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明12个杂交油葵品种(系)在洛阳地区的种植表现,为筛选出适宜该地区种植的杂交油葵品种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在洛阳市洛龙区洛阳农林科学院试验地,对从内蒙古、甘肃等地引进的12个杂交油葵品种(系)进行引种试验,对其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抗性表现和产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其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结果】12个杂交油葵品种的生育期为88~94d,均能在洛阳地区完全成熟。GE817比对照S31增产33.3%,居参试品种第1位,并且在整个生育期植株生长整齐一致,长势健壮,抗病性强,综合表现最好;S606比对照S31增产29.4%,产量居第2位;CY102比对照增产21.7%,产量居第3位。S27、SH606比对照增产不明显,产量分别居第4位和第5位。其余参试品种均较对照减产。参试油葵的单盘粒重、百粒重、盘径和茎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百粒重与单盘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油葵品种GE817、S606、CY102在整个生育期的综合表现较好,可经进一步示范试验后在洛阳地区推广种植;高产油葵品种选育中,单盘粒重、百粒重盘径可作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晋南夏播油葵杂交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弄清在晋南复播条件下油葵杂交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及相关程度,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支持,对15个油葵杂交种10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及通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粗、单盘粒数、单盘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倒伏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单盘粒数和单盘粒重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影响产量,茎粗主要通过间接效应影响产量,株高和倒伏率通过综合效应影响产量。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随株高和单盘粒数的增加,产量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当株高172.1~176.8 cm,单盘粒数1352~1428粒时,产量达到最大值。故此认为在新品种选育中应通过对单盘粒重、单盘粒数等一些直观的性状的选育达到选育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在晋南复播条件下油葵杂交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及相关程度,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支持,对15个油葵杂交种10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及通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粗、单盘粒数、单盘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倒伏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单盘粒数和单盘粒重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影响产量,茎粗主要通过间接效应影响产量,株高和倒伏率通过综合效应影响产量。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随株高和单盘粒数的增加,产量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当株高172.1~176.8cm,单盘粒数1352~1428粒时,产量达到最大值。故此认为,在新品种选育中应通过对单盘粒重、单盘粒数等一些直观的性状的选育达到选育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食用向日葵产量与主要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食用向日葵杂交种的12个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单盘粒重株高茎粗单盘结实数百粒重单盘总粒数结实率籽仁率叶数粒宽盘径粒长。产量与盘径呈不显著正相关,与粒宽和粒长呈不显著负相关,与另9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百粒重、单盘粒重和单盘结实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效应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油用向日葵品种在河套灌区盐碱地的栽培适应性,收集国内外21个向日葵品种作为材料在灌区盐碱地进行栽培试验,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中,生育天数、株高、茎粗、盘径4个因子的主成分特征值累计贡献率达91.23%,主成分归类当中第一类为单株个体因子,第二类为产量构成因子,第三类为单盘因子,第四类为生育期因子。聚类分析中,阀值为1280时,21个品种聚为三类,第一类含7个品种,总体表现为中晚熟、籽实黑色、茎秆粗壮、籽仁率70%以上、百粒重6g左右、盘径大;第二类含11个品种,表现为早熟、矮秆、百粒重7g左右、叶片向上、茎粗、耐密植、籽仁率70%以上、籽粒黑色;第三类含3个品种,表现为早熟、矮秆、结实率高。逐步回归分析中茎粗、盘径、单盘粒数、单盘粒重、百粒重、籽仁率与产量有显著线性效应。  相似文献   

6.
新疆绿洲农区油葵区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多元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油葵区试的14个品种为材料,对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单盘粒质量、单盘小花数和百粒质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8.14%、15.53%和14.45%,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03;茎粗、葵盘直径、单盘小花数和结实率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6.66%.在性状选择上,首先对变异大的性状进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品种选择上,应注意选择产量和籽仁率、百粒质量、单盘粒质量均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宜吕梁地区种植的高粱品种,研究了来自国内不同省份的45个高粱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在吕梁地区的表现,分析了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穗粒重与产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穗长、株高与产量存在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千粒重与生育期、穗粒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穗粒重与生育期、株高与穗长、茎粗与穗长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穗长与千粒重、生育期存在极显著负相关,茎粗与生育期存在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合鄂尔多斯灌区麦后复种的早熟、丰产油葵品种,并对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引进7个油葵新品种,对其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抗性等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伊葵杂3号生育期最短,ND148、SH606、美葵NWS563生育期为86~88 d,表现较好,麦后复种应在麦熟前20d育苗,麦后及时移栽,其中SH606的产量高、生育期短,宜优先选用。在以农艺性状为依据引进高产油葵品种时,宜选择单盘粒重大、植株高、盘茎大的油葵品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引进的15个油葵新品种产量性状、生物学性状的试验比较,分析鉴定各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等,引进的新品种YH2在参试的15个品种中产量位居第一位,比对照增产255.6%,籽仁率、百粒重和单盘粒重都位居第一位,黑色宽卵型籽粒,没有不育株和分枝株,没有折茎和倒伏,生育期91天,比较适合内蒙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应用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地区79份夏大豆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无限生长型大豆中,产量与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关联度较高的农艺性状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生育期。在亚有限生长型大豆中,产量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关联度较高的农艺性状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单株荚数和茎粗。在有限生长型品种中,产量与生育期、茎粗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百粒重间呈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关联度较高的农艺性状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生育期、茎粗、单株粒重、有效分枝数和底荚高度。以亚有限和有限生长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的农业科技及其组织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加拿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及其组织,其总的研究发展方向由加拿大政府掌握.把科技政策、研究发展方向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通盘考虑,自上而下提出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12.
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掌握综合防治方法,把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达到优质、高产、低成本和农产品无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朱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558-3559,3561
对秦汉时期中国与印度的交流进行考证,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研究了当时中印的交通状况与农业科技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王有俊 《农业与技术》2003,23(4):176-179
煤矿事故时有发生.分析认为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是工作人员缺乏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发展、掌握、运用科学技术。提高人员的科学技术素质。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保障人身安全,战胜灾害(包括煤矿灾害).  相似文献   

15.
16.
17.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的不断推动之下,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网络文化的兴起,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因而各高校要对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认知,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互结合,因势利导,才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本文针对当前网络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对当地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mall temperate lakes (<20 square kilometers) indicates that the mixing depth or epilimn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light penetration measured as Secchi depth. Clearer lakes have deeper mixing depths. This relation is the result of greater penetration of incident solar radiation in lakes and enclosures with high water clarity. Data show that light penetration is largely a function of size distribution and biomass of algae as indicated by a relation between the index of plankton size distribution (slope) and Secchi depth. Larger or steeper slopes (indicative of communities dominated by small plankton) are associated with shallower Secchi depth. In lakes with high abundances of planktivorous fish, water clarity or light penetration is reduced because large zooplankton, which feed on small algae, are reduced by fish predation. The net effect is a shallower mixing depth, lower metalimnetic temperature and lower heat content in the water column. Consequently, the biomass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plankton can change the thermal structure and heat content of small lakes by modifying light penet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