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同盆地过去气候的变化过程,找出其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研究通过对沉积剖面地层的观察与样品的测年,运用磁化率和粒度指标,恢复了大同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整体呈现出暖湿—冷干—暖干的气候旋回特征,分为上更新世许家窑组暖湿期、马兰组干冷期及全新世暖干期,并且气候有逐渐干旱化趋势。部分学者对而近些年降水与气温变化的研究以及未来气候趋势的预测,更证实了这一结论的合理性。总之,大同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总体呈干旱化趋势,这一结论将为本区干旱化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同德县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青海省同德县1961-2007年47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同德县气温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年平均气温呈线性升高趋势,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夏季微弱;年降水量以9.9 mm/10年的趋势减小,春季降水量的减少趋势很明显,其递减率为-6.51 mm/10年.过去50年同德县气候存在冷湿-暖干-暖湿的变化.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利小于弊,但对牧业生产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3.
根据陕南汉江谷地17个测站1960-2009年气象资料,主要应用Thomthwaite Memoriai气候生产力模型、Kriging插值法等对当地近50a气温、降水以及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长期趋势进行了初步估测。结果显示:①汉江谷地近50a来暖干化趋势明显,增温突变发生在1998年,降水量减少突变发生在1990年;气候生产力以-91.74kg/hm2.10a的速率减小且在1989年发生突变减少。②近50a来,汉江谷地年平均气温安康、汉中盆地高,北部秦岭南坡最低,变差系数表现为两侧山坡大于河谷盆地;年降水量南部米仓山、大巴山北坡多,汉中、安康盆地少,变差系数也表现为山坡大盆地小;50a来,研究区气候生产力整体呈递减趋势,气候生产力的变差系数显示汉中、安康盆地波动较小。③假定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分别计算当地气候生产力可知,"暖湿型"的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而冷干型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随着汉江谷地气候日益暖干化,气候生产力进一步下降,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浑善达克地区年均温度空间上变异表现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近60年年均温度呈上升趋势,区域间温度差逐渐缩小。年降水量地域间差异较大,自东向西递减;近60年降水量变化总趋势不明显,但波动性较大。Mann-Kendall检验表明,浑善达克地区5个气象站点年均温度在20世纪70~90年代发生突变;除阿巴嘎旗以外,20世纪60年代以后,浑善达克地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说明整个研究区域趋于干化。以朱日和与二连浩特为代表的西部地区,较东部有明显暖干化趋势,生态环境脆弱。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浑善达克地区气候暖干化趋于一致,需及时调节生产生活模式,减轻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类型对当地生态系统植被长势的长期影响。[方法]利用1981—201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指数NDVI与气温及降水之间的响应关系,定量识别植被与气候的相互作用机制,结合中国气候变化区划,完成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陆地植被覆盖度预测。[结果]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云贵高原等地区植被更适应当地气候暖干化趋势,西北地区大部、东南地区(长江下游除外)植被更适应当地气候暖湿化趋势,为气候变化利于植被生长区;我国内蒙古东部及北部沙漠化严重地区植被不适应当地气候暖干化趋势,为气候变化不利于植被生长区。我国其他大部分区域植被长势与气候变化无显著响应关系。[结果]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系统的差异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原内陆湖泊以其对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作用,常用于分析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气候预报预测、生态气象服务等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笔者基于1975年郭扎错地形图、1992—2018年TM/ETM+和GF1-WFV等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对郭扎错湖泊信息进行提取,并分析该湖近40年时空异质性以及面积变化与气候响应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40年来郭扎错湖泊面积波动式萎缩,萎缩了3.22 km2,萎缩率为1.30%,其中2006—2019年间萎缩最为明显,从空间上来看主要变化区域在甜水河和崇测河入湖口处;(2)湖泊面积和年平均气温变化综合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以前该区域气候趋势表现为暖湿化,随后趋于暖干化;(3)年平均气温是湖泊萎缩的主要影响因素,年平均降水量滞后性影响冰川,从而间接作用于湖泊面积变化,年平均蒸发量对湖泊面积剧变响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宁夏沙坡头区为研究区域,根据沙坡头地区1990-2019年玉米农业气象数据和产量数据,采用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和Thornthwaite Memoriae模型分析沙坡头地区长时间序列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产量和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近30年来,沙坡头地区玉米平均气温和蒸发量均有显著增减,而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呈不同程度波动上升;玉米同期总产量呈现非常显著的上升趋势,每年增产105.68 kg·hm-2,气候生产潜力以每10年36.87 kg·hm-2呈波动上升趋势的线性倾斜;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温度、水分和日照;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有重大影响,“暖湿型”和“冷湿型”气候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而“暖干型”和“冷干型”气候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其中降水变化对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作用比温度更大。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合理调整作物的区域分布以适应气候变化,以期获得玉米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8.
固原市原州区1951年~2008年降水与气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文  张成军  范小明  杨青 《甘肃农业》2009,(9):26-28,32
分析了1951年~2008年固原市原州区58年降水、气温资料的年、季气候变化情况,结果为:原州区年降水量自1964年以后呈长期下降趋势;冬季降水自1961年后呈长期上升趋势,近10年春夏降水下降和秋冬降水上升的趋势明显。与降水不同,近几十年的年平均气温和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自1984年以后呈整体快速上升,冬季气温从1967年后持续上升,夏季气温从1976年后上升,春温和秋温自1987年上升。存在1967年、1976年、1984年、1987年四个关键变温年。原州区目前所处气候背景是相对的热千年、暖湿冬、暖干春、热干夏、暖湿秋波动阶段。  相似文献   

9.
利用北方旱作农区317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和比较了1961—1990年(时段Ⅰ)和1991—2010年(时段Ⅱ)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区日照时数总体呈降低趋势,时段Ⅱ较时段Ⅰ平均减少了92.9 h;研究区域近50年年降水量变化呈现西部增加东部减少的特征;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研究区域年均气温增加了0.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持续日数普遍呈增加趋势,喜凉作物生长期内≥0℃积温和喜温作物生长期内≥10℃积温分别平均增加198.6℃·d和197.3℃·d;研究期间全区气候变化西部地区总体呈暖湿趋势,东部地区总体呈暖干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农作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56~2011年东北地区61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55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应用Thomthwaite Memorial模型、Kriging插值法对该区的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地区的气候生产力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显示:(1)东北地区的增温线性倾向率为0.320℃/10年,降水线性倾向率为-12.11 mm/10年,呈现出明显的暖干化趋势;气候生产力以61.84 kg/(hm2.10年)的速率在增加。(2)东北地区各地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递增,气候倾向率整体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农作物气候生产力除吉林西部、辽宁西北部、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倾向率呈减少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呈增加趋势。(3)假定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分别计算该地区的气候生产力,"暖湿型"的气候环境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最为有利,其增产范围为6.44%~17.19%,"冷干型"的气候环境最为不利,其减产范围为7.43%~26.92%,目前东北地区的暖干化趋势在短期内对该区农业生产是有利的,但长期将使农业的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广西玉米引种试验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广西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步伐,2007年继续在我区玉米主产区对29个已通过外省审定的品种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引入的新品种多数产量较高,但品质和综合抗性表现较差,其中耕源14、东单68号、郑单518、中单808和遵玉205等5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通过了广西普通玉米品种引种试验,可在广西适宜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花生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生组织培养对于品种改良、新品种繁殖、遗传转化和种质保存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花生苗的再生培养、体细胞胚的诱导培养、花药培养、远缘杂种胚营救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花生组织培养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