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长豇豆新品种双丰1号双丰1号是四川省达川地区农科所选育的高产、优质、早熟、春秋季两用的长豇豆新品种。1991~1993年在达川地区大面积示范推广。1994年福建、安徽、成都、江西等省市引种种植,效果良好。1995年3月通过省级品种审定。该品种植株一般...  相似文献   

2.
长豇豆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范围广、种植面积大的一种常食蔬菜,其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富含粗纤维、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铁、磷、钙等多种元素。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完成国内豇豆资源的调查与收集工作以来,相关科研单位在育种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种业科学研究所在广泛收集农家资源的基础上,从2003年着手豇豆育种科研工作,现已选育出贺研系列新品种2个,2008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相似文献   

3.
蔓性长豇豆的繁种技术湖北省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430065李宝喜王淑珍豇豆原产于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依其生长习性可分为蔓性、半蔓性及矮生几个类型。蔓性长豇豆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其生长期较长,产量较高,以采食嫩豆荚为主,营养丰富,味...  相似文献   

4.
长豇豆繁种技术要点武汉市蔬菜所林处发长豇豆是目前种植面积较大、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的一种蔬菜作物。其用种量大,繁种量亦大。但因绝大多数用种为常规种子,往往被忽视或因繁种技术环节掌握不好,造成种子减产,影响第二年的生产。1选好原种。在长豇豆结荚盛期进行...  相似文献   

5.
彭海  张静  徐凡  陈禅友 《种子》2007,26(10):39-41
对长豇豆SSR反应中模板、引物、dNTP和酶的浓度进行了正交设计分析,结果表明,引物浓度对长豇豆SSR扩增影响明显,其它3种成分浓度没有显著影响,基因组差异亦对反应没有明显影响。通过进一步引物浓度实验并结合成本考虑,确定长豇豆SSR反应成分的最佳浓度为:模板1 ng/L、引物1.6μmol/L、dNTP各100μM/L、Taq聚合酶0.5 U。文中还对长豇豆SSR引物浓度对扩增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本研究为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长豇豆遗传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长豇豆几个数量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此试验利用长豇豆(Vignaunguiculatassp.Sesquipedalis(L)Verd.)7个品种,采用Griffing第2套方案配制21个杂交组合,对长豇豆的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分析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结荚数、单荚重、荚长、早期产量等性状为正向优势,第一花序节位、开花前天数、开花至嫩荚成熟天数为负向优势。  相似文献   

7.
早衰性是长豇豆的一个重要不利农艺性状。由于嫩荚是长豇豆最主要的商品器官,植株早衰容易影响后期结荚数,导致豆荚产量下降,给种植者带来经济损失。本研究以长豇豆品系ZN016和ZJ282杂交构建的一个含119个株系的扩大重组自交系(F6:8代)群体为材料,利用由豇豆60K高密度SNP芯片构建的含8 032个SNP位点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对长豇豆耐早衰性状进行QTL精确定位,最终将长豇豆耐早衰性状的主效QTL定位在LG11上约0.424 c M的区间内。与早期对同一性状QTL定位结果相比证实了本实验室前期的粗定位结果,并且本次QTL定位精度明显提高,大幅度缩小了侧翼标记间的距离。本研究为今后针对耐早衰性这一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克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摸清影响长豇豆杂交结实的环境因子及对策,试验研究"去雄套袋杂交法"授粉结实的关键技术环节,科学选定母本单株→节位→花序柄→花蕾、母本去雄、人工授粉、杂交套袋等,显著提高长豇豆"去雄套袋杂交法"亲本结实率。  相似文献   

9.
食荚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 var. chinensis和长豇豆Vigna unguiculata ssp. sesquipedalis(L) Verdc。分布广,是较为重要的蔬菜。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将它们分为若干类型;根据嫩荚的形状和颜色把菜豆分为6个品种群,即花荚群、圆棍荚群、肉豆荚群、扁条美群、黄荚群、紫荚群。长豇豆也可分为6个品种群,即绿荚群、浅绿荚群、绿白荚群、紫荚群、花荚群、盘曲条荚群。介绍了菜豆和长豇豆的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长豇豆因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矿物质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而成为现代家庭、餐馆、航海和军队等理想的常备美味食品。豇豆鲜嫩荚上市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采后极易腐烂变质,造成损失。因此对豇豆进行脱水加工生产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1991~1993年对131个长豇豆品种进行了田间成株期人工接种抗煤霉病鉴定。评价结果为:免疫品种15个,高抗品种7个,抗病品种22个,中抗品种35个,中感品种18个,感病品种21个,高感品种13个。其中以福建地方品种崇安秋等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2.
长豇豆(长豆角)(Vigna sesquipedalis(L.)Fruwirth.),一年生缠绕性草本,荚果长30—90厘米,阔12毫米,相当厚,肉质,是一种良好的菜蔬,它的三个品种:紫荚长豇豆、青皮红咀燕和白皮红咀燕,在四川、湖北、河北、北京等地广为栽培。这三个品种种子,因为紫荚豇豆的荚皮紫色,种皮也紫色,极易与种子黑色的两个红咀燕品种相区别。但由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试验对国内31个蔓性长豇豆品种进行重复鉴定。结果表明,约有四分之一的品种质量不合格;约有十分之九的品种不早熟,产量与对照之豇28-2差异不显著,约有二分之一的品种抗病性比对照差。国内虽有众多品种育成,但由于遗传性状的局限性而不能取代老品种之豇28-2。长豇豆虽然是高度自花授粉作物,但忽视选择也极易混杂退化。黑子类品种和柱头外露品种在留种繁殖,更要注意品种间隔离,并要多次进行去杂去劣。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综合评价了1991~1992年武汉市长豇豆新品种比较试验材料。结果表明,9个参试品种中之豇14和高产四号的早期产量、总产量、总产值以及丰产素质、早熟性、嫩荚品质、抗根腐病、抗疫病等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对照之豇28—2,达到优良的评价标准,其综合指标值分别比对照增加19.44%和12.04%,且适应能力强,综合性状稳定性好。之豇19、杜豇和33—47三个品种的综合性状稍劣于对照。综合指标值减少率在10%范围内。其余品种综合性状劣于对照很多。因此之豇14和高产四号可在武汉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长豇豆是一种集营养、美味和保健为一体的蔬菜品种,含有大量易被人体吸收的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中医认为,豇豆性味甘平,有储脾补肾的功效。常食豇豆能帮助消化,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豇豆中的磷脂有促进胰岛素分泌、参加糖代谢的作用,是糖尿病人的理想食品。豇豆的鲜荚嫩、脆、清香.可炒、可凉拌;  相似文献   

16.
<正>之豇60是浙江浙农种业有限公司、浙江省农科院蔬菜所和杭州市良种引进公司联合选育的长豇豆新品种(浙(非)审蔬2012005),具有高产、耐连作、抗病毒病、商品性佳等优点,嫩荚绿色,适合当今消费需求。1主要特征特性该品种为蔓性生长型,生长势旺,中熟,叶色深,叶片大,不易早衰;分枝较多,主侧蔓均可结荚,主蔓约第6节着生第1花序;荚长约63cm,肉质致密;抗病毒病能力强,耐连作能力强。2010-2011年2年多点品比试验每hm2平均产量30.28t,比对照扬豇40增产5.63%;大田示范产量27.0~30.0t,比对照扬豇40增产6.0%;  相似文献   

17.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有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植物新品种权,是指新品种选育者依法定程序向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审批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授予新品种选育者对其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新品种市场推广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农作物新品种都有其适宜的种植范围,而且会因为市场需求状况、同类品种和后续新品种的应用状况而有一定的生产应用期限,有一个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过程,即品种的生命周期。新品种在其应用期限内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分析新品种推广应用各阶段的特点,根据不同阶段采取合理的措施,可以对新品种推广应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使其在生命周期内充分发挥作用,使新品种推广成本尽可能经济有效。目前,大田作物新品种从通过审定进入市场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达到高峰一般历时5年左右。  相似文献   

19.
刘莉 《种子世界》2004,(6):10-11
1961年签署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公约(最早公约)时,认为赋予品种权人的权利要平衡,即: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立法一方面代表新品种培育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代表新品种使用者(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公约依据这一立法精神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进,从1961年公约到1991年公约,  相似文献   

20.
纵横经纬     
《中国花卉盆景》2014,(6):41-41
1.2014年4月9B,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对由浙江宁波市林业局特种苗繁育中心选育的樟树彩叶新品种‘御黄’和枫香彩叶新品种‘金钰’,进行了现场审查,并确认其为新品种。其中,‘金钰’是我国首个通过国家林业局审查的枫香彩叶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