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近代上海的茶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上海的茶馆安徽省祁门县政协倪群上海人的饮茶风习由来已久,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时代与社会的需要,茶馆应运而生。约在咸丰末、同治初年,在繁华的南京路上出现了上海第一家大茶馆──一洞天茶楼。比之稍晚一点的是丽水台茶楼,高阁三层,轩窗四面,气派非凡,有《洋...  相似文献   

2.
地处莫干山麓、古运河畔的浙江省德清县,县城武康镇,1996年下半年以来开办的绿森林、竹乡苑、休闲茶坊、茗心国、得闲茶坊、西施茶坊、陆羽茶楼、桂花茶楼、小别墅茶楼和水(船)上茶座等,连同城关镇和新市镇上的侨友茶楼、步云茶楼、星期八、第六生产队、同林乌、梦巴黎、同福茶楼、田野、银都、百乐、大运河等林林总总的茶艺馆全县已达50余家;加上七十年代后期前后恢复的200余家田野风情的乡(镇)、村茶馆,如今德清全县已有近三百家茶馆,每天有3万多人(次)在不同层次的茶馆或茶艺馆喝茶品茶。德清的茶馆,源远流长。有…  相似文献   

3.
刘钟瑞 《农业考古》2001,(2):171-172
如果到上海老城厢逛一逛 ,也许会发现老城厢最具特色的店家是茶馆。旧上海 ,老城厢曾是上海茶馆的集中地 ,尤其是在城隍庙一带 ,以湖心亭茶楼为中心。周围有茶馆十几家。随着社会的变迁 ,特别是十年动乱开始后 ,老城厢的茶馆除了湖心亭茶楼外 ,所有的茶馆已全部消失。现在 ,在老城厢范围内 ,仅豫园商城和上海老街就有大大小小的茶馆十几家 ,使老城厢地区又重现了历史旧幕。然而 ,和旧上海的茶馆不同 ,现在的茶馆、无论在装饰布置 ,还是在经营格局上均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一个集品茗 ,休闲、交友、赏艺的高雅场所。各家茶馆在突出主题…  相似文献   

4.
古代表“茶馆”义的词语中,出现于唐代的主要有“茶坊”、“茶肆”,出现于宋代的主要有“茗肆”、“茶楼”,出现于元代的主要有“茶房”、“茶铺”,出现于明代的主要有“茶社”、“茶馆”,出现于清代的主要有“茶寮”.除“茗肆”、“茶房”外,其余到清代仍见使用,尤其“茶馆”一词虽然出现较晚,但却使用频繁.建国前后的现代汉语中,“茶馆”曾出现一定程度的垄断,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这些词语在口语中基本不多使用,而新兴的“茶吧”却在一定范围内出现较多.  相似文献   

5.
许乐江 《农业考古》2003,(2):136-137
初冬的一天下午 ,与铁松老先生相偕 ,去了一趟“天一阁”茶艺馆。这是一座仿古式三层楼的建筑 ,面积达一千余平方米 ,二楼有以品茶为主的大、小包间十余个 ,三楼有以餐饮为主的包间六、七个。第一次来这里 ,其气象即给我留下了殊深印象。茶馆座落在银川市清河街南端的商业广场 ,是四会五达之地。我们在茶楼前下了车 ,即见楼阁式户扉之上悬一匾额 :“天一阁茶艺馆” ,是书法家刘正谦先生的手笔。非凡的气象使人联想起一首古诗 :“西北有高楼 ,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 ,阿阁三重阶。”我忽然对铁松先生说 :“这茶楼似曾相识啊。”他笑笑说 :“…  相似文献   

6.
王默 《农业考古》2007,(5):145-146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闻名遐迩的汉正街已是汉口繁华的主要标志,呈现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荣景象。明崇祯八年(1635年)汉口修筑“袁公堤”(今长堤街)后,居民区迅速扩大,河下帆樯林立、市廛日盛,楼馆酒肆进一步发展,汉正街出现“北货南珍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的兴盛。据统计,清宣统元年(1909年)汉口有茶馆250家,主要分布在汉正街一带。民国22年(1933年),汉口茶馆已达1373家,是汉正街茶馆发展最兴旺的时期。在汉正街居住的人家,不但常到茶馆去休闲或会客,而且户户都备有茶叶,以茗茶招待客人表示心意。汉正街的茶馆…  相似文献   

7.
马禄祯 《农业考古》2001,(4):115-116
当都市休闲成为一种时尚时 ,茶馆即应时而出。在古筝丝竹的清音雅乐中 ,在瓷碗陶壶的拙朴浑厚中 ,品一品东西南北的茶香 ,看一看文房四宝的雅致 ,恍如在时光隧道中回看文化长廊、观赏历史风情画卷 ,那是何等的惬意啊 !不要以为这是文学意境 ,其实这种意境以及衍生出的这种氛围就在我们身边。在省城郑州 ,在不知不觉中已有五十来家茶馆竞相出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上 ,而位于省会北二七路上的一壶缘茶楼堪为其中的代表。记者日前与朋友小聚时曾领略了郑州茶馆的“美、健、性、伦” ,贪图了它的“清、敬、和、乐”。置身其中 ,一壶缘茶楼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8.
吴家阔 《农业考古》2000,(2):182-182
中国茶馆结缘于东晋,创立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久远。至唐宋时期已有不少地方城镇开设茶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坊(摊)已十分普遍了。到了明清时期,饮茶风盛,茶馆茶楼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茶馆的布局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逐渐形成各自风格流派,而延续至今。在中国茶馆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成都茶馆更是久远非浅了。“天下茶馆数中国,中国茶馆数成都。”据当时成都茶社业统计,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成都有大大小小茶馆达700余家,据说当时最大的茶馆“华华茶厂’设有三厅四院,坐椅千余,一年四季茶客如云,门庭若市,十分壮观。 成都…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茶     
有一文艺单位,想在上海开爿艺术茶馆,取名“鲁迅茶馆。”。上海的“鲁迅茶馆可与北京的“老舍茶馆”齐名。一来,鲁迅、老舍都是文艺界著名人士。二来,上海是鲁迅长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可说是鲁迅的“第二故乡”),三来鲁迅生前十分爱喝茶。他一边品茗,一边构思佳作,在他的日记中,就有买茶、赠茶及外出饮茶的记载。鲁迅对品茗有一论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  相似文献   

10.
试论宋代茶馆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水兵 《农业考古》2004,(2):181-184,198
茶馆,宋代时称茶肆、茶坊、茶楼或茶邸,是一种主要以售卖茶水,供顾客品茶赋闲、怡情养性的公共活动场所。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广陵耆老传》有出售茶水的记载:“晋元帝时(公元317—322年),有老耆,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粥之,市人竞买。”南北朝,品茶清谈之风兴起,当时已出现供人喝茶歇脚的茶寮,它可以说  相似文献   

11.
岭南茶俗叙怀福建省东山县广播电台林亚顺到过广东省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广东人饮茶风气很盛,所谓“饮茶”,还包括吃早点和聊天的意思。广东岭南滨海城镇的茶馆很普及,不论大街小巷,皆可觅到它的芳迹。茶馆分有茶楼、茶店、茶室、茶棚。茶楼也就是餐厅、酒楼之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北京大学刘学忠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明代以后始称茶馆,张贷《陶庵梦忆》中即称茶馆,《儒林外史》中多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一种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茶馆起于何时,史料无有明确记载。汉时王褒《僮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馆之多,冠盖全球;茶馆名堂之多,绝无仅有,堪称世界之最。笔者今就民国时期的茶馆略作一叙。民国时期,既有遍布山野乡村的茶铺、茶棚、茶寮、茶摊、茶店,亦有星罗棋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茶园、茶楼、茶社、茶厅、茶室、茶馆、茶座、茶舫。在这不计其数的茶馆中,既有专卖粗茶水的野茶馆,亦有卖茶又卖点心酒菜的茶酒馆(北京人又称之曰荤茶馆);既有说评书唱鼓词的书茶馆,亦有供茶客品茗对弈的棋茶馆;既有歌女卖艺的清唱茶社,亦有兼唱小戏的茶厅(以南京下关和夫子庙的最为有名);既有供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 ,今年夏季茶饮时尚在萍乡市渐成气候 ,精明的商家纷纷开办起了以品茶为主的茶馆、茶楼 ,或休闲吧。漫步夏日的萍城 ,你会发现 ,萍城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时冒出了许多以品茶为主的茶馆、茶楼或休闲吧来 ,为朋友聚会、情侣相约、商家洽谈提供了一个雅致、清静的休闲场所 ,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八一中路的金海岸茶艺馆是萍城第一家传授茶艺茶道的茶馆 ,得到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陈文华先生的高度评价 ,被陈先生赞誉为“融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现代茶艺馆。”走进金海岸茶艺馆 ,器皿陈列架上 ,自制的古陶器皿与现…  相似文献   

15.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7,(5):217-217
知道了鲁迅先生也去茶馆喝茶,感到很新鲜!在我过去印象中,鲁迅先生应该是个永远的留着整齐的胡子、永远的严肃、永远的“横眉冷对”着一切的伟人!他也会食人间烟火么?去,而且不止一次地出入北方的茶馆、南方的茶楼吗?也会坐在茶馆或茶楼里,同民众一起,同他的朋友们一起,喝茶、吃茶点、聊天?是的,鲁迅先生也去茶馆、茶楼!翻开鲁迅先生日记。1912年5月离南京北上,5月5日抵京,寓居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内的藤花馆,从即日起开始记日记。没过几日,就开始了他在北京不断去茶馆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的生活。请看日记。1912年5月26日记云:…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随着茶文化的兴盛发展,作为茶文化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之一的茶艺馆亦得以兴盛发展。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等大都市所拥有的各类茶馆、茶楼、茶园、茶社都是以数百家为计。笔者所在的南昌市这样一座中等城市,近一、二年也新开有禧龙茶馆、苏圃茶馆、红太阳茶艺馆、有空来坐坐、艺品楼、桃源茶艺轩等不下几十家大小不等的茶馆。茶馆之多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馆万馆皆茶馆之势。茶艺馆的大量涌现,为茶文化的弘扬发展涂抹了绚丽的色彩、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尚有不少茶艺馆经营者却远没有迎来…  相似文献   

17.
刘钟瑞 《农业考古》2000,(4):137-142
漫步上海街头,我们会发觉,近几年来,一下子冒出了不少茶馆、茶坊,特别是在靠近老城隍庙附近的上海老街,开街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各类茶馆已多达10多家。旧上海,城隍庙一带曾是上海茶馆的集中地,而现在,这一地区又重现了历史上的旧幕,各家茶馆门口的杏黄旗上硕大的“茶”字格外引人注目。如果走进茶馆、茶坊,我们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装潢格局都十分讲究,茶品也很高档。茶馆的增加,从社会功能来讲,不仅为现代化快节奏工作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休闲、品茗的优雅环境,并且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8.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其源于台湾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思乡、怀旧之风,也有人谓之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其实,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馆,唐时称“茗铺”。《封氏闻见记》记载“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太平广记》卷,有“ 于茶肆”(《河东记》)。《梦粱录》载“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宋人《清明上河图》名画卷中也出现茶肆,唐宋时还有称“茶坊”、“茶楼”、“茶邸”、“茶居”等等,茶馆之名始称于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清代也惯称茶馆。老…  相似文献   

19.
刘镇 《农业考古》2001,(4):113-114
“古香古色古风情,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传统茶艺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今夏,沈城传统的修心养性之所——茶楼、茶馆日见兴旺,与热闹的酒吧、酒店形成了“静”与“动”的鲜明对比。据悉,沈城目前大大小小的茶馆不下数十家,一间间清雅精致的门面,或大或小、或庄或谐,给沈城的闹市区和老街深巷增添了些许古朴典雅的氛围。……  相似文献   

20.
如果以1989年9月18日上海市茶叶学会举办的茶文化研讨会为上海现代茶文化兴起的标志,那么上海现代茶文化已有17年的历程。这17年来,在政府部门、专业社团及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下,上海现代茶文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不仅打造出国际茶文化节、少儿茶艺以及社区茶文化活动等著名文化品牌,并成为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而且对倡导“国饮”、推动茶经济也是“功德无量”的。现在,上海人均茶叶消费从1990年代初的200克上升到900多克,全市茶叶店铺多达6000多家,各类茶馆有3000多家,就业人员也达到4、5万人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