW)4个秸秆还田处理,分析5种...  相似文献   

16.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运2645为供试材料,设置常规处理(A)、麦秸还田(B)、麦秸还田减肥(C)、肥料运筹(D)和旋耕(E)5个处理组合,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农田地表径流NPK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麦秸还田使水稻产量比常规处理增加3.0%左右;(2)试验年度稻季农田总地表径流水量为4.3×103m3·hm-2;(3)麦秸还田减肥和麦秸还田处理比其处理明显降低农田地表径流水体NPK流失量,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N流失量由低到高依次为麦秸还田减肥、麦秸还田、常规处理、肥料运筹和旋耕,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P和K的流失量由低到高依次为麦秸还田减肥、麦秸还田、肥料运筹、常规处理和旋耕;(4)麦秸还田能够降低稻田地表径流NPK的流失率,但麦秸还田减肥处理由于流失量减小幅度远低于肥料施用量的减小幅度,其NPK流失率均表现为最高;(5)麦秸还田使水稻产量略有增加,使稻田地表径流水体NPK流失量和流失率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模式和施氮量对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通过监测稻田在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的氮磷浓度,研究了秸秆不还田配施推荐施氮(N1)、麦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N1)、稻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RN1)、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RN1)和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常规施氮(WRN2)5处理对长江下游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增加小麦和水稻周年产量,增幅约9.03%~18.5%,其中WRN1和RN1处理增产效果显著高于WN1处理;与WRN2处理相比,WRN1处理可以维持稻田高产。在推荐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分别降低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溶解态总氮(DTN)浓度约5.17%~14.9%和12.3%,降低稻田氮径流风险;但增加溶解态总磷(DTP)浓度,增幅分别为6.67%~33.3%和30.0%,增加稻田磷径流风险。RN1处理下稻季田面水中DTN和DTP浓度均低于WRN1和WN1处理,且其DTP浓度与N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稻秸麦秸均还田下,WRN1处理下稻季田面水DTP浓度与WRN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能有效降低田面水DTN浓度的12.4%。研究表明,在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推荐采用"RN1"模式,该模式可以维持稻田的周年高产和有效降低稻田的周年氮径流风险,同时对稻田的磷径流风险影响不显著,是一种兼顾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选用作者选育的姬松茸优良菌株A-16,进行蔗田套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1)以麦粒为菌种培养料;(2)适宜播种期为8月下旬;(3)培养料碳氮比为401,原料配方为干稻草67.09%,干牛粪30%,尿素0.43%,石膏1%,石灰1%,过磷酸钙0.5%;(4)覆土土壤要求疏松,以田土参入50%煤炭渣效果较好.姬松茸和果蔗套种,可节约姬松茸栽培的遮荫材料,充分利用土地,而且果蔗单株重量提高21.48%,采用这套技术,可达到每平方米收鲜菇8.5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