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探索青藏高原天然草场高效利用管理模式,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进行冬春天然草场有机无机复合肥添加及刈割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后天然草地牧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不施肥草场。施肥后在天然草场牧草生长中期进行刈割能提高牧草生物量和粗蛋白含量。结果表明:施肥、刈割是青藏高原天然草场的有效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用主成分分析评价青海湖流域各类型天然草地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南州草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各类型天然草地的盖度、可食牧草产量、牧草利用率、草群中优良牧草比率等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海南州天然草地典型的23个草地型进行综合评价,将海南州天然草地分为3个等级,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青海天然草地牧草混合草群营养成分分析,总结了青海天然草地的几个营养类型。结果表明,青海天然草地主要营养类型为氮碳型草地面积最大,其次是氮碳一灰分型草地。两营养类型草地面积为3902.60×10^4hm2,占全省天然草地总面积的93.10%。从而构成了青海天然草地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草多年生草地地上生物量及牧草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8年7月17日-9月18日,对不同类型、不同建植期退耕还草栽培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及牧草营养成分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草不同类型栽培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在采样期内随生长均呈单峰型的变化趋势,地上生物量的最高值多出现在8月23日-9月18日。在7月17日-9月18日,退耕还草不同类型栽培草地牧草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在采样期内随着牧草生长呈下降趋势,而粗纤维含量随着牧草生长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摸清盐池县退化草地恢复演替中牧草营养价值的变化情况,试验选择盐池县8个具有代表性的草地群落类型,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不同草地类型牧草营养成分含量,并依据全国天然草地营养类型划分标准进行了草地营养类型的划分。结果表明:这些草地可分为2个营养型,分别是碳氮型和氮碳型;同时根据群落组成结构、数量特征提出了合理的草地改良利用方向和途径,以便有效指导草地生产。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三江源区河南县天然牧草草地生产力与草畜平衡之间的关系,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及体外产气法测定冷暖两季牧草常规营养含量及体外产气指标;选用3头装瘘管的大通牦牛为瘤胃液供体动物,进行天然牧草体外产气测定,并核定草场载畜量。结果表明:冷暖两季可食产草量较1988年下降;暖季垂穗披碱草草场型牧草具有最高产气量,不同草地类型产气量有差别,产气速率趋同;河南县天然牧草的数量、DCP、ME载畜量分别为209.9、185.4、354.7万个羊单位。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区河南县天然草场草畜营养平衡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三江源区河南县天然牧草草地生产力与草畜平衡之间的关系,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及体外产气法测定冷暖两季牧草常规营养含量及体外产气指标;选用3头装瘘管的大通牦牛为瘤胃液供体动物,进行天然牧草体外产气测定,并核定草场载畜量。结果表明:冷暖两季可食产草量较1988年下降;暖季垂穗披碱草草场型牧草具有最高产气量,不同草地类型产气量有差别,产气速率趋同;河南县天然牧草的数量、DCP、ME载畜量分别为209.9、185.4、354.7万个羊单位。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的研究可为草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样方法,采集并分析了祁连山东段4种不同类型的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并对牧草营养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地植被和功能群落存在差异,其中高寒草甸植被香农威纳、优势度和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类草地(P<0.05);地上生物量表现为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显著低于草原化草甸和人工草地(P<0.05),地下生物量则相反。不同类型草地牧草营养和牧草碳、氮、磷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综合比较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群落特征,牧草碳、氮、磷含量以及牧草营养,发现高寒草甸的植被群落稳定性,牧草营养最优,沼泽化草甸次之,草原化草甸最差。  相似文献   

9.
正山东省东营市是一个人少、地多、水丰草茂的城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种草养畜和天然草地改良利用为重点,以科技推广为先导,狠抓优质牧草基地建设,加快草地开发建设的步伐,促进了全市食草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一、基本情况东营市有天然草场288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202万亩,人均占有天然草地1.6万亩,主要分布在河口区、利津县和垦利区,是山东省天然草场连片面积最大的地区,草地类型以滨海滩涂草甸草场类和平原草甸草  相似文献   

10.
西藏主要作物与牧草营养成分及其营养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日喀则和山南地区家畜主要粗饲料作物秸秆(青稞、油菜、土豆、小麦、玉米和燕麦)、精饲料作物籽粒,以及57种天然草地、栽培牧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秸秆营养类型均为粗蛋白、灰分含量低,而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高的碳型和碳氮型,营养价值较低。精饲料中,油菜饼和豌豆营养价值高于青稞。禾本科和豆科牧草营养类型以粗蛋白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氮型和氮碳型为主。禾本科牧草粗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上有13 个品种,耐酸草粗蛋白含量高达30.72%;豆科牧草9 种,其中鹰嘴豆粗蛋白含量高达27.46%,粗纤维只有18.91%,灰分含量为9.30%;藜科1种,法国菠菜营养类型属于较少见的灰分氮型,粗蛋白含量为20.17%,灰分20.15%,而纤维只有12.67%。同时这22个牧草粗纤维含量低于30%,灰分含量在6.24% ~10.43%。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天然草地群落结构与土壤水分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化导致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土壤含水量改变,必然影响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天然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在较大空间尺度上根据随机设置样地法调查区域内典型地带性草地群落,研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上生物量、凋落物质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虽正相关但不显著;2)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3)植物功能群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为禾本科和豆科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杂类草相反。总之,在半干旱区土壤水分是限制群落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而禾本科和豆科作为指示物种可以反映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半干旱区天然草地群落演替的驱动力,草地退化可能与土壤含水量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A study was undertaken in Kenya's southern savanna rangelands to determine the seasonal effect of Balanites glabra canopy cover on aboveground grass biomass, grass species composition,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during the period June to December 1999 in order to capture both the dry and wet season effects. The grass biomass in the sub-canopy zone (2-4m from tree trunk)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mid-canopy (0-2m from tree trunk) and open grassland zones (4-6m from tree trunk) during the dry season. Howev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b-canopy and the open grassland was not significant during the wet season, implying that the role of a tree canopy in enhancing grass biomass is greater during the dry than the wet season. Variations in percent grass species composition from the mid-canopy to the adjacent open grassland were observed, indicating that while B. glabra canopy cover favours certain grass species, other species find the micro-climatic conditions under the canopy unfavourable. Soil organic matter in the mid-canopy zon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sub-canopy and adjacent open zones during both dry and wet season. Although the sub-canopy zone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oil moisture content than the mid-canopy and open grassland zones during the dry seas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b-canopy and the adjacent open grassland during the wet season was not significant, suggesting that the tree canopy influence on soil moisture is more pronounced in the dry than the wet season.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高寒草甸天然草地实施划破、补播、施肥及综合处理,探讨了不同草地植被恢复措施对高寒草甸有毒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草地中,有毒植物的组成及比例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补播、划破和施肥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群落中有毒植物的物种数和Shannon Wiener指数(P<0.05),不同处理草地有毒植物物种数和Shannon Wiener指数排序分别为补播<施肥=综合处理<划破<对照,补播<划破<施肥<对照<综合处理。补播、施肥和综合处理均可有效降低群落中有毒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5),而草地划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毒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5),不同处理草地有毒植物地上生物量排序为补播<综合处理<施肥<对照<划破。补播形成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单一优势群落使有毒植物物种数、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均下降到最低值,对于毒杂草型退化草地的改良,草地补播是可供参考的有效恢复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甘南草原不同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草地退化对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试验以甘南州碌曲县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植被特征,并测定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代谢熵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高寒草地植物种类减少,优势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植被高度、盖度、植株数、鲜草产量下降;土壤基础呼吸和诱导呼吸、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代谢熵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总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土壤细菌、放线菌含量减少,真菌含量增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压力指数增高;植被与土壤微生物各指数呈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说明高寒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演替与土壤微生物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混播草地竞争和促进关系是影响生产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最终都通过牧草干物质产量以及草地物种的组成变化等指标表现出来。研究选择当地生产最常用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鸭茅、红豆草、红三叶,以单播为对照,通过对2种豆/禾和3种牧草组合的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物种组成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变化以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不论是单播还是混播,刈割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7年高于2018年。放牧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8年显著高于2017和2016年,鸭茅/红三叶混播草地除外。对2种牧草混播草地各物种干物质产量、密度及粗蛋白贡献的比例分析,从2016年到2018年,无芒雀麦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增加,鸭茅和红三叶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下降。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时逐步降低,而与鸭茅混播时显著增加。3种牧草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红三叶和鸭茅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干旱区混播草地年际间干物质产量的消长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均降水量和牧草的适应性。从混播草地干物质产量和密度的变化来看,随着年限增加,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占据优势,鸭茅和红三叶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处于劣势,且有消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混播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在不同混播方式下种群的生长高度、茎/叶、叶面积指数及产草量的积累动态。结果表明:老芒麦和草原2号苜蓿高度的生长模式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H=at2 bt c;生物量积累动态模式符合幂函数W=cta。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组合以3∶1混播,种群的茎/叶较之其他几种播种方式下的种群茎/叶要小。单播草原2号苜蓿的叶面积指数最大,混播组合居中;单播老芒麦的叶面积指数最小。人工草地较天然群落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混播人工草地比单播人工草地又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其中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以3∶1的混播组合又比其他混播组合有很明显的增产现象。营养成分里的粗蛋白在单播草原2号苜蓿中的含量最高,在单播老芒麦中的含量最低。混播组合的粗蛋白质含量介于这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7.
新疆草地优势种植物相对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势种作为草地生态系统中地上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其生物量既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共存种种间关系的影响。然而,由于物种的不同和环境梯度的差异,目前有关优势种生物量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尚未获得一致性的结论。基于此,本研究以2011-2013年对新疆9种草地类型397个样地中优势种相对生物量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首先统计了不同草地类型中优势种组成,其次通过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了优势种相对生物量随海拔梯度变化特征,以及共存优势种相对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新疆草地共有169个优势种,隶属31科120属。这些优势种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占据了优势种的19.53%。其中,高寒草原、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草原化荒漠中,最主要的优势种均为针茅。而在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和温性荒漠中,最主要的优势种则分别为珠芽蓼、千叶蓍和角果藜;2)优势种相对生物量与海拔的关系可以归为5类,分别呈现无显著关系、先降低后升高的U型变化趋势、显著正相关关系、显著负相关关系和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型关系。这5类关系所对应的优势种数量分别为50、9、8、6和4个,分别占优势种总数的64.9%、11.7%、10.4%、7.8%和5.2%;3)24个共存优势种之间,其相对生物量共存在19对显著关系,且大多数共存优势种相对生物量之间主要表现为负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优势种相对生物量与海拔的关系,因物种不同呈多种变化格局且受到共存优势种的影响,结果可对未来新疆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维持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宁夏半干旱区7龄以上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退化导致的牧草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披碱草(Elymus nutans)、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补播对退化草地苜蓿主要农艺性状和牧草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评价其改良效果。结果表明:补播禾草对苜蓿株高、叶茎比、一级分枝数和干草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补播苇状羊茅干草产量最高,其次为多年生黑麦草和无芒雀麦;补播禾草对牧草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PCA分析得出,补播鸭茅、苇状羊茅综合性状分别排第一、二位。因此,可根据不同改良目的选择不同禾草种类进行补播,苇状羊茅可显著提高退化苜蓿草地生产性能,补播鸭茅可显著改善退化苜蓿草地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19.
甘南草地地上生物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凯  郭铌  王润元  王小平  王静 《草业科学》2009,26(11):44-50
为了促进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技术在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和遥感估产中的应用,选择甘南草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观测,测量了天然牧草的冠层高光谱和地上生物量数据,分析了4种主要草地类型的冠层光谱曲线特征,并分析了地上鲜生物量与冠层反射光谱和一阶微分光谱之间的相关关系,构建了光谱特征参数作为变量,建立了甘南草原牧草地上鲜生物量的高光谱估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特征参数D723的对数回归模型,不仅相关系数较高,而且均方根和相对误差都较小,因此,估算精度较高,可作为甘南草地地上鲜生物量的最佳高光谱估算模型。  相似文献   

20.
禁牧对隆宝国家自然保护区草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青海省玉树县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典型禁牧、半禁牧、自由放牧的高寒草地,调查3种草地的植物量、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等特征,分析禁牧对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禁牧可以有效提高该保护区内高寒草地植物量,增加植被盖度,提高禾草类优良牧草功能群的比例,植物多样性增加;禁牧可以提高土壤碳库、氮库及储水能力;禁牧使地上植被与土壤有机碳、氮、储水功能协同演变,但对土壤磷影响不大。此外,适当程度的禁牧是降低高寒湿地土壤水分蒸发,减缓高寒沼泽湿地退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