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我国是茶树起源地,茶树品种丰富,茶叶类别多样。绿茶是六大茶类中最多的一种,产区分布广、产品种类多,六大茶类中都有名茶,又以绿茶类的名茶为最多。  相似文献   

2.
在连续多年增产增收的基础上,2010年我国茶叶生产战胜长江中下游早春低温阴雨和西南地区多年不遇的连续干旱,六大茶类普遍增产,名优茶叶、无公害茶叶、有机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作为饮料的国家。茶叶经过了历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实践,制茶技术的传播,才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三大饮料之一。最早是由单一的茶类,经过历代制茶技术的改进和发展,而成为今日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这些茶类由于制法不同,表现在干茶  相似文献   

4.
中国黑茶产业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克仁 《中国茶叶》2008,30(10):4-5
黑茶是六大茶类之一。黑茶在加工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渥堆发酵,茶叶色泽转化为黑褐色或黑色,故称黑茶。  相似文献   

5.
<正>茉莉花茶是中国传统的出口茶产品,自改革开放以来,茉莉花茶的出口与红、绿茶等六大茶类,都得到了发展,但增长的幅度和速度远不及其他茶类。自2000年以来,茉莉花茶生产相对滞后,出口数量相对平稳,而出口单价则远高于全国茶叶出口平均单价,其单价、金额的增幅也明显高于其他茶类。中国茉莉花茶出口贸易现状1.近十年中国茉莉花茶出口数量分析2006~2016年我国茶叶出口数量大致呈现持续增长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绿茶产业发展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类丰富,绿茶、红茶、黄茶、乌龙茶、白茶、黑茶等六大茶类都有生产。绿茶在中国历史最悠久、产区最辽阔、品种最丰富、产量最多、消费区域最广,系中国第一大茶类。2007年全国茶园总面积153万hm^2,茶叶总产量114万t,毛茶总产值300亿元,其中,绿茶茶园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四分之三。  相似文献   

7.
我国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我国茶叶生产情况 茶是当今世界三大天然饮料之一,全世界有20多亿人钟情于饮茶。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之一,有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二十个产茶省,八千万茶农。近几年来我国茶叶产量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8.
1 闽东茶产业基本情况分析。闽东晋代就盛产茶叶,到清末,茶叶已成为闽东最大宗的外贸产品,悠久的产茶史造就了闽东茶叶无论是茶树品种、种植加工技术、文化底蕴都有着浓厚的积淀;闽东所处地理位置独特,光水热和土壤条件宜茶,属全国茶叶区划中的最适宜区;生产茶类齐全,包括了六大茶类中绿、红、白、乌四大类,其中不乏驰名中外的名茶和名特优新茶;省茶科所、宁德农校设在境内,有较强的技术依托;在国内拥有近千家销售网点,已初步形成自己的销售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9.
冲泡用水是茶叶风味呈现的关键介质,对茶汤品质影响显著.文章选用3种常见的市售瓶装饮用水分别冲泡六大茶类的代表茶样,结合感官评价与理化测定,分析冲泡用水对不同类型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冲泡用水对不同茶类茶汤的风味品质及其理化特性影响不同;为使待泡茶叶品质的最优化呈现,应选用不同类型的冲泡用水.研究结果为消费者合理...  相似文献   

10.
(三)茶叶加工技术和机具的发展我国产茶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茶类。我国目前生产六大茶类,包括红茶、绿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其花色品种有数百个之多,是世界上生产茶类品种最多的国家。我国出口的绿茶品质优良,数量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60%以上;传统的工夫红茶,如祁红、滇红、闽红、川红等在东欧市场上一直是抢手货,红碎茶虽然是6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新茶类,但发展速度很快,年产量  相似文献   

11.
福建乌龙茶加工技术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福建乌龙茶产业发展迅猛,效益高涨,但总体上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不高,严重制约着福建乌龙茶产业的国际化拓展。从根本上看,在培育优良乌龙茶茶树品种的前提下,加强我省乌龙茶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的投入和研发至关重要。鉴于乌龙茶加工标准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的产业需求,及福建乌龙茶加工的现代化水平仍然偏低的现状,尊重传统加工技术、加强现代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培养新型职业茶农、加强闽台乌龙茶产业合作与交流等不失为福建乌龙茶加工技术的发展良策,也是实施福建省茶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已非常普遍并日趋成熟,现代茶叶深加工,尤其是速溶茶及茶饮料的生产更是离不开膜技术。本文对膜分离技术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重点阐述了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及其集成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仲华 《茶叶科学》2019,39(2):115-122
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在传统茶叶出现产大于销的背景下,中低档茶和夏秋茶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影响茶叶行业效益水平。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资源利用率、茶产业规模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茶叶深加工产业概况,以及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与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简析了中国茶叶生产消费现状及进出口贸易现状,提出了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系统概述了我国在茶树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茶树全基因组与代谢调控机制、茶树土壤与营养调控分子机理、茶树逆境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茶园绿色防控与质量安全、茶叶制造化学与品质化学机理、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茶与健康等8个方面的基础研究进展与成果,...  相似文献   

15.
双锅曲毫炒干机加工绿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润龙 《茶叶通讯》2005,32(4):50-51
传统方法用八角辉干机或瓶式炒干机加工出的绿茶一般条索不紧、颜色欠翠绿。本文围绕提高绿茶品质这一中心议题,对双锅曲毫炒干机加工绿茶工艺进行了探讨,并对这一加工工艺进行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扁形名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云  李春华 《茶叶科学》1995,15(2):121-126
对影响扁形名茶氨基酸含量的因素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品种是其主要的原因,7个品种鲜叶氨基酸总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差异更加悬殊,高低可达1.5倍至20几倍;其次是鲜叶摊放,鲜叶摊放至含水量约70%时,由于蛋白质的水解作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氨基酸组分含量均达到最大值,但摊放过度,其含量又会下降;第三是制茶工艺,与炒青和烘青工艺比较,半烘炒工艺的成茶中的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炒青工艺次之,但3种工艺对氨基酸总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柘荣茶树品种结构、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品牌建设和茶叶市场化进程情况.提出柘荣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建设高效生态茶园;茶叶初制清洁化改造;建设茶叶初加工集中园区;示范法国葡萄酒庄园管理模式;开展栽培与加工技术培训;全力打造地方品牌.  相似文献   

18.
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季节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方世辉  张秀云  夏涛  宛晓春 《茶叶科学》2002,22(2):135-139,146
研究了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和季节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叶中醇系香气总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游离态为春季>夏季>秋季,键合态为春季>秋季>夏季;加工过程中,游离态和键合态醇系香气成分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趋势;茶多酚逐渐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增后减,可溶性糖则与氨基酸相反。对干茶样进行感官审评,春茶后期和夏茶前期槠叶种重做青所制茶样具有明显的乌龙茶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永菊 《茶叶》2009,35(4):207-210
本文对云抗10号、福云6号和凌云白毫三个品种的螺旋形红茶、针形红茶以及传统的工夫红茶三个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三个品种都是针形红茶品质最好、螺旋形红茶次之、传统功夫红茶品质最差。在同种工艺条件下,福云6号和凌云白毫的红茶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尹军峰  林智 《茶叶科学》2002,22(1):7-13,29
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围绕茶饮料加工中存在的茶汤浑浊、沉淀和香味闷熟、低下等主要问题,从茶叶浸提、过滤、品质保存、灭菌和包装等方面对各种技术方法和工艺技术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根据现状提出今后茶饮料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