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牡蛎俗称蛎黄、蛎钩,为浙江乐清湾的3大贝类之一,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现将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技术,自然海区采苗技术,棚架式、延绳武等新的养殖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具有体型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是全球牡蛎养殖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种类。国外一些学者曾对其生物学及生态学进行过许多研究。国内也先后对其室内人工育苗及相关技术进行过研究与探讨。隋锡林等报道了影响太平洋牡蛎人工苗种培育的主要因子;刘洪军、吕豪等报道了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技术及亲贝促熟的研究。笔者总结了多年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生产实践的经验与体会,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饲在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过程中,海水单胞藻是不可替代的活性生物饵料。不同种类的海水单胞藻在适口性、营养价值、消化难易及对牡蛎幼虫的毒性等方面情况差异,这必然要影响到牡蛎浮游幼虫的生长变态及成活率,从而影响到育苗结果。在本试验中,使用包括云微藻在内的六种在贝类育苗中常用的海水单胞藻作投喂试验,观察、比较了太平洋牡蛎浮游幼虫的生长发育及成活情况,并据此对这几种海水单胞藻及其组合的优势、生产上的适用性进行评判。目前,大部分太平洋牡蛎育苗场在育苗生产中使用云微藻,甚少使用其它藻类虽然也能够培育出种苗,但使…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水产养殖上新增加太平洋牡蛎的养殖,发展形势看好,方兴未艾,因此,提供健壮,抗病害,生长快的苗种支持养殖业的发展也成当务之急,本文就如何进行太平洋牡蛎的人工育苗,提高人工育苗的苗种质量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在文 《科学养鱼》1996,(10):25-25
太平洋牡蛎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上)太平洋牡蛎是广盐性、广温性的内湾品种。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现已被世界沿岸国家所普遍养殖,是目前世界上养殖牡蛎优良品种之一。为了改良牡蛎养殖品系,开发利用浅海资源,福建省于1982年和1983年...  相似文献   

6.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太平洋牡蛎育苗,现将太平洋牡蛎育苗技术介绍如下:一、全人工育苗(一)亲贝的挑选挑选1~2龄个体肥大的健康成贝,以贝壳完整,双壳合抱自然,闭合有力,壳缘锐利,肥满度好的作为亲贝。(二)人工解剖授精目前多采用人工解剖授精来获得受精卵,雌雄亲贝数量按(50~10  相似文献   

7.
牡蛎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平洋牡蛎具有体型大、生长快、味美、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是浅海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本文概述了太平洋牡蛎的人工养殖技术,同时介绍了一种牡蛎的室内控温育苗技术;旨在为牡蛎养殖单位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浙江省牧蛎养殖模式,处延牧蛎养殖海区,进一步巩固自然附苗基础上的规模养殖,大为发展太平洋牧蛎人工育苗,搞好太平洋牧蛎良种构建设规划,尽早使太平洋牧蛎三倍体育苗达到 工厂化生产水平,重视牧蛎养殖的可续发展规划,搞好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拓宽牧蛎销售渠道,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太平洋牡蛎因其具有广温性,广盐性,以及抗病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青睐。但由于水体的限制以及考虑到生产成本,一般的育苗场家在太平洋牡蛎的人工育苗生产中,往往不进行亲贝的强化培育或者培育的时间太短,而采用反复刺激(如流水、干露、药物等)的方法进行采卵,结果给后期幼体的培育、附着、变态埋下隐患,从而导致出苗数量不多,出苗质量不高,进而影响了育苗及养殖生产。为此,我们于2001年春天对其育苗及养殖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将试验的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在文 《科学养鱼》1996,(11):29-30
太平洋牡蛎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下)三、幼虫培育(一)孵化与选优1.受精卵孵化:开动循环机或加大冲气量。使多余的精卵形成泡沫,要经常用260目筛绢捞除泡沫,直至水质清澈为止。孵化密度控制在80~100个/ml.盐度18~25‰,水温23~25℃,从受精...  相似文献   

11.
1994年7月,进行了太平洋牡蛎常温育苗,8月18日将1亿粒蛎苗转入虾池保苗。越冬后,出售3cm左右的商品苗6850万粒,保苗率68.5%,每亩纯益2.2万元,投入产出比1:15.2。  相似文献   

12.
张玉恒  王亮 《齐鲁渔业》1997,14(3):11-12
介绍了太平洋牡蛎亲贝的选择和促熟,获卵与孵化,幼虫发育和培育技术,以及附苗和单体牡蛎苗种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13.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Thunberg)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通过几年的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对亲贝催产、浮游幼虫与稚贝培育、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技术要点进行初步的探索,总结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1992年,在50m^3水体中,太平洋牡蛎控温育苗量为20.2万粒/m^3。当年筏式殖6个月,亩产5670kg,利税6400元平均亮高8cm以上,个体重97.4g,比常温育苗,可缩短养殖周期近1年,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属国内首创,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1)基本设施:砂滤井8个,为完全封闭的,每天可供水500米3。可供贝类育苗的育苗池10个,育苗水体共260米3;无沉淀池和砂滤池,只有1个小型的砂滤罐,锅炉为海水直接升温炉。(2)育苗其他器材:和常规育苗所用方法相同以及水质分析仪器等。(3)育苗种类:2~5月进行海湾扇贝育苗,亲贝为5000个,大小5厘米。5~9月进行太平洋牡蛎升温和常温育苗,太平洋牡蛎种1000个,大小10~15厘米。2.方法(1)育苗方法:和常规方法相同,亲贝入池水温是12℃,海区水温为4℃,经过35…  相似文献   

16.
大窑湾养殖区浮游植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鉴  王志松 《水产科学》1999,18(5):19-21
通过对大窑湾养殖区浮游植物的调查与定性定量分析,得出该海区浮游植物细胞总量较低,是引起太平洋牡 蛎个体消瘦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豪  魏若飞 《水产科学》1991,10(1):9-12
1990年6月,利用对虾育苗室,在45立方米水体中培育出太平洋牡蛎苗种1400万个,平均单位水体出苗33万个。卵孵化和幼虫培育所用海水均经次氯酸钠处理后使用。亲贝和幼虫培育均以等鞭金藻,叉鞭金藻,扁藻为饵料。幼虫培养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1/3。每隔3天倒池1次。水温在21~25℃条件下培育14天,当幼虫壳长达280~300微米时出现眼点并开始附着。  相似文献   

18.
褶牡蛎是福建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历来是在潮间带的滩涂上,用竖叠石条或插竹进行养殖,一般并不缺苗。但是,个别海区在某些年景,如莆田县湄洲湾,在1961~1963年曾发生过严重缺苗现象、影响生产。又如霞浦县东吾洋插竹养蛎,附苗区与养殖区不在同一地方,一万根蛎竹(可养一亩)要交付六十元作为代管费,且附苗量并不稳定。蛎民盼望的是能附足养殖期较短、产量高的“梅蛎苗”,可是并不年年如愿,常不得不改附“寡蛎苗”(也称“八月蛎苗”)。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北方有许多大型的扇贝育苗场,利用率较低,这些育苗车间主要在春季进行虾夷扇贝、海湾扇贝育苗。由于扇贝育苗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各育苗单位已经开始综合利用扇贝育苗车间,由单一扇贝育苗转为多品种的育苗,而牡蛎育苗正好可以在扇贝育苗结束之后进行,这将可以充分的利用扇贝育苗车间。牡蛎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海洋贝类,广东称蚝、福建称蛎房、江浙称蛎黄、  相似文献   

20.
《水产科技情报》1973,(5):20-20
1971年在新西兰奥克兰的北方意外地出现日本牡蛎,经鉴定认为可能是日本或太平洋牡蛎,巨蛎亚属(Crassostrea gig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