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寒牧区垂穗披碱草草地生物量及营养价值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不同季节定点定期采样对高寒牧区垂穗披碱草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并用3头装有瘤胃瘘管的牦牛,采用尼龙袋技术对牧草营养成分降解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草地地上生物量在整个生长季呈“单峰”型表现,最大值呈现在8-9月,最低值出现在枯草末期(4月16日)。垂穗披碱草草地营养成分含量变化表现为:不同季节干质量略有不同,但变化幅度不大;有机质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粗蛋白含量枯草期最低,6-7月含量最高,以后逐渐下降;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恰好与粗蛋白含量相反,整个生长季呈“u”型曲线变化。在整个生长季各营养成分降解率表现为:青草期高于枯草期,但随着生育期的延长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各营养成分降解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一致。然而营养成分含量和降解率最大值并不是出现在刚开始返青时,而是出现在6-7月。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草多年生栽培草地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不同类型退耕还(林)草多年生栽培草地的土壤养分,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不同类型栽培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随着土层的加深,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土壤全磷的变化幅度较小。退耕还(林)草不同类型栽培草地与其各自对照区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在0~101、0~20 cm土层上多呈现显著差异(P0.05)。总之,退耕还(林)草多年生栽培草地的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均低于其对照的土壤,并且都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  相似文献   

3.
江河源区2龄和3龄混播草地(垂穗披碱草+星星草)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在两个放牧季内,不同处理组的地上生物量开始阶段逐渐增加。之后逐渐下降。且随放牧率的增加同一时期地上生物量减小;2003年从7月20日开始、2004年从8月5日开始至9月20日,不同放牧率下同一时期的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各放牧处理区2003年同一时期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2004年。且牧草生长季节地上平均生物量及其年度变化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此外,不同放牧率下同一时期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及其百分比组成、相同放牧强度下不同时期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及其百分比组成均没有明显的趋向性变化;牧草生长季节地上平均生物量与放牧强度之间呈线性回归关系。0~30cm的地下生物量(包括活根和死根)与放牧强度之间呈二次回归关系;牧草生长季节地上与地下平均生物量之间呈二次回归关系,说明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能刺激牧草的生长,具有补偿或超补偿生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不同建植期混播草地群落特征的年际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疆昭苏山前平地草甸草原严重退化的问题,采用耕翻混播种植6种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的方式,研究不同种植年限混播草地的物种消长、群落特征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混播草地植物组成、群落结构与对照(天然草地)相比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栽培牧草种占据绝对优势,牧草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除2008年外,最高生物量均在7月中旬,比天然草地提前15 d以上,最高地上生物量平均为2 500 g·m-2,是天然草地的2.54倍。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草地原有牧草先后出现,致使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总体呈增加趋势;栽培牧草重要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禾本科牧草呈增加而豆科牧草呈下降趋势,草地生产力虽呈下降趋势但仍保持较高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对河漫滩草地不同季节地上生物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并用3头装有瘤胃瘘管的牦牛,采用尼龙袋技术对混合牧草营养成分降解率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漫滩草地地上生物量在整个生长季差异很大,呈"单峰"型表现,最大值出现在8月~9月份,最低值出现在枯草末期.营养价值随生长季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总的来说,河漫滩草地是一种具有高生产潜力的很有价值的一种草地类型.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对恢复草地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退耕1、2、3、5、6、8、9、11、15、16、20和21年的草地植物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数量分类和排序,并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地上生物量均呈增大趋势。2)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把12个不同退耕年限的样地划分为5个群落类型,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结果吻合,DCA排序进一步证明了TWIINSPAN分类的合理性。3)植被的演替序列为:猪毛蒿+狗尾草+早熟禾群落→赖草+披碱草群落→长芒草+赖草群落→赖草+野豌豆群落→长芒草+赖草+披碱草群落。4)通过冗余分析(RDA)得出,退耕年限的长短对草地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退耕前期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退耕中期土壤速效磷和土壤全氮含量较高,退耕后期土壤速效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这与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TWINSPAN分类有密切联系。随着草地退耕年限的增加,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不断优化,草原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对恢复草地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退耕1、2、3、5、6、8、9、11、15、16、20和21年的草地植物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数量分类和排序,并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地上生物量均呈增大趋势。2)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把12个不同退耕年限的样地划分为5个群落类型,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结果吻合,DCA排序进一步证明了TWIINSPAN分类的合理性。3)植被的演替序列为:猪毛蒿+狗尾草+早熟禾群落→赖草+披碱草群落→长芒草+赖草群落→赖草+野豌豆群落→长芒草+赖草+披碱草群落。4)通过冗余分析(RDA)得出,退耕年限的长短对草地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退耕前期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退耕中期土壤速效磷和土壤全氮含量较高,退耕后期土壤速效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这与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TWINSPAN分类有密切联系。随着草地退耕年限的增加,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不断优化,草原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对河漫滩草地不同季节地上生物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并用3头装有瘤胃瘘管的牦牛,采用尼龙袋技术对混合牧草营养成分降解率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漫滩草地地上生物量在整个生长季差异很大,呈“单峰”型表现,最大值出现在8月~9月份,最低值出现在枯草末期。营养价值随生长季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总的来说,河漫滩草地是一种具有高生产潜力的很有价值的一种草地类型。  相似文献   

9.
西藏那曲县草地状况及其生物量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那曲县不同类型草地,实地调查了草地基况以及牧草生长期(2007年5-8月)内具有代表性的6种优势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调查内容包括:草地覆盖度、草地地上生物量、牧草与土壤含水量、草地退化程度以及鼠害情况。同时,选取草地植株样品以及010 cm表层土壤样品进行牧草品质和土壤养分分析。结果表明,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生长状况和地上生物量明显优于其他品种的草地;各样点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毒草所占的比重、鼠害、草地退化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从草地地上生物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来看,生物量分别与降水量、气温、地温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牧草品质来看,在综合考虑含氮量、粗蛋白、粗脂肪等因素的情况下,小嵩草K. pygmaea的品质要优于藏嵩草,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品质最差。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对黄河源区广泛分布的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沼泽化草甸在禁牧封育和自由放牧利用状态下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营养的季节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禁牧封育草甸和放牧草甸从8月-翌年4月地上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其自然损失率分别为46.2%和49.6%。封育草甸的生产力1-4月、4-5月的自然损失率分别为5.1%和5.9%;草甸进入放牧利用后,放牧草甸牧草相对于封育草甸牧草的实际利用量约占4月草地地上现存量的48.4%,约占8月草地地上生物量的24.4%。放牧草甸牧草营养成分从8月到翌年1月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增加。该草甸在夏季属“氮碳”(NC)营养型,在冬季属“碳”(C)营养型。  相似文献   

11.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的苜蓿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5年7和9月,针对5种不同播种量(6,9,12,15和18 kg·hm-2)条件下苜蓿栽培草地微生物特性及呼吸特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在播种量为12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微生物生物量碳7月的10~20 cm土层与9月的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在播种量为18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微生物量碳在7月整体高于9月,而土层0~10 cm两月间差距较大,土层10~20 cm差距较小,微生物生物量氮与碳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微生物量氮在7月整体高于9月;呼吸熵与微生物呼吸变化趋势一致,其中播种量为12 kg·hm-2时呼吸熵值最低;在7和9月播种量为18和12 kg·hm-2时呼吸强度与呼吸熵无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碳、微生物呼吸、呼吸熵对苜蓿不同播种量的种植方式有一定的响应作用;不同播种量结合植株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呼吸熵等指标,结果为播种量18 kg·hm-2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刈割频度对四翅滨藜生物量累积及根系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科学指导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Pursh)Nutt.)在我国西北沙区的生产和利用,研究不同刈割处理下四翅滨藜生物量变化及其根系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刈割频度对四翅滨藜的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积累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地上生物量随刈割频度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2次刈割生物量最大,单株均值高达14.26g;粗脂肪、粗蛋白、粗灰粉及无氮浸出物百分比随着刈割频度的增大而增大,而粗纤维则逐渐减小;当刈割次数逐渐增加时,主根直径、根系体积、根系生物量及粗根百分比均显著减小(P<0.05),根系在土壤深层(40~70cm)中的分布也减少,而在浅土层中(0~20cm)的分布明显增大;4组刈割处理的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参数β的值均小于对照(H0),并随刈割频度增大其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
耐盐根瘤菌对紫花苜蓿接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甘肃省临泽县盐渍地采集紫花苜蓿耐盐根瘤菌,编号为GL007,它能在pH值为14,NaCl浓度为1.539mol/L,Na2SO4浓度为1.971 mol/L的YMA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经温室蛭石盆栽试验对5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接种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根瘤菌与5个紫花苜蓿品种都能共生结瘤,表现出共生效应的多样性.接种该耐盐根瘤菌的紫花苜蓿与不接种的对照相比其结瘤数增加了11.4%~77.7%,有效瘤重增加了26.4%~80.8%,地上生物量鲜重增加了45.8%~87.5%,地上生物量干重增加了49.1%~106.3%,粗蛋白质含量增加了1.5%~13.5%,初步筛选出的与耐盐根瘤菌GL007最佳匹配的紫花苜蓿品种是金黄后,其地上生物量鲜重、干重、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2.6%,106.3%和13.5%,与对照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2年的牦牛放牧试验表明:除不同植物本身的生理特性外,降水和地温是影响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草场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绝对生长率的关键因素。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草场地上总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1999年在7月份最大;1998年,冷季草场各放牧处理的绝对生长率在8月份达到最大,暖季草场的对照组和轻牧组在7月份最大,中牧组和重牧组在8月份最大。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生长率的变化不尽相同。1998年,冷季草场禾草和莎草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8月份达到最大,暖季草场禾草和莎草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7月份达到最大,且9月份出现了营养的再次积累;1999年,冷季草场禾草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在6月份和8月份出现了两个峰值,暖季草场禾草地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在7月份达到最大。对杂草类而言,1998年冷季草场的绝对生长率6月份最大,暖季草场重牧组的绝对生长率8月份达到最大,其他各处理7月份达到最大;1999年重牧组杂草的绝对生长率在6月份达到最大,其他各处理杂草在8月份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5.
高寒草甸白蘑菇圈与圈外植物及土壤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振魁 《草业科学》1997,14(3):68-70
1994年测定了高寒草甸白蘑菇圈与蘑菇圈外植物的地上生物量、营养成分和土壤养分。结果表明:蘑菇圈带上的植物地上唾笺量比蘑菇圈外高215%;植物粗蛋白含量高56%;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高21%和58%。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划区轮牧对放牧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人工草地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开展周期为36 d的6个小区划区轮牧试验,通过对在牧期和牧后再生期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与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指标含量的测定,研究在牧期和牧后再生期紫花苜蓿产量与品质的变化规律,以期为轮牧制度的合理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7—8月进行划区轮牧时,在牧期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均随放牧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根据地上生物量和粗蛋白含量的降低量计算出苜蓿草地平均每天为每只羊提供的干物质和粗蛋白量分别为1.65 kg和318 g。牧后再生期紫花苜蓿的产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品质则随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在21 d时品质最好,经过30 d的再生,地上生物量可达3.73 t·hm-2,粗蛋白产量可达0.8 t·hm-2。另外,由于绵羊采食的选择性,导致仅剩木质化茎秆的残茬对再生初期苜蓿品质的影响较大,建议牧后对残茬进行刈割以提升再生期草品质。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东祁连山杜鹃灌丛草地、高山柳灌丛草地和金露梅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的季节性动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季节动态表现为从5月到7月显著上升(P<0.05),之后到9月显著下降(P<0.05),9月到11月又略有上升,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除高山柳灌丛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外,土壤微生物量氮和磷季节动态为从5月到9月显著下降(P<0.05),9月后又略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最大值在5月;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分别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贡献率季节动态与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季节动态基本一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介于5.79~10.31,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9月,下层高于上层。在3个灌丛草地,脲酶季节动态表现为从5月到7月上升,7月之后下降,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1月;杜鹃灌丛草地和高山柳灌丛草地中性磷酸酶最大值在11月,但金露梅灌丛草地最大值在9月,该酶在3个灌丛草地季节动态差异明显,在杜鹃灌丛草地从5月到7月略上升,7月到9月显著下降(P<0.05),9月后显著上升(P<0.05),在金露梅灌丛则为从5月到9月上升,后下降,而在高山柳灌丛则为从5月到11月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8.
长芒草不同季节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牛得草  董晓玉  傅华 《草业科学》2011,28(6):915-920
内稳性理论和生长速率理论是生态化学计量学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为探讨高等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内稳性特征以及与生长速率的关系,研究了黄土高原天然草地建群种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地上组织C、N、P含量季节动态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讨家畜采食对植物体内元素内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样地(1)长芒草3-7月地上生物量逐步增加,且最大生长速率出现在3-5月;3-5月植物体C∶N、C∶P、N∶P显著提高,不符合生长速率理论。(2)长芒草C含量3-5月显著升高,5-9月差异不显著,而N和P含量3月含量最高,5-9月逐渐降低;3-9月,长芒草的C∶N与C∶P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而N∶P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生育时期长芒草C含量和N∶P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3.65%和6.60%,表现出较强的内稳性,而N、P含量及C∶N、C∶P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放牧样地,(1)长芒草叶片N、P含量均高于围封样地,C∶N和C∶P小于围封草地,且5、7月N∶P高于围封草地。(2)长芒草C含量和N∶P变异也较小,但N∶P变异明显大于围封草地,为21.30%。表明放牧影响长芒草C、N、P计量特征,且C、N∶P具有较强的内稳性。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北岸草甸草原牧草生物量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2007年5-9月在青海湖北岸的高寒草甸草原,定位研究天然草地地下、地上和总生物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天然牧草地上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生长季呈单峰曲线,生育初期地上生物量最小,8月中旬达到最大值,为223.0 g/m2;地下生物量空间分布为倒金字塔型,0~10 cm层地下生物量占地下生物总量的65%,0~10、10~20和20~40 cm层牧草地下生物量在5-9月均表现为“N” 型变化规律;地下生物量周转值为0.45;在生长期内地下生物量的积累远远大于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地下生物量峰值也比地上生物量峰值提前;群落根冠比先降后升,平均值为16.1。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以甘肃省玛曲县欧拉乡2个项目户的天然草地为试验对象,研究了青藏高寒牧区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地上生物量、主要营养成分及干物质消化率间的差异以及年际和月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的平均地上生物量(3.27t·hm-2)和粗蛋白含量(9.22%)显著高于沼泽化草甸,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极显著低于沼泽化草甸,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沼泽化草甸,其营养成分优于沼泽化草甸;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4月份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低(1.32 t·hm-2),4—8月份显著增加,8月份最高(4.41 t·hm-2);同一月份高寒草甸的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低于沼泽化草甸。本试验通过研究青藏高寒牧区天然草地生物量和营养成分的变化,有助于理解该区的草畜关系,可以为家畜补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